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实践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为巧妙的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因其灵活多样的特点,可以与“课程思政”理念无缝衔接。本研究通过分析“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专业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提出合作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思路,探寻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解决路径,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合作式教学;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006-04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此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当中最为核心的关键性环节,“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难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1]。可见,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打造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政理论课育人职能的延展和深化,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实现全覆盖,符合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个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仍相对薄弱[2]。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层面,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形成了教学实践,但没有提炼总结形成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助力“课程思政”改革,本文基于工科专业课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专业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提出了合作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思路,探寻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解决路径,这对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对于以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而言,其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呈现出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这种情况在专业教育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应只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与时俱进,还必须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方面。专业教育课更应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挖掘梳理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有效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换言之,“课程思政”理念必须在专业教育课中体现,而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
工科专业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领域,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导致其在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中遇到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为巧妙的方法。而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是教师教学实践力的最直观表现[3]。在工科专业课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需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要具有启发性,教学过程要有教育性,教学环节要有灵活性,教学评价要有引导性。
教学内容要有启发性。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直接呈现,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拓展性,因材施教,便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跳出课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课程知识和隐形地吸收思政元素。
教学过程要有教育性。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教學过程中,一方面要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的学习技能技巧,实现课程的“知识性”目的;另一方面,要突出思政思想,引导学生追求真知,更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体现课程的“价值性”目的。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沉浸于知识的拓展,从而忽视了课程的政治引导功能。
教学环节要有灵活性。教师应避免死板僵化地插入思政内容,割裂正常的教学节奏,陷入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之中,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话题插入思政元素,增加论证过程,提高思政知识的教学效果。此外,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要有引导性。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一套能够体现学生对思政类知识掌握情况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思政理念的目标。发挥思政元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助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合作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性实践,更是反思性实践。日内瓦学派的创立者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最早提出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的概念。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性地重建所提示的教材之际,学习才会发生。为了将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哥廷根大学的格斯纳(J. M. Gesner)将习明纳模式(Seminar)引入大学教学。习明纳模式是指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些专题开展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4]。 合作式教学方法(Cooperative Learning)基于构建主义与习明纳模式,主张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研究,最后组织讨论,师生共同交流看法,并以个人的进步和小组目标的实现为评价标准[5]。在工科專业课中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可以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各种动态因素,将教研一体、学科交叉和思政教育进行整合。
内容具有前沿性。利用研究型大学先进的科研资源优势,提高课程的前沿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将学生从课堂推向实践,及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既能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又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寓研于教,实现教学与科研合作,改变传统教材教学理念,结合文献阅读,提前让学生认识学科前沿知识;同时采用研究式教学,学生完成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
教学具有自主性。一方面,通过学生间合作,让学生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使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师生间合作,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采用国外较常用的习明纳小组研讨式教学方法,改变国内单一的个人考核机制为个人与团队综合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学生课外协调合作交流机会和团结协作的主动性,同时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具有教育性。采取知识交叉、整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有助于学生多样化创新思维的形成。其关键在于,跨学科合作学习理念的树立、学习小组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学会自主应用跨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创新性思维。此外,通过融入思政点可以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正是由于其内容具有前沿性、教学具有自主性、过程具有教育性,合作式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理念可以无缝衔接,应用于专业教育课以实现德育目的。一方面,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课程内容,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德育概念融入教学环节,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合作式教学方法在工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在工科专业课中应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时,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主体,将教师作为主导,将案例作为主线,通过课程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开展研讨式教学。该过程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传统教学过程更高,需要授课教师在付出极大的工作量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与灵活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政治属性,提高政治站位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业课教师更要加强政治素养,提高站位意识,与党中央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恰到好处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能够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当前,相当一部分工科专业课教师还存在“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任务”“工科专业课不适宜开展思政教育”和“思政教育会影响课程的开展效果”等错误认识,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高校教育不是单行道,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缺一不可[6]。高校教师也不应该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进行塑造。而且,“课程思政”不仅能丰富学科教育的内涵,还可以通过价值维度使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提高学生的学术热情,让教学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可见,检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必须从两方面进行评判,即才能和德能,两者缺一不可。
(二)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思维方式
教师是核心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更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要执行人。从教学效果考虑,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教育能力。首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基本内涵与逻辑,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具备运用思想政治体系育人的能力。其次,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师应深度研究学生的能力以便因材施教,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通过合作式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善用评价方法,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应放弃传统的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的陈旧思维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应该从单纯的知识讲解中解脱出来,对课程知识进行精炼的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理论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掌握工具的前提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教学的目的。必须放弃对课本内容的机械式记忆,强调学生对理论的灵活应用。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应从“以教为主”转换为“以学为主”,从以知识为目标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能力,重新组织并扩充已有的知识。同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避免程序化、标签化的传递德育思想和意识形态,采用主流德育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来隐形引导学生。合作式教学的应用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座位分布、小组构建、案例分析均是手段,合作式教学思维是核心,应避免简单的标签化。 (三)抓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设计
对于专业课程,其知识性服务于价值性,价值性又支撑于知识性,两者对立而又统一。“课程思政”不是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式去教授专业课,而是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发价值领域的思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课程依旧是专业课教学的根基,思政元素更多是起到一個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过程要避免生搬硬套,需要教师基于对思政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结合教学活动的实施深度开发课程,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科是应用科学原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交叉融合学科,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工科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元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换言之,科学的进步也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由于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都具有密切的联系,课程中可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发学生哲学层面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科专业课的课程一般以技术脉络为主线,适当体现科学家的贡献和工程实践的联系。这个过程方便我们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元素,通过梳理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科研动态,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潮;通过鼓励学生基于现有技术萌发新观点、新想法、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联系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前沿问题和交叉知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讲授老一辈科学家认真严谨、勇攀高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分组研讨、合作完成课程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意愿。此外,利用研究型大学科研资源丰富、学科优势突出的特点,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入学科前沿技术,跨学科交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重视课堂引导,调整评价体系
以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为导向,重点讲解,分开讨论是合作式教学的主要形式,这在客观上会减少教师的直接教授课时[7]。但是,将教师从课时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课堂效果进行组织管理,通过问题引导教学,通过实时引导来控制课程走向,以线带点,以点成面,最终实现教学意图。由于讨论具有不确定性,有必要从课程伊始,就将合作互动理念灌输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适时进行引导将学生纳入课程主线。与此同时,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特别注意对学习进度较慢、参与度较少学生的引导,鼓励其对课程活动的参与,更要注意隐性的思政引导。
课程成绩是影响学生导向最好的指挥棒。利用评价体系中分数的指引作用,通过合理有效地设置评价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意图。例如,增加个人感悟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强化小组总成绩占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调个人贡献,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不设置标准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增加平时成绩权重,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程参与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大思政”和“新工科”背景下,大学教学方法研究不仅仅是探讨方法的哲学理论研究,也不仅仅是注重实践的高等教育应用研究,它是关涉多学科、多领域的,集理论哲思和实践探索于一体的研究[8]。从“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应用中的实际出发,思考适用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方法,尝试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对研究型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中的开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而基于构建主义与习明纳模式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内容具有前沿性、教学具有自主性、过程具有教育性,有利于导入思政元素,平衡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间的关系,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方便研究型大学教研一体化与跨学科融合的开展,是适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培养模式。
对于教师而言,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工科专业课开展合作式教学,主要分为三个过程:课前内容设计、课间方向引导、课后成绩评价。这个过程中,课前内容设计是重点,课间方向引导是关键,课后成绩评价是核心。同时,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前内容设计、课间方向引导及课后成绩评价等方面均做出改变,尤其是要注意强化政治属性,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思维方式;抓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设计;重视课堂引导,调整评价体系。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手段和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教、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体系,督促教师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2]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 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1):95-105.
[4] 贺国庆.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考[J].教育研究,2014(8):125-134.
[5] 李伟兵,王雅君.新工科背景下合作式教学方法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8(12):39-41+48.
[6] 刘洋,谢梦凡,惠文.“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构建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35-39.
[7] 曹璐.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36-38.
[8] 侯怀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历程、进展和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课程思政;合作式教学;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006-04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树立“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此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当中最为核心的关键性环节,“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从而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难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1]。可见,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打造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政理论课育人职能的延展和深化,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实现全覆盖,符合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个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仍相对薄弱[2]。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层面,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形成了教学实践,但没有提炼总结形成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助力“课程思政”改革,本文基于工科专业课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科专业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提出了合作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思路,探寻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解决路径,这对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对于以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而言,其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呈现出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这种情况在专业教育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不应只体现在技术、知识等方面与时俱进,还必须体现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诸方面。专业教育课更应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挖掘梳理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有效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换言之,“课程思政”理念必须在专业教育课中体现,而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
工科专业作为典型的自然科学领域,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导致其在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中遇到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为巧妙的方法。而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是教师教学实践力的最直观表现[3]。在工科专业课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需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要具有启发性,教学过程要有教育性,教学环节要有灵活性,教学评价要有引导性。
教学内容要有启发性。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直接呈现,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拓展性,因材施教,便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跳出课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课程知识和隐形地吸收思政元素。
教学过程要有教育性。在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教學过程中,一方面要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的学习技能技巧,实现课程的“知识性”目的;另一方面,要突出思政思想,引导学生追求真知,更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体现课程的“价值性”目的。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沉浸于知识的拓展,从而忽视了课程的政治引导功能。
教学环节要有灵活性。教师应避免死板僵化地插入思政内容,割裂正常的教学节奏,陷入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之中,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选择学生更感兴趣的话题插入思政元素,增加论证过程,提高思政知识的教学效果。此外,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要有引导性。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一套能够体现学生对思政类知识掌握情况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思政理念的目标。发挥思政元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助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合作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性实践,更是反思性实践。日内瓦学派的创立者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最早提出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的概念。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性地重建所提示的教材之际,学习才会发生。为了将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哥廷根大学的格斯纳(J. M. Gesner)将习明纳模式(Seminar)引入大学教学。习明纳模式是指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些专题开展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4]。 合作式教学方法(Cooperative Learning)基于构建主义与习明纳模式,主张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研究,最后组织讨论,师生共同交流看法,并以个人的进步和小组目标的实现为评价标准[5]。在工科專业课中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可以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各种动态因素,将教研一体、学科交叉和思政教育进行整合。
内容具有前沿性。利用研究型大学先进的科研资源优势,提高课程的前沿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将学生从课堂推向实践,及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既能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又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寓研于教,实现教学与科研合作,改变传统教材教学理念,结合文献阅读,提前让学生认识学科前沿知识;同时采用研究式教学,学生完成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
教学具有自主性。一方面,通过学生间合作,让学生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使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师生间合作,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采用国外较常用的习明纳小组研讨式教学方法,改变国内单一的个人考核机制为个人与团队综合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学生课外协调合作交流机会和团结协作的主动性,同时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具有教育性。采取知识交叉、整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有助于学生多样化创新思维的形成。其关键在于,跨学科合作学习理念的树立、学习小组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学会自主应用跨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创新性思维。此外,通过融入思政点可以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正是由于其内容具有前沿性、教学具有自主性、过程具有教育性,合作式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理念可以无缝衔接,应用于专业教育课以实现德育目的。一方面,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为课程内容,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德育概念融入教学环节,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合作式教学方法在工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在工科专业课中应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时,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主体,将教师作为主导,将案例作为主线,通过课程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开展研讨式教学。该过程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较传统教学过程更高,需要授课教师在付出极大的工作量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与灵活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政治属性,提高政治站位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业课教师更要加强政治素养,提高站位意识,与党中央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中,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恰到好处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能够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当前,相当一部分工科专业课教师还存在“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任务”“工科专业课不适宜开展思政教育”和“思政教育会影响课程的开展效果”等错误认识,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高校教育不是单行道,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缺一不可[6]。高校教师也不应该仅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进行塑造。而且,“课程思政”不仅能丰富学科教育的内涵,还可以通过价值维度使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提高学生的学术热情,让教学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可见,检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必须从两方面进行评判,即才能和德能,两者缺一不可。
(二)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思维方式
教师是核心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更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要执行人。从教学效果考虑,必须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教育能力。首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让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理解基本内涵与逻辑,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具备运用思想政治体系育人的能力。其次,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师应深度研究学生的能力以便因材施教,营造课程思政的环境与氛围,通过合作式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善用评价方法,以保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应放弃传统的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的陈旧思维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应该从单纯的知识讲解中解脱出来,对课程知识进行精炼的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理论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掌握工具的前提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教学的目的。必须放弃对课本内容的机械式记忆,强调学生对理论的灵活应用。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更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应从“以教为主”转换为“以学为主”,从以知识为目标到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能力,重新组织并扩充已有的知识。同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避免程序化、标签化的传递德育思想和意识形态,采用主流德育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来隐形引导学生。合作式教学的应用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座位分布、小组构建、案例分析均是手段,合作式教学思维是核心,应避免简单的标签化。 (三)抓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设计
对于专业课程,其知识性服务于价值性,价值性又支撑于知识性,两者对立而又统一。“课程思政”不是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式去教授专业课,而是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发价值领域的思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课程依旧是专业课教学的根基,思政元素更多是起到一個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过程要避免生搬硬套,需要教师基于对思政核心原则和要求的内化,结合教学活动的实施深度开发课程,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科是应用科学原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交叉融合学科,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工科专业课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元素。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恩格斯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换言之,科学的进步也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由于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都具有密切的联系,课程中可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发学生哲学层面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科专业课的课程一般以技术脉络为主线,适当体现科学家的贡献和工程实践的联系。这个过程方便我们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元素,通过梳理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科研动态,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潮;通过鼓励学生基于现有技术萌发新观点、新想法、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联系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前沿问题和交叉知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讲授老一辈科学家认真严谨、勇攀高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分组研讨、合作完成课程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意愿。此外,利用研究型大学科研资源丰富、学科优势突出的特点,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入学科前沿技术,跨学科交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重视课堂引导,调整评价体系
以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为导向,重点讲解,分开讨论是合作式教学的主要形式,这在客观上会减少教师的直接教授课时[7]。但是,将教师从课时中解放出来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角度对课堂效果进行组织管理,通过问题引导教学,通过实时引导来控制课程走向,以线带点,以点成面,最终实现教学意图。由于讨论具有不确定性,有必要从课程伊始,就将合作互动理念灌输给学生,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适时进行引导将学生纳入课程主线。与此同时,坚持“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育”(OBE: 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特别注意对学习进度较慢、参与度较少学生的引导,鼓励其对课程活动的参与,更要注意隐性的思政引导。
课程成绩是影响学生导向最好的指挥棒。利用评价体系中分数的指引作用,通过合理有效地设置评价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意图。例如,增加个人感悟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强化小组总成绩占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调个人贡献,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不设置标准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增加平时成绩权重,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程参与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大思政”和“新工科”背景下,大学教学方法研究不仅仅是探讨方法的哲学理论研究,也不仅仅是注重实践的高等教育应用研究,它是关涉多学科、多领域的,集理论哲思和实践探索于一体的研究[8]。从“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应用中的实际出发,思考适用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方法,尝试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对研究型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工科专业课中的开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而基于构建主义与习明纳模式的合作式教学方法,内容具有前沿性、教学具有自主性、过程具有教育性,有利于导入思政元素,平衡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间的关系,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等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方便研究型大学教研一体化与跨学科融合的开展,是适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培养模式。
对于教师而言,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工科专业课开展合作式教学,主要分为三个过程:课前内容设计、课间方向引导、课后成绩评价。这个过程中,课前内容设计是重点,课间方向引导是关键,课后成绩评价是核心。同时,该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前内容设计、课间方向引导及课后成绩评价等方面均做出改变,尤其是要注意强化政治属性,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思维方式;抓准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设计;重视课堂引导,调整评价体系。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手段和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评教、职称评定及绩效考核体系,督促教师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责任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2]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 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1):95-105.
[4] 贺国庆.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考[J].教育研究,2014(8):125-134.
[5] 李伟兵,王雅君.新工科背景下合作式教学方法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8(12):39-41+48.
[6] 刘洋,谢梦凡,惠文.“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构建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35-39.
[7] 曹璐.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36-38.
[8] 侯怀银,王俊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大学教学方法研究:历程、进展和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