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各省市的地质灾害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泥石流灾害逐年增多。泥石流是一种破坏力强的地质灾害,其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文结合当前泥石流灾害现状,探索如何更好地有效进行泥石流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泥石流防治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91-1
我国的西南等地山地面积广阔,并且,呈现出西高东低特点。当出现强暴雨天气时,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结合当前国内的泥石流灾害发展现状,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
1国内泥石流灾害现状
数据显示,国内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部山区,尤其是在四川境内,发生次数频繁。仅仅四川省就有超过100个县市遭受过泥石流灾害。除此之外,我国的甘肃、广西以及湖南和云南等省市,也经常出现。但是,严重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此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仅仅2008年,就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全国各地超过2.8万小型水库因泥石流灾害处于一定程度的危险之中。
2国内泥石流防治工作措施
2.1生物措施
泥石流灾害之所以能够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南地区的很多山地都是所谓的“秃山”,甚至个别山地寸草不生,被大量的岩石所覆盖。长期的雨水侵蚀,很多岩石都已经出现风化等问题。当强降雨来临时,很多风化了的岩石直接被暴雨冲刷下来。即使拥有一定植被覆盖率的山地,其植被的根系存水能力也无法满足存水需求。所以,在这一方面,加大山地的植被覆盖率,是有效增强植被根系存水量,缓解排水压力的有效措施。而且,大量的植被覆盖,还可以将山地的表层土壤有效地固定下来,起到重要的水土保持功效。当地政府要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禁止当地居民上山放牧或者破坏植被生长。例如:当物源区的海拔超过三千米时,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当海拔在一千八到三千米时,在沟道两岸严禁开荒种田,可以种植乔木或者经济林。同时,大量修建排水系统,降低堰塞湖的形成概率,促进当地农业灌溉事业,有效推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2.2工程防治
目前,国内的工程防治工作主要包括:防护、拦挡、跨越以及排导等。其中,防护工程中,主要是对泥石流多发地带内的桥梁、公路以及隧道等建筑进行有效加固,使其增加泥石流的抵御能力。拦阻工程中,主要是增设阻拦坝等,使得下泻洪水的流量分配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对下流的泥石流冲刷压力。加强跨越工程,扩大公路过水涵洞,防治泥石流对流经洞桥的堵塞。在泥石流沟道内较大滑坡体物质处采用挡土墙的方式,固定滑坡体松散堆积物。在沟口修建排导槽和防护堤,防治泥石流物质进一步冲刷沟道两岸边坡。
2.3对泥石流防治软件进一步完善
随着现代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硬件设施上面,软件建设方面亦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所以,在对硬件设施进行加强的同时,亦是不能够在软件建设方面有所放松。只有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进行完美配合,才能够实现防治工作的高效完成。
其中,泥石流软件建设工程主要包括:
(1)扩大科普以及法制的宣传力度。泥石流的防治工作,“防”是必要前提,只有防的好,才能有效减轻“治”的工作力度,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当地社会的经济损失。而科普与法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到泥石流的危害以及成因,并且,当出现泥石流时如何能够有效保护自身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2)对泥石流防治项目管理体系的有效加强。泥石流的防治工程量大,牵涉的部门较多,在这其中,政府应该发挥好带头作用,合理的聘用专家,学者对于防治工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于整个防治工程进行规划治理,落实好每一批的建设款项。按照既定的方案有计划的一步步开展工作。在项目完工后,还要对于工作报告和工程的财务情况进行审核和验收,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要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整个项目结束后,还要定期对于各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2.4监测预警措施
在泥石流物质来源的主要支沟设置雨量计,在雨季,特别是暴雨季节严密监视降雨量值。一旦降雨量较大,立刻发布预警信息,及时疏散泥石流可能威胁到的人员和财产。另外,在暴雨季节采用人工巡防排查的方法,对泥石流沟道两侧原有滑坡体物质的稳定情况以及下滑后堵塞沟道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巡视,一旦发现滑坡堵塞沟道或者沟道内流水颜色变黄等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当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要保证有关信息的畅通,与抢险部门一道确定抢险救灾方案。灾害发生后,及时的收集有关此次灾害的资料,建立泥石流灾害资料库,进一步提高灾害的预测能力。
3结论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尽管高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当地政府和居民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对附近的山地进行了肆意的“开发”,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则是大自然的报复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工作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重点探索如何有效提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邓茂林,韩蓓,朱星,郭洪.客基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动力特征[J].人民黄河.2013(06).
[2]陈鹏宇,乔景顺,彭祖武,谢凯,余宏明.基于等级相关的泥石流危险因子筛选与危险度评价[J].岩土力学.2013(05).
[3]李章树,郭毅.色多沟泥石流综合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02).
[4]李文彬.泥石流灾害治理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3(07).
[5]吴宏,董金义,李瑞冬,张华伟,尚海龙,曾建军.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舟曲县城区灾后重建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13(02).
[关键词]泥石流防治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91-1
我国的西南等地山地面积广阔,并且,呈现出西高东低特点。当出现强暴雨天气时,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结合当前国内的泥石流灾害发展现状,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治工作。
1国内泥石流灾害现状
数据显示,国内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部山区,尤其是在四川境内,发生次数频繁。仅仅四川省就有超过100个县市遭受过泥石流灾害。除此之外,我国的甘肃、广西以及湖南和云南等省市,也经常出现。但是,严重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此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仅仅2008年,就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全国各地超过2.8万小型水库因泥石流灾害处于一定程度的危险之中。
2国内泥石流防治工作措施
2.1生物措施
泥石流灾害之所以能够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南地区的很多山地都是所谓的“秃山”,甚至个别山地寸草不生,被大量的岩石所覆盖。长期的雨水侵蚀,很多岩石都已经出现风化等问题。当强降雨来临时,很多风化了的岩石直接被暴雨冲刷下来。即使拥有一定植被覆盖率的山地,其植被的根系存水能力也无法满足存水需求。所以,在这一方面,加大山地的植被覆盖率,是有效增强植被根系存水量,缓解排水压力的有效措施。而且,大量的植被覆盖,还可以将山地的表层土壤有效地固定下来,起到重要的水土保持功效。当地政府要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禁止当地居民上山放牧或者破坏植被生长。例如:当物源区的海拔超过三千米时,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当海拔在一千八到三千米时,在沟道两岸严禁开荒种田,可以种植乔木或者经济林。同时,大量修建排水系统,降低堰塞湖的形成概率,促进当地农业灌溉事业,有效推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2.2工程防治
目前,国内的工程防治工作主要包括:防护、拦挡、跨越以及排导等。其中,防护工程中,主要是对泥石流多发地带内的桥梁、公路以及隧道等建筑进行有效加固,使其增加泥石流的抵御能力。拦阻工程中,主要是增设阻拦坝等,使得下泻洪水的流量分配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对下流的泥石流冲刷压力。加强跨越工程,扩大公路过水涵洞,防治泥石流对流经洞桥的堵塞。在泥石流沟道内较大滑坡体物质处采用挡土墙的方式,固定滑坡体松散堆积物。在沟口修建排导槽和防护堤,防治泥石流物质进一步冲刷沟道两岸边坡。
2.3对泥石流防治软件进一步完善
随着现代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硬件设施上面,软件建设方面亦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所以,在对硬件设施进行加强的同时,亦是不能够在软件建设方面有所放松。只有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进行完美配合,才能够实现防治工作的高效完成。
其中,泥石流软件建设工程主要包括:
(1)扩大科普以及法制的宣传力度。泥石流的防治工作,“防”是必要前提,只有防的好,才能有效减轻“治”的工作力度,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当地社会的经济损失。而科普与法制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到泥石流的危害以及成因,并且,当出现泥石流时如何能够有效保护自身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2)对泥石流防治项目管理体系的有效加强。泥石流的防治工程量大,牵涉的部门较多,在这其中,政府应该发挥好带头作用,合理的聘用专家,学者对于防治工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于整个防治工程进行规划治理,落实好每一批的建设款项。按照既定的方案有计划的一步步开展工作。在项目完工后,还要对于工作报告和工程的财务情况进行审核和验收,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要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整个项目结束后,还要定期对于各项目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2.4监测预警措施
在泥石流物质来源的主要支沟设置雨量计,在雨季,特别是暴雨季节严密监视降雨量值。一旦降雨量较大,立刻发布预警信息,及时疏散泥石流可能威胁到的人员和财产。另外,在暴雨季节采用人工巡防排查的方法,对泥石流沟道两侧原有滑坡体物质的稳定情况以及下滑后堵塞沟道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巡视,一旦发现滑坡堵塞沟道或者沟道内流水颜色变黄等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当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要保证有关信息的畅通,与抢险部门一道确定抢险救灾方案。灾害发生后,及时的收集有关此次灾害的资料,建立泥石流灾害资料库,进一步提高灾害的预测能力。
3结论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尽管高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当地政府和居民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对附近的山地进行了肆意的“开发”,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则是大自然的报复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工作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重点探索如何有效提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邓茂林,韩蓓,朱星,郭洪.客基沟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动力特征[J].人民黄河.2013(06).
[2]陈鹏宇,乔景顺,彭祖武,谢凯,余宏明.基于等级相关的泥石流危险因子筛选与危险度评价[J].岩土力学.2013(05).
[3]李章树,郭毅.色多沟泥石流综合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02).
[4]李文彬.泥石流灾害治理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3(07).
[5]吴宏,董金义,李瑞冬,张华伟,尚海龙,曾建军.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舟曲县城区灾后重建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