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型期刊社具有规模小、灵活多样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相对缺乏等劣势。在转企改制的大环境下,中小期刊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为了长久生存,中小型期刊社需要尽快找到一条适合其发展的经营路线。
关键词:中小型期刊社 多样化 经营策略
一、我国中小型期刊社的优势
1.短小精干。中小型期刊社规模较小,人员构成和组织构架较为简单,有的小型期刊社,常有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发生。笔者曾对医药行业的15家中小型期刊社的人员构成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这15家期刊社平均人数在8人左右,最多不超过15人。总体来看,中小型期刊社相比较几百人的大型期刊社来讲,整体规模偏小和人数较少。
2.灵活快捷。在面对市场需求时,人少、规模小的中小型期刊社体现出了灵活的优势。权力相对集中的中小型期刊社在内部协调方面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相比大型期刊社严格冗长的审批制度,中小型期刊社“短小精干”的人员组成造就了其高效的工作速度。协议审核、加盖公章等在大型期刊社需要几天时间完成的工作,在中小型期刊社里通常只需要几个小时。中小型期刊社具有的灵活性和快捷性,方便期刊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运营思路,进而获得新发展。
3.精准而专注。中小型期刊社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只专注于某一块细小领域,如此精准的经营方式既满足了小众的需求,也利于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中小型期刊社的劣势
1.大环境倾斜少。我国一直比较重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和法律方面给予扶持和资助,但遗憾的是缺乏针对出版行业这一领域的中小型期刊社的扶持。而新闻出版总署在政策层面上则是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自然淘汰竞争能力差的中小型期刊社,从而减少期刊社的整体数量。这些政策环境使得中小型期刊社的权益得不到扶持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期刊社的发展。
2.人才匮乏。由于中小期刊社规模小、缺乏稳定性,在人才配给方面,集中出现了低起点人才聚集、高端人才匮乏、人才流动性强等现象。中小型期刊社为减少开支,往往会聘用没有经验、非科班出身的编辑,造成低起点人才聚集,致使期刊质量下降。与此同时,一些业内精英虽有着丰富的人脉和宝贵的经验,但对于职位和薪资等要求往往较高,中小型期刊社通常难以满足。
3.稳定的读者群少。据统计,我国现有近1万种期刊,年发行量超过25万本的期刊不到100种,有些中小型期刊社发行量不过3000本,有的甚至不过千。有的期刊社更是为读者量身打造,每月的读者更是不固定。
三、我国中小型期刊社的发展对策
中小型期刊社的抗风险能力低,尤其是受政策和市场经济影响大。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十二五”期间,停办一批规模小实力弱的出版单位和一批资质差、资不抵债、发展能力不足以及不符合国家有关办报办刊规定的报刊出版单位。近5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将减少5000家。这意味着我国期刊业将进行一次大洗牌,其目的是推出大的骨干企业和传媒集团,国家的初衷是好的,但这对中小期刊社无疑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挑战的同时当然存在着机遇,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培养“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的政策环境下,中小型期刊社也明确了发展方向。
1.小而群。规模小导致抗风险能力低是中小型期刊社相比于大型期刊社所具有的一个显著不足。但中小期刊社可以借助地理上的优势,依据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弥补不足。将同类的中小型期刊社的生产经营能力聚集,能够降低时间消耗和经济成本,进而增加收益,提高中小型期刊社的抗风险能力。因此,这种“小而群”的中小期刊社运营模式可以改变单个中小期刊社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生产经营同类期刊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规模经济”,有力带动中小型期刊社的发展。
2.小而配。通过细分市场,对期刊出版流程进行分工,将中小型期刊社定位于大型期刊社的外包服务,与大型期刊社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协作关系,成为期刊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小期刊社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既有利于在协作中提高期刊社水平,保证质量,又可以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在当前期刊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小型期刊社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力争成为大型期刊社外包单位,提供某一个环节的配套服务,同时借助大型期刊社的品牌和资金优势,依靠“小而配”来发展和强大自身。
3.小而特。在规模、资金、采编能力等方面,中小型期刊社和大型期刊社不能同日而语。“人有,我也有”的经营策略并不利于中小型期刊社。笔者认为,中小型期刊社应该通过特色和个性的经营理念,满足小众、特殊读者的需求,充分占有小批量、个性足、薄利的市场,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为生存另辟路径。以《咬文嚼字》为例,在创刊之初,正值期刊业繁荣兴起、语言几经更迭的年代,期刊业亟需一个查找、纠错的平台,《咬文嚼字》以此定位,成为当时期刊界的一个特色,引起了新闻出版业内的高度关注,同时发行量和收益也相当可观。
4.小而新。期刊的竞争,不仅是服务、项目的竞争,更是内容的竞争,对中小型期刊社来讲更是如此。中小型期刊社在品牌影响力、广告投入等市场营销方面不占优势,只能依靠内容本身来吸引读者。以文摘类期刊《特别关注》为例。创刊之初,市面已有《读者》《青年文摘》《知音》等知名刊物,它们占据着文摘类期刊的大半江山,具有庞大而稳定的读者群和发行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文摘市场已经饱和,但此时《特别关注》的策划团队却逆流而上进军文摘市场,准确将期刊读者定位在男性、中年阅读群体上,他们紧紧抓住这一定位在文摘内容上独辟蹊径,最终成功分得一块颇有分量的蛋糕,发行量一路飙升至200万册。
由此看来,中小期刊通过严谨的调研和细分市场,发现市场中的空白,通过开发新内容令期刊获得生机,不失为一条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小而才。首先,人才运用得当是期刊长远发展的关键。不同的人执行同样的策略结果可能相去甚远。一流的采编和营销队伍能办好一本期刊毋庸置疑,但对于中小型期刊社来讲,没有一流的资金实力,没有名牌效应,筹建一流的人才团队相对困难。这就要求中小型期刊社至少要有一位优秀的领头人。这位领头人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编辑素养、敏锐的市场触觉,更要有全盘考量并决定期刊社的发展方向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在管理方面,不但要擅长独自作战,也要擅长率领团队作战。聚人心,懂得管理技巧在中小型期刊社尤为重要。
其次,要善于借才。中小型期刊社在自己组建好的队伍困难的情况下,要善于向其他期刊社借才以降低成本、解决燃眉之急。如现在很多中小期刊社返聘一些阅历丰富的退休人员,不仅节约成本,更将这些人员多年的编辑经验和市场资源注入到期刊社,这对于中小期刊社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近几年,减少中小型期刊社数量,鼓励整合大型出版集团的大局已经确定。其间,将有众多中小期刊社关、停、并、转已是大势所趋。谁能首先认清形势、尽快转变思想、科学制订经营战略,谁将会获得宝贵的先机和市场主动权。
关键词:中小型期刊社 多样化 经营策略
一、我国中小型期刊社的优势
1.短小精干。中小型期刊社规模较小,人员构成和组织构架较为简单,有的小型期刊社,常有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发生。笔者曾对医药行业的15家中小型期刊社的人员构成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这15家期刊社平均人数在8人左右,最多不超过15人。总体来看,中小型期刊社相比较几百人的大型期刊社来讲,整体规模偏小和人数较少。
2.灵活快捷。在面对市场需求时,人少、规模小的中小型期刊社体现出了灵活的优势。权力相对集中的中小型期刊社在内部协调方面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相比大型期刊社严格冗长的审批制度,中小型期刊社“短小精干”的人员组成造就了其高效的工作速度。协议审核、加盖公章等在大型期刊社需要几天时间完成的工作,在中小型期刊社里通常只需要几个小时。中小型期刊社具有的灵活性和快捷性,方便期刊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运营思路,进而获得新发展。
3.精准而专注。中小型期刊社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只专注于某一块细小领域,如此精准的经营方式既满足了小众的需求,也利于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中小型期刊社的劣势
1.大环境倾斜少。我国一直比较重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和法律方面给予扶持和资助,但遗憾的是缺乏针对出版行业这一领域的中小型期刊社的扶持。而新闻出版总署在政策层面上则是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自然淘汰竞争能力差的中小型期刊社,从而减少期刊社的整体数量。这些政策环境使得中小型期刊社的权益得不到扶持和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期刊社的发展。
2.人才匮乏。由于中小期刊社规模小、缺乏稳定性,在人才配给方面,集中出现了低起点人才聚集、高端人才匮乏、人才流动性强等现象。中小型期刊社为减少开支,往往会聘用没有经验、非科班出身的编辑,造成低起点人才聚集,致使期刊质量下降。与此同时,一些业内精英虽有着丰富的人脉和宝贵的经验,但对于职位和薪资等要求往往较高,中小型期刊社通常难以满足。
3.稳定的读者群少。据统计,我国现有近1万种期刊,年发行量超过25万本的期刊不到100种,有些中小型期刊社发行量不过3000本,有的甚至不过千。有的期刊社更是为读者量身打造,每月的读者更是不固定。
三、我国中小型期刊社的发展对策
中小型期刊社的抗风险能力低,尤其是受政策和市场经济影响大。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十二五”期间,停办一批规模小实力弱的出版单位和一批资质差、资不抵债、发展能力不足以及不符合国家有关办报办刊规定的报刊出版单位。近5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将减少5000家。这意味着我国期刊业将进行一次大洗牌,其目的是推出大的骨干企业和传媒集团,国家的初衷是好的,但这对中小期刊社无疑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挑战的同时当然存在着机遇,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培养“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的政策环境下,中小型期刊社也明确了发展方向。
1.小而群。规模小导致抗风险能力低是中小型期刊社相比于大型期刊社所具有的一个显著不足。但中小期刊社可以借助地理上的优势,依据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弥补不足。将同类的中小型期刊社的生产经营能力聚集,能够降低时间消耗和经济成本,进而增加收益,提高中小型期刊社的抗风险能力。因此,这种“小而群”的中小期刊社运营模式可以改变单个中小期刊社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生产经营同类期刊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规模经济”,有力带动中小型期刊社的发展。
2.小而配。通过细分市场,对期刊出版流程进行分工,将中小型期刊社定位于大型期刊社的外包服务,与大型期刊社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协作关系,成为期刊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小期刊社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既有利于在协作中提高期刊社水平,保证质量,又可以节约成本,获得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在当前期刊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中小型期刊社需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力争成为大型期刊社外包单位,提供某一个环节的配套服务,同时借助大型期刊社的品牌和资金优势,依靠“小而配”来发展和强大自身。
3.小而特。在规模、资金、采编能力等方面,中小型期刊社和大型期刊社不能同日而语。“人有,我也有”的经营策略并不利于中小型期刊社。笔者认为,中小型期刊社应该通过特色和个性的经营理念,满足小众、特殊读者的需求,充分占有小批量、个性足、薄利的市场,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为生存另辟路径。以《咬文嚼字》为例,在创刊之初,正值期刊业繁荣兴起、语言几经更迭的年代,期刊业亟需一个查找、纠错的平台,《咬文嚼字》以此定位,成为当时期刊界的一个特色,引起了新闻出版业内的高度关注,同时发行量和收益也相当可观。
4.小而新。期刊的竞争,不仅是服务、项目的竞争,更是内容的竞争,对中小型期刊社来讲更是如此。中小型期刊社在品牌影响力、广告投入等市场营销方面不占优势,只能依靠内容本身来吸引读者。以文摘类期刊《特别关注》为例。创刊之初,市面已有《读者》《青年文摘》《知音》等知名刊物,它们占据着文摘类期刊的大半江山,具有庞大而稳定的读者群和发行量。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文摘市场已经饱和,但此时《特别关注》的策划团队却逆流而上进军文摘市场,准确将期刊读者定位在男性、中年阅读群体上,他们紧紧抓住这一定位在文摘内容上独辟蹊径,最终成功分得一块颇有分量的蛋糕,发行量一路飙升至200万册。
由此看来,中小期刊通过严谨的调研和细分市场,发现市场中的空白,通过开发新内容令期刊获得生机,不失为一条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小而才。首先,人才运用得当是期刊长远发展的关键。不同的人执行同样的策略结果可能相去甚远。一流的采编和营销队伍能办好一本期刊毋庸置疑,但对于中小型期刊社来讲,没有一流的资金实力,没有名牌效应,筹建一流的人才团队相对困难。这就要求中小型期刊社至少要有一位优秀的领头人。这位领头人不但要具备较高的编辑素养、敏锐的市场触觉,更要有全盘考量并决定期刊社的发展方向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在管理方面,不但要擅长独自作战,也要擅长率领团队作战。聚人心,懂得管理技巧在中小型期刊社尤为重要。
其次,要善于借才。中小型期刊社在自己组建好的队伍困难的情况下,要善于向其他期刊社借才以降低成本、解决燃眉之急。如现在很多中小期刊社返聘一些阅历丰富的退休人员,不仅节约成本,更将这些人员多年的编辑经验和市场资源注入到期刊社,这对于中小期刊社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近几年,减少中小型期刊社数量,鼓励整合大型出版集团的大局已经确定。其间,将有众多中小期刊社关、停、并、转已是大势所趋。谁能首先认清形势、尽快转变思想、科学制订经营战略,谁将会获得宝贵的先机和市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