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因此提高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增强读的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冲破应试、升学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增加读的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1.增加读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师要把“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读起来,增长个体读的时间,抓住文章重点的词、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运用之妙。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语感的培养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2.丰富读的方式
多读绝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机械的、无目的的一遍又一遍地念读,要注意丰富读的方式,做到训练有素。这要求教师一要注意引导,不断变换训练方式,采用诵读、默读、配乐读、范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防止学生多读生厌。二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应该有所计划,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诵读时,注意音调轻重、语速缓急、韵律节奏,在诵读中激发语感;默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看二读三画来解文、析文,通过比较、辨析、领悟,在思中领悟语感;复述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使语言文字的表述趋于自然、完美,在“忆”中体会语感;背诵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在“熟”中巩固语感。
3.加强读的指导
在阅读课文时,应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意境,读出情趣。如指导读《瑞雪》一文中的“下雪”部分,要读得轻,读得低沉;读“雪后”部分,要引导学生用惊叹、赞美的语气读;读“好一派……”“好一幅……”这两句时要加重语气,用欣喜、亲切的语气读静态描写,用活泼、欢快的语气读动态描写,进一步使学生体味作者对瑞雪的喜爱。在“导”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学生,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极大地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语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浓的段落,仅靠抽象的分析和表层的朗读,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教学时,教师应运用导语、插图、多媒体等形式并联系学生生活旧知创设情境,使课文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1.精心设计导语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用恰当的导语去感染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二泉映月》,为再现阿炳这位苦难艺人的艰辛与不易,教师播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并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光着双脚,沿街卖艺,手指被琴弦勒出了一道道血痕,双脚已麻木了,但他无动于衷,为的是能挣到买米的几个铜钱啊!”这样,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情感上感受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2.展开丰富的想象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界,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语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场景,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由于增强了学生的情境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品质的培养,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整个课堂达到情知和谐、美善相乐的境界。
3.充分利用多媒体
各种电教手段,都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新鲜,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启迪思维,触发语感。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意盎然。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课文所描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文章表情达意的整体性,形象再现感也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语感的训练。
三、拓展训练渠道,以实践促语感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人在生活中的活动是培养语感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础,引导学生由此出发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要让学生懂得教室只是小课堂,社会才是大课堂。在课外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博采众长,平时注意观察大街上的广告牌、门柱上的对联,摘录下来,读一读、比一比。同时,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散文、诗歌朗诵。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语感去捕捉大千世界中的语感因子,不断地去听取、记忆、分析、辨别,日积月累。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中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生版);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不断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锲而不舍地去雕琢学生的语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增强读的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冲破应试、升学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增加读的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1.增加读的机会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教师要把“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读起来,增长个体读的时间,抓住文章重点的词、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运用之妙。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语感的培养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2.丰富读的方式
多读绝不是小和尚念经式的、机械的、无目的的一遍又一遍地念读,要注意丰富读的方式,做到训练有素。这要求教师一要注意引导,不断变换训练方式,采用诵读、默读、配乐读、范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防止学生多读生厌。二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应该有所计划,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得。诵读时,注意音调轻重、语速缓急、韵律节奏,在诵读中激发语感;默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看二读三画来解文、析文,通过比较、辨析、领悟,在思中领悟语感;复述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使语言文字的表述趋于自然、完美,在“忆”中体会语感;背诵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在“熟”中巩固语感。
3.加强读的指导
在阅读课文时,应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意境,读出情趣。如指导读《瑞雪》一文中的“下雪”部分,要读得轻,读得低沉;读“雪后”部分,要引导学生用惊叹、赞美的语气读;读“好一派……”“好一幅……”这两句时要加重语气,用欣喜、亲切的语气读静态描写,用活泼、欢快的语气读动态描写,进一步使学生体味作者对瑞雪的喜爱。在“导”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学生,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置身于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极大地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精神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增强了语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浓的段落,仅靠抽象的分析和表层的朗读,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教学时,教师应运用导语、插图、多媒体等形式并联系学生生活旧知创设情境,使课文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1.精心设计导语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用恰当的导语去感染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二泉映月》,为再现阿炳这位苦难艺人的艰辛与不易,教师播放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并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光着双脚,沿街卖艺,手指被琴弦勒出了一道道血痕,双脚已麻木了,但他无动于衷,为的是能挣到买米的几个铜钱啊!”这样,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情感上感受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2.展开丰富的想象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界,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语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场景,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由于增强了学生的情境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感品质的培养,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整个课堂达到情知和谐、美善相乐的境界。
3.充分利用多媒体
各种电教手段,都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新鲜,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启迪思维,触发语感。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意盎然。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课文所描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文章表情达意的整体性,形象再现感也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语感的训练。
三、拓展训练渠道,以实践促语感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人在生活中的活动是培养语感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础,引导学生由此出发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要让学生懂得教室只是小课堂,社会才是大课堂。在课外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博采众长,平时注意观察大街上的广告牌、门柱上的对联,摘录下来,读一读、比一比。同时,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散文、诗歌朗诵。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语感去捕捉大千世界中的语感因子,不断地去听取、记忆、分析、辨别,日积月累。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中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生版);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不断修正、丰富学生的语感,锲而不舍地去雕琢学生的语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