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魅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lgfdjligjregjmr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巨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这四大发明,举世闻名。可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了解的人却不多,甚至还有人误以为我国历来在数学上是落后的。
  其实,我国古代数学对于世界文化有过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是讲道理的,有足够多的例证,说明它们立论严谨,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数学在一些重要项目中获得了“世界冠军”。而古代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尤其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这是由于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它发生于原始采集和狩猎的经济母体之中,又由于农业生产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地”的影响,古人把“地”看成是“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有了“地”,就要有测量,就要有计算,当然就有了数学。
  《九章算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数学名着,是我国数学方面流传至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着作,也是世界数学史上极为珍贵的古典文献,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后100年。该书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开创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有不少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例子。
  例1: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池)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今译:有一正方形池塘,它的边长为1丈,一棵芦苇生长在这池塘的正中央,长出水面1尺,如果将芦苇拉向池塘边,茎尖刚巧碰到池岸边,问池塘水深及芦苇长各是多少?
  这就是一个勾股定理的题目,使用勾股定理经过简单计算,知水深一丈二尺,葭长一丈三尺。
  农业劳动与数学又是紧密联系,我们在农业劳动中解决数量,重量,质量,长度面积等等,这时数学的加减乘除,数形结合就产生出了它们的独特魅力!
  我们知道在现代小学教学是用的多媒体,多途径教学,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这种教学是探究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具有明显的不同。
  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无比的财寓,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而能力。探究教学中,创设了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究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就想怎么再给孩子们提高,这时奥数这个“怪胎”就出现了。
  奥数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家都去学,奥数其实是适合尖子学生读的,不应该被大面积铺开,否则只会加重学生负担。因为奥数比数学教学大纲要难得多,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管他们处于什么年龄阶段,都不适合去读,因为这只会让他们感到难上加难。但是对那些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学奥数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可以给予他们一个提高的机会。在学生中约有3%的人智力超群,对这些尖子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去向一些有趣而又有学难度的问题进行挑战。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们去学习奥数,学习奥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最好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开始为好。我在数学奥林匹克小冠军书上看到几道三年级水平测试题目,要求学生按规律填空:1,3,6,10,(),21,28,36,().其实,这几道填空题涉及到高中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虽然三年级学生凭观察、猜测也能填出来,但其体现的数学知识点他们是很难理解的。孩子抽象思维的发育有一个年龄的起步期,过早地被唤醒并不是件好事情,现在有许多在数学上并没有什么天赋的孩子就是被过早地拔高了。
  小学数学的魅力不是优异的分数,不是N多的获奖证书,这些对有天赋的的孩子来说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用数学的逻辑方法来认识这个世界并改造这个世界,才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出发点,才是我们把教学大纲吃透并转达给孩子们一个并不是让他们望而却步的“数学”。
其他文献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心里发育不很健全,而初中数学比较抽象,学习任务又比较重,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本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我们面临的教学现状是,每上完一节课,就盲目地大量做题,费了力气,却没有效果。造成这样事倍功半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考虑。  系统论的观点是现代方法论的一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的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数学;兴趣;培养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是人人皆知的客观现实,不少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没多大用处,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着没意思;加之自感数学基础差,学习没信心,缺乏兴趣,甚至厌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期刊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理解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现在的低年级小学生生活内容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时基本上“
期刊
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最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就成为整个课
期刊
艺术生在高中教育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现在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数学是提高文化分空间最大的一科,这就给我们执教艺术生的数学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从2006年开始,一直担任艺术班的数学课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是我深刻的感受到,艺术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艺术生学习基础差,数学基础更差,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几乎是0基础;艺术生数学学习热情低,学习态度、习惯差,艺术生普遍害怕数学,他们觉
期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
期刊
【摘要】选择适宜的教学阵地,创新教育为师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的助动剂,教室不再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唯一阵地。教师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空间,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所以要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只有与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和渗透,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期刊
当前小学课堂中的“交流”,往往只注意到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我以为,课堂交流的实质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的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的打断和插嘴。但听也不是敷衍,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就学习而言,倾听是一种主动获取信息的行为,能使学生抓住学习重点,领会学习难点,能使学生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精华,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想
期刊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期刊
【摘要】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创新思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程改革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