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电影人奉献出了十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除了以《百团大战》《开罗宣言》为代表的故事片之外,还有好几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电影,包括讲述山东抗日根据地往事的《根据地》,汇集了诸多首次面世的抗战影像资料的《燃烧的影像》,回顾文艺工作者在抗战中的奋斗与牺牲的《抗战中的文艺》等。讲述丰田盟军战俘营的《铁血残阳》,就是其中一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由曾执导老版《三国演义》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著名电视剧的沈好放和美国导演李察·安德森共同执导,以亲历者及家属的访谈为主,辅以大量的情景再现,揭示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二战期间,曾有数千名在菲律宾战场投降的盟军战俘(以美国人为主)辗转被运送到位于沈阳的战俘营,为日本从事强制性劳役。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美国故事。长期以来,在传播领域中客观存在着“西强东弱”的现象,这种强弱之分不仅仅是资金、技术、设备等差别,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长久以来的文化心理定式。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很多民众来说,欧美文化是强势文化,代表着先进、时髦;而欧美观众出于百余年来形成的文化优越感,对于异国文化总体上并不感兴趣。以北美为例,在2014年103.513亿美元的票房总量中,美国以外所有其他国别电影的占比仅仅是可怜的0.5%(约0.6亿美元)。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中美两国曾经在东方战场携手对抗日本法西斯,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却似乎难以达成共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对于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似乎是失忆了。例如,奥斯威辛集中营在5年之中屠杀了110万犹太人,这当然是极大的惨剧,欧美国家拍了大量的影像作品予以纪念和反思,这理所应当。但对于日军在六周之内屠杀了约30万南京平民和俘虏,他们却并不关心。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在美国上映时门可罗雀,还被一些“专业评论”先入为主地认定为“洗脑宣传”。
  《铁血残阳》中出镜接受采访的绝大多数是幸存的美国战俘或其家属,而与他们对谈的则是美国导演李察·安德森,在那些典型的美国普通家庭的环境中,那些年逾九十的老兵对日军给予的残杀和虐待娓娓道来,对于欧美观众,这是一部没有接受障碍的电影。在老兵们的记忆中,从“巴丹死亡行军”到“地狱之船”,从被俘之后每一刻都处于死亡阴影之中。而在奉天的战俘营,他们被看作牲口一样的劳动力,虽然暂时免于死亡,却要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甚至被731部队作为活体实验的对象,平静的话语却极富情感冲击力。
  不得不说,从电影本体来说,这部影片也存在一些缺憾。首先是中国元素的匮乏。在整个访谈当中,只有两个当年战俘工厂的中国学徒出镜,所占分量极少。而影片所铺陈的中国抗战史实,与战俘和战俘营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应该主要归因于日军对战俘营的严密看管,以致战俘与中国人民之间难以发生联系。但如果编导能从历史资料中寻找出更多战俘们与中国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相信这部影片能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影片中“情景再现”的手法问题。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美国导演弗拉哈迪,在其具有伟大开创性的纪录电影《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中,也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但那是爱斯基摩居民本人在其真实的环境中“再现”他自己的生活。本片中大量运用了角色扮演和摄影棚搭建的场景,这种“故事纪录片”的处理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在一些段落中将历史影像与角色扮演“混剪”在一起,就我个人而言是不太赞同的,在视觉呈现上也有生涩和造作之嫌。
  虽有微瑕,但这样一部“纯国产”的影片已属难能可贵,它对于重新构建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共同记忆,无疑有着重大的文献价值。如果这部影片能够在欧美的影院上映,或者在主流电视台、视频网站公开播映,这将是我国对外传播中一个值得书写的经典案例。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
其他文献
一  有一天,梁东方从石家庄来电话很高兴地说,他的连环画解读系列文章被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看中了,要他把这些散篇的文章整理出来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又过一段时间,东方把他初步整理好的书稿发给了我,希望我能给他即将出版的书稿(书名当时还没有最后敲定)提提意见并写个序言。  当时,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东方安排给我的任务。因为,书稿中的很多甚至是大多数篇章我都很熟悉。从几年前开始,我作为特约编辑在业余时间为《博览群
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发表后来被称为“新诗”的《白话诗八首》,胡适等以“革命”的姿态登上诗歌舞台,鼓吹“白话诗运动”,试图与旧体诗彻底划清界线,新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极端不一样的形态。新诗这棵“寄生树”,它虽然通过翻译学习西方诗歌形式,但毕竟寄生在汉语这个母体之上,先天性地带有传统诗歌的基因。正因新诗同时具备西方诗歌和传统诗歌基因,也不自觉地影响了与之共时性存在并有所发展的各种旧体诗歌体式。
作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来说,丁朗无疑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赫赫大名的王蒙先生,对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突围》却作了如此点评:“丁朗先生此作,细针密缝,清灵点染,体制端庄,格调高雅,前所未有地呈现了革命的温情和浪漫,战争的暴力和惨烈,侧重于‘诗’而不昧于‘史’,信念磊落,立意分明。无论品质趣味还是写作功力,都令人称道,实为当今同类题材中所少见。”  读过小说之后,我十分信服王蒙的评点:精炼,准确,有
谁说“我是夏蛋蛋系列”儿童温暖幻想小说只是给小孩子看的童书?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被它充满童趣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但,逗乐,绝不是这一系列童书唯一的主题,一路轻松幽默的情节使人不经意间忽略出版者的提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于是稍不留神,就被突如其来的反转情节戳中泪点,让人措手不及。  这是我阅读《蓝耳朵》的真实阅读体验。  生活在酢浆草花客栈的小精怪夏蛋蛋,看到院子里的晾衣绳上长出了
基因的生物学含意,是指存在于细胞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基因是独特的,基因是本色的,基因是与生俱来的,基因是无可替代的,我们今天在政治领域使用这个概念,借其意象,取其内涵,特指渗透于政治机体组成元素中的传承因子。  今年是山东省委党校建校80周年。我们在整理校史之余,细检那些或来自红头文件、文书卷宗、出版书刊的正规文献,或来自回忆文稿、个人口述、后人搜集的零星文字,或来自口耳相传、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
我是不挂灯笼的。很多年了,便是过年也不挂灯笼。但我知道我们那儿的风俗是要挂灯笼的,正像广播电视里唱的那样:“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里来挂红灯。”但我坚持不挂红灯笼,因为我忘不了肖伙儿,忘不了曾经的黑灯劫。  与我在村里一起溜面面土、一起玩尿泥的肖伙儿,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曾几何时,我父亲是“黑五类”分子,我是“黑五类”的狗崽子。村里的孩子都不和我玩,只有肖伙儿毫无知觉地和我不离不弃。这不是说他和我
毫无疑问,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陈独秀在蔡元培去世之后曾发表感言:“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感言》)  在很多人的眼中,胡适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胡适自己却说:五四运动不是我胡适之搞出来的。因为事实很清楚,“五四”当天,胡适不在北京,他在上海招
《最优生活——从柏拉图到百忧解的幸福追求》,美国兰登书屋皇冠出版社2000年版。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 í kszentmih à lyi)在《心流》(Flow)一书里指出:尽管现代文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对什么是幸福,现代人比之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并不见出高明。齐克森米哈里不满足于书斋加哲学式的幸福思考,在芝加哥大学开始了他数十年对幸福的心理学研究。精神分析学与社
她做了一本谁都不会去做的,可是其实又好像和谁都有关系的书。  陈祖芬,这位以报告文学扬名文坛的作家,沉浸在她的玩具世界里,用她的童心向世界传达真善美。  她这么写的时候,其实也在担心,这本书贯穿的真善美,会影响效益,因为现在讲真善美好像不很时尚了。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她所做的一切,倾注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祈愿。  快乐是我们的目标  在《我的小小世界》一书里,陈祖芬将玩具搭建了各各不同的组合,拍了几
2016年8月18日上午,秋雨萧瑟,绵绵不绝,八宝山公墓在雨中显得格外安静,空旷,肃穆。只有近代史所及其相关单位数百人来到这里,送敬爱的步平先生最后一程。  步平1948年生于北京,名门之后,具有很好的知识背景。1967年,随着时代大潮,离开北京,前往北大荒,都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73年进入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1978年进入黑龙江哲学社会研究所从事历史学研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