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秋淡淡菊香中,教师节来了。
两张照片均摄于北京人大附中校园内,一张是1974年深秋拍摄的,一张摄于36年后的今年夏天。岁月无情,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两鬓染霜,跨过54岁;而前排那些曾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更是壮年不再,年已耄耋。
在人大附中建校60年来的57届毕业生当中,我们高中七四届属于红彤彤的70年代,却是“文革”时期唯一靠文化考试入学的高中生,这在当时是一个大大的例外。
那时“文革”正处于一种僵持而模糊的状态。在我们前面,老三届的高中初中生们下农村、赴兵团,走得干干净净,剩下七零届学生也集体大踏步走向社会。七一届倒是有两个高中班了,但是挑选保送進来的,唯我们这一届,赶上一段在林彪事件之后,纠正“左”的错误,生产、工作秩序得到些许恢复好转、教育局面微妙的时期。1972年秋天,我们没有如期初中毕业,又多上了半年初中。并且,不可思议地不提政审,分科进行了高中的升学选拔考试,全部闭卷,百分制,最后从8个班当中凭考试成绩筛选出约20%的学生,在1973年春季升入高中。
虽说我们在升学考试中成绩佼佼,但初中的三年半尽忙着挖防空洞、拉练、迎宾、学农了,入学后的各科摸底考试成绩仍是惨不忍睹。我们的老师多是才高八斗又机不逢时的“文革”前老大学生,终于有机会拿知识说话了,恨不得把为师的一怀抱负全部抛给我们,边对我们实行拉网式的“恶补”和系统梳理,边讲授新知识,其节奏和强度不亚于现在的学生。
刚刚从“读书无用”最盛行的几年走过来的我们,心灵干涸,知识基础薄弱,对如此集中的课堂大满灌非但乐于照单全收,甚至有久旱逢甘霖之快。大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觉埋头苦读,课间、课后的交流都离不开新课和解题,晚上开夜车复习、预习的也大有人在。那时还曾传出有可能直接考大学这样令人神往的消息。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纠“左”被指“右倾回潮”,又遭批判。所幸母校老师们怜惜我们,仍在那样的环境下恪守师德,尽可能让我们多学一点。1975年春,我们在批林批孔的声浪中直接当了工、农、兵。在我们这届以后多年,初中毕业生不再考试,一锅端入高中,我们成了那个年代的一届“唯一”。
“文革”十年,我们这届在当时的中小学至少度过了8年。现在回想起来,高中“回潮”那一段,在我们的人生足迹中是怎样难得的一抹亮色!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恢复高考后殊途同归,考入了大学,并因此改写人生。包括我等1977年从农村直接考入大学的。我们总是想,没有“回潮”带给我们的基础知识的完整体系,没有母校老师们在压力下的良苦用心,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
感谢老师,感谢母校,感谢那段让我们一生受益的岁月。那厚重的师恩,值得我们用一生珍藏和敬仰。
(乙白)
两张照片均摄于北京人大附中校园内,一张是1974年深秋拍摄的,一张摄于36年后的今年夏天。岁月无情,当年的少男少女,如今两鬓染霜,跨过54岁;而前排那些曾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更是壮年不再,年已耄耋。
在人大附中建校60年来的57届毕业生当中,我们高中七四届属于红彤彤的70年代,却是“文革”时期唯一靠文化考试入学的高中生,这在当时是一个大大的例外。
那时“文革”正处于一种僵持而模糊的状态。在我们前面,老三届的高中初中生们下农村、赴兵团,走得干干净净,剩下七零届学生也集体大踏步走向社会。七一届倒是有两个高中班了,但是挑选保送進来的,唯我们这一届,赶上一段在林彪事件之后,纠正“左”的错误,生产、工作秩序得到些许恢复好转、教育局面微妙的时期。1972年秋天,我们没有如期初中毕业,又多上了半年初中。并且,不可思议地不提政审,分科进行了高中的升学选拔考试,全部闭卷,百分制,最后从8个班当中凭考试成绩筛选出约20%的学生,在1973年春季升入高中。
虽说我们在升学考试中成绩佼佼,但初中的三年半尽忙着挖防空洞、拉练、迎宾、学农了,入学后的各科摸底考试成绩仍是惨不忍睹。我们的老师多是才高八斗又机不逢时的“文革”前老大学生,终于有机会拿知识说话了,恨不得把为师的一怀抱负全部抛给我们,边对我们实行拉网式的“恶补”和系统梳理,边讲授新知识,其节奏和强度不亚于现在的学生。
刚刚从“读书无用”最盛行的几年走过来的我们,心灵干涸,知识基础薄弱,对如此集中的课堂大满灌非但乐于照单全收,甚至有久旱逢甘霖之快。大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自觉埋头苦读,课间、课后的交流都离不开新课和解题,晚上开夜车复习、预习的也大有人在。那时还曾传出有可能直接考大学这样令人神往的消息。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纠“左”被指“右倾回潮”,又遭批判。所幸母校老师们怜惜我们,仍在那样的环境下恪守师德,尽可能让我们多学一点。1975年春,我们在批林批孔的声浪中直接当了工、农、兵。在我们这届以后多年,初中毕业生不再考试,一锅端入高中,我们成了那个年代的一届“唯一”。
“文革”十年,我们这届在当时的中小学至少度过了8年。现在回想起来,高中“回潮”那一段,在我们的人生足迹中是怎样难得的一抹亮色!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恢复高考后殊途同归,考入了大学,并因此改写人生。包括我等1977年从农村直接考入大学的。我们总是想,没有“回潮”带给我们的基础知识的完整体系,没有母校老师们在压力下的良苦用心,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
感谢老师,感谢母校,感谢那段让我们一生受益的岁月。那厚重的师恩,值得我们用一生珍藏和敬仰。
(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