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教学是初中学生的重点又是难点,只是新教材删去了一些原来课本中较难较繁的内容,并且在阐述教学内容时,降低理论上的深度,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因而新课标中特别增添了要注重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呢?我们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较好材料,所以新教材对这一部分特别重视,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作了更新。其目的:一是加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标中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二是让学生尽可能多联系一些实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应用题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本文就怎样迅速、有效地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浅谈几点看法。
一、教应用题必须要讲清数量关系的含义及所指内容、明确思考方向、去伪存真,以不变应万变,找出数量关系
以往我们常遇到让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而学生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问题卡在什么地方呢?因人而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是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究竟指的是什么就更不清楚了。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适当的阐述,教者再重视不够,虽然有些爱观察思考的学生可以从大量的例题或习题中感觉到一些数量关系的所指内容,但也只是一些片面、零碎的认识。现在你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他当然就不知从何而想,如何下手,更找不出数量关系。讲应用题必须要讲数量关系的含义及所指内容,既要在讲解应用题之前做好铺垫,又要在学习应用题时经常反复强调,通过例题的具体示范讲解和侧重培养,使学生由不知怎样去想到知道怎样去想、由不熟练到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逐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一旦数量关系的含义及所指内容弄清学懂,应用题就好办了。现在我们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解决应用题,这样避开了种类、形式和内容变化的影响,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再进一步学习都是大有好处的。当然对数量关系含义的解释也必须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完善,切不可一次到位,贪深求全,欲速则不达,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
二、应用题中的有关词语,也必须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达到审题的目的
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在应用题中经常使用的有关名词或术语有“快”、“慢”、;“提前”、“落后”;“超过”、“剩余”……;“相遇”、“追上”、“超额”、“亏损”等等。如果对这些词语理解不透或相对应的基本数量关系模糊不清,就找不出正确关系式。如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对于“相遇”这个词如何理解,提问学生得到的回答是:“相遇就是遇见、见面、会面、碰见、走到一个地点、走到一起了……等。”的确说的没错,他们是从语言的角度或近义词的角度来解释和认识的。而这样理解还不够,我们要建立数量关系式,在这里“相遇”应意识到甲、乙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AB两地距离,或如果他们同时出发,到达相遇点的时间相等。只有这样去理解才能明确题中涉及的基本量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审题建立数量关系式的目的。
三、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解决难点要主次分明,干净利索
找准数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切入点,而列方程则需简明、迅速、正确。新教材在克服这一难点时,采取了相应的途径,它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成代数式这一方面作于一定的练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中,就着重归纳了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明题的方法,把这一方法分成几个步骤,并指出其中首要的关键的步骤是“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过去在教学中常常是急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末知数及列出与它有关的代数式,在未确定相等关系之前就这样做,实际上是一种把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把次要矛盾升到首要地位的作法,丢西瓜捡芝麻,先抓次要矛盾,由于目标不明确、思考面较大、时间较长,疏忽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的发展,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抓不住问题主要方面,列不出数量关系式来,而留于形式,造成强者不听就会,弱者听了也不会,中间层次无长进,应用题教学效果欠佳。新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适当的改进,在例题中,全部采取了先找出相等关系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在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这样做是一开始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可以少走弯路。以往我们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也进行过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为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我们采取“先粗后细”的策略,先抓实质,不拘小节,实质就是隐含的数量关系,先分清是组合式还是关系式,列出笼统数量关系式,这就是“粗”;然后再去弄清每一个小环节,填入代数式,这就是“细”。这样一粗一细,由简到繁短平快地就解决了问题,由于思考问题明确,单一,面小,连贯,紧凑,而且时间短,速度快,又直观,很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特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新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适当的变动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综上所述,列方程解应用题虽然困难,但只要教法得当,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就能使学生逐步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熟悉确立相等关系的一些词句,由此可揭示一些解题规律,发展一些解题技巧。这样学生一旦掌握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常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方法,就能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一、教应用题必须要讲清数量关系的含义及所指内容、明确思考方向、去伪存真,以不变应万变,找出数量关系
以往我们常遇到让学生找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而学生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问题卡在什么地方呢?因人而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就是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数量关系、数量关系究竟指的是什么就更不清楚了。而教科书上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适当的阐述,教者再重视不够,虽然有些爱观察思考的学生可以从大量的例题或习题中感觉到一些数量关系的所指内容,但也只是一些片面、零碎的认识。现在你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他当然就不知从何而想,如何下手,更找不出数量关系。讲应用题必须要讲数量关系的含义及所指内容,既要在讲解应用题之前做好铺垫,又要在学习应用题时经常反复强调,通过例题的具体示范讲解和侧重培养,使学生由不知怎样去想到知道怎样去想、由不熟练到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逐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一旦数量关系的含义及所指内容弄清学懂,应用题就好办了。现在我们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解决应用题,这样避开了种类、形式和内容变化的影响,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再进一步学习都是大有好处的。当然对数量关系含义的解释也必须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完善,切不可一次到位,贪深求全,欲速则不达,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
二、应用题中的有关词语,也必须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达到审题的目的
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在应用题中经常使用的有关名词或术语有“快”、“慢”、;“提前”、“落后”;“超过”、“剩余”……;“相遇”、“追上”、“超额”、“亏损”等等。如果对这些词语理解不透或相对应的基本数量关系模糊不清,就找不出正确关系式。如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对于“相遇”这个词如何理解,提问学生得到的回答是:“相遇就是遇见、见面、会面、碰见、走到一个地点、走到一起了……等。”的确说的没错,他们是从语言的角度或近义词的角度来解释和认识的。而这样理解还不够,我们要建立数量关系式,在这里“相遇”应意识到甲、乙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AB两地距离,或如果他们同时出发,到达相遇点的时间相等。只有这样去理解才能明确题中涉及的基本量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审题建立数量关系式的目的。
三、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解决难点要主次分明,干净利索
找准数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切入点,而列方程则需简明、迅速、正确。新教材在克服这一难点时,采取了相应的途径,它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成代数式这一方面作于一定的练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例题中,就着重归纳了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明题的方法,把这一方法分成几个步骤,并指出其中首要的关键的步骤是“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过去在教学中常常是急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末知数及列出与它有关的代数式,在未确定相等关系之前就这样做,实际上是一种把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把次要矛盾升到首要地位的作法,丢西瓜捡芝麻,先抓次要矛盾,由于目标不明确、思考面较大、时间较长,疏忽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的发展,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抓不住问题主要方面,列不出数量关系式来,而留于形式,造成强者不听就会,弱者听了也不会,中间层次无长进,应用题教学效果欠佳。新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适当的改进,在例题中,全部采取了先找出相等关系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在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这样做是一开始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可以少走弯路。以往我们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也进行过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为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我们采取“先粗后细”的策略,先抓实质,不拘小节,实质就是隐含的数量关系,先分清是组合式还是关系式,列出笼统数量关系式,这就是“粗”;然后再去弄清每一个小环节,填入代数式,这就是“细”。这样一粗一细,由简到繁短平快地就解决了问题,由于思考问题明确,单一,面小,连贯,紧凑,而且时间短,速度快,又直观,很适应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特点,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新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适当的变动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综上所述,列方程解应用题虽然困难,但只要教法得当,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就能使学生逐步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熟悉确立相等关系的一些词句,由此可揭示一些解题规律,发展一些解题技巧。这样学生一旦掌握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常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方法,就能如鱼得水,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