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们都知道,归中规律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同种元素价态变化时的一个重要规律,而在复分解反应中也有类似的规律存在。 “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的一个常见规律,可以利用此规律来制取物质,也可以利用此规律进行一些物质间可能反应产物的判断。像盐酸和醋酸钠可以反应生成醋酸,比较好理解和处理,但是如果涉及到同样是二元弱酸和二元弱酸盐的反应时,就会因为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以及反应物量的不同使产物不同而变得复杂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归中规律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同种元素价态变化时的一个重要规律,而在复分解反应中也有类似的规律存在。
“强酸制弱酸”,是复分解反应的一个常见规律,可以利用此规律来制取物质,也可以利用此规律进行一些物质间可能反应产物的判断。像盐酸和醋酸钠可以反应生成醋酸,比较好理解和处理,但是如果涉及到同样是二元弱酸和二元弱酸盐的反应时,就会因为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以及反应物量的不同使产物不同而变得复杂不好判断,正如上面的例题。
(收稿日期:2014-10-10)
其他文献
一、晶体结构的特性 晶体是由微粒在三维空间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周期重复排列形成的固体物质。晶胞是晶体的基本单位。晶体内部的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这样规律排列出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晶胞,晶胞重复出现形成晶体,因此晶体才具有外形规则的特性。 晶体结构的特点有两点:一是晶体内部的晶格点排列规律,形成晶胞。二是晶胞重复出现,形成晶体,因此晶体具有周期性。因此,利用数学模型作为工具
一、课堂导入的设计 一堂好课离不开有效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电影的“序幕”,演讲的“开场白”必不可少。心理学对人的“注意规律”研究表明: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更能清晰地、完整地、迅速地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因此,有效的导入,不仅能“未成曲调先有情”,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课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习惯于用某种固定的方式去考虑问题的思维倾向。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不良的思维定势容易把学生引入歧途,产生错误。下面,笔者对化学中常见不良思维定势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做个简单地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因题目似曾相识而产生思维定势 学生在考试中总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或很熟悉的题型, 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其结果必然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图1 例1最近
将质量分数为w1、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溶液与质量分数为w2、物质的量浓度为c2的同一溶质的 溶液等质量或等体积混合后,判断所得溶液的w混与(w1+w2)/2的相对大小或c混与(c1+c2)/2相对大小,这类题目利用平均值法解题可使学生接受起来轻松愉快。 类型一、等质量或等体积混合,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w混 例题1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选项()。 1.已知氨水密度均小于1 g/mL,且浓度越大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对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的设计是:把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盖上铜片并在铜片上各放一块白磷和红磷观察现象如图1所示,在向热水中通氧气,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如图2所示,通过这两个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图1图2
一、实施作业分层的必要性 1.改变传统作业设计弊端的需要 作业对学生来说,就如家常便饭,天天面对。即使在目前“五严”、“规范办学行为”等大背景下,也不例外。只不过我们要静下心来反思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标准、同要求”等“一刀切”作法,很少全面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等生“吃不
一、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每堂课都要“探”,成了“谈究”课。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都让学生去探究,既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效果。一些教师将化学探究课只流于形式,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直接替代品,“换汤不换药”,不能真正使它发挥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2)注重花样探究,忽视探究
考查要点一、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 例1(2012年广东)下列应用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B.工业上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 C.工业上利用合成氨实现人工固氮 D.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 解析A选项Na2O2用作呼吸面具的供氧剂,主要是Na2O2与CO2反应生成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选项工业上电解熔融状
怎样才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双基”, 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好成 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有目的、有计划 地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化学竞赛题,进行能力 培养和训练,可达到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化学竞赛是一种优秀学生间的“能力”较 量。它不仅要求学生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还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敏捷的思维能力。其中, 思维
淀粉是多糖类(C6H10O5)n的一种,现行高中课本(鲁科版必修二)中指出:“淀粉跟碘作用呈现蓝色”,高等学校《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也指出:“淀粉在百万分之几时仍能给出碘试验的正性结果”。因此,在生化领域的生产和检验中,都广泛地利用淀粉和碘化钾组成的混合液作为氧化还原反应一类滴定的指示剂,或用碘证实淀粉的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淀粉液(包括市售可溶性淀粉)在遇一定量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