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视角下的城市形态更新研究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ohu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重点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角探讨城市形态更新路径,从文化、科技相关概念的历史演化角度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素、产业、空间三个层面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城市形态更新的机制,通过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剖析美国硅谷、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三地文化与科技融合推进城市发展的经验,最终从树立文化形象、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区域品牌三个层面提出对北京借助文化与科技融合升级城市形态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与科技融合;城市形态;无边界城市
  Abstract: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ath of urban form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It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pts,and then proposes mechanisms by which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omotes the renewal of urban form.It analyzes th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xperience combining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ree cases,including Silicon Valley of USA,London of UK, and Munich of Germany from the dimension of time and space.Finally,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Beijing to upgrade its urban for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such as to establish a cultural image,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build regional brand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Urban Form;Edgeless City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和科技融合正式写入工作报告。此后,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等各项规划文件中,文化与科技融合都作为重要内容体现。2019年8月,《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要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做出指引。2019年底,北京市大部分分区规划(2017—2035年)获批,把文化融入城市形态开始成为各区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涵
  自古至今,文化的概念非常多。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在我国,吕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通史》的绪论中写道:“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2]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3]。可见,在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等人的眼中,文化是把科技包含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概念,科技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科技的概念相对较为清晰,科技的全称应为“科学技术”,《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解释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4];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經验和知识” [4]。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重要性不断提升,部分学者开始把科技独立出来,成为与文化相对的一个概念。1959年,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提出了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理论,一种是人文文化,另一种是科学文化。自此引起了长时间的“两种文化”的讨论,我国国内学术界也是如此。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自此,科技在我国的地位大幅上升,“两种文化”的争论开始转变为科技与文化的分离局面,对于文化的讨论,也开始进入到狭义层面。
  因此,当前所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中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宗教、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排除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部分[5]。它与科技分别属于人类社会的两个方面。
  文化与科技融合,指的就是将社会意识形态为主的观念体系与自然科学的理性认知体系有机结合,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源、文化元素、知识、技术等要素基础上,形成兼具人文关怀与科技先进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其本质是文化与科技两个系统之间更为紧密的互动、汇集和共生关系。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城市形态更新的机制
  文化与科技的双向互动融合,贯穿于城市整体创新能力演化提升的动态过程之中,城市发展由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化,向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城市新形态在要素、产业、空间等层面都由新的动力机制来支撑。
  在要素层面,实现文化要素与科技要素的多途径结合,在要素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新型产品、服务的开发与创新,提升城市形象。   在产业层面,科技产业、文化产业都因为新要素供给的刺激,获得叠加成长效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进入裂变式发展模式。
  在空间层面,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城市空间布局更为合理,资源融合特征明显,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的理念向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
  三、世界著名创新区域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经验
  文化与科技融合助推经济结构的转变,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經济网络、创意化的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管理制度。国际上美国硅谷、英国伦敦、德国慕尼黑等地区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为我国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的城市、地区所借鉴。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推进城市形象变化——硅谷
  硅谷是从美国旧金山南部到圣荷塞之间的狭长地带,作为世界著名的创新、创业基地,人们大多关注其科技带动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忽视了其文化方面的建设和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联系。但在硅谷地区,文化从来没有缺席,而且随着硅谷科技力量的发展,文化形态深受影响(见图1)。
  文化与科技从平行发展到形式上的不断融合。硅谷地区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斯坦福大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39年斯坦福大学毕业的戴维·帕卡德和比尔·休斯特创办惠普,硅谷开始站立在世界科技创新的舞台中心。同期,旧金山建立了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文化活动逐渐丰富。20世纪40年代,贝尔实验室成功发明晶体管,斯坦福研究所成立;而旧金山开始制作前卫影片,并每年举办影展。至此,硅谷的科技与文化还像两条平行线。1963年,硅谷造出了第一台电子音乐合成器,科技的力量开始在文化艺术中体现;1965年,开放剧场创办,为多媒体表演提供了平台,新兴技术在艺术中的融合越发鲜明。发展至1977年,多媒体剧团“表演作坊”成立,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创新了舞台戏剧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当时一种新的演出潮流。
  文化载体为宣扬科学精神贡献力量。在文化与科技的形式融合基础上,硅谷地区的科技文化也不断发展。1993年,《连线》杂志创办,它致力于讨论技术、文化、社会的相互作用,是少有的关注到三者关系的非学术型杂志。同期,自然科学家和以科学建构论为代表的人文学者之间发生了有关科学或科学知识的本质的论战[6],代表着STS(科学、技术、社会)研究和SSK(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势,这场论战实质上促进了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对话,并把技术纳入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可以说,《连线》杂志为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1世纪前后,硅谷建立了创新科技博物馆、计算机博物馆、斯坦福大学硅谷档案馆,以有形的文化空间为硅谷的科技创新留下印迹,同时也成为硅谷的重要旅游访问地。
  文化与科技相互成就提升城市内涵。硅谷在近二十年也进入到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期,从Twitter、Facebook在硅谷的成立,至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纷纷在硅谷设立数据中心或研发中心,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单单是科技产业那么简单,文化元素在产业中的体现、价值观的传播等都会对产业、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2006年,在硅谷的圣何塞,ZERO1首次举办了双年展,之后一直延续,2012年ZERO1又开创了车库展。双年展经常会向公众展示城市空间中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如太阳能汽车。车库展并不是简单的展览,而是为技术公司提供与艺术家工作3个月至12个月的机会,共同解决一些创新挑战和科技与社会的问题,例如,通过艺术家使技术公司的产品更有创意[7]。这些活动成为重要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平台,无疑为硅谷高冷的科技形象赋予了更多有温度的文化色彩。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转变——伦敦
  经济新形态以文化与科技的叠加促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转化经济发展动力为特征。英国伦敦从最早的工业城市发展至今日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是成功的经济转型的城市之一,深刻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对于一座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
  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前任伦敦市长约翰逊在《城市精神》一书中,称赞伦敦是过去500年文化、技术、政治和语言上最具影响力的城市[8]。工业革命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如今伦敦仍是全球重要的科技产业中心。据英国知名律师事务所Pennington Manches的报告显示,2017年它有187427家科技公司,总营业额达2850亿英镑,全球25%的企业家至少与2个伦敦企业家建立了重要的联系。2017年,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公布报告称,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领域相关产业产值已达到2680亿英镑,其中,创意产业为英国经济做出了创纪录的贡献,产值超过1000亿英镑[9]。2010年至2016年间,创意产业子行业(包括广告、电影和电视、建筑、出版、音乐、设计、游戏、博物馆和画廊、时尚、手工艺和技术的创造性使用)对经济贡献值为44.8%,甚至超过了纯数字行业。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伦敦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现在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广告产业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电影制作中心之一,并具有国际设计之都的称号。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伦敦不断转型,通过政策扶持和有序引导,涌现出了诸多新型业态,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影视特效为例,总部位于伦敦的特效巨头Framestore,曾为《阿凡达》《奇异博士》《哈利·波特》《地心引力》等众多好莱坞大片制作特效,在三维特效、数字绘景等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6年被北京文投集团收购时估值高达1.5亿欧元。
  文化元素的商业化开发加成传统产业创新。伦敦作为国际设计之都,非常善于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形成经济价值。以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为例,可以看到伦敦对于文化基础元素的成功商业应用。它活用文化藏品,善于从历史文化长河中挖掘新的点,打造出新文化符号,设计出有文化内涵、有意思的衍生产品,如火遍全球的小黄鸭。小黄鸭是英国人童年记忆的一个符号,也是社会流行文化的一个元素,大英博物馆把小黄鸭和馆藏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了小黄鸭装扮成的古埃及狮身人面像、古罗马战士、维京海盗的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伦敦在贝克街打造了夏洛克·福尔摩斯博物馆,根据相关小说和影视剧复原了221B门牌号及室内陈设,即使收取15英镑的门票,仍能吸引游客排着长队等待参观。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推进城市空间升级——慕尼黑
  文化与科技要素的融合,新产业结构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空间的变化。具有文化与科技融合特征的城市,多数具有开放的边界,利于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结合,而且文化与科技的载体在实体空间相互融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模糊产业集群物理边界加速创新。慕尼黑作為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制造业城市,科技力量强大,近十几年形成了有巨大影响力的生物创新集群。慕尼黑生物创新集群不受限于园区物理空间,各创新主体虽然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但多数创新资源分布于慕尼黑的各个区域。在大慕尼黑地区有德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等生物技术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德国肺研究中心、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等世界知名的医院,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合同研究组织及其他性质的生物创新机构,以及风险投资企业。各类科技资源自由联结,集群的创新影响力远超过创新主体范围,为慕尼黑整座城市的高科技产业形象服务。
  打造无边界城市支持开放创新。慕尼黑文化设施众多,全城有3000多家画廊、50多座博物馆、4座歌剧院、3个世界级交响乐团,以及众多书店[10]。慕尼黑还拥有世界三大啤酒节之一的慕尼黑啤酒节,每年约有六百万人参与其中。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司曾表示在慕尼黑能够“接近同行公司,并有机会与来自其他公司、投资者或顾问进行快速的非正式会晤。此外,巴伐利亚政府一直备受拥护,附近的山脉、森林、湖泊和世界著名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让住在慕尼黑成为一个真正的乐趣体验”[11]。文化空间嵌入在产业空间之中,实现文化和科技要素、产品、理念等与城市一起有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同时创造更加包容的创新氛围。
  四、对北京借助文化与科技融合更新城市形态的建议
  一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要素的融合开发,树立文化形象。以文化要素、科技要素为生产要素,通过要素之间的重组与融合,促进有形产品、无形产品的开发,不断激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提升商业价值。一方面以科技赋能文化,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以文化加成科技,增加科技产品附加值与吸引力。例如,海淀区可加强对“三山五园”自然及建筑遗迹的深度开发,结合互动影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开发新型文化旅游产品,在海淀区科技创新的主体形象上增加文化内涵。
  二是,加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北京的不同区县,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基础,结合各自产业资源特点,聚焦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加速文化与高端产业、新型企业的融合发展,科技与文化要素融合支持下的新型业态发展。例如,亦庄可结合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优势,以“工匠文化”精神促进两者的结合,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并着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业;海淀区则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模式经济,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形态,推进科技、教育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城市空间,打造区域品牌。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的空间融合是必然趋势,鼓励各区增加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布局,鼓励产业园区与周边社区实现设施、空间共享,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设施的需求,打破产业园区与社区的边界。同时,注重应用大数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构建高效大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在文化与科技协调融合的空间基础上,树立城市文化新地标,在北京传统文化中的故宫、长城等历史遗迹之外,塑造蕴含新时代精神的建筑、街区;打造文化品牌,借鉴硅谷的ZERO1车库展等,开展北京各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存洗.从考古学看台湾文化的起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103-109.
  [2]吕思勉.中国通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柯妍.文化的繁荣兴盛是科学中心形成的土壤和先导[J].科技智囊,2018(02):58-79.
  [6]李真真,缪航.STS的兴起及研究进展[J].科学与社会,2011(01):60-79.
  [7]昆兹曼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M].唐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8]张毅,森田昌嗣,马娃君,等.从“城市精神”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J].包装工程,2017(14):101-105.
  [9]宋佳烜.英国创意产业产值突破千亿英镑[N].中国文化报,2018-12-17(04).
  [10]悦动.“百万人的村庄”——慕尼黑[EB/OL].(2018-07-29)[2020-05-04]. https: //www. meipian.   cn/1hl83met.
  [11]新浪医药新闻.盘点欧洲最热门的10个生物技术中心[EB/OL]. (2018-05-16)[2020-05-04]. https: //med.sina.com/article_detail_103_2_45862. html.
其他文献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一句着重说明的是《易经》的产生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作为炎黄子孙奉为圭皋的一部万世经典,《易经》是先人解读宇宙、自然,寻求人类与自然必然联系的一部智慧总结。所以在这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天人相应关系产生的过程,并看到了在获得天道启示后,圣人是如何运用与推演天道的,这才有了薪火相传的《易经》。  
期刊
用友“移动商街”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营销服务平台,主要通过短信和手机互联网促成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商品交易,现阶段致力于通过汇聚数百万企业进驻平台,并以海量的商业信息和生活消费信息吸引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访问,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程式的高效精准移动营销服务。  用友“移动商街”的背景  用友“移动商街”的企业背景  “移动商街”隶属于北京伟库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用友伟库”),起初是一款移
期刊
编者按:  2012年,首都北京进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承接2011年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开启世界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践行“北京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政府工作报告明
期刊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某产业技术体系下属的八个创新团队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从系统性、权威性、可行性、规范性四个方面构建创新团队制度的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创新团队制度的科学性做出客观评价,并对创新团队的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首先,制定创新团队制度建设工作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设定制度建设的愿景和中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构建创新团队制度框架,用于指导各团队制度建设工作
期刊
正确处理好城乡发展中的人口迁徙问题,這是解决好城乡一体化中其他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成为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变动的一个主要趋势。由于大量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它在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将农村的人力资源带到了城市。农村社会分裂的推力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引力是主要原因。然而,城乡体制的分割、聚集制度、教育
期刊
摘 要:智慧产业越来越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文章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分析智慧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具体关注时代发展趋势、中央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撑和经济发展基础等机遇,分析智慧产业发展面临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升级和产业体系优化等挑战,最后提出智慧产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城市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此促进城市智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城市治理;智慧产业;产业结构
期刊
摘 要:文章介绍了我国当前“三农”问题面临的瓶颈,并根据我国土地资源情况提出农田与地下仓储空间集约化利用的方案,为解决“三农”问题、打造更好的农业环境献计献策。  关键词:农田;地下仓储;集约型综合体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ottleneck period of “three rural issues” in China nowadays,and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科技“三评”)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评价被上升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言,科技评价制度就是风向标和指挥棒。如何树立正确的科技评价风向标和用好科技评价指挥棒,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文章结合“三评”改革的探索实践开展科技“三评”改革研究,在深入研究分析科技“三评”改革的现状、存在问
期刊
摘 要:文章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及相关的产品技术法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喂养和游泳实验、血液生化分析,研究芦笋汁辅助降血脂、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之保健功效作用和生理学机制;定期监测芦笋汁中目标功效成分的含量,研究芦笋汁的稳定性和保持期限,为研发系列芦笋保健产品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芦笋;保健功效;功能食品  Abstract:Based on the Technic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高校创设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自身的优势、弱势,面临的机遇、挑战开展分析,总结出高校创设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建议,提出高校创设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策略和建设模式,助力肇庆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促进城市文明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设型;体育特色小镇;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SWOT Analysis on the Const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