《沙之书》的宗教情怀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fis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篇字数约为2700字的短篇小说里,博尔赫斯十三次直接提到《圣经》,这清楚的表明,《沙之书》有着浓烈的宗教意味;《圣经》是作为“沙之书”的另一面而出现在小说里的。
  在探讨《沙之书》的宗教意味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讨论“沙之书”本身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博尔赫斯以其宏阔的视野,幽深的思考,悲悯的情怀,传达着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陷入偶像崇拜迷狂、理性崇拜迷狂、科学崇拜迷狂的忧思。在博尔赫斯的世界里,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民族,不分古往今来,不分宗教信仰,所有的人类精神活动都在其关注范围之内。借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就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小说开篇引述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诗句,首先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充满神秘主义和悖论色彩的世界。尔后出场的卖书人由内到外、无一例外的继续显示着神秘、怪异的气息;及至那件宝物——“沙之书”登场,更是集诡异、神奇、荒诞、魔幻之特点于一身。且看“沙之书”的来历和特性:“异乎寻常的重量”,圣书,护身符,最下层的种姓,晦气,十九世纪,孟买,不认识的文字,邪恶的书,神奇的不可以解释的页码编码方法,可怕的怪物,烦恼的根源,“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最后,“我”认为这本预示着无限的“沙之书”最好的归宿是国立图书馆阴暗的搁架。综上所述,“沙之书”包含如下元素:东方式的神秘主义,玄学派的深奥莫测,迷宫一般的混沌世界,阿拉伯式的天方夜谭,休谟式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理性知识的集大成者,人类试图占有所有知识的狂妄以及窥破宇宙奥秘的僭越,人类对知识的盲目崇拜,人类对“万物皆备于我”的狂想,人类试图垄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狂悖。意味深长的是,博尔赫斯还用虚拟语气悬想焚烧这本书所带来的恶果:“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居住的星球被弄到今天这种乌烟瘴气的地步,是盲目崇拜科学、盲目追求物质发展的恶果呢?
  博尔赫斯所设计的精妙细节,真可以说是“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作为“沙之书”的另一面的《圣经》,首先是被卖书人当做牟利的商品;其次是被“我”拿来当做卖弄和炫耀的物品;再次是被卖书人当做交换物从印度人那里换来“沙之书”;再次是被“我”当做交换“沙之书”的替代品;最后提到“沙之书”与《圣经》的文字是:“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档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所有的这些细节都是耐人寻味的:如果把上帝的天启当做是商品,如果把造物主的恩宠当做是炫奇炫富的物品,如果把预示着博爱的救赎置换为无限的知识,如果把警惕理性的有限性的神性劝谕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那么,带给人类的必将是——无尽的悲哀,理性的自负,虚骄的高傲,无边的烦恼,精神的崩溃,失去栖身之所的惶恐不安,以及乌烟瘴气的生存环境。透过这些细节和暗示,博尔赫斯一再告诫我们:《圣经》所宣示的谦卑、博爱、悲悯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唯有在爱和谦逊的光辉照耀下,才可能结束悬悬无定、不可终日的惶恐,过一种内心澄明、心有所归的生活。
其他文献
希拉里曾说过:“生活中的尴尬总是不期而遇,那么微笑和乐观便是面对复杂生活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微笑,无声胜有声,它贮满无限信赖,拉近你我距离,激起心灵共鸣,消融内心坚冰。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教师,面对神圣的课堂,除了具备专业的教学素养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还应具备真诚的微笑。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让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快乐。而微笑的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笑的仪态。教师的一言一行
期刊
在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高二选定了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礼拜二午睡时刻》,这是属于“情感”话题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文本的基础之上,我授课初始,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的情节内容。”一个学生回答道:“在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人午睡的时候,一个女人带着她的女儿来到镇上找神父借公墓的钥匙,去拜祭她因偷窃而被打死的儿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
期刊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这句话如同一根经脉,牵动文章的主枝干和每一片枝叶。  每次上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都会看到许广平曾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许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以前只把这句话当成引入课文的导语,或者放在课中间,渲染气氛,或者作为课文的小结语,而对这句评论的内容没有做过多的思考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虽然我们高度重视,在这一考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每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这一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我们往往在诗歌鉴赏的各类题型和答题模式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它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即使我们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也往往是胡乱贴标签或者答非所问。因此,对于诗歌鉴赏,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的问题,特别是在考场上,时间紧迫,没有任何资料
期刊
语文应是灵动的。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的,有一些教师凭经验和资历,多少年一贯制,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鲜活的语文教得死气沉沉,让人感到压抑,学生进不了学习语文的境界,更谈不上语文学习的快乐。  正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而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作为文化载体,其教学就直接地肩负着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完善自我的任务。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生活、心血的结晶,情感的载体。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审美的观点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的美点,捕捉生活的珍珠,用形象思维,用炽热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切写照。为着这种真情,我们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着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做的笔记也相对完善些,做了笔记的学生比那些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中的成绩要好一些。这是因为做了笔记的学生能够在测试前按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的学生就只能依靠以前的那点记忆。因此,永久性的记录能帮助学生克服在头脑中记忆和储存语文知识的时限性;同时记笔记也能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  但在我们的学生中,可以发
期刊
《雷雨》《日出》《北京人》三出话剧均系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降生,文坛震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日出》问世,令人惊喜,荣获当年《大公报》文艺奖;《北京人》再现,宣告封建阶级及其思想文人走人坟墓。三出话剧一部比一部更深刻、更现实、更有典型意义。下面就其发展演变试作一些比较。  曹禺1933年完成了《雷雨》的创作,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上。剧作以五四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期刊
近年来,湖南高考语文选做题部分,较多选取小小说作为命题材料,考查考生阅读鉴赏能力。小小说阅读命题形式丰富多样,下面拟从五个方面作些解题思路上的探究。  一、情节结构  1.命题形式  根据想象推断《丈夫的账单》一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解题思路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或依次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是常见题型。根据想象推断故事情节,是一种反推题型。解题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揣摩,弄清文章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其中对探究能力层级的说明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层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对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首先要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学生探究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