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必修教材人教版的“问题研究”主要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专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主要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一、“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活动,且“问题研究”可为学生人人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基础和条件。观察必修1、2、3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不难发现其选择的主题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畅想式问题,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等;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类国家层面的问题,如“南水北调怎么调”等。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既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又为其提供了广阔而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还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和研讨,同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的生存能力。当然,“问题研究”也可由课堂向校外延伸,从文本教材向其它媒介拓展,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丰富资源。
二、“问题研究”的教学策略
1 分析与“问题研究”相关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问题研究”属于综合或专题式探究,需要较为周密的计划和一定的组织准备工作,对时间的要求也较高,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不可能也无必要全部研究,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集中选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高一上期,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高一下期,学生所选是“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怎样”、“绿色食品知多少”等。选好专题后,教师需进一步研究与“问题研究”相关的课程标准,设计出本课需要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
2 分组展开学习调研,明确具体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研究中,学生的合作与分享尤为重要,成立“研究团队”、“研究小组”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研究效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问题研究”都需要通过小组或团队合作的形式,明确彼此的责任和分工,通过互助性的学习方式,完成“问题研究”规定的学习任务。分组需在课前做出合理设计,小组成员自由组合,人数可以根据研究内容而定,见表1所示
针对学习专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标、有程序地开展学习活动,如图1所示。
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一专题,可分为以下几个组,见表2所示。
3 采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研后,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教师组织全班对“问题研究”进行总结、汇报,由各组推选发言人并制作模板展示,汇报本组的研究学习成果。
例如,担任“主持人”角色形式。要求语言幽默、评价准确中肯,在一次公开示范课“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专题活动中,引导学生分别从“我心向明月”、“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月球资源概况”、“月球上人类能生存下去吗”、“人类探月史”、“我设计的月球基地”等角度思考。经过师生精心准备,课堂上探讨研究不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担任“导演”角色形式。在进行过几次“问题研究”后,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持。在“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的水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专题时,推举出的学生导演采用了情景设计的方式来展开活动,设计的情景出人意料,环节紧扣主题,学生发言踊跃,辩论激烈,作为教师也深受启发和激励。
一、“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活动,且“问题研究”可为学生人人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基础和条件。观察必修1、2、3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不难发现其选择的主题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畅想式问题,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等;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类国家层面的问题,如“南水北调怎么调”等。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既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又为其提供了广阔而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还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和研讨,同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的生存能力。当然,“问题研究”也可由课堂向校外延伸,从文本教材向其它媒介拓展,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丰富资源。
二、“问题研究”的教学策略
1 分析与“问题研究”相关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问题研究”属于综合或专题式探究,需要较为周密的计划和一定的组织准备工作,对时间的要求也较高,教材中的每一个主题不可能也无必要全部研究,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集中选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高一上期,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等;高一下期,学生所选是“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怎样”、“绿色食品知多少”等。选好专题后,教师需进一步研究与“问题研究”相关的课程标准,设计出本课需要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
2 分组展开学习调研,明确具体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研究中,学生的合作与分享尤为重要,成立“研究团队”、“研究小组”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研究效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问题研究”都需要通过小组或团队合作的形式,明确彼此的责任和分工,通过互助性的学习方式,完成“问题研究”规定的学习任务。分组需在课前做出合理设计,小组成员自由组合,人数可以根据研究内容而定,见表1所示
针对学习专题,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标、有程序地开展学习活动,如图1所示。
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一专题,可分为以下几个组,见表2所示。
3 采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研后,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教师组织全班对“问题研究”进行总结、汇报,由各组推选发言人并制作模板展示,汇报本组的研究学习成果。
例如,担任“主持人”角色形式。要求语言幽默、评价准确中肯,在一次公开示范课“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专题活动中,引导学生分别从“我心向明月”、“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月球资源概况”、“月球上人类能生存下去吗”、“人类探月史”、“我设计的月球基地”等角度思考。经过师生精心准备,课堂上探讨研究不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担任“导演”角色形式。在进行过几次“问题研究”后,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持。在“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的水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专题时,推举出的学生导演采用了情景设计的方式来展开活动,设计的情景出人意料,环节紧扣主题,学生发言踊跃,辩论激烈,作为教师也深受启发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