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胃炎合剂逆转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胃炎合剂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85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复方胃炎合剂口服,对照组予维酶素片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2组临床症状、电子胃镜下胃黏膜图像及病理组织学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症状均改善明显(P<0.05,P<0.01),治疗组对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为80.0%(36/4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胃炎合剂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确切。
  关键词:复方胃炎合剂;胃癌前病变;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06
  中图分类号:R259.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020-04
  Clinical Research on Reversion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 by Compound Gastritis Mixture HUANG Ming-han1, HUANG Jian2, LI Si-han3, LIN Ping1, LIN Jian-long1, WANG Xin1, ZHONG Guo-dong1, HUANG Heng-qing1 (1.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3, China; 2.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Fujian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Fuzhou 350001, China; 3.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mpound gastritis mixture (CGM) in treating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 (PLGC). Methods Totally 85 PLGC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took CGM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ok Vitacoenzyme tablets. One therapeutic course was three months, and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two courses. The clinical symptoms, electronic gastroscopy presentation, and pathological tiss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CM syndro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nd 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0.05, P<0.01), but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main symptom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electronic gastroscopy presentation was 80.0% (36/45)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ch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Patholog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lso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GM has definite clinical efficacy in treating PLGC.
  Key words: compound gastritis mixture;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clinical efficacy   cancer,PLGC)是一个病理学概念[1-2],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基础上胃黏膜的异常改变,包括胃黏膜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阻断或逆转PLGC进展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的措施之一,具有重要意义。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在国家级名老中医杨春波主任医师指导下,对CAG进行系统研究已有30余年,在总结“胃炎合剂”“胃炎1号”疗效基础上[3-4],结合证素调查结果创制复方胃炎合剂,具有健脾清化、祛痰理气、散瘀通络之功。本研究应用复方胃炎合剂治疗PLGC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制定的标准[2]。中医证候诊断及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的标准[5],证型包括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且多为复合证候。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70岁;②符合CAG诊断标准,经电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伴IM或/和伴轻中度Dys者;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胃黏膜病理考虑合并胃溃疡,或重度Dys,以及疑有恶变患者;②合并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4 一般资料
  85例均为2012年4月-2015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患者,经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CAG伴IM和/或Dys,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20~70岁,平均(51.62±4.5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4年,平均(6.35±1.73)年;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32例;CAG轻度11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伴大肠不完全型IM 41例,轻度12例,中度20例,重度9例;伴Dys 19例,轻度8例,中度11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2~69岁,平均(52.96±3.87)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8年,平均(6.61±2.03)年;伴Hp感染者27例;CAG轻度8例,中度22例,重度10例;伴大肠不完全型IM 36例,轻度10例,中度16例,重度10例;伴Dys 18例,轻度9例,中度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Hp感染、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复方胃炎合剂(炙黄芪15 g,党参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5 g,枳壳6 g,白芍10 g,法半夏10 g,砂仁4.5 g,佩兰10 g,黄连3 g,陈皮6 g,地龙干15 g,莪术6 g,甘草3 g)。随证加减:脾胃虚弱证明显者,炙黄芪加量至30 g,党参、白术加量至15 g;中焦虚寒证者,去黄连,加补骨脂15 g、桂枝10 g;肝胃不和证明显者,加柴胡10 g,枳壳改为枳实6 g,香橼10 g;脾胃湿热证明显者,黄连加量至6 g,加黄芩10 g、苍术10 g、豆蔻4.5 g;兼津亏阴虚证者,加麦冬10 g、石斛10 g;胃络血瘀证明显者,加蒲黄10 g、赤芍10 g;嗳气加旋覆花10 g、代赭石15 g;纳差明显者,加麦芽30 g、鸡内金15 g。煎剂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煎药室统一提供。每日1剂,浓煎1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予维酶素片(北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21020),每次5片,每日3次,餐前30 min口服。
  患者如合并Hp感染,治疗前均先予“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呋喃唑酮”2周根治Hp方案。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戒烟酒,避免睡前进食,限制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食脂肪类食物、巧克力、咖啡等,停用其他影响研究的中西药物。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症状 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包括胃脘闷痛、胃脘痞满、纳呆食少、反酸嘈杂、嗳气,按症状轻、中、重分别计1、2、3分[5]。
  2.2.2 电子胃镜观察及胃黏膜活检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记录镜下胃黏膜图像,并在胃窦前壁、后壁小弯、大弯近幽门4 cm处为主,取5块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将钳取的胃黏膜组织常规固定,石腊包埋,连续切片5张,分别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电子胃镜下胃黏膜图像分度、病理组织学分度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制定的标准[2]。
  2.3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疗效评价。
  2.3.1 中医证候疗效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不足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3.2 胃镜疗效 显效: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胃镜复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IM和Dys减轻;无效:胃镜检查胃黏膜相无明显好转。
  2.3.3 病理疗效 显效:固有腺体萎缩、IM或假幽门腺增生减轻1个级度以上,但未达痊愈标准;有效:固有腺萎缩、IM或假幽门腺增生减轻;无效:固有腺萎缩、IM或假幽门腺增生无改善,甚至恶化。   2.4 临床不良事件监测
  每2周电话随访1次,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任何症状、体征,并详细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程度及转归。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进行描述。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组内自身前后比较,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则采用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组间数据比较,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则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82.5%。治疗组显效率为42.2%,对照组为1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3.2 2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2组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胃脘闷痛、反酸嘈杂、嗳气、胃脘痞满、纳呆食少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提示治疗组的症状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3.3 2组电子胃镜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电子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经Ridit分析,治疗组的电子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5 不良反应评价
  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监测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改变。
  4 讨论
  中医学没有与PLGC对应的准确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现代医家对PLGC的病机认识,在辨证分析上各有侧重点。李氏等[6]“浊毒学说”认为“痰浊”“湿毒”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痰浊、湿毒阻滞胃络,致胃体失滋润,胃腺萎缩,是本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单氏[7]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胃热、气滞血瘀。徐景藩教授强调当顺应胃的生理功能和特点,临床应重视脏腑辨证,辨别气滞、痰、湿、食、瘀[8]。张声生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脾虚”而导致的“毒”“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成为PLGC形成过程的常见原因[9]。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诊疗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先后创制“胃炎合剂”“胃炎1号”中医协定处方治疗CAG,疗效显著[3-4]。在慢性胃炎证素研究中[10-11],我们结合福建地域特点,认为PLGC除与脾胃气虚相关外,多以“湿、热、痰、瘀”标证为临床表现,其病机为脾胃气虚,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津液停聚,聚湿成痰,痰、湿阻滞于胃,日久痰湿化热、久踞成瘀,从而致使痰、湿、瘀交阻,损伤胃络,致胃黏膜腺体萎缩、IM或Dys。故结合证素调查创制“复方胃炎合剂”,方中以黄芪、党参相须为用,共收健脾益气之功;白术味甘、苦,归脾、胃经,炒用增强其补气健脾功效,《本草汇言》云“白术乃扶植脾胃之要药也”;茯苓健脾和胃、健运中焦。以上诸药合用,治虚以补后天之本。配法半夏、佩兰、黄连、豆蔻、陈皮清热祛痰、化湿消痞,砂仁、枳壳行气调中,白芍和营缓急止痛,莪术逐瘀消积,地龙干散瘀通络。诸药并用,注重寒温平调,忌过于辛燥,以期使萎缩、IM、Dys得以渐次逆转。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及皂苷类,黄芪多糖能降低机体内的自由基产生,抗脂质过氧化而发挥作用,黄芪皂苷可促进体液的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减少白细胞介素-8、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四君子汤可提高内源性前列腺素水平,起到抗胃黏膜损伤、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半夏多糖、白芍总苷可改善大鼠实验性胃溃疡;黄连有较强的抗Hp作用,对胃黏膜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皮挥发油成分可调节肠胃的功能,并抑制胃肠道的异常发酵、促进胃肠积气排除、改善腹胀;地龙能改善病变黏膜的微循环障碍,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的保护功能;莪术具有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促使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等病变逆转[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电子胃镜、病理组织学疗效及各主要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表明复方胃炎合剂可有效逆转PLGC病理组织学改变,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FOX J G, WANG T C. Inflammation, atrophy, and gastric cancer[J]. J Clin Invest,2007,117(1):60-69.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 2013,8(1):24-36.
  [3] 潘秀珍,徐顺犹,杨春波,等.中药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84,25(2):27-28.
  [4] 王少明,林才经,杨春波,等.胃炎1号对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P53蛋白表达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6,37(6):50-51.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6] 李佃贵,杜艳茹,郭敏,等.化浊解毒方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疗效及对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药材,2011,34(1):158-160.
  [7] 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药, 2007,39(8):4-5.
  [8] 李超.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J].中医学报,2012,27(2):162- 163.
  [9] 刘赓,丁洋,张声生.张声生从“虚”、“毒”、“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1098-1099.
  [10] 林平,黄小燕,施婧瑶,等.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2):7-9.
  [11] 林平,翁顺珠,郑进敏.运用证素及中医体质理论探讨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J].福建中医药,2015,46(1):3-5.
  [1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0-885.
  [13] 白玉吴,时银花.胃癌前期病变话莪术[J].中医杂志,2000,41(5):317-318.
  (收稿日期:2015-09-29)
  (修回日期:2015-10-27;编辑:陈静)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名医经验;张梅奎;偏头痛;气虚血瘀;芪龙头痛汤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1.038  中图分类号:R277.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1-0114-0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头部或左或右的搏动性疼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有家族史倾向,严重影响患
期刊
摘要:目的 以不同生长年限红芪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微量元素特征与红芪质量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集不同生长年限的红芪,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红芪中12种微量元素,并应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Duncan多重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判别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 不同生长年限红芪中镍、镁、锰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生长年限与锌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中等程度负相关关系,与锂元素含量之间存在
期刊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肾炎康复片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肾炎康复片联合西药治疗CGN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检索范围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23日。2名研究者根据Cochr
期刊
摘要:病证结合研究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病证结合体现了中西医2种医学的优势互补,通过多学科交叉探讨病证之间的关系,研究疾病证候诊断及辨证施治规律等。得益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病证结合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系统生物学技术、表观遗传学技术、网络生物学技术在病证结合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病证结合;中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继发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继发性椎管狭窄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针灸和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关节松动术,治疗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价腰椎功能,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疼痛程度,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腰椎O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
期刊
关键词:中药学;有机化学;渗透式教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41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24-02  中药学专业是中医药院校主要学科之一,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傅淑清;和法;小儿功能性低热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33  中图分类号:R27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10-02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傅淑清主任医师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旴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江西省名中医,
期刊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多种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血管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等作用,其机制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系统总结中药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以期为中药多糖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多
期刊
关键词:古代针灸处方;穴位;配伍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37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18-02  针灸处方是医者在分析疾病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针刺方法组合而成的,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步骤。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针灸配穴原则亦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更好
期刊
关键词:恐伤肾;阳痿;病机;补肾疏肝;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36  中图分类号:R272.9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16-02  勃起功能障碍是指阴茎不能持续获得或维持充分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交,持续至少6个月。中医学称为“阳痿”,并将其描述为“痿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3个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