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5000万人超级城市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p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建立20座各拥有5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将能实现规模经济,突破经济增长瓶颈
  
  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全球贸易前景不确定、国内消费不足、就业不足、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匮乏等。但如果中国能通过建立超大城市(Supercity)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人口分布效率、改善居住条件,则上述挑战都可以得到缓解或解决。
  
  挑战种种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里,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过去的成功不能保证将来的成功,中国的增长前景还面临着许多障碍。
  第一,中国的增长模式是出口导向型的,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一直在上升。2000年至2006年间,中国GDP每增加1美元,出口就增加51美分,这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过于依赖全球贸易环境。而未来几年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将会放缓,或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全球贸易环境可能恶化。
  第二,中国人口结构正变得不那么有利于经济增长。五年内,中国人口抚养比会达到最低值;之后,人口变化趋势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未来20年内,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1995年日本的水平,而正是在那时,日本失去了增长的动力。人口变化趋势也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越发紧迫,中国必须在20年内实现工业化,否则将陷入低收入水平陷阱中。
  第三,中国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进一步破坏将引发巨大的经济成本。比如,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可能已经两倍于可持续发展所限定的水平。如果空气质量继续恶化,将出现严重的城市健康危机。水污染的情况与空气污染类似。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所有工厂必须安装相应的处理设备,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并减缓经济增长步伐。
  第四,中国压低生产要素价格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由于政府拥有所有关键生产要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这些要素的价格就被压低。但没有合适的定价,这些资源将被滥用,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了让资源消耗回到可持续路径上,中国可能需要把水、煤炭等自然资源的价格提高一倍到两倍。当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降低。
  第五,巨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越来越多,这会导致对WTO体系规则的冲突,但WTO对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是非常关键的。而且,由于贸易盈余所带来的资本过剩,中国的城市化规模需要加倍。但房地产价格太高,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规模经济是关键
  
   大城市的人均收入一般比中小城市更高。东京地区的人均收入比日本平均水平高60%,纽约和伦敦的情况也类似。而在发展中国家,像里约热内卢、孟买、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平均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要更为可观。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规模经济。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市也应该更大。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人口却4.3倍于美国;而且美国东西部都有海岸,中国西部却不适宜居住。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城市规模至少应该是美国的4.3倍。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和洛杉矶,人口超过1000万,那么,中国最大的城市应该有超过5000万人口,即超大城市。
  城市越大,失业率越低。这一统计事实的背后,是规模经济上升所带来的效率。其中,最重要的效率来自人口分布。例如,一個有着5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可以让大型超市变得像便利店那样可行。高效率也让就业变得更容易。因为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大城市中每个工人的产量会更高,雇主也能雇用更多的工人。
  巨大的人口会让公共交通变得有利可图。地铁在多数城市都是不赚钱的,香港和东京是极少数例外,因为它们的人口庞大而且集中。而中国的城市应该比它们更大。
  公共基础设施通常都无法盈利;这种基础设施的融资可得性,经常成为城市发展速度的制约因素。而中国可以建设足够大的城市,让公共基础设施实现高额赢利,这就开启了通过发行债券来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可能性。中国正在经历资本过剩,如果资金能够投向超大城市的建设并获得利润,那么国内需求将大大增加,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也会减少。
  成百上千个城市同时追求快速增长,不会是有效的策略。中国应该挑选一些城市,赋予它们省级行政地位,并给它们发行债券来发展基础设施的权力。例如,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大连、青岛、深圳、武汉也可以成为选择。
  
  如何突破瓶颈
  
  目前,有许多瓶颈因素威胁着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首当其冲的,是环境的恶化。
  超大城市在防治污染方面,也可以产生很好的规模经济。例如,垃圾处理行业就有着上升的规模经济——市场越大,处理单位废弃物所需的投资成本就越低。再循环领域也是如此。
  而且,汽车废气这一最明显的城市污染,也可以在超大城市中得到解决。因为如前所述,规模经济可以使地铁实现赢利,当地铁能够为大多数城市人口服务时,政府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开汽车的成本,例如在马路上实行电子化收费,从而达到减少车辆的目的。
  在与生产相关的污染方面,超大城市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大多数污染都来自位于小城市的小型工业;出于紧迫的就业考虑,当地政府不愿意对其施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如果这些工业靠近大城市,它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张其规模,由此获得的效率将使其能够承担污染控制的成本。
  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瓶颈,是水资源匮乏。中国人均淡水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更糟糕的是,中国有限的水资源已经严重污染,多数都不能饮用了。而且,北方许多地区的污染使得水资源无法支撑城市化进程。对此,目前的主要解决方案是“南水北调”。但更为可行的策略是:第一,减少水的人均消费量;第二,将人口迁移到有水的地方;第三,控制水污染。
  我相信,中国大多数人口最终将居住在长江沿岸的超大城市中。沿海城市将使用脱盐技术获得其大多数水供给,长江沿岸城市则可以从江中取水。中国水供给的长期可得性,有赖于对江河与沿海水体污染的严厉控制。
  水处理或脱盐产业也存在规模经济。它们需要很高的固定投资;在一个超大城市中,它们在商业上会更为可行。脱盐技术的能源可以来自核能,这也是一个高固定成本的行业。为了利用最新的技术,中国必须利用其人口数量来提高规模,从而减少每单位产出所对应的固定成本。
  第三,就业不充分仍然是中国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除了非熟练劳动力以外,由于大学扩招速度远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受教育劳动力也已经进入了剩余阶段。虽然近来有工资上升的迹象,但我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过剩状态。近年来,中国出口的爆炸式增长导致了一些地方和特定行业劳动力的短缺。但我认为,局部性的劳动力短缺在中国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的。
  超大城市可以实现更广泛的劳动分工,这是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核心。中国过去鼓励小城市发展,以减少向大城市的移民。但小城市未能产生足够的工作机会,收入水平远低于大城市。中国不应再强调发展小城市,而要集中资源发展超大城市,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将解决中国的就业难题。
  
  房地产当行低价
  
  过去三年,由于出口驱动的流动性扩张,中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已经超出了城市中产阶层的承受能力。虽然价格上涨吸引了投机性的买家,城市化一时有所加速,但房地产高价最终将减少需求,并让城市化放缓。而如果不能保持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国内需求将积弱不起,迫使经济继续依赖出口。
  在房地产上,中国必须回到低价格理念上。房地产建设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其实并不昂贵,高价反映的是高的土地价格,而这是由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需要所导致的。除非地方政府有办法融资,否则土地将永远不会只是一种普通商品。
  因此,中央政府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例如,省级直辖市可以享有此权力。同时,这种融资对于债券市场必须是透明的。这种发债权将导致资源集中于选定的城市。虽然这看似有些不公平,但在城市化中通过规模经济而获益,却是国家发展所必需的。
  即便地方政府不再从土地中获得财政收入,房地产对于从农村移民来说也仍然太贵。中国城市中的大多数移民工人都住在工厂宿舍,或者很多人挤在租来的小平房里。没有适当的居住条件,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将难以融入城市主流。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让贫穷的移民工人也能承担房地产价格。
  中央政府应该建立一个类似于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的全国性机构,来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抵押担保。对于购买低价房地产的低收入家庭,这一机构可以向他们提供相当于房屋价格95%或更高的借款。由于中国的债券收益非常低,这对中央政府应该是赢利的。比方说,中央政府以3.5%的利率发行十年期债券,发行成本应该不会高于0.5%,再加上0.5%的潜在损失,这一机构可以按4.5%的利率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十年期借款。
  在美国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在让家庭拥有自己的房产方面,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第一,它将许多人的信用风险集中在一起,从而降低了总体风险;第二,通过政府担保,它降低了融资成本。中国现在正需要这样一个机构来加速城市化。
  
  “城市病”药方
  
  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城市一定有“城市病”,比如交通堵塞和污染。但这是一个错觉,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不是按照现有人口设计的。例如纽约规划人口只有100万,而伦敦是为马车运输设计的。
  一个规划合理的大城市,可以避免通常的城市问题。东京是在“二战”后规划的,它的情况就好得多。如果中国从一开始就按照5000万人口的规模来规划超大城市,那么就可以避免多数城市病。
  另外,城市里的污染并非更严重,只是更集中。即便人们离开大城市,他们还是会污染环境,只不过污染的是更大范围的环境。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人口集中于超大城市,污染可以得到有效处理,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如果巨大的人口扩散到无数小城市中,污染处理将变得过于昂贵。而且,如果中国人口的80%集中于20个超大城市中,其他地区将变得相对空旷,这对环境保护也是好事。人们可以时不时地去乡村游玩,享受自然。
其他文献
市场与油源应当并进      (《财经》2006年第20期“能源安全:市场还是油源”)    当前中国的能源安全的解决方案,是以油源的拓展为主要方式。这是基于中国在全球能源环境中地位的现实选择。  首先,中国缺乏对能源大量进口和依赖的经验,也缺乏参与市场的经验。这就决定了在出现极大能源缺口的时候,中国还并没有掌握好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的知识,去组织能源进口调剂余缺。  其次,缺乏市场行为经验的中国,在
期刊
政府能够效率更高地经营公共品的情况,比想象的要少    自凯恩斯以来,“市场失效靠政府”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市场的确有失效的时候,但市场失效不是政府有效的保证书,不能作为政府干预的入场券。  公共品(Public Goods)是市场失效的一个经典案例,似乎只能由政府生产。其实未必如此。公共品如街道的特点是非竞争性(Non-rivalry),甲在路上行走并不影响乙在同一道路上散步;而私人品如
期刊
1991年:退休费统筹  在一些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退休费社会统筹正式在全国推广。  文件要求,在企业缴费之外,职工个人也要缴纳养老保险费,由地方政府根据支付费用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筹集。文件明确提出,劳动部和地方劳动部门负责管理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  在筹资模式方面,文件首次提出
期刊
如果拥有更多的加尔布雷思主义者,经济学将会变得更强大,也会与21世纪世界各国的现实经济问题更为相关    过去50年里,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已经离经济学基本理论中的“完全竞争”越来越远了。但作为一门学科,经济学却越来越忠实于“完全竞争”标准。  人们不断重复着“市场运转良好”之类的话,却不试图把握现实中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制度复杂性。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人们对上个月逝世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了解,远
期刊
如果现收现付制存在巨大缺口,如果完全的基金积累制尚不可行,有没有一个绕过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和行政管理能力制约瓶颈,兼顾现实与未来的社保制度设计?    社会保障体系的难题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应对老龄化进程、又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之道。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除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使这个问题更为复杂。    何谓NDC    在许多社保专
期刊
俄对格鲁吉亚倒向西方的态度十分敌视    9月底,格鲁吉亚当局以涉嫌参与推翻现任总统萨卡什维利的阴谋为名,逮捕了四名俄罗斯军人。尽管他们很快被释放,但俄还是很快展开了报复行动,包括召回外交官、施加贸易和金融制裁等等。  俄格之间的敌视情绪由来已久。格鲁吉亚独立后,一直对俄罗斯持强硬的批评态度;俄也对格经济高度依赖俄却“不知感恩”而愤愤不平。尽管俄总统普京的政策是以克制、实用为主,但格俄之间爆发悲剧
期刊
张海间接持有的1.48亿平安法人股,其三分之二转让给平安保险副总王利平,三分之一卖给裕兴科技旗下公司,后者因有望变现而股价暴涨    继中国人寿12月下旬开始路演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318,下称平安保险)的A股发行亦如箭在弦上。  平安保险初定于2007年年初回归A股,计划发行不超过11.5亿股。按股改后的全流通政策,平安保险在A股上市之后,全部内资法人股将获流
期刊
画家周氏兄弟——山作与大荒,奇相也:他们肤色黧黑,目光如炬,头顶微秃,髯发飘逸。再细看去,山作内敛沉静,大荒孤傲狂放。他们身材不高,但矫健,平素身着黑衣,有如来自深山老林的武林怪杰。  1988年秋我头一次来美国,在芝加哥结识了周氏兄弟。他们哥儿俩陪着玩了三天,下中国馆子,上空中酒吧。芝加哥于我有如天堂。他们慷慨豪爽,不容分说,全都由他们埋单。  待1991年夏重访芝加哥,我一下从天堂跌到地狱。那
期刊
应从危机中领悟改革的迫切性,在盛世时抓住改革最佳机遇    新年将至,中国经济愈发显出繁盛景象。“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在东西方节庆接踵烘托下,我们可以看到业界人士普遍的欢欣和信心。这种乐观情绪大可理解。但只要冷静地加以思考,就可以看到在表面的经济繁盛之下,深层次问题依然严峻,对于各领域的业界人士很可能构成未来的不同挑战。欣逢盛世极易忘乎所以,所以我们以为,逢盛世而发危言,正是最理性、最有价值的
期刊
并购四年中每况愈下,eBay中国成为跨国互联网公司在华“总部控制”策略水土不服的又一牺牲品    12月20日,eBay的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女士(Meg Whitman)现身上海,她是一场新闻发布会的两个主角之一。坐在她左边的年轻人,是TOM在线的首席执行官王雷雷。  他们证实了一条由来已久的传闻:eBay的中国子公司eBay易趣与TOM在线组成合资企业“TOM易趣”。TOM在线控股占51%;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