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从过程角度探究写作中存在着哪些问题或障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一般来说,写作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准备期、构思期、实施期、修改期,下面我就按照这四个时期把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障碍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准备期障碍。写作的准备期是写作者未开始动笔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写作者的障碍常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素材的积累障碍。首先表现在许多学生缺乏收集整理写作素材的兴趣,即便是碰上了很好的素材,他们也常常视而不见,不愿收集或整理,不能作素材积累的有心人,以致记忆库里素材的量不足,写作时无话可说,即便下笔,往往东拉西扯、七拼八凑。一般来说,库存的素材量越大,可供选择的范围也就越大,选择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其次,积累的素材缺乏全面性,不全面的素材写出的文章,往往内容不充实,观点也常常偏颇片面。一般来说,素材的量和全面性是相辅相成的,量大才有可能面广,面广才有可能量大。一个写作者只有积累了量大而又面广的素材,写作时才有可能游刃有余。②对事物认识的积累障碍。俗话说:熟知并非真知。许多学生对于熟悉的东西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加研究,即便有所研究,也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理解上,其表达成品往往是材料的堆积,发掘不出材料所包孕的本质、哲理,思想贫弱,认识的深刻性不足。③情感的积累的障碍。情感是指学生在素材积累和认识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验,是有素材认识进一步生发的各种情绪,如爱与恨、悲与喜、同情与反感等。凡是成功的文章都是作者激情的迸发、感情的倾注,而许多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泛泛而谈、难以动人。④写作技巧的积累障碍。写文章是有技巧的,同样的材料到不同的作者手中,由于表现技巧不同,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异。缺乏技巧的人,即便材料收集得很充分、中心也明确,但他依然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往往开头开不好、结尾结不好、过渡过不好、照应照不好。⑤语言文字的积累障碍。主要是语言的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广度,指量,即词汇量,要经过有目的长期的积累才能掌握大量的词汇;深度,指质,即对词义、尤其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方面要相辅相成,写作时才能选择出合适的词语,用于恰切的地方,使语言表达变得准确、鲜明、生动。
二、构思期障碍。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①主题提炼方面,文章中缺乏观点,或有观点但不明确、模糊甚至矛盾。其障碍根源在于学生对积累的材料缺乏分析,发掘不出材料的本质,或自身思想认识肤浅、不深刻,无法从材料中提炼有价值的主题等。②材料的精选方面,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面对众多的材料不知道如何挑选,往往该选的材料却没选,不该选的材料却选上去了,造成文章的主题无法统率材料,材料说明不了主题的现象。③结构安排上的障碍主要集中在结构样式单一、段落层次不清、过渡照应不谨严、详略难得当等方面。尤其结构样式上,多数学生作文总是“老三样”,拿议论文来说,开篇一段“提出问题”,中间一段“分析问题”,最后一段“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学生做议论文的固定模式。究其根源,除了学生自身对文体结构认识不深刻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对议论文的教学,习惯了三段论式的分析,从而,促成了学生议论性书面表达的固定模式的形成。另外,段落划分上该分段的地方没分段,不该分的地方却分了,该详不详,该略不略,该过渡没过渡等等现象,都制约着中学生书面表达的发展。④文体确定方面,早期的语文教学规定初中学生写记叙文,高中学生写议论文,因而,学生习作有关文体的确定就比较淡化,教师也就不注重对学生文体的引导。随着现代作文文体的多元化倾向,学生习作在面对一堆材料之后,就有一个确定用什么文体来组织这些材料的问题。学生在文体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写出“四不象的作文”——说是记叙文,又像议论文,说是议论文,又像记叙文,这种文体不分的现象,一方面根源于学生对文体知识把握不深,辨析不明,另一方面,与许多语文教师忽视文体教学有关。
三、实施期障碍。写作的实施期主要是学生把构思成型的作品借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阶段的障碍除了前面谈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外。具体来说,还有两种现象:①写作前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构思发生冲突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②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注意分配不均问题。
四、修改期障碍。集中在学生书面表达的习惯态度上,许多学生把书面表达当负担,完成后不想修改,也不愿和别人交流,产生一种“书面表达交流害羞症”。另外,还有一种现象——“书面表达自足感”。有些学生做完作文后,自我感觉非常满意,心理产生一种极强的“自足感”,为了不破坏自己的“自足感”,他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作文,甚至别人修改了他的作品,他心理还会产生一种“不服气”的感受,针对这种现象,有些教师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鼓励学生书面表达后互相交流、互相修改,这种做法很有成效。
(储一鸣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一、准备期障碍。写作的准备期是写作者未开始动笔写作前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写作者的障碍常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素材的积累障碍。首先表现在许多学生缺乏收集整理写作素材的兴趣,即便是碰上了很好的素材,他们也常常视而不见,不愿收集或整理,不能作素材积累的有心人,以致记忆库里素材的量不足,写作时无话可说,即便下笔,往往东拉西扯、七拼八凑。一般来说,库存的素材量越大,可供选择的范围也就越大,选择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其次,积累的素材缺乏全面性,不全面的素材写出的文章,往往内容不充实,观点也常常偏颇片面。一般来说,素材的量和全面性是相辅相成的,量大才有可能面广,面广才有可能量大。一个写作者只有积累了量大而又面广的素材,写作时才有可能游刃有余。②对事物认识的积累障碍。俗话说:熟知并非真知。许多学生对于熟悉的东西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加研究,即便有所研究,也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理解上,其表达成品往往是材料的堆积,发掘不出材料所包孕的本质、哲理,思想贫弱,认识的深刻性不足。③情感的积累的障碍。情感是指学生在素材积累和认识积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验,是有素材认识进一步生发的各种情绪,如爱与恨、悲与喜、同情与反感等。凡是成功的文章都是作者激情的迸发、感情的倾注,而许多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泛泛而谈、难以动人。④写作技巧的积累障碍。写文章是有技巧的,同样的材料到不同的作者手中,由于表现技巧不同,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异。缺乏技巧的人,即便材料收集得很充分、中心也明确,但他依然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往往开头开不好、结尾结不好、过渡过不好、照应照不好。⑤语言文字的积累障碍。主要是语言的积累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广度,指量,即词汇量,要经过有目的长期的积累才能掌握大量的词汇;深度,指质,即对词义、尤其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方面要相辅相成,写作时才能选择出合适的词语,用于恰切的地方,使语言表达变得准确、鲜明、生动。
二、构思期障碍。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①主题提炼方面,文章中缺乏观点,或有观点但不明确、模糊甚至矛盾。其障碍根源在于学生对积累的材料缺乏分析,发掘不出材料的本质,或自身思想认识肤浅、不深刻,无法从材料中提炼有价值的主题等。②材料的精选方面,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面对众多的材料不知道如何挑选,往往该选的材料却没选,不该选的材料却选上去了,造成文章的主题无法统率材料,材料说明不了主题的现象。③结构安排上的障碍主要集中在结构样式单一、段落层次不清、过渡照应不谨严、详略难得当等方面。尤其结构样式上,多数学生作文总是“老三样”,拿议论文来说,开篇一段“提出问题”,中间一段“分析问题”,最后一段“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学生做议论文的固定模式。究其根源,除了学生自身对文体结构认识不深刻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教师对议论文的教学,习惯了三段论式的分析,从而,促成了学生议论性书面表达的固定模式的形成。另外,段落划分上该分段的地方没分段,不该分的地方却分了,该详不详,该略不略,该过渡没过渡等等现象,都制约着中学生书面表达的发展。④文体确定方面,早期的语文教学规定初中学生写记叙文,高中学生写议论文,因而,学生习作有关文体的确定就比较淡化,教师也就不注重对学生文体的引导。随着现代作文文体的多元化倾向,学生习作在面对一堆材料之后,就有一个确定用什么文体来组织这些材料的问题。学生在文体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写出“四不象的作文”——说是记叙文,又像议论文,说是议论文,又像记叙文,这种文体不分的现象,一方面根源于学生对文体知识把握不深,辨析不明,另一方面,与许多语文教师忽视文体教学有关。
三、实施期障碍。写作的实施期主要是学生把构思成型的作品借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阶段的障碍除了前面谈到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外。具体来说,还有两种现象:①写作前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构思发生冲突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②高水平加工与低水平加工的注意分配不均问题。
四、修改期障碍。集中在学生书面表达的习惯态度上,许多学生把书面表达当负担,完成后不想修改,也不愿和别人交流,产生一种“书面表达交流害羞症”。另外,还有一种现象——“书面表达自足感”。有些学生做完作文后,自我感觉非常满意,心理产生一种极强的“自足感”,为了不破坏自己的“自足感”,他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作文,甚至别人修改了他的作品,他心理还会产生一种“不服气”的感受,针对这种现象,有些教师从培养学生习惯入手,鼓励学生书面表达后互相交流、互相修改,这种做法很有成效。
(储一鸣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