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五要素:一是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二是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三是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四是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五是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性 五要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五要素。
一、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
首先,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除此之外,还应掌握所授班级的学生状况,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留下治学严谨的印象。
其次,教师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度,紧凑有序,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使一些“愣神的”“分心的”“无视学习”的学生不断地被恰到好处的提问、巧妙的设疑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其在45 分钟内不敢懈怠,始终处在良好的“激发”状态。
最后,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对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要把问题推给班主任,而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二、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
教师开始讲授新课时(开始语)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力求简洁、扼要,承上启下,富有吸引力,切忌不顾学生的心境,一上讲台就机械地讲;讲授新课时(讲授语)要准确精练,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又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在提问时(提问语)要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巧妙设疑,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又烘托课堂气氛,特别是对容易分心、上课爱讲话的学生,教师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回答问题,不让他们太难堪,以诱导其听课的兴趣,演示操作,应边演示边解说,步骤分明,对关键环节反复说明,整体操作与分解操作有机结合;授课将至结束时(结束语)应根据教学内容,寥寥数语,高度概括。
三、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探究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持续的热情。
教师通过变式教学,如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做一题,解一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目:“在△ABC 的外边作正△ABD和△ACE,求证:BE=CD。”学生不难通过证明△ABE≌△ADC 得到BE=CD。可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三角形“变”成正方形,结论成立吗?再将原题中的外边变为形内,结果又如何?
四、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需要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情感不仅能左右教学的思路、讲授和言行,而且直接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实验证明,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致勃勃,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愁眉苦脸,勉强地学,效果就差。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他们的情绪为转移的,他们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以感情支配理智。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心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与含蓄微笑的示意,也会在学生心田里注入一股安慰和鼓舞。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会引起连锁反应,也喜欢他教的学科,并尽力学好。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在课堂上应以饱满的情绪,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耐心,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教学手段要有策略性
教师授课时,往往会出现消极心理活动,如:一些学生“走神”、讲话或做小动作,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以上这些现象,虽是少数,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了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育方面要讲究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是用目光唤回其注意力;二是走近给予暗示;三是突然停顿讲课,使个别做小动作或无视学习的学生因突然的“静”而突然“清醒”,思想回到学习上来;四是营造发言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发言,并对其学习闪光点不断地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对有些有对抗情绪的学生尽量不点名批评,避免正面冲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参考文献:
[1]吴海棠,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數学课程标准(前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上课.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第三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28.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性 五要素
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惟一指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五要素。
一、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
首先,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除此之外,还应掌握所授班级的学生状况,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留下治学严谨的印象。
其次,教师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度,紧凑有序,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使一些“愣神的”“分心的”“无视学习”的学生不断地被恰到好处的提问、巧妙的设疑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其在45 分钟内不敢懈怠,始终处在良好的“激发”状态。
最后,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对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要把问题推给班主任,而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二、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
教师开始讲授新课时(开始语)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力求简洁、扼要,承上启下,富有吸引力,切忌不顾学生的心境,一上讲台就机械地讲;讲授新课时(讲授语)要准确精练,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又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在提问时(提问语)要根据授课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巧妙设疑,既激发学生的思维,又烘托课堂气氛,特别是对容易分心、上课爱讲话的学生,教师更要注意启发他们回答问题,不让他们太难堪,以诱导其听课的兴趣,演示操作,应边演示边解说,步骤分明,对关键环节反复说明,整体操作与分解操作有机结合;授课将至结束时(结束语)应根据教学内容,寥寥数语,高度概括。
三、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探究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持续的热情。
教师通过变式教学,如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做一题,解一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目:“在△ABC 的外边作正△ABD和△ACE,求证:BE=CD。”学生不难通过证明△ABE≌△ADC 得到BE=CD。可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三角形“变”成正方形,结论成立吗?再将原题中的外边变为形内,结果又如何?
四、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需要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情感不仅能左右教学的思路、讲授和言行,而且直接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能力等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实验证明,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致勃勃,不好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愁眉苦脸,勉强地学,效果就差。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他们的情绪为转移的,他们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以感情支配理智。他们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心理,课堂上教师的言行,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与含蓄微笑的示意,也会在学生心田里注入一股安慰和鼓舞。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会引起连锁反应,也喜欢他教的学科,并尽力学好。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在课堂上应以饱满的情绪,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和耐心,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教学手段要有策略性
教师授课时,往往会出现消极心理活动,如:一些学生“走神”、讲话或做小动作,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以上这些现象,虽是少数,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了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育方面要讲究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一是用目光唤回其注意力;二是走近给予暗示;三是突然停顿讲课,使个别做小动作或无视学习的学生因突然的“静”而突然“清醒”,思想回到学习上来;四是营造发言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发言,并对其学习闪光点不断地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对有些有对抗情绪的学生尽量不点名批评,避免正面冲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参考文献:
[1]吴海棠,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數学课程标准(前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上课.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第三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28.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