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其干预体会。方法: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其所选用的护理方案,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28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满意度;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181-02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临床相对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是因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缺乏活动,使得深静脉腔内凝结阻塞静脉腔管,出现了静脉回流受阻的现象,形成了淤血[1]。这种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与静脉扩张等现象,如果没有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还可能会并发其他严重的疾病,从而危及其生命安全。笔者就我院收治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其所选用的护理方案,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20至61岁之间,平均年龄(48.27±3.21)岁,骨折手术14例、消化系统手术8例、其他6例;
观察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在20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48.17±3.15)岁,骨折手术15例、消化系统手术10例,其他3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指征[2];患者无严重的器质性缺失;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差异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在确定患者存在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后,以抗凝药物——肝素的运用为主;引导患者保持规律的运动,促进血运;告知患者注意饮食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为:(1)心理护理。这种并发症的发生会使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开展存在障碍。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让其了解该种疾病的可治疗性,从而降低负面情绪,保持较为稳定的治疗心态。(2)患肢护理。必须要保持患者的皮肤干净、干燥,对留置导管进行观察,确定其固定,并且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来分辨患者的具体状况。定时测量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对其进行记录,确定干预效果。叮嘱患者不可抓破或者碰伤皮肤,降低感染的可能。(3)活动干预。一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为为主,因此,在用药的同时,要尽可能对患者进行活动干预。一般有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两种形式,以肌肉和关节活动为主,每天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卧床病人下肢血栓预防活动方法:第一步,足背绷直;第二步,足背上翘;第三步,双足内旋转;第四步,双足外旋转,第五步,下肢抬腿运动;第六步,膝关节弯曲运动;第七步,从足跟由下而上按摩;第八步,下肢拉伸运动。
(4)并发症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如果没有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对此,临床必须要加强INR监测,在穿刺用药后,做好局部按压,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尽可能减少移动,引导其进行正确的咳嗽与排痰等。
1.3 评价指标
采取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其护理满意度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
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对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显效(患者血栓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血栓与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或者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 讨论
当前,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都是因患者长期卧床、肢体肿胀、长期输液等因素所致,一旦栓子脱落,就可能会诱发肺栓塞、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且在临床调研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诱发肺栓塞的几率高达60%[4]。在临床上对这类病症,多采取抗凝干预,效果尚可,我院认为,如果在抗凝干预的同时,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优化其治疗结果,且从本次研究中,也论证了该种论点。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优化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芳芳,翁婷婷.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体会分析[J].智慧健康,2019,5(05):145-146.
[2]董秋娟.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4):61+70.
[3]毛云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护理干预的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06(05):478-480.
[4]武文婕,刘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护理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3(09):767.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满意度;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181-02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临床相对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是因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缺乏活动,使得深静脉腔内凝结阻塞静脉腔管,出现了静脉回流受阻的现象,形成了淤血[1]。这种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与静脉扩张等现象,如果没有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还可能会并发其他严重的疾病,从而危及其生命安全。笔者就我院收治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截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按照其所选用的护理方案,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20至61岁之间,平均年龄(48.27±3.21)岁,骨折手术14例、消化系统手术8例、其他6例;
观察组的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在20至62岁之间,平均年龄(48.17±3.15)岁,骨折手术15例、消化系统手术10例,其他3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指征[2];患者无严重的器质性缺失;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差异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在确定患者存在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后,以抗凝药物——肝素的运用为主;引导患者保持规律的运动,促进血运;告知患者注意饮食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为:(1)心理护理。这种并发症的发生会使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负性情绪,导致医护人员的工作开展存在障碍。对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让其了解该种疾病的可治疗性,从而降低负面情绪,保持较为稳定的治疗心态。(2)患肢护理。必须要保持患者的皮肤干净、干燥,对留置导管进行观察,确定其固定,并且根据引流液的颜色来分辨患者的具体状况。定时测量患者的大小腿周径,对其进行记录,确定干预效果。叮嘱患者不可抓破或者碰伤皮肤,降低感染的可能。(3)活动干预。一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为为主,因此,在用药的同时,要尽可能对患者进行活动干预。一般有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两种形式,以肌肉和关节活动为主,每天不少于三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卧床病人下肢血栓预防活动方法:第一步,足背绷直;第二步,足背上翘;第三步,双足内旋转;第四步,双足外旋转,第五步,下肢抬腿运动;第六步,膝关节弯曲运动;第七步,从足跟由下而上按摩;第八步,下肢拉伸运动。
(4)并发症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如果没有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对此,临床必须要加强INR监测,在穿刺用药后,做好局部按压,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尽可能减少移动,引导其进行正确的咳嗽与排痰等。
1.3 评价指标
采取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其护理满意度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
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对其进行干预效果评价——显效(患者血栓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患者血栓与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或者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 讨论
当前,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都是因患者长期卧床、肢体肿胀、长期输液等因素所致,一旦栓子脱落,就可能会诱发肺栓塞、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且在临床调研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诱发肺栓塞的几率高达60%[4]。在临床上对这类病症,多采取抗凝干预,效果尚可,我院认为,如果在抗凝干预的同时,对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优化其治疗结果,且从本次研究中,也论证了该种论点。
综上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优化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芳芳,翁婷婷.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体会分析[J].智慧健康,2019,5(05):145-146.
[2]董秋娟.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4):61+70.
[3]毛云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护理干预的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06(05):478-480.
[4]武文婕,刘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护理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3(0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