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通过教材、评估方式、和教师三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因素及其对策。
关键词:文化缺失;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外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界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大学英语教师己充分意识到了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最新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做了新的界定: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更多关于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一现象说明,大学外语教学己从单纯的教授语言发展到文化的输入,对于英语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很少涉及中国本土文化,现有大学英语教材涉及到的中国文化内容可以说几乎为零,以至于学生看不到有关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从而造成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用英语表述母语文化的失语,这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踵而来的便是英语学习进程中的良性循环。因此,仅仅局限于英美文化的学习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不符合大纲中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因为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互动和平等的。
二、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人们只有置身于有关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这种文化所使用的语言。语言学习是一个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认识某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系,并逐步学会使用该民族的语言符号体系接收、产生、传达信息的过程。因此,和文化结合起来的语言学习过程才是生动有趣的,外语学习是对一种新思想文化体系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新文化的魅力理应取代考试的压力,成为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动力。然而文化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文化学习的另一个特殊意义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避免采用母语文化的框架去阐释异邦文化,从而加深文化间的隔阂。可见,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尤为重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教材的因素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强调了使用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平台与教材配合的立体化的网络课程,拓宽了教学内容,但现行的教材大多偏重语言、语法知识的练习,忽略或偏废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这类教材只适合于应试教育。
(二)教学评估因素
大学英语的测试还是以公共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工具,作为评估学生掌握英语能力水平的一种客观的标尺。在普通本科学校四六级考试的合格证也是学生获取学位证书的通行证。在这样的一种现状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采用初高中的英语学习方法,在有限的课堂上学生偏重于笔头练习,他们很少开口,甚至认为开口说英语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英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学习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记单词,做练习,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
(三)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法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目前的教师也是在既有的语言学习理论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强调以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和脱离语境的问答为主要方式的。有很多的英语教师对语言的结构及其语法知识非常精通,但是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因此他们也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准确介绍外国文化的能力。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合理的价值取向在新教材中的建构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通过得体和有效的沟通在跨文化语境中完成任务的一种能力,是一种利用文化差异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文化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所持的态度、看法以及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某种文化价值取向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态度和评价标准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结合语言、非语言知识,在不同语境中发展其语言、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反映文化价值取向的跨文化的情境应该在教材中得以合理体现。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在构建语境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应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在教材中的比重,即应都有所体现,而不只是体现单一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缺少本族语文化价值取向。二是教材可以更系统地把美国文化的一些现象和事实结合价值观念进行阐释,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现象和事实理解并体验其中的真实价值观。三是教材可适当涉及一些社会问题,如美国老人问题、校园枪击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等,使学生体验到完整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此外,对外语语境也要考虑到选材的国别差异,以满足学习者对国外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体验。
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而教材在较长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文化内容的编写还应当注意引导性和延伸性。引导性指的是教材中的内容、练习应该有助于引导学生课后钻研,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使其通过自身探索学习发展变化着的各种文化从而逐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延伸性指的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深入。延伸性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这一模式实现。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易于变更的优势,将其内容经常更新使教材文化内容更加先进、真实、符合实际。因此,新一代的教材应该配备网络学习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改革考试体系
考试是终结性评估的主要形式,从“个性化”理念出发,各校应朝建立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评估体系方向努力,使教学评估从对学生语言水平单一的终结性考核转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培养过程的跟踪、诊断和反馈。 在学生平时的测验和考试中,应加大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力度,设计以英语文化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测试项目可包括所有书面作业(小测验、考试试卷、论文、调查报告、采访录音和研究项目等)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堂发言、角色表演等)。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考试手段,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手段来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测试和评估。
(三)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
要做到适宜教师教学,就要求教学形式实用而多样化。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其目的都是使学生设身处地融入到文化氛围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拘一格、巧妙地使用除多媒体之外的各种手段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文化习得。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能使学生能从书本的内容扩展开来,以小见大,系统地思考文化现象及其内涵。
最后,要做到适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就要求建立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单纯的讲解、单向的灌输转变成多角度的启发,和学生展开双向的交流讨论。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固然是语言交流功能的的一个方面,但是更需要提高学生表达内容的丰富性,这便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找跨文化交流的共通的桥梁,跨越异域文化理解上的鸿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便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一种锻炼,让他们适应这种融合英语文化的交流方式。无论是语言表达、表情姿势,还是谚语比喻、俚语玩笑,都足以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无形的文化习得的奥妙。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10).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韩海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非文化误区 [J] .中国高等教育,2007 (19).
[4]李超、刘真爱.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 [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2).
[5]杨杰英.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J].宁波大学学报,2001(2).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悦(1973-),女,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
关键词:文化缺失;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外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界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大学英语教师己充分意识到了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部高教司在2004年最新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做了新的界定: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更多关于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一现象说明,大学外语教学己从单纯的教授语言发展到文化的输入,对于英语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很少涉及中国本土文化,现有大学英语教材涉及到的中国文化内容可以说几乎为零,以至于学生看不到有关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从而造成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用英语表述母语文化的失语,这极大地影响到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踵而来的便是英语学习进程中的良性循环。因此,仅仅局限于英美文化的学习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不符合大纲中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因为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互动和平等的。
二、语言与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人们只有置身于有关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这种文化所使用的语言。语言学习是一个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认识某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系,并逐步学会使用该民族的语言符号体系接收、产生、传达信息的过程。因此,和文化结合起来的语言学习过程才是生动有趣的,外语学习是对一种新思想文化体系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新文化的魅力理应取代考试的压力,成为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动力。然而文化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文化学习的另一个特殊意义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避免采用母语文化的框架去阐释异邦文化,从而加深文化间的隔阂。可见,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尤为重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教材的因素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强调了使用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教学管理平台与教材配合的立体化的网络课程,拓宽了教学内容,但现行的教材大多偏重语言、语法知识的练习,忽略或偏废语言所携带的文化内涵,这类教材只适合于应试教育。
(二)教学评估因素
大学英语的测试还是以公共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工具,作为评估学生掌握英语能力水平的一种客观的标尺。在普通本科学校四六级考试的合格证也是学生获取学位证书的通行证。在这样的一种现状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采用初高中的英语学习方法,在有限的课堂上学生偏重于笔头练习,他们很少开口,甚至认为开口说英语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英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学习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记单词,做练习,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
(三)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法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应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目前的教师也是在既有的语言学习理论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强调以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和脱离语境的问答为主要方式的。有很多的英语教师对语言的结构及其语法知识非常精通,但是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因此他们也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准确介绍外国文化的能力。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合理的价值取向在新教材中的建构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通过得体和有效的沟通在跨文化语境中完成任务的一种能力,是一种利用文化差异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文化价值取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所持的态度、看法以及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某种文化价值取向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态度和评价标准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结合语言、非语言知识,在不同语境中发展其语言、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反映文化价值取向的跨文化的情境应该在教材中得以合理体现。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在构建语境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应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在教材中的比重,即应都有所体现,而不只是体现单一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缺少本族语文化价值取向。二是教材可以更系统地把美国文化的一些现象和事实结合价值观念进行阐释,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现象和事实理解并体验其中的真实价值观。三是教材可适当涉及一些社会问题,如美国老人问题、校园枪击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等,使学生体验到完整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此外,对外语语境也要考虑到选材的国别差异,以满足学习者对国外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体验。
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而教材在较长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文化内容的编写还应当注意引导性和延伸性。引导性指的是教材中的内容、练习应该有助于引导学生课后钻研,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使其通过自身探索学习发展变化着的各种文化从而逐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延伸性指的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深入。延伸性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这一模式实现。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易于变更的优势,将其内容经常更新使教材文化内容更加先进、真实、符合实际。因此,新一代的教材应该配备网络学习系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改革考试体系
考试是终结性评估的主要形式,从“个性化”理念出发,各校应朝建立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评估体系方向努力,使教学评估从对学生语言水平单一的终结性考核转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培养过程的跟踪、诊断和反馈。 在学生平时的测验和考试中,应加大对文化知识的考查力度,设计以英语文化为主题的作业,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测试项目可包括所有书面作业(小测验、考试试卷、论文、调查报告、采访录音和研究项目等)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课堂发言、角色表演等)。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考试手段,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手段来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测试和评估。
(三)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
要做到适宜教师教学,就要求教学形式实用而多样化。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其目的都是使学生设身处地融入到文化氛围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不拘一格、巧妙地使用除多媒体之外的各种手段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文化习得。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能使学生能从书本的内容扩展开来,以小见大,系统地思考文化现象及其内涵。
最后,要做到适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就要求建立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单纯的讲解、单向的灌输转变成多角度的启发,和学生展开双向的交流讨论。学生的基本表达技能固然是语言交流功能的的一个方面,但是更需要提高学生表达内容的丰富性,这便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找跨文化交流的共通的桥梁,跨越异域文化理解上的鸿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便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一种锻炼,让他们适应这种融合英语文化的交流方式。无论是语言表达、表情姿势,还是谚语比喻、俚语玩笑,都足以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体验无形的文化习得的奥妙。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10).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韩海燕.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非文化误区 [J] .中国高等教育,2007 (19).
[4]李超、刘真爱.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 [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2).
[5]杨杰英.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J].宁波大学学报,2001(2).
[6]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悦(1973-),女,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