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体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创新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教学法 创新能力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能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心理学的研究资料也表明:中学生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用问题教学法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体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创新教育目标。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的《现代的课》一文中概述为:“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要求
1.学生必须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就行的思想和习惯。学生必须意识到,上课的过程就是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相信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学、且能学会。因此,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教学内容,动口、动手、动脑,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辩,直至把问题搞清楚,学会学懂为止。
2.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的内容。设疑提问不能粗放提问,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图花架,实效不高。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异口同声地回答的问题,更不是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的“满堂问”。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的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有人曾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
3.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去疑问。教育专家袁微子也曾经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精心地设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教师的精心设问能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疑问的提出
1.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这样,只要老师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特定语句、语段,找准关键词语及知识点,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较为容易地理解怎样通过义字表象进行表层问题提问了。
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我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是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2.联想和疑问。老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求异求同,使发散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固。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使他们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参考文献
[1]商萍.“问题教学法”刍议[J].河南教育,2003(4):37.
[2]刘冬梅.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教学法 创新能力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能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心理学的研究资料也表明:中学生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用问题教学法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体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创新教育目标。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的《现代的课》一文中概述为:“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的要求
1.学生必须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就行的思想和习惯。学生必须意识到,上课的过程就是自己主动学习的过程,相信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会学、且能学会。因此,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教学内容,动口、动手、动脑,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争辩,直至把问题搞清楚,学会学懂为止。
2.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的内容。设疑提问不能粗放提问,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图花架,实效不高。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异口同声地回答的问题,更不是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的“满堂问”。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的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有人曾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
3.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去疑问。教育专家袁微子也曾经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动脑筋,如何自己探索,如何自己运动。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精心地设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学习。教师的精心设问能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疑问的提出
1.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这样,只要老师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特定语句、语段,找准关键词语及知识点,给以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较为容易地理解怎样通过义字表象进行表层问题提问了。
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我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是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2.联想和疑问。老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求异求同,使发散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固。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使他们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参考文献
[1]商萍.“问题教学法”刍议[J].河南教育,2003(4):37.
[2]刘冬梅.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