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创造力有三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形成—发展—成熟,在形成阶段,学生的思维仅仅是具有一种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想象空间往往指向具体的现实事例;在发展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思维的意识的逻辑性增强,在这个阶段,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终极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一、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内涵
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是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在想象力方面,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这种想象力仅仅是一种初级的甚至是零乱的想象;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形成,思维方式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学校的教学课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主要的地方,这就直接要求学校课堂必须改变原来的那种填鸭式的的教学模式,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使用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要求的“要学会”转变成自己的“要会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误区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实践性等特点。语文的这些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区别又有各自独立的特征,这些特点涉及到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审美教育、知识储备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等等。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更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潜。”然而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第一、教师只注意了语文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没有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无法实现,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内涵。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教师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不够。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堂的一大特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这些当然是一种好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教师给学生分析与讲解的力度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不到什么知识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忽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误区。
第三、教师过分激励学生的热情,对问题的评判原则把握不够。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应有一个基本标准,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对学生认识中出现偏颇要直言不讳,让学生在接授教育过程中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应该学。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与好奇心的刺激过程中不断来体验成功。可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们用得最多的评价语言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甚至有时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是扼杀学生的灵性。这样的评判标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缺乏判断能力,从而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从语文这一学科内容来看,无论我们怎样来界定其学科性质,也不管“文以载道”之说是否成立,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语文中接触世界文化。语文的内容丰富广泛,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写作、艺术、历史、哲学、政治……乃至自然科学,可以说,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所以,语文课必然要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对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文化现象的分析、评判和改造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之进行改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指导培养。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励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发表任何有悖于教师的言论,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老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而是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活动内容为载体,学生主体完成活动为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身互动的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迪,相互交流,相互点拨,共同切磋、共同提高。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会形成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灵感,提高造新能力。
第二、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课改中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师生的教与学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破除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思考,多琢多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情景,促使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问,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精心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探索,在质疑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造起于思,思起于疑,好奇心、求知欲就是疑的源泉。
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创造性及时评价和鼓励
一个学生如果自己不会学习,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②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已所用。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及时发现并鼓励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意识。即使只表现出微小的创造性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要避免在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思维或教学参考资料的答案去束缚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语文课堂和其它学科课堂一样,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建语文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学习新理念,走进新课程.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为师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创论力提供了保障。当然,作为创造力培养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作为实施创造性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应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其思想理论、学识修养、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技巧到教育教学管理艺术方面都应有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一、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内涵
创造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是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在想象力方面,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这种想象力仅仅是一种初级的甚至是零乱的想象;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形成,思维方式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学校的教学课堂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最主要的地方,这就直接要求学校课堂必须改变原来的那种填鸭式的的教学模式,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使用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要求的“要学会”转变成自己的“要会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误区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实践性等特点。语文的这些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区别又有各自独立的特征,这些特点涉及到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审美教育、知识储备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等等。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更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潜。”然而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教学上的误区:
第一、教师只注意了语文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没有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无法实现,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内涵。因此,语文的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教师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不够。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堂的一大特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这些当然是一种好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教师给学生分析与讲解的力度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不到什么知识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忽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误区。
第三、教师过分激励学生的热情,对问题的评判原则把握不够。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应有一个基本标准,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对学生认识中出现偏颇要直言不讳,让学生在接授教育过程中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应该学。而实际情况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与好奇心的刺激过程中不断来体验成功。可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们用得最多的评价语言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甚至有时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是扼杀学生的灵性。这样的评判标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缺乏判断能力,从而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从语文这一学科内容来看,无论我们怎样来界定其学科性质,也不管“文以载道”之说是否成立,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语文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语文中接触世界文化。语文的内容丰富广泛,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写作、艺术、历史、哲学、政治……乃至自然科学,可以说,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所以,语文课必然要通过对文化的学习,对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文化现象的分析、评判和改造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之进行改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指导培养。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励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发表任何有悖于教师的言论,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老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师生互动,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而是淡化教师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活动内容为载体,学生主体完成活动为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身互动的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迪,相互交流,相互点拨,共同切磋、共同提高。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会形成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灵感,提高造新能力。
第二、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课改中极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师生的教与学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破除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主,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主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研究思考,多琢多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情景,促使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问,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质疑,探索求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精心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探索,在质疑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造起于思,思起于疑,好奇心、求知欲就是疑的源泉。
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创造性及时评价和鼓励
一个学生如果自己不会学习,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②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已所用。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及时发现并鼓励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意识。即使只表现出微小的创造性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教师要避免在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思维或教学参考资料的答案去束缚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语文课堂和其它学科课堂一样,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建语文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学习新理念,走进新课程.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为师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创论力提供了保障。当然,作为创造力培养和创造性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作为实施创造性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应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其思想理论、学识修养、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技巧到教育教学管理艺术方面都应有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