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嘉宾:梁文道 加藤嘉一
大学生,这群中国社会的准精英,一直是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群体。年轻人就是我们的未来,但从各路媒体得到的讯息却是我们的未来在不断腐蚀。有人义愤填膺,有人扼腕痛惜,然而,这些负面新闻真的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么?
课室中的准精英
据统计,现如今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两千五百万,并且以每年几百万的输出量踏入社会。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大学在校生自己往往没有这个意识。而他们在课室里面想什么呢?梁文道回忆自己的学生时说:“差不多也是这几年,要不就谈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政治,相当忧国忧民。非常极端,要不就很忧国忧民,要不一问就问到我将来那三找(找房子、找对象、找工作)问题。我昨天才在桂林,跟广西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聊天,我能够同情的理解,但是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那么要关心结婚、房子的问题。”
房子,对象与工作
房子、对象与工作这三项需求的呼声在这些年越来越高。如果说找工作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对象与房子这两样,则让人感到一股由衷的浮躁。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就想要一个对象,一个房子,如果说找对象是人类本能,那么找房子,这又是哪里来的理论?20多岁就一定要结婚,20多岁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么?
中国人的经验
这二三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下岗了,有人下海了。到后来,炒股票的有钱了,炒房的也有钱了。短短的几年间,中国人从发家致富的经验里面看到了太多的诱惑。以至于大学生一毕业,就对可能是别人奋斗了几十年才拥有的东西充满强烈渴望。而至于著名的“丈母娘理论”,则更进一步的反应了部分老一辈的期待。
这种短短几年间建立起来的“经验”往往显得无比强大,如梁文道所说,房子为什么不能够等呢?如果30岁有房子那怎么样呢?结婚有那么又赶吗?20多岁就要找到对象吗?后来我就发现,中国的这个社会,太容易从短短几年的历史经验总结一个规律,告诉大家说我们必须在毕业之后想办法弄一套房子,要结婚。
轰轰烈烈找对象
如今广电总局一纸令下,相亲综艺电视节目仿佛走到了悬崖。与一年前的情况不同,那时候相亲节目一窝蜂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各种让人大开眼界的言论如“宁愿坐在宝马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等雷到了一大批观众。在几乎是所有人都加以谴责的情形之下,又有多少人没有在心中点小纠结呢。或许想着,其实可以在宝马车后面笑的嘛。但是笑与不笑,实在不应该与宝马车放在一起谈。
房子与丈母娘的战争
相对于某些嘉宾的雷人雷语,让所有白手企图起家的年轻男性闻风丧胆的更多是房子问题。作为一个资深80后,设计师Edward来到深圳打拼已有数年。单身的他提到这几年来见过的一些女性以及她们的择偶条件,不胜唏嘘地说:“现在女人找男人经常提到几条就是有责任心,顾家,孝顺,有事业心……这里面含义相当的丰富。你可以让N多女人逐条进行注解,我猜结果会令大多数男人晕倒在地。”
像Edward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人把这些总结为丈母娘效应,就是说即使女孩子不好意思提条件,丈母娘也会挺身而出为女儿的“幸福”设定种种门槛。更甚有者,还有官员给出“20岁女生就该嫁40大叔”的雷人言论。关于是非对错暂且不争,但这个事实已经让许多“准精英”不寒而栗。
集体迷失,乐于寻找捷径
加藤嘉一,这个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用“第三只眼看中国”,他指出中国的大学生“从被包办到求包办”,已严重落后于日本学生。中国学生确实很聪明,办事效率高,应试能力异常强大。但是从做人的角度看,又觉得他们从心态到生活状态都脆弱得可怕。
梁文道说,他和他的朋友陈丹青一起去广西。他们同时观察到,在中国,越是重点的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学生们跟你聊的事越俗气,越世俗,越是回到自己身上。反而远一点二三线地方的学生,可能会想一些比较宏大点的,抽象点的,做梦一样的事情。
他分析道,大概是因为精英大学的学生,已经走上了一条快车道,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眼前了。但是对很多二三线的学生来讲呢,他的前面也许不是那么明亮。这时候他反正不那么明亮,他做梦的空间反而更大,看的东西更广。但是这就很惨,如果说中国最精英的头脑都是想着自己眼前那一块地怎么办,而且都有这种集体焦虑,都要走同一条轨道,那就很悲哀。
“他们(学生们)常常这样想事情,好像整个中国未来就只有一条道路,所以他想的问题,不是还有什么选择,而是我如何做好这个选择。他不是想除了买房子我还能干嘛,他想的是我如何买到第一个房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梁文道说:“我去哪,去哪里?任何这种沙龙讲座都会有学生说,老师,你能不能正确的引导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人生、正确的读书的方法、正确的什么什么态度。我从没见过一个地方的年轻人一天到晚就想着你告诉他、引导他,什么叫正确的。全世界年轻人都是最讨厌你跟我讲什么叫正确,什么叫引导,好像我们都是迷失少年,然后就等你们这帮大叔来引导我们,告诉我们正确的路,这不是有病吗?”
锵锵视角
梁文道:焦虑有时候是传染的
20年前中国的房子是单位发的,20年后今天是大半自己买或自己租的,也就说我们中国只不过20年就经历了这么大的变化,那怎么能够从几年的经验总结出未来我一辈子该怎么做呢?这种推理是不可靠的,这是一个问题。
但我觉得更大的问题在“三找”问题是个集体焦虑,这个集体焦虑,有时候是传染的。身边的人都在说这些,也许本来不觉得这是个多大的事,听着听着就觉得是个事了。它变成一个集体话题,集体焦虑。每个人也没有仔细静下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或许我是不是应该要走这样的路。然后这就看到另一个更深的事情,是我们中国的学生常常被指向要走同一条路。
加藤嘉一:中国人越精英就越从众虚荣跟风
中国成立以来,那样就是说才6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才30多年,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中国还很年轻的,比如怎么买房子,要不要买房子,怎么找对象,其实这些很多的规则可能性很多,大家还在路上寻找当中,顶多有个潜规则,没有一个明规则。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正常,大家容易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三个字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是了解中国的非常重要的窗口。大家都没有安全感,那就把安全感委托或者外包给房子,只有这种办法。而且越精英,包括比如我原来北大的同学,越精英越从众,越精英越虚荣,越精英越跟风,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窦文涛:中国大学生在灵魂深处是跪着的
虽然我没有去过大学,但是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他的灵魂深处实际还是跪着的,跪着的!美国的一些学生,虽然有点二,但至少觉得他是心情自然,心情舒畅,奔放。就是我的生活我想去干这个,我想去旅游,我想去滑雪,或者我喜欢电脑。而我们的选择里还是觉得说,哎呀,谁能给我一个捷径,或者说尊你们为老师。
大学生,这群中国社会的准精英,一直是受到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群体。年轻人就是我们的未来,但从各路媒体得到的讯息却是我们的未来在不断腐蚀。有人义愤填膺,有人扼腕痛惜,然而,这些负面新闻真的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么?
课室中的准精英
据统计,现如今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两千五百万,并且以每年几百万的输出量踏入社会。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大学在校生自己往往没有这个意识。而他们在课室里面想什么呢?梁文道回忆自己的学生时说:“差不多也是这几年,要不就谈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政治,相当忧国忧民。非常极端,要不就很忧国忧民,要不一问就问到我将来那三找(找房子、找对象、找工作)问题。我昨天才在桂林,跟广西师范大学的同学们聊天,我能够同情的理解,但是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那么要关心结婚、房子的问题。”
房子,对象与工作
房子、对象与工作这三项需求的呼声在这些年越来越高。如果说找工作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对象与房子这两样,则让人感到一股由衷的浮躁。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就想要一个对象,一个房子,如果说找对象是人类本能,那么找房子,这又是哪里来的理论?20多岁就一定要结婚,20多岁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么?
中国人的经验
这二三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下岗了,有人下海了。到后来,炒股票的有钱了,炒房的也有钱了。短短的几年间,中国人从发家致富的经验里面看到了太多的诱惑。以至于大学生一毕业,就对可能是别人奋斗了几十年才拥有的东西充满强烈渴望。而至于著名的“丈母娘理论”,则更进一步的反应了部分老一辈的期待。
这种短短几年间建立起来的“经验”往往显得无比强大,如梁文道所说,房子为什么不能够等呢?如果30岁有房子那怎么样呢?结婚有那么又赶吗?20多岁就要找到对象吗?后来我就发现,中国的这个社会,太容易从短短几年的历史经验总结一个规律,告诉大家说我们必须在毕业之后想办法弄一套房子,要结婚。
轰轰烈烈找对象
如今广电总局一纸令下,相亲综艺电视节目仿佛走到了悬崖。与一年前的情况不同,那时候相亲节目一窝蜂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各种让人大开眼界的言论如“宁愿坐在宝马哭,也不坐在单车上笑”等雷到了一大批观众。在几乎是所有人都加以谴责的情形之下,又有多少人没有在心中点小纠结呢。或许想着,其实可以在宝马车后面笑的嘛。但是笑与不笑,实在不应该与宝马车放在一起谈。
房子与丈母娘的战争
相对于某些嘉宾的雷人雷语,让所有白手企图起家的年轻男性闻风丧胆的更多是房子问题。作为一个资深80后,设计师Edward来到深圳打拼已有数年。单身的他提到这几年来见过的一些女性以及她们的择偶条件,不胜唏嘘地说:“现在女人找男人经常提到几条就是有责任心,顾家,孝顺,有事业心……这里面含义相当的丰富。你可以让N多女人逐条进行注解,我猜结果会令大多数男人晕倒在地。”
像Edward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人把这些总结为丈母娘效应,就是说即使女孩子不好意思提条件,丈母娘也会挺身而出为女儿的“幸福”设定种种门槛。更甚有者,还有官员给出“20岁女生就该嫁40大叔”的雷人言论。关于是非对错暂且不争,但这个事实已经让许多“准精英”不寒而栗。
集体迷失,乐于寻找捷径
加藤嘉一,这个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用“第三只眼看中国”,他指出中国的大学生“从被包办到求包办”,已严重落后于日本学生。中国学生确实很聪明,办事效率高,应试能力异常强大。但是从做人的角度看,又觉得他们从心态到生活状态都脆弱得可怕。
梁文道说,他和他的朋友陈丹青一起去广西。他们同时观察到,在中国,越是重点的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学校,学生们跟你聊的事越俗气,越世俗,越是回到自己身上。反而远一点二三线地方的学生,可能会想一些比较宏大点的,抽象点的,做梦一样的事情。
他分析道,大概是因为精英大学的学生,已经走上了一条快车道,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眼前了。但是对很多二三线的学生来讲呢,他的前面也许不是那么明亮。这时候他反正不那么明亮,他做梦的空间反而更大,看的东西更广。但是这就很惨,如果说中国最精英的头脑都是想着自己眼前那一块地怎么办,而且都有这种集体焦虑,都要走同一条轨道,那就很悲哀。
“他们(学生们)常常这样想事情,好像整个中国未来就只有一条道路,所以他想的问题,不是还有什么选择,而是我如何做好这个选择。他不是想除了买房子我还能干嘛,他想的是我如何买到第一个房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梁文道说:“我去哪,去哪里?任何这种沙龙讲座都会有学生说,老师,你能不能正确的引导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人生、正确的读书的方法、正确的什么什么态度。我从没见过一个地方的年轻人一天到晚就想着你告诉他、引导他,什么叫正确的。全世界年轻人都是最讨厌你跟我讲什么叫正确,什么叫引导,好像我们都是迷失少年,然后就等你们这帮大叔来引导我们,告诉我们正确的路,这不是有病吗?”
锵锵视角
梁文道:焦虑有时候是传染的
20年前中国的房子是单位发的,20年后今天是大半自己买或自己租的,也就说我们中国只不过20年就经历了这么大的变化,那怎么能够从几年的经验总结出未来我一辈子该怎么做呢?这种推理是不可靠的,这是一个问题。
但我觉得更大的问题在“三找”问题是个集体焦虑,这个集体焦虑,有时候是传染的。身边的人都在说这些,也许本来不觉得这是个多大的事,听着听着就觉得是个事了。它变成一个集体话题,集体焦虑。每个人也没有仔细静下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或许我是不是应该要走这样的路。然后这就看到另一个更深的事情,是我们中国的学生常常被指向要走同一条路。
加藤嘉一:中国人越精英就越从众虚荣跟风
中国成立以来,那样就是说才60多年,改革开放以后才30多年,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中国还很年轻的,比如怎么买房子,要不要买房子,怎么找对象,其实这些很多的规则可能性很多,大家还在路上寻找当中,顶多有个潜规则,没有一个明规则。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正常,大家容易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三个字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是了解中国的非常重要的窗口。大家都没有安全感,那就把安全感委托或者外包给房子,只有这种办法。而且越精英,包括比如我原来北大的同学,越精英越从众,越精英越虚荣,越精英越跟风,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窦文涛:中国大学生在灵魂深处是跪着的
虽然我没有去过大学,但是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他的灵魂深处实际还是跪着的,跪着的!美国的一些学生,虽然有点二,但至少觉得他是心情自然,心情舒畅,奔放。就是我的生活我想去干这个,我想去旅游,我想去滑雪,或者我喜欢电脑。而我们的选择里还是觉得说,哎呀,谁能给我一个捷径,或者说尊你们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