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大量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表明,知识不是单凭感官交流就能被动获得的,而是要通过认识主体反思抽象并主动建构而成。通过反思能不断提高人们探索问题、概括规律的能力,使人们头脑中大量零散的、孤立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系统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以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的认知结构。
那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反思”呢?
一、优化氛围,激发反思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了一组数字:3、6、9、33、66、99、336、549,让学生判断: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学生探索后,马上得出结论:个位上是3、6、9的数一定都是3的倍数。然后,教师又出示第二组数字:23、46、54、79、81、526、324、919,再让学生判断。学生经过尝试后发现与刚才的“结论”相矛盾。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
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反思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唯有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反思活动中来,主动建构知识。每当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时,我总是先表扬,表扬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没有思考怎么会发现问题呢?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我也表扬他爱动脑筋。这样,学生不断体验到反思的价值,感受到反思的乐趣,学生的反思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二、把握时机,引导反思
1、在学生的疑难处,引导其反思。
学趋于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反思。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制造悬念,使学生进行反思。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时,当学生认识了“容量”,会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和表示容器的容量时,教师则说到:这个水壶是我昨天买来的,当初我问售货员这个水壶容量是多少,售货员回答这个水壶大约能盛6杯水,刚才我们一试,这个水壶只能盛4杯水,我被骗了吗?学生一下就沉寂了,进入了反思。通过反思,学生感受到了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在学生的错误处,引导其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的出现都不是轻易放弃或简单判错了之,而是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加以开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外来的指导被学生接受并改变它们的信息加工时,才能改进学习。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看到庐山之真面目,找出病因,并及时给自己注射一针“疫苗”。那么这种错误资源不是更有价值了吗?这样于别人于自已不就获得双赢了吗?通过反思,学生不但弄清了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3、在学生发现规律处,引导其反思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自学后发现了规律时,就是引导学生反思的绝佳时机。此时,教师应追根问源:“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迫使学生去追忆刚才的思考过程,并把思考过程公诸于班级中,让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示。
三、掌握方法,学会反思。
1、在比较中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满足于把问题解决了,而不善于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在教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教师出示一下一组计算题:
学生正在为自己解答又对又快而高兴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反思:解答了这些题后,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答案与习题,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教师此时并不满足于此,再此启发学生反思: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都可以这样算吗?通过再次的反思,使学生掌握了当分数的分子都是1且分母的公约数只有1时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更使学生明白了,解决问题后要经常反思,从而才能举一反思。
2、在联想中反思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新知识顺应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建构自己知识的网络。如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当学生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相似?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除法的算式: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算式里的商;想到了除法里有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商不变。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生理清了分数与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头脑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网络,使原本零星的知识变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
3、在回顾中反思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和操作,每个学生参与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随后,让学生回顾怎样进行计算的?学生知道把两个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老师追问,怎么会想到通分呢?学生想到了同分母分数加法已经学过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已熟悉的问题,再来解决。在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我们先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以上教学,教师没有局限于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揭示蕴含于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法,学生在回顾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超出了这节数学课本身的意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中的反思正如生物体消化食物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从而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江苏】
那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反思”呢?
一、优化氛围,激发反思
1、创设情境,促发内需。
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充满民主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了一组数字:3、6、9、33、66、99、336、549,让学生判断: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吗?学生探索后,马上得出结论:个位上是3、6、9的数一定都是3的倍数。然后,教师又出示第二组数字:23、46、54、79、81、526、324、919,再让学生判断。学生经过尝试后发现与刚才的“结论”相矛盾。学生的思维欲望由此被激发出来了。
2、体味成功,适当鼓励
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反思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唯有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地参与到反思活动中来,主动建构知识。每当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时,我总是先表扬,表扬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没有思考怎么会发现问题呢?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我也表扬他爱动脑筋。这样,学生不断体验到反思的价值,感受到反思的乐趣,学生的反思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二、把握时机,引导反思
1、在学生的疑难处,引导其反思。
学趋于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反思。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制造悬念,使学生进行反思。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时,当学生认识了“容量”,会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和表示容器的容量时,教师则说到:这个水壶是我昨天买来的,当初我问售货员这个水壶容量是多少,售货员回答这个水壶大约能盛6杯水,刚才我们一试,这个水壶只能盛4杯水,我被骗了吗?学生一下就沉寂了,进入了反思。通过反思,学生感受到了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在学生的错误处,引导其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的出现都不是轻易放弃或简单判错了之,而是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加以开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元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外来的指导被学生接受并改变它们的信息加工时,才能改进学习。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看到庐山之真面目,找出病因,并及时给自己注射一针“疫苗”。那么这种错误资源不是更有价值了吗?这样于别人于自已不就获得双赢了吗?通过反思,学生不但弄清了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加深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3、在学生发现规律处,引导其反思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自学后发现了规律时,就是引导学生反思的绝佳时机。此时,教师应追根问源:“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迫使学生去追忆刚才的思考过程,并把思考过程公诸于班级中,让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示。
三、掌握方法,学会反思。
1、在比较中反思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满足于把问题解决了,而不善于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在教学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教师出示一下一组计算题:
学生正在为自己解答又对又快而高兴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反思:解答了这些题后,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答案与习题,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教师此时并不满足于此,再此启发学生反思: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都可以这样算吗?通过再次的反思,使学生掌握了当分数的分子都是1且分母的公约数只有1时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更使学生明白了,解决问题后要经常反思,从而才能举一反思。
2、在联想中反思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新知识顺应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建构自己知识的网络。如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当学生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相似?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除法的算式: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算式里的商;想到了除法里有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商不变。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生理清了分数与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头脑里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网络,使原本零星的知识变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
3、在回顾中反思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和操作,每个学生参与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随后,让学生回顾怎样进行计算的?学生知道把两个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老师追问,怎么会想到通分呢?学生想到了同分母分数加法已经学过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已熟悉的问题,再来解决。在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我们先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以上教学,教师没有局限于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揭示蕴含于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法,学生在回顾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超出了这节数学课本身的意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中的反思正如生物体消化食物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从而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