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中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作为高层的基础部分往往在整个建筑物投资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桩基础目前是我国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类型,当建筑物场地上部的土层比较软弱时,采用普通的扩大基础,则地基的强度、稳定性和变形将均不能满足建筑物的要求,这时往往采用桩基础。在地基中沉入多根桩,把上部的荷载传入深层土中或传入岩层,这个方法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和实践,来针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常见事故做出了分析及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控方案。
关键词:桩基础;质量控制;事故处理
引言: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结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桩基础工程作为高层住宅工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桩基础工程作为工程基础,其施工质量对于高层建筑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桩基础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桩基础对于现代的高层建筑、桥梁以及高架桥的修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桩基础的施工质量预控需有关部门给与高度重视。
1工程概况
1.1本工程为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南区)房屋建筑工程,位于广州亚运城西北地块,在广州市南部,番禺区中东部,广州新城东部莲花山麓,莲花水道之畔。总建筑面积:283606m2;地上建筑面积:213921m2;地下建筑面积:68107m2;室外工程为:85000m2;地下一层,地上结构为S1~S17等17栋小高层住宅楼、垃圾处理中心及会所共19栋单体。
2桩基础工程施工情况分析、主要事故与预防处理措施
2.1施工情况分析
2.1.1地质概况
场区地基土参数从上到下依次为:
人工填土,3.23~5.42m;
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5.35~3.23m;
第四纪冲洪积相沉积层,-19.67~-5.51m;
第四系残积层,-24.72~-4.22m;
基岩风化层,-41.42~-12.22m。
2.1.2施工难点分析
本工程场地原地貌单元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场区表层淤泥较厚,打桩场地地基承载力较差。
地质勘察资料显示,工程范围内存在较厚的淤泥层、淤泥质土层,其中淤泥层平均厚度5.18m、淤泥质土的平均厚度为4.06m,且场地内局部区域由软弱的淤泥、淤泥质土突变为硬塑状残积土,全~强风化持力层顶面岩层面起伏较大,且局部区域地层有“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情况。
地下室底板完全处于软土层,承载力较低,工程性能相对较差,基础施工难度较大。为保证桩基质量,施工先进行土方开挖,进行基底换填后,再进行管桩施工。
2.2质量保证措施
鉴于如上施工情况分析,下面着重阐述一下本工程桩基础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
进场后,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对轴线和桩位进行复核,确认桩位准确无误后才能施工。
2.2.1桩位点保护措施:(1)桩位采用明显标志标明;(2)对受到破坏的桩位进行重新复核定位。(3)向施工人员做好桩位保护交底;
2.2.2桩出厂前,派材料员进行检测,合格者才能装车运至施工现场。
桩在起吊前,要检查桩身是否完好无损,有缺陷的桩,特别是有明显裂缝和已经断裂的桩绝对不允许使用。
2.2.3向施工人员进行桩身保护交底,防止桩在运输或堆放时受损。
对正桩位时先将桩机调平,桩段大致垂直,桩尖入地面后将桩夹紧、调直、然后下压沉桩,当桩入土50cm时再调直桩及调平桩机操作平台。
2.2.4打桩过程中指挥员需以目视垂铊线与桩中线对比,及时指挥桩机调直,设立固定标志检测桩是否有水平位移,若位移超过规范允许值,必须拔起重新对中。
接桩时必须先调直上节桩,上、下桩中轴线偏差不得大于2mm,用钢刷对接面刷清,然后对好两节桩的接口进行烧焊,焊缝连续、饱满,不偏焊。
2.2.5第一节桩下压前,必须用两向吊线严格对中,反复调直,倾斜率不得大于0.5%,如遇有地下障碍物影响必须要排除后才能继续下压。
做好成品保护,桩机移位时,严禁桩机碰撞露出地面的桩头,同时避免破坏已经定好的桩位。
2.2.6公司专业质安检查组应每3天进行一次突击检查,督促各工种的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技术操作。
2.3主要事故与预防处理措施
下面着重阐述一下本工程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与预防处理措施。
2.3.1桩身断裂:现象: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在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这时可能是桩身发生断裂。
原因分析:(1)桩节的细长比过大,沉入又遇到了较硬土层。(2)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后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3)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4)稳樁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架的方法校正,使桩身产生弯曲.(5)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6)桩在反复长时间打击中,桩身受拉应力作用,当拉应力值大于同抗拉强度,桩身某处即产生横向裂纹,表面砼剥落,如拉应力过大,钢筋超过应力极限,桩即断裂.(7)制作桩的砼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
预防措施:(1)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探测,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 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40。(2)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3)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
2.3.2沉桩达不到要求现象:桩设计时是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为施工的最终控制。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以另一种控制标准为参考,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
原因分析:(1)探测点不够或勘察资料粗,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砼强度。(2)勘察工作是以带面,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砼块等,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3)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其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得出贯入度,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终则会有沉不下的现象。(4)桩锤选择太大或太小,使桩沉不到或超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5)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致使桩不能继续打入。
预防措施:(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及自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打桩顺序。
(2)防止桩定打碎或桩身断裂。
2.3.3桩上浮:现象:成桩后因附近的桩打入时而上浮。
原因:主要是挤土效应。
预防措施(1)从中心向四周对称打桩顺序;(2)控制打桩进度;(3)先挖基坑后打桩;
(4)采取有效方法改善土层排水路径。
3结语:
我国桩基础施工技术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客观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距。桩基工程的施工技术复杂、隐蔽多,新问题经常出现, 因此有必要在施工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施工例会,及时协调解决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应加强对桩基础施工技术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改进,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在具体施工时加强监管,防止不应有的偏差和失误产生,以提升桩基础施工管理水平。同时还应督促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到位,以确保下达的各种指令、通知得到落实,大家同心协力把好质量关,方能铸就一个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 《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关键词:桩基础;质量控制;事故处理
引言:地基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结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桩基础工程作为高层住宅工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桩基础工程作为工程基础,其施工质量对于高层建筑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桩基础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桩基础对于现代的高层建筑、桥梁以及高架桥的修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桩基础的施工质量预控需有关部门给与高度重视。
1工程概况
1.1本工程为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南区)房屋建筑工程,位于广州亚运城西北地块,在广州市南部,番禺区中东部,广州新城东部莲花山麓,莲花水道之畔。总建筑面积:283606m2;地上建筑面积:213921m2;地下建筑面积:68107m2;室外工程为:85000m2;地下一层,地上结构为S1~S17等17栋小高层住宅楼、垃圾处理中心及会所共19栋单体。
2桩基础工程施工情况分析、主要事故与预防处理措施
2.1施工情况分析
2.1.1地质概况
场区地基土参数从上到下依次为:
人工填土,3.23~5.42m;
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5.35~3.23m;
第四纪冲洪积相沉积层,-19.67~-5.51m;
第四系残积层,-24.72~-4.22m;
基岩风化层,-41.42~-12.22m。
2.1.2施工难点分析
本工程场地原地貌单元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场区表层淤泥较厚,打桩场地地基承载力较差。
地质勘察资料显示,工程范围内存在较厚的淤泥层、淤泥质土层,其中淤泥层平均厚度5.18m、淤泥质土的平均厚度为4.06m,且场地内局部区域由软弱的淤泥、淤泥质土突变为硬塑状残积土,全~强风化持力层顶面岩层面起伏较大,且局部区域地层有“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情况。
地下室底板完全处于软土层,承载力较低,工程性能相对较差,基础施工难度较大。为保证桩基质量,施工先进行土方开挖,进行基底换填后,再进行管桩施工。
2.2质量保证措施
鉴于如上施工情况分析,下面着重阐述一下本工程桩基础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
进场后,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应对轴线和桩位进行复核,确认桩位准确无误后才能施工。
2.2.1桩位点保护措施:(1)桩位采用明显标志标明;(2)对受到破坏的桩位进行重新复核定位。(3)向施工人员做好桩位保护交底;
2.2.2桩出厂前,派材料员进行检测,合格者才能装车运至施工现场。
桩在起吊前,要检查桩身是否完好无损,有缺陷的桩,特别是有明显裂缝和已经断裂的桩绝对不允许使用。
2.2.3向施工人员进行桩身保护交底,防止桩在运输或堆放时受损。
对正桩位时先将桩机调平,桩段大致垂直,桩尖入地面后将桩夹紧、调直、然后下压沉桩,当桩入土50cm时再调直桩及调平桩机操作平台。
2.2.4打桩过程中指挥员需以目视垂铊线与桩中线对比,及时指挥桩机调直,设立固定标志检测桩是否有水平位移,若位移超过规范允许值,必须拔起重新对中。
接桩时必须先调直上节桩,上、下桩中轴线偏差不得大于2mm,用钢刷对接面刷清,然后对好两节桩的接口进行烧焊,焊缝连续、饱满,不偏焊。
2.2.5第一节桩下压前,必须用两向吊线严格对中,反复调直,倾斜率不得大于0.5%,如遇有地下障碍物影响必须要排除后才能继续下压。
做好成品保护,桩机移位时,严禁桩机碰撞露出地面的桩头,同时避免破坏已经定好的桩位。
2.2.6公司专业质安检查组应每3天进行一次突击检查,督促各工种的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技术操作。
2.3主要事故与预防处理措施
下面着重阐述一下本工程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的主要事故类型与预防处理措施。
2.3.1桩身断裂:现象: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当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在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这时可能是桩身发生断裂。
原因分析:(1)桩节的细长比过大,沉入又遇到了较硬土层。(2)桩制作时,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沉入后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3)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4)稳樁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再用走架的方法校正,使桩身产生弯曲.(5)两节桩或多节桩施工时,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6)桩在反复长时间打击中,桩身受拉应力作用,当拉应力值大于同抗拉强度,桩身某处即产生横向裂纹,表面砼剥落,如拉应力过大,钢筋超过应力极限,桩即断裂.(7)制作桩的砼强度不够,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
预防措施:(1)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探测,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L/1000 且≤20mm)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40。(2)在稳桩过程中,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采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3)桩在堆放、吊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
2.3.2沉桩达不到要求现象:桩设计时是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为施工的最终控制。一般情况下,以一种控制标准为主,以另一种控制标准为参考,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
原因分析:(1)探测点不够或勘察资料粗,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尤其是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致使设计考虑持力层或选择桩有误,也有时因为设计要求过严,超过施工机械能力或桩身砼强度。(2)勘察工作是以带面,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不可能全部了解清楚,尤其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还有地下障碍物,如大块石头、砼块等,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3)以新近代砂层为持力层时,由于其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桩打入该层时,进入持力层较深才能得出贯入度,但群桩施工时,砂层越挤越密,最终则会有沉不下的现象。(4)桩锤选择太大或太小,使桩沉不到或超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5)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致使桩不能继续打入。
预防措施:(1)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必要时应补勘。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断面及自重,合理选择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打桩顺序。
(2)防止桩定打碎或桩身断裂。
2.3.3桩上浮:现象:成桩后因附近的桩打入时而上浮。
原因:主要是挤土效应。
预防措施(1)从中心向四周对称打桩顺序;(2)控制打桩进度;(3)先挖基坑后打桩;
(4)采取有效方法改善土层排水路径。
3结语:
我国桩基础施工技术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客观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距。桩基工程的施工技术复杂、隐蔽多,新问题经常出现, 因此有必要在施工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施工例会,及时协调解决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应加强对桩基础施工技术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改进,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在具体施工时加强监管,防止不应有的偏差和失误产生,以提升桩基础施工管理水平。同时还应督促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到位,以确保下达的各种指令、通知得到落实,大家同心协力把好质量关,方能铸就一个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 《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