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云破处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青瓷之魁”的汝瓷,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尤其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器的“汝官窑”,其独具梦幻般的天青之色,面若美玉、玛瑙入釉、芝麻钉满釉裹足支烧工艺和细如蝉翼的开片,更具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据史料记载,汝官窑仅在宋哲宗元祐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086—1106年)烧造了20年,后由于金兵入侵、宋廷南迁的原因,汝官窑及汝瓷的烧制工艺,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汝窑及其制作工艺成为历史的谜团。近百年来,寻访汝官窑窑址所在,探秘其辉煌的烧造工艺成为世界陶瓷界的重大课题。
  2000年10月,中国考古界对全世界宣布:历经新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前后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经过科学考古发掘证实,北宋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确切地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终于揭开了汝官窑的窑址和烧造的神秘面纱。
  寻找汝官窑址的过程是艰苦和漫长的。关于汝窑窑址的所在,历来传说是在河南临汝县境内,过去,以产地为名是瓷器命名的惯例,如定窑、钧窑、龙泉窑、磁州窑……均莫过如此。汝窑顾名思义应该在汝州,即现在的河南省临汝县境内,所以,寻找汝窑的重点历来都在临汝县范围内,但是经过中外学者多方考察迄未寻见。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老一辈古陶瓷研究界的泰斗,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孙瀛洲先生,以及傅振伦先生,曾经高度重视属于稀世珍宝的御用汝瓷的研究。他们详细查阅文献资料,到各大博物馆鉴赏、观察汝窑藏品,还多次前往河南临汝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了不少有关汝窑的文章,包括《中国青瓷史略》《汝窑的我见》《禹州之行》《河北平原二省占窑址调查报告》《谈当阳峪窑》等。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终未如愿找到汝官窑遗址。
  20世纪50年代以来,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陶瓷世家、中央美院的叶喆民教授也曾深入河南临汝、宝丰、鲁山一带,考察、探寻汝窑窑址,并先后发表《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和《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等诸多文章,但最终也没有找到典型的汝官窑瓷片。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河南考古工作者又对遍布河南全境的300多处古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掌握了宋金时期窑址分布的大量一手资料,尤其对临汝县范围内的古窑址进行排查,虽然发现了不少具有汝窑特点的窑址,出土了不少汝民窑的瓷片,但对汝官窑的寻觅却也终未有建树。
  那么汝官窑究竟在哪里呢?难道它不在临汝县?经过对文献和地方志反复的比对,发现现在的临汝县和宋代的汝州辖区并不完全一致,现在临汝县的东面和南面,包括宝丰一带过去都属宋代汝州管辖,汝官窑是不是会在这几个地方呢?
  1977年4月,叶喆民教授为编写《中国陶瓷史》,再赴豫南一带进行考察,在距临汝县东南的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看到河沟两岸堆秘的瓷片与窑具高约一丈,断断续续长达三五百米,堪与河北定窑相媲美,并偶于窑址附近寻得一片典型的汝窑天青釉瓷片。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先生的化验,证明与该所所长周仁先生20年前对北京故宫所藏汝窑盘的化验数据基本相同。他回京后写出了《钧汝二窑摭遗》论文,可惜当时未能公开发表,几经曲折,直到1985年在“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郑州年会”上,该论文才公之于众,并随后在其《钧窑与汝窑》论文中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叶喆民先生首次提出“宝丰清凉寺是一条寻觅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联想先父叶麟趾教授当年发现定窑窑址的思维方法,建议寻觅汝窑也不妨打开思路,因为地理上的历史沿革多有变迁”。至此,汝官窑的面目初现端倪。
  1986年10月底在“古陶瓷研究会西安年会”上,宝丰县代表邓城宝、王留现给与会专家带来了两件新征集到的天青釉笔洗,这是宝丰大营镇清凉寺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在场的几位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鉴定后极为震惊,一致认为与故宫等单位收藏的汝窑传世品在造型、胎釉结合、釉色、开片及烧造工艺上完全一致。时任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的汪庆正回忆说:“我当时惊得目瞪口呆,似乎有一种失重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汪庆正未等会议结束,便提前返回了上海。回沪后,上海博物馆立即派遣陶瓷组最能干的范冬青、周丽丽两位,火速赶往河南宝丰清凉寺,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协助下,经过11月、12月两次扎实的实地调查,在宝丰清凉寺村外的田野里采集了数百瓷片,其中典型的汝官窑瓷片42件,窑具3件。回沪后,上海博物馆以最快的速度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出版了著名的《汝窑的发现》一书,抢先向世人宣称:据出土的典型瓷片和窑具证实,汝官窑窑口所在的千古之谜已经找到答案,汝官窑的窑址就在宝丰清凉寺,但具体情况还有赖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上海博物馆的速度,让河南省考古界倍感压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派出精干考古人员到宝丰清凉寺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钻探,初步摸清了清凉寺的基本情况:清凉寺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西部20公里的大营镇西南隅,地处丘陵,窑址坐落在丘陵中间的盆地上。从清凉寺村直至相隔一公里外的韩庄,有一条小河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山沟、河畔,窑具瓷片堆积如山,村头、田间,瓷片俯拾皆是,面积达100万平方米。遗址该如何发掘呢?当时河南考古所做了一个预算,向省文化厅、文物局申请考古发掘经费,可得到的答复是:这次钱不多,不超过一万元钱,只能先进行试掘,如果试掘成功,可以列入以后的年度计划,以后每年都可以拨款。
  1987年,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青云带队,赵青云、毛宝亮、赵文军三人小组开始了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按当时的预算1万元,只能够试掘10×10米的两个探方,这真是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考古发掘中,探方就是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试掘探方,多用来决定整个发掘的范围)。也可以说,两个探方就决定着这次试掘的命运……这两个探方如何布呢?赵青云和专家们几经计划,决定在清凉寺村南靠村子比较近、地势稍高的地方进行试掘。根据以前田野考古的经验,两个探方不能和以往一样连在一起,而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探方拉开,相距30米,这样就等于扩大了试掘的范围,把两个探方布在最可能出成果的地方,结果天遂人愿,这两个探方挖的都是地方。
  由于选点精确,命中率高,在仅仅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除发现2座窑炉、2个作坊和1段排水渠等重要遗迹外,还在一个作坊的拐角处,发现了一个直径不到1米的小窖藏坑,一次就出土了20多件各种不同形状的完整瓷器,其中有7件是完整的御用汝瓷,包括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小口细颈瓶、粉青釉莲瓣茶盏托、天青釉外裹足盘等,件件都是汝官窑瓷的佼佼者。这次试掘极为成功,所发现的重要遗迹,特别是这批完整的汝官窑瓷的出土,使埋没千年的汝官窑,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千古之谜,初步揭开。至此,清 凉寺被考古专家确认为汝官窑遗址。
  1988年1月,河南省文物局召开“关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的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通过各大媒体宣告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正式破解。宋代汝官窑址在宝丰清凉寺的发现,入选本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初战告捷,汝窑千年之谜得以大白于天下,但由于试掘面积过小,对汝窑的历史全貌,有待进一步科学发掘。自1988—2000年,河南考古研究所在所长孙新民、赵青云等人的带领下,先后对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1988年、1989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均不理想,既没有发现窑炉,出土的御用汝瓷片也不多,汝窑窑址的中心烧造区仍没找到,以致对清凉寺汝窑的发掘工作停滞了好几年。
  但是在1989年3月29日,却传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在距清凉寺村西北5公里的蛮子营村,几位农民在村东侧取土时,发现了一窖藏瓷器坑。县文管所闻讯后,马上派人到现场收集调查,并向群众反复宣传文物法和政策,促使群众将出土的47件窖藏汝瓷珍品献交国家保存。经调查,该处原为寺院遗址,此批窖藏应该系人为保存。该窖藏距地表仅1米深,瓷器上下叠放在一起,最上用大板沿洗覆盖,然后用土封起来。窖藏瓷器共计47件,包括笔洗、板沿洗、碗、盘、铎、盂、瓶,均为汝瓷,经过与清凉寺出土汝官窑瓷片比对,这批瓷器的釉色、烧造工艺,与清凉寺汝官窑一脉相承,显然是清凉寺窑场生产,这对研究清凉寺窑的创制发展与兴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98年,经过总结经验并调整思路,第四次发掘又取得f一些新的进展,出土了200余件汝官窑瓷片,特别是典型的天青釉御用汝瓷杯残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的第五次发掘,根据清凉寺村民提供的线索和多年积累的发掘经验,考古专家把寻找的目光锁定在清凉寺村内的村民居住区。在一居民院内,开了两个探方,在70平方米的面积里,出土了上千片汝官瓷片,能复原的器型20多种,在0.1米厚的宋代文化堆积层中,全系汝窑御用品,还出土了大量的匣钵、垫饼、支钉、火照(试烧片)等窑具和大型建筑构件,潜心寻找多年的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终于被确定r——就在清凉寺村内。
  2000年6月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和宝丰县政府协调,动员搬迁了4户居民,对清凉寺汝窑址进行了第六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共开了5×5米的探方19个,面积475平方米,共发现窑炉15座,作坊2座,大型澄滤池2座,排列有序的陶瓮10个,大口缸4个,釉料坑1个,灰坑22个,水井1口,出土有宋代“元丰通宝”铜钱,并获得了多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资料,数以万计的汝官窑瓷片堆积和各类支烧、垫烧窑具及火照、火照插座,可谓各种设施配套齐全,对揭示当年汝官窑的生产全貌,乃至生产品种、工艺技术、胎釉配方、装饰技法等均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
  第六次发掘的成功,再次轰动了世界陶瓷界,2000年10月18日,河南文物局、宝丰县政府联合举办“宝丰清凉寺汝官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及新闻发布会”,来自全国和海外古陶瓷界专家集聚一堂,共庆汝官窑千古之谜终于彻底揭开,同时宣布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此次成功的科学考古发掘工程,再次荣登2000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责编:雨 岚)
其他文献
广州艺拍07冬拍精品汇集    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冬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08年1月13日在广东国际大酒店开槌,1月11-12日预展。本次拍卖会分为岭南名家书画、中国书画和瓷器杂项三个专场,共计推出佳品800余件。  书画专场集中了潘天寿、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林风眠、吴湖帆、陆俨少等大师的精品。徐悲鸿的《柳荫牧笛》绘有意韵生动、神气十足的两头牛与灵动可爱的牧童,再配
期刊
采编手记:(本刊记者宽和)12月15日,本刊2008年第1期已经截稿了,可是总编却打电话交给我一个选题,负责新开的栏目“琴棋书画”里的“棋”,“怎么做?自己看着办,但不能让万千读者烦!”嘿,我的大总编,您站着说话腰不疼,论棋艺我是业余水平中的业余水平,谈棋史我没学过呀,说棋界我压根不了解,看棋谱我是小姑娘上轿——零回!不过,我可知道“棋”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国粹,地位仅次于“琴”,望一居二,您说敢马
期刊
此件白釉雕瓷人物山水方印盒是今年初在乡村偶遇淘得,当时一见到此盒,便感到这是一件好东西。  白釉雕瓷人物山水方印盒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5.3厘米,底部施白釉,无款,盒内施绿釉。方印盒除底面外,其余五面雕塑人物山水风景,盒盖面为主画面(图1),崖上松柏丛丛,崖下江中一条带蓬小渔船,船上坐一老者,头顶斗笠,垂钓江心。微风中,老者胡须微微飘动,一副清静宜人、悠然自得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象。四
期刊
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飘洋过海传入中国。于是,一个拥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再度迎来了思想意识领域的一次争鸣与抉择。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该如何发展?艺术该走向何方?只要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艺术家,都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复地追问与探索。因为有这样一群善于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艺术家存在,中国的艺术开始由“直线”走向“分叉”,由“单级”走向“多级”。从“圆明园”到“798”,从“地下室”到“美
期刊
今年四月上海首届古玩博览会上,笔者有幸觅得一对青花小碗。这对碗口径9.6厘米,高5厘米,足径4.6厘米。撇口、弧壁、圈足,胎质较粗,器型不甚规整。碗施釉较薄,釉色白中带青,外壁可见釉下旋纹。圈足外有明显跳刀痕,底足内见大小不一的缩釉点。碗内青花双圈,各有一青花“贵”字。两碗外壁以恣肆洒脱的行草书青花“金榜题名”和“状元及第”。青花青中带灰,有浓淡,无晕散,两只碗均完整无损。这对碗,我称之为“状元碗
期刊
本文所附录的八个青花龙纹扁瓶(有的称为扁壶)图,出自五部古陶瓷专著,书中对其所标明的朝代、名称、大小,我们分别录于图的下部。这五部古陶瓷专著,对这八个青花龙纹扁瓶的断代很不一致,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这八个青花龙纹扁瓶,无论从哪方面看,它们都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两种类型,把它们分成两个朝代是没有道理的。  从大小看,除附图4稍大一点外,其余几个相差无几。  从器型看,附图1的长宽比(
期刊
版画进入拍卖市场的时间较早,但由于拍品数量少及缺乏相应的宣传力度,导致成交率低,成交价位普遍不高,因而在拍卖市场中多以“旁听生”的地位夹杂于油画、国画专场,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作为拍卖市场上极具发展潜力的投资门类,版画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藏家关注。2003年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1940-2003中国版画典集”专场,以134.2万元的成交额和55%的成交率,开创了国内首场版画专场拍
期刊
这枚直径2.3厘米、重3.9克的“川陕省造”银质硬币,在我家中收藏了十几年,一直弄不清它的来由,是这次四川汶川地震,才使我对川北地区有所了解。  这枚硬币正面,上方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八个字,下面为两颗五角星,下方有“川陕省造”四个字,中间的圆圈内标明为“贰角”币值,背面上方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十一个字,下方有“一九三四年”,为发行年号。中间为圆形地球上印有镰刀斧头共产国际的图案。  后
期刊
1978年安徽省文物总店在合肥市肥东县征集收购了一件宋代瓷枕,经鉴定属于宋代吉州窑生产的瓷枕。此枕为长方形,束腰,长28.6厘米,宽11厘米,瓷枕胎为米黄色,质较坚致。枕面施白釉褐彩彩绘,枕的六面均绘有纹饰,上下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水波纹,前后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卷草纹,两端面为白地褐色彩绘花卉,一端有一直径为1.5厘米的通气孔,孔位于花蕊处,另一端的四角有垫烧痕。  吉州窑地处江西吉安,从隋代至宋,
期刊
甘肃古称陇右,山川秀美,地杰人灵。敦煌艺术驰名世界,汉唐时代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文物丰富,素有文物大省称号。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南方各省显贵、富商纷纷避难西北,先辈们遗留文物颇丰,新发现“洪宪元宝·北洋造二十文”试铸样钱,就是最好的实物证据。现公布于世,请钱学界鉴赏。  新发现二十文样钱,在设计铸造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面为“洪宪元宝”,背面为“北洋造二十文”,左右两侧各铸一星。史载:光绪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