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月的一天清晨,我们从县城出发,前往田林县境内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乡镇——浪平镇。
车行一小时后,我们进入绵延八百里的岑王老山腹地。山中道路蜿蜒曲折,窗外森林苍翠欲滴,远眺山间云蒸雾绕。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岑王老山属桂西都阳山系青龙山支脉的主峰,是桂西屋脊、广西第四高峰,相传宋代岑姓土司占据此山为王而得名。岑王老山位于桂西北,分布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四个县市,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60000千米,平均宽约25000千米。海拔1200~1500米,主峰2062.5米。
翻过廖家坳,岔往弄阳路不足一公里处,是欣赏浪平镇政府所在地的好去处。
此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海碗式天坑,四周石山合围,浪平镇政府以及附近的瞿家寨等村寨就在海碗式天坑的底部。浪平中学的后背山,更是壁立千仞,不说在山顶,初到者就是在山脚仰视,就会心中发怵。
记得数十年前,比邻的乐业县境内发现了堪称世界奇观的硕大天坑群,其中一“奇”便是“天坑里面有森林”。现在,田林人就自豪地说,田林的天坑里面有政府。
这“天坑里的政府”,代表浪平镇。
忙碌的扶贫车间
我们到达浪平镇的第一站,是易地搬迁安置的老乡家园扶贫车间。
走进扶贫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高达十几米的钢架彩棚。隔着一条硬化路,就是于2017年8月建成的占地105.67亩有8栋236套徽派风格楼房的浪平镇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进入扶贫车间,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分拣区,对刚烘烤出炉的姬松茸进行分类包装。老板陈金良正在给用三轮车拉菇前来的群众称重,并写好收货单,撕下一张给群众留底。
陈金良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车间,介绍加工姬松茸的细节。
“2019年浪平镇有55个姬松茸大棚,扶贫车间加工了235吨鲜菇。今年种植农户更多了,有439个姬松茸大棚,我们分为5个片区建设5个扶贫车间,实现姬松茸的就近加工。现在一个车间一天可烘烤2~3吨鲜菇。”陈金良一边给部分群众示范机器削菇,一边介绍。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是一种源自巴西圣保罗郊外山间的的菌类,特点是菌盖嫩,菌柄脆,富含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麦角甾醇,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所含甘露聚糖对抑制肿瘤、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疗效,属于较为名贵的食用菌。
不远处,来自浪平镇浪平村瞿家寨屯的村民唐桂群正在清洗区清洗已削好的姬松茸鲜菇,倒菇、搅拌、捞菇整个清洗过程一气呵成。
“今年车间一开工,我就来这里上班了,主要是剪、洗、烤、选姬松茸。车间实行三班倒,每班2人,按上班天数发工资,一天工资100元。”
完成清洗后,唐桂群忙将鲜菇拉到摆放整齐的有6台机器的烘烤区,打开烤箱,利索地将竹质托盘放入烤箱,抬起一筐筐鲜菇倒在托盘上,轻轻地用手将鲜菇均匀地平摊开来。
唐桂群说:“一台烘烤机可以同时烘烤30托盘鲜菇。”
不多时,一辆三轮车拉着两箩筐姬松茸缓慢开进车间,停稳后,司机姚再来将车门打开,小心地将两大筐姬松茸放在削菇区后,跑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找人了。
不一会功夫,十几位老大爷老大妈拿着小刀来到削菇区。一起削菇的老大爷姚敦庆,是浪平镇甲朗村弄妹屯人,家里有8口人,2018年交了2万元,分得了一套115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套房,成了浪平镇老乡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
“小时候住过茅草木房,后面改建成了木瓦房。但是煤气灶、自来水、房内卫生间......是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对比以往的生活,姚敦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姚敦庆的儿子、儿媳在南宁务工,每人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两个孙女在安置点旁边的浪平镇中心幼儿园读书。闲时,老大爷和老伴就给种菇的群众削菇,每削一斤得手工费0.2元,每天收入少则几十元,多则100多元。
“我们小区里面有物业管理中心,还有卫生室、农家书屋、爱心超市、幼儿园,今年镇里还计劃在那边新建一个农贸市场,我们搬迁到这里,生活很方便。”说起现在的生活,姚敦庆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安排完手头上的事情后,头发蓬乱、带着黑眼圈、一身迷彩服、脚上穿着一双拖鞋的姬松茸种植户姚再来坐了下来,和我们聊起家常。
姚再来现年33岁,是浪平镇浪平村那英屯人,全家5口人,年迈的父母亲和两个孩子,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2015年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曾到云南、广东等地打工,后虽与妻子相识结婚,由于妻子嫌弃家里贫困,2014年就与我离婚了。”
离婚使姚再来成熟了很多。他继续在外务工,每月定期将钱打回家里。
2018年5月,70岁的父亲杨秀林在照看玉米地时不慎摔到沟里颈椎骨折,仅医疗费就超过12万元。虽然政府报销了11万多的医药费,但交通、伙食等开支及父亲后期不间断的药物,依然花去了五六万元。
“当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回忆往昔,姚再来仍觉得内心酸楚。成为他精神支柱的是两个孩子,儿子姚政林13岁,就读浪平镇中学七年级。女儿姚泉宏12岁,就读浪平镇中心校四年级。
为了照顾年老体弱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姚再来只得返乡,种植2亩水田和2亩玉米地。
2018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投入130万元,在浪平村、塘合村搭起55个姬松茸生产大棚,以“村民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招募贫困户参与种植姬松茸。
与姚再来结对帮扶的干部,浪平镇党委书记蒋正波,多次鼓励他学习姬松茸种植技术,希望他能通过姬松茸种植增收。蒋正波跟姚再来算了一笔账:每年姬松茸可以采摘10茬,按照每斤姬松茸4.2元回收价,一个棚一年的净利润在1.5万至2万元,这意味着投入当年就可以回本,而且还有盈余。 “蒋书记的话给我很大启发,后来我也想通了,自己2017年脱贫出列,但不能因为父亲生病了就返贫,而要借政策东风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贷款3万元认领了两个姬松茸大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姬松茸迎来了丰收。
“去年采收鮮菇8次共1.3万多斤,收入5.46万元,扣除成本,净收入2.9万元。”姚再来面带笑意地说。除了姬松茸收入之外,母亲在家里饲养猪、鸡等家禽,加上一些政策性收入,去年家里人均纯收入10146元。
“小姚,菇削好了,你过来称一下。”老大爷姚敦庆走过来叫他。
“好的,我马上过去。”姚再来拿起3张写满个人削菇记录的纸张,去和老大爷、老大妈称重付费去了。
“姚叔,这是您的工钱,你拿好啊!”被围在中间的姚再来和大爷大妈核实完工钱后,一一分发工钱给他们。
“5G+8K”智慧农业平台
离开扶贫车间,约10分钟车程,便看到一个大棚群,大棚四周用遮阳网和薄膜围了起来,顶部则先用遮阳网和薄膜盖好,再用竹子和茅草压实。
“那是去年在我大棚里搞的5G远程技术培训用到的设备。”刚下车,姚再来就指着不远处一根电线杆上的三台中国电信5G设备和一个可360°旋转的摄像头介绍。
去年,在姚再来大棚里,通过“5G+8K”超高清摄像机,连接远在南宁的广西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韩美丽。专家通过中国电信“5G+8K”智慧农业平台,清晰地察看菌床上生长中的姬松茸。而大棚内物联网设施能够实时将大棚内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传输给韩美丽。
“那时菌床上飞虫、霉菌多,有些菌菇连片死,我就请韩老师帮我看看。”韩老师远程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及时给姚再来提出管护注意事项。
走进大棚,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棚内管理有序。大棚框架全是用成千上万的竹子编扎而成。只见一排排竹质苗床整齐排列着,每个大棚最多有12排苗床,每排苗床有6层,上下苗床间隔约80厘米,在苗床第三层还摆放一些竹子,方便人员管护和采摘。
浪平镇绝大多数的村屯都是严重石漠化的石山,这上百万根的竹子从哪里来?
镇党委书记蒋正波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为了购买这些竹子被人当成“骗子”的故事。
浪平镇刚刚启动姬松茸栽培项目的时候,经估算需要约50万根竹子来搭架。田林县境内没有那么多的竹子。蒋正波便与驻浪平镇的扶贫分队长罗雨,到桂林一家经营竹子的批发公司。没想到对方听说他们要一次性订购50万根竹子,立即把他们当骗子不予理睬。
了解实情后对方才解释,他们经营成品竹批发以来,从来没有接到过如此的大单,最多的一单是25万根,但都是多个单位一起拼团采购。
2019年,浪平镇姬松茸项目扩大规模,加上价格差异,蒋正波带队又到福建省采购了大批量的竹子。
除了竹子,就连纯净的牛粪都是去外省拉回来的。因为责任制到户以及封山育林,田林县境内已没有成规模的养牛场,就连农户散养的牛都越来越少,一些村屯甚至“牛无毛马无种”。蒋正波利用县里每年8月分批安排10天公休的时间,与扶贫分队长罗雨到河北省正定县联系牛粪。
“菌料主要由甘蔗渣和牛粪组成,上料前,需经过3次翻料和浇水,发酵将近30天以后方可上料,上完主料后,需烧火将大棚温度升高到75℃以上消毒,然后撒菌种,再在上面铺一层泥土,最后连续三天把苗床全部浇透。”讲起种植技术来,姚再来说得头头是道。
指着伫立在菌料上的姬松茸,姚再来介绍,姬松茸喜湿热环境,出菇快。在菌茹长成后,必须在3~4个小时内将刚采摘、清洗干净的菇送往加工厂,才能保证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为了赶时间,到盛产期基本上都是通宵采菇。周末,姚再来的两个孩子也来大棚里帮忙。
“看着孩子们拎着一个大桶爬上爬下采摘菇,我心疼得不行,孩子还那么小,就要承受这般劳累。”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看着懂事的孩子自觉来帮工,姚再来仍然内疚不已。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料时间推延,采菇估计8次,预计全年可采收1.3万斤,纯收入2.6万元左右。现在已收鲜菇1800多斤,纯收入3600多元。”姚再来边走边介绍道。
“小姚,你也在大棚里啊!今早收菇怎样啊?”从大棚走出来的浪平村民委主任吴再坤看见姚再来问道。
“今天收得不多,100多斤,主任,你收了多少了啊?”
“第一批我是收完了,得了1.1万斤。大家要不到我那里坐坐?”
走进吴再坤种植的大棚,工人正在拉着水管往苗床上浇水。吴再坤介绍道:“浇完这次水,再过10天左右又出第二批菇了。”
吴再坤,浪平镇浪平村那英屯人,3个孩子已分家,夫妻2人自己居住。虽然镇上有一栋占地110多平方的4层楼房,但夫妻俩时常回村里刚刚修缮好的木瓦老房子小住。
多年来他一直做木材生意,最多的时候一年总收入三百多万元。2017年,村“两委”换届时,他被村民选为村民委主任。村干部待遇低,一旦上任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做生意了。但想到村民的信任,他没有推卸。
“2019年,浪平镇政府引进姬松茸项目时,群众都在观望,不敢主动参与。我就和支书陈明权商量,由我们村干部带头干。”吴再坤说道,以往一些政府引导项目或因面积发展不起来、形不成规模而产品卖不出去,或因管理技术不到位种植失败,或销售渠道不畅而群众增产不增收,这给群众留下政府引导项目实施效果不佳的印象。政府引导项目,群众先观望,这很正常。”
吴再坤说,姬松茸项目刚引进浪平镇时,他们4名村“两委”干部全部参与,他本人2019年管护5个大棚,当年收入18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收入约5万元。
“小姚就是我们带动种植的!”吴再坤指着姚再来笑呵呵地说。经村干部发动和示范带动,去年浪平村共有5户贫困户和6户群众参与。 吴再坤说,今年的姬松茸基地采取“村民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继续管护53个姬松茸大棚,村民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以一个旧棚1.5万元、新棚3.8万元进行前期投入并组织基地运行,与合作企业签订种植协议,合作企业以每斤4.7元回收村民合作社生产的鲜菇。
农户作为具体种植户负责投工投劳,村民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产品保价回收协议,以每斤2元回收种植户的鲜菇。
“因老伴要带孙子,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今年又新领了6个大棚,总共有11个大棚了,平时都是请贫困户帮我管护,多的时候请到20多个工人。今年收入请帮工支出大概10万元,家里纯收入大概有10万元。”吴再坤一边削菇一边介绍。
走出大棚,姚再来跑去启动摩托车了,吴再坤继续和我们攀谈:“小姚这孩子为人实诚,特别地孝顺,因为他爸的意外,让这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一次我去他家里走访,看见他独自花2个多小时,细心地喂着他爸吃东西,我看了特别感动。”
开路“马帮”脱贫路
在前往姚再来家的车上,浪平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权和我们谈起脱贫攻坚以前浪平人谋求脱贫的艰难历程。
“赶马帮是件苦差事,哪里有活干就往哪里跑,有时半夜都在守马吃草,天刚亮又要上山干活了。浪平土话叫‘累得莫奈何’。”陈明权说。赶马帮最怕遇到下雨天,有时大风把篷布掀掉,只能蜷缩在马鞍下躲雨,常常被淋成落汤鸡。
“苦是苦得很,但收入还是可观的。2008~2011年,我和爱人在外赶马,三年时间挣了60多万元。2012年我在镇上买了一块150平方米的地皮,建起了一栋4层楼房。”
“以前大家怎么想到赶马谋生的?”张雄森好奇地问陈明权。
“浪平马帮早在1956年就有了。当时浪平还没有通公路,为调运物资成立了浪平马站。当时,各村各队都有4~6匹马搞运输,全镇200多个生产队加起来有1000多匹马,浪平马帮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陈明权说,1968年底镇里通了砂石公路,就不需要那么多马了,镇上马队就逐渐减少。1981年,开始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有钱的村民都去买车搞运输、开商店了,浪平马帮进入衰退时期。
此外,九石半水半分土的浪平人为了摆脱贫困,1985年起就有数以千计的群众上茅山,即到县内其他土山乡镇甚至百色以外的地方承包荒山种玉米,种植玉米期间,免费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植树造林并管护两三年。
浪平人看上的茅山,都是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土地肥得流油,一家人种出来的玉米上万斤甚至几万斤,劳力多的或几家联营的达到十几万斤。由于荒山野岭没有公路,玉米要运到公路边进行交易,全靠马匹驮运,浪平马帮再次兴起。
“1992年我也上过茅山,那时我到八渡瑶族乡租了60多亩地种玉米,当年收了4万多斤,收购价每斤0.28元,得了1万多元,老家的平房就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
如今,在田林县浪平镇,赶着马帮走南闯北的马帮汉子还有1000多人。不论是哪个省份的高山大川,高压输电线架到哪里,哪里就有浪平马帮的身影。
马帮是浪平历史上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马帮人的吃苦耐劳,成为浪平人身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谋求生存出路的精神象征。
被推选为浪平村党支部书记以后,赶马人陈明权改行了。2019年政府引进姬松茸项目,陈明权率先认领4个大棚,去年他收获鲜菌3万多斤,收入12.6万元。
陈明权介绍,2019年全村55个姬松茸大棚鲜菇总产量47万斤,种植户收入163.81万元,为贫困户新增就业岗位140余个,帮助贫困户89户578人实现增收。
今非昔比感恩党
进入姚再来家,我们就被正前方满墙的奖状给震撼到了。上前细看,是他女儿姚泉宏的奖状,其中有一张是2019年参加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测试荣获的三年级组全国二等奖。
大厅另一侧,挂着一张2019年“明白卡”,卡上写着:教育补贴2人共3560元,住院报销1650元,门诊报销42元,B类低保5人共12355元,养老保险2人共3360元,耕地补贴315元,小额信贷贴息120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报销补助5人共1100元,获赠价值1000元鸡苗50羽。
随后,姚再来领着我们上了二楼。他70多岁的父亲杨秀林坐在靠背椅上看电视。客厅摆着一台崭新的65寸电视机,原本老旧的电视机仍放置在客厅一角。
我们上前和老人攀谈起来。
“经过两年来的治疗,恢复了一些行走能力,手的残疾是没办法医好了。”聊起老人身体恢复状况时,老人不自觉地伸出手来让我们看。
谈起以前的生活时,老人感慨万千。
以前从浪平镇到田林县城主要靠步行,正常行程要一天半。家里吃水全是去离家1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由于山上水源有限,每天5点左右就得从床上爬起来,跑去排队抢水。几十年住过来的,都是那套木瓦结构、人畜共住的房子。
杨秀林是个文化人,之前曾在村里当了13年民办教师,辞职后开始上茅山,到右江区地界租地种玉米,销售玉米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2018年因为摔倒,颈椎严重损伤,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说起浪平通向外界的路,在一旁陪同采访的党支部书记陈明权也向我们讲述當年抢救他父亲的一件往事。
那年冬天大雪纷飞,从树木到地面,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路面结了冰。陈明权50岁的父亲突发脑血栓急需送往县城抢救,但去县城的路早已被大雪冰封。当时一家子急坏了,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还是砂石路,开车前往县城需要几个小时。即使不封山,父亲身体状况也经不起一路颠簸。”陈明权说。经与医院电话沟通,医院将药品送到利周瑶族乡与浪平镇交界处,车子没法往前开的地方,由陈明权自己骑马去交界处取药,由浪平镇卫生院代为施救。
北风呼啸,冰冷的雪花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 陈明权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救命药品放进衣袋里,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到家里准备给父亲输液时,药水已经结冰。
“父亲还是倒下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陈明权说。现在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往县城几小时的行程缩短至一个半小时,人口流动起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这几年家里变化特别大,房子盖起来了,自来水到家里了,路灯也安装好了,孩子们晚上干完地里的农活,再也不用摸黑走路回家了。”老人杨秀林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姚再来尽快找一门亲事。
听到父亲的话,坐在一旁的姚再来腼腆地站起来,往三楼走了。不一会,他手上拿着三朵野生灵芝下来。
“农闲时自己就跑上山里找,今年已经采摘40多斤了,市场收购价每斤300多元。”姚再来乐呵呵地说,等种姬松茸收入更多的钱,争取明年把房子装修了,有缘的话再把自己的媳妇迎进门。
“人最怕心里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姚再来告诉我们,成为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等着干部和政府送这送那,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心里踏实。
姬松茸项目的成功,让人们再也看不到姚再来昔日的愁眉苦脸。
准备结束采访,姚再来朴素而深情地说:“感恩党、感谢政府,健康扶贫解决了我父亲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产业扶贫给我致富的机会,教育扶贫减轻我送孩子上学的压力。”
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发自肺腑的聲音。
“空壳村”里新景象
离开姚再来家,沿着田林至凌云、乐业二级路,从天坑底部的浪平镇政府所在地一路爬坡到山口。越过凉风坳往凌云县方向,不到几分钟就进入塘合村。
是时的塘合村,已不是数年前严重荒漠化、让人感觉除了石头要啥没啥的穷山村。
只见一杆杆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从村口一直延续到村尾,道路旁姬松茸、猕猴桃、牛心李等产业基地初显规模,石窝窝里新种植的油茶树长势喜人,一些志愿者与公益性岗位的保洁员正沿着公路打扫卫生。
刚进村部,我们就被墙上挂着的红旗和牌匾吸引住了。
“那块牌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的,这四面旗是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2019年开展乡村振兴“五旗村”评比授予的。”
塘合村党支部书记姚源根指着2019年农村四星级基层党组织牌匾和“生态宜居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治理有效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四面红旗介绍道。
“支书,今天我家要卖25头猪,麻烦村里盖个章。”村民吴再礼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对着姚源根说。
“好的,你拿销售单给我,我马上帮你盖。”姚源根接过单子,就跑去一旁签字盖章去了,我们和吴再礼拉起了家常。
吴再礼是塘合村九凤屯中寨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6口人,去年领了一个姬松茸大棚种植,收获鲜菇13100斤,收入55020元。今年用这笔资金发展养猪,目前存栏25头,平均每头300斤重,这次卖每斤18元,总收入13.5万元,下半年打算再养一批。
吴再礼正在津津乐道念着他的致富经,党支书姚源根盖完章回来了。
“今年与去年姬松茸发展模式有所不同,老吴今年不种姬松茸了,他在家里发展养猪,还经常带着老伴一起来姬松茸项目基地务工”
“2019年,塘合村以‘村民合作社+企业+村民’模式,党员先锋拼足劲、带头干,发展了13个姬松茸大棚,当年产值约58.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贡献收入3.2万元。”
“2020年以‘村民合作社+企业’模式,投入400万元引进企业合作种植,姬松茸大棚已达111个,与企业签订每斤4.7元的保价回收协议。”
姚源根介绍,村民合作社负责土地整合、建设大棚、生产种植等各个环节,吸纳贫困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带动贫困户增收,公司则负责技术指导、姬松茸收购、销售。
离开塘合村村部,我们赶往姬松茸基地。沿途不时看见停在路旁一排排的摩托车。不远处,姬松茸大棚旁,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给姬松茸大棚上料、浇水,也有人正在采摘成熟的姬松茸。
在姬松茸大棚里,36岁的田彩群正忙着采摘姬松茸。
田彩群是塘合村外纳屯贫困户,全家5口人,夫妻两个劳动力,家婆吴春秀已有70岁,16岁的女儿姚婉丽在南宁市中南中学读高一,8岁的儿子姚敦俊就读于塘合村达告小学。
“今年3月,基地一开工我们就来这里做工了,4个月的收入接近3万元。”田彩群说,往年夫妻俩都是去广东打工,扣除房租、伙食、水电等各种费用,一年下来收入只有4万元左右。今年因受疫情影响,工厂没有订单,加之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就到村里的姬松茸基地打工。
“现在在家门口打工好多了,也没有外出打工那么累。家里刚种了6亩油茶,今年还得了油茶抚育产业奖补3900元。”谈起现在的工作,田彩群十分满意。
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塘合村姬松茸基地镶嵌在绿树青山的环抱里,干净、整洁的二级路伸向远方。道路旁一个个姬松茸大棚有序排列,像好客的汉族汉子迎候山外的来客。
塘合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刘维涛说,塘合村姬松茸项目有“三种”带贫机制。
一是整合土地带贫,姬松茸基地整合土地122亩,涉及群众64户,其中贫困户21户76人,增加群众收入73.2万元;二是合作社用工带贫,每个姬松茸生产大棚从搭棚、进料、采菇等各个环节约需要120个零工,预计基地全年需要用工1.3万人次,全年可带动务工就业收入156万元;三是烤房用工带贫,在塘合村设立姬松茸加工烤房,烘干厂房务工2400人次,全年可以实现带动务工收入28万元。
“保守估算,今年我们村姬松茸预计产鲜菇110万斤,总产值可达520万元,其中核减支付群众务工费用156万元和烘干厂房务工费用28万元,仅村集体经济收入稳超100万元。”刘维涛指着姬松茸大棚介绍,塘合村的“村民合作社+企业”“村委领办”等发展模式,在摘掉经济空壳村帽子后,很快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跨越。 刘维涛用数字向我们展示了塘合村几年来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绩:
2018年塘合村集体经济收入3.98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13万元,接近翻番;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过百万元。塘合村将从空壳村碟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村集体经济产业基地成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主战场’,把一个个示范基地变成一个个露天的‘扶贫车间’,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刘维涛说。
浪平产业卷平塘
浪平镇姬松茸扶贫产业的成功试水,给同为石漠化山区的平塘乡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翌日,我们一早就赶往平塘乡。从田林行政版图上看,浪平镇在县城之东,平塘乡在县城的西边,中间隔着百乐、旧州、者苗等乡镇辖区,车程相距近200公里,但两地气候及生态环境极为相似。2019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田林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浪平镇的姬松茸产业发展模式放在平塘乡复制。
在平塘乡同祥村姬松茸基地大棚里,来自平塘乡龙歪村的贫困户李传原正忙着削菇。他说:“去年我们去浪平镇姬松茸产业基地‘取经’,看见他们一个棚能领取2万多元的姬松茸货款时,我们都心动了。”
为扩大石漠化地区姬松茸产业扶贫规模成效,2019年,中国电信集团携产业链合作伙伴投入1420万元在浪平镇、平塘乡等两个乡镇,扩建705个姬松茸种植大棚,将田林县姬松茸产业打造成全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
李传原正好赶上了好时候。“今年我们镇建起了姬松茸大棚,我第一时间就和镇里商量承包了5个棚。”
指着姬松茸大棚,李传原告诉我们,技术有专家指导,销售有政府保障,大家认领种植的热情高。他的大棚已经产菇了,至目前产菇4000多斤,净收入9000多元。
平塘鄉同祥村党支部书记张再高介绍,平塘乡的150个姬松茸种植大棚全部放在同祥村,目前已完成101个姬松茸大棚搭建,其中32个大棚产出的姬松茸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18个棚正在采摘第一批菇,已出菇18000斤。“因疫情影响,我无法外出务工,现在好了,我在家门口就有工作了,在做完临时性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之余,我还会像其他100多名群众一样,在姬松茸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平塘乡平吉村贫困户覃尔女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工作。
姬松茸产业项目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带富效果明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
田林县一再扩大姬松茸产业规模,浪平镇弄阳村等条件相似的大石山区行政村都在规划发展范围内。目前第二期姬松茸大棚已完成搭建485个,待705个大棚建成后,可吸收170户以上贫困户入园承包种植,解决300人以上贫困人口劳动就业。今年以后力争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实现平塘乡同祥村,浪平镇弄阳村、浪平村、塘合村等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200万元以上,使姬松茸产业项目的发展成功为田林县石漠化地区开创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
车行一小时后,我们进入绵延八百里的岑王老山腹地。山中道路蜿蜒曲折,窗外森林苍翠欲滴,远眺山间云蒸雾绕。打开车窗,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岑王老山属桂西都阳山系青龙山支脉的主峰,是桂西屋脊、广西第四高峰,相传宋代岑姓土司占据此山为王而得名。岑王老山位于桂西北,分布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四个县市,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60000千米,平均宽约25000千米。海拔1200~1500米,主峰2062.5米。
翻过廖家坳,岔往弄阳路不足一公里处,是欣赏浪平镇政府所在地的好去处。
此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海碗式天坑,四周石山合围,浪平镇政府以及附近的瞿家寨等村寨就在海碗式天坑的底部。浪平中学的后背山,更是壁立千仞,不说在山顶,初到者就是在山脚仰视,就会心中发怵。
记得数十年前,比邻的乐业县境内发现了堪称世界奇观的硕大天坑群,其中一“奇”便是“天坑里面有森林”。现在,田林人就自豪地说,田林的天坑里面有政府。
这“天坑里的政府”,代表浪平镇。
忙碌的扶贫车间
我们到达浪平镇的第一站,是易地搬迁安置的老乡家园扶贫车间。
走进扶贫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高达十几米的钢架彩棚。隔着一条硬化路,就是于2017年8月建成的占地105.67亩有8栋236套徽派风格楼房的浪平镇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进入扶贫车间,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分拣区,对刚烘烤出炉的姬松茸进行分类包装。老板陈金良正在给用三轮车拉菇前来的群众称重,并写好收货单,撕下一张给群众留底。
陈金良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车间,介绍加工姬松茸的细节。
“2019年浪平镇有55个姬松茸大棚,扶贫车间加工了235吨鲜菇。今年种植农户更多了,有439个姬松茸大棚,我们分为5个片区建设5个扶贫车间,实现姬松茸的就近加工。现在一个车间一天可烘烤2~3吨鲜菇。”陈金良一边给部分群众示范机器削菇,一边介绍。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是一种源自巴西圣保罗郊外山间的的菌类,特点是菌盖嫩,菌柄脆,富含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麦角甾醇,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所含甘露聚糖对抑制肿瘤、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疗效,属于较为名贵的食用菌。
不远处,来自浪平镇浪平村瞿家寨屯的村民唐桂群正在清洗区清洗已削好的姬松茸鲜菇,倒菇、搅拌、捞菇整个清洗过程一气呵成。
“今年车间一开工,我就来这里上班了,主要是剪、洗、烤、选姬松茸。车间实行三班倒,每班2人,按上班天数发工资,一天工资100元。”
完成清洗后,唐桂群忙将鲜菇拉到摆放整齐的有6台机器的烘烤区,打开烤箱,利索地将竹质托盘放入烤箱,抬起一筐筐鲜菇倒在托盘上,轻轻地用手将鲜菇均匀地平摊开来。
唐桂群说:“一台烘烤机可以同时烘烤30托盘鲜菇。”
不多时,一辆三轮车拉着两箩筐姬松茸缓慢开进车间,停稳后,司机姚再来将车门打开,小心地将两大筐姬松茸放在削菇区后,跑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找人了。
不一会功夫,十几位老大爷老大妈拿着小刀来到削菇区。一起削菇的老大爷姚敦庆,是浪平镇甲朗村弄妹屯人,家里有8口人,2018年交了2万元,分得了一套115平方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套房,成了浪平镇老乡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
“小时候住过茅草木房,后面改建成了木瓦房。但是煤气灶、自来水、房内卫生间......是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对比以往的生活,姚敦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姚敦庆的儿子、儿媳在南宁务工,每人每月收入3500元左右,两个孙女在安置点旁边的浪平镇中心幼儿园读书。闲时,老大爷和老伴就给种菇的群众削菇,每削一斤得手工费0.2元,每天收入少则几十元,多则100多元。
“我们小区里面有物业管理中心,还有卫生室、农家书屋、爱心超市、幼儿园,今年镇里还计劃在那边新建一个农贸市场,我们搬迁到这里,生活很方便。”说起现在的生活,姚敦庆向我们竖起大拇指。
安排完手头上的事情后,头发蓬乱、带着黑眼圈、一身迷彩服、脚上穿着一双拖鞋的姬松茸种植户姚再来坐了下来,和我们聊起家常。
姚再来现年33岁,是浪平镇浪平村那英屯人,全家5口人,年迈的父母亲和两个孩子,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2015年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曾到云南、广东等地打工,后虽与妻子相识结婚,由于妻子嫌弃家里贫困,2014年就与我离婚了。”
离婚使姚再来成熟了很多。他继续在外务工,每月定期将钱打回家里。
2018年5月,70岁的父亲杨秀林在照看玉米地时不慎摔到沟里颈椎骨折,仅医疗费就超过12万元。虽然政府报销了11万多的医药费,但交通、伙食等开支及父亲后期不间断的药物,依然花去了五六万元。
“当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回忆往昔,姚再来仍觉得内心酸楚。成为他精神支柱的是两个孩子,儿子姚政林13岁,就读浪平镇中学七年级。女儿姚泉宏12岁,就读浪平镇中心校四年级。
为了照顾年老体弱多病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姚再来只得返乡,种植2亩水田和2亩玉米地。
2018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投入130万元,在浪平村、塘合村搭起55个姬松茸生产大棚,以“村民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招募贫困户参与种植姬松茸。
与姚再来结对帮扶的干部,浪平镇党委书记蒋正波,多次鼓励他学习姬松茸种植技术,希望他能通过姬松茸种植增收。蒋正波跟姚再来算了一笔账:每年姬松茸可以采摘10茬,按照每斤姬松茸4.2元回收价,一个棚一年的净利润在1.5万至2万元,这意味着投入当年就可以回本,而且还有盈余。 “蒋书记的话给我很大启发,后来我也想通了,自己2017年脱贫出列,但不能因为父亲生病了就返贫,而要借政策东风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贷款3万元认领了两个姬松茸大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姬松茸迎来了丰收。
“去年采收鮮菇8次共1.3万多斤,收入5.46万元,扣除成本,净收入2.9万元。”姚再来面带笑意地说。除了姬松茸收入之外,母亲在家里饲养猪、鸡等家禽,加上一些政策性收入,去年家里人均纯收入10146元。
“小姚,菇削好了,你过来称一下。”老大爷姚敦庆走过来叫他。
“好的,我马上过去。”姚再来拿起3张写满个人削菇记录的纸张,去和老大爷、老大妈称重付费去了。
“姚叔,这是您的工钱,你拿好啊!”被围在中间的姚再来和大爷大妈核实完工钱后,一一分发工钱给他们。
“5G+8K”智慧农业平台
离开扶贫车间,约10分钟车程,便看到一个大棚群,大棚四周用遮阳网和薄膜围了起来,顶部则先用遮阳网和薄膜盖好,再用竹子和茅草压实。
“那是去年在我大棚里搞的5G远程技术培训用到的设备。”刚下车,姚再来就指着不远处一根电线杆上的三台中国电信5G设备和一个可360°旋转的摄像头介绍。
去年,在姚再来大棚里,通过“5G+8K”超高清摄像机,连接远在南宁的广西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韩美丽。专家通过中国电信“5G+8K”智慧农业平台,清晰地察看菌床上生长中的姬松茸。而大棚内物联网设施能够实时将大棚内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传输给韩美丽。
“那时菌床上飞虫、霉菌多,有些菌菇连片死,我就请韩老师帮我看看。”韩老师远程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及时给姚再来提出管护注意事项。
走进大棚,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棚内管理有序。大棚框架全是用成千上万的竹子编扎而成。只见一排排竹质苗床整齐排列着,每个大棚最多有12排苗床,每排苗床有6层,上下苗床间隔约80厘米,在苗床第三层还摆放一些竹子,方便人员管护和采摘。
浪平镇绝大多数的村屯都是严重石漠化的石山,这上百万根的竹子从哪里来?
镇党委书记蒋正波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为了购买这些竹子被人当成“骗子”的故事。
浪平镇刚刚启动姬松茸栽培项目的时候,经估算需要约50万根竹子来搭架。田林县境内没有那么多的竹子。蒋正波便与驻浪平镇的扶贫分队长罗雨,到桂林一家经营竹子的批发公司。没想到对方听说他们要一次性订购50万根竹子,立即把他们当骗子不予理睬。
了解实情后对方才解释,他们经营成品竹批发以来,从来没有接到过如此的大单,最多的一单是25万根,但都是多个单位一起拼团采购。
2019年,浪平镇姬松茸项目扩大规模,加上价格差异,蒋正波带队又到福建省采购了大批量的竹子。
除了竹子,就连纯净的牛粪都是去外省拉回来的。因为责任制到户以及封山育林,田林县境内已没有成规模的养牛场,就连农户散养的牛都越来越少,一些村屯甚至“牛无毛马无种”。蒋正波利用县里每年8月分批安排10天公休的时间,与扶贫分队长罗雨到河北省正定县联系牛粪。
“菌料主要由甘蔗渣和牛粪组成,上料前,需经过3次翻料和浇水,发酵将近30天以后方可上料,上完主料后,需烧火将大棚温度升高到75℃以上消毒,然后撒菌种,再在上面铺一层泥土,最后连续三天把苗床全部浇透。”讲起种植技术来,姚再来说得头头是道。
指着伫立在菌料上的姬松茸,姚再来介绍,姬松茸喜湿热环境,出菇快。在菌茹长成后,必须在3~4个小时内将刚采摘、清洗干净的菇送往加工厂,才能保证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为了赶时间,到盛产期基本上都是通宵采菇。周末,姚再来的两个孩子也来大棚里帮忙。
“看着孩子们拎着一个大桶爬上爬下采摘菇,我心疼得不行,孩子还那么小,就要承受这般劳累。”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看着懂事的孩子自觉来帮工,姚再来仍然内疚不已。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料时间推延,采菇估计8次,预计全年可采收1.3万斤,纯收入2.6万元左右。现在已收鲜菇1800多斤,纯收入3600多元。”姚再来边走边介绍道。
“小姚,你也在大棚里啊!今早收菇怎样啊?”从大棚走出来的浪平村民委主任吴再坤看见姚再来问道。
“今天收得不多,100多斤,主任,你收了多少了啊?”
“第一批我是收完了,得了1.1万斤。大家要不到我那里坐坐?”
走进吴再坤种植的大棚,工人正在拉着水管往苗床上浇水。吴再坤介绍道:“浇完这次水,再过10天左右又出第二批菇了。”
吴再坤,浪平镇浪平村那英屯人,3个孩子已分家,夫妻2人自己居住。虽然镇上有一栋占地110多平方的4层楼房,但夫妻俩时常回村里刚刚修缮好的木瓦老房子小住。
多年来他一直做木材生意,最多的时候一年总收入三百多万元。2017年,村“两委”换届时,他被村民选为村民委主任。村干部待遇低,一旦上任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做生意了。但想到村民的信任,他没有推卸。
“2019年,浪平镇政府引进姬松茸项目时,群众都在观望,不敢主动参与。我就和支书陈明权商量,由我们村干部带头干。”吴再坤说道,以往一些政府引导项目或因面积发展不起来、形不成规模而产品卖不出去,或因管理技术不到位种植失败,或销售渠道不畅而群众增产不增收,这给群众留下政府引导项目实施效果不佳的印象。政府引导项目,群众先观望,这很正常。”
吴再坤说,姬松茸项目刚引进浪平镇时,他们4名村“两委”干部全部参与,他本人2019年管护5个大棚,当年收入18万元,扣除成本后,净收入约5万元。
“小姚就是我们带动种植的!”吴再坤指着姚再来笑呵呵地说。经村干部发动和示范带动,去年浪平村共有5户贫困户和6户群众参与。 吴再坤说,今年的姬松茸基地采取“村民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继续管护53个姬松茸大棚,村民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以一个旧棚1.5万元、新棚3.8万元进行前期投入并组织基地运行,与合作企业签订种植协议,合作企业以每斤4.7元回收村民合作社生产的鲜菇。
农户作为具体种植户负责投工投劳,村民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产品保价回收协议,以每斤2元回收种植户的鲜菇。
“因老伴要带孙子,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今年又新领了6个大棚,总共有11个大棚了,平时都是请贫困户帮我管护,多的时候请到20多个工人。今年收入请帮工支出大概10万元,家里纯收入大概有10万元。”吴再坤一边削菇一边介绍。
走出大棚,姚再来跑去启动摩托车了,吴再坤继续和我们攀谈:“小姚这孩子为人实诚,特别地孝顺,因为他爸的意外,让这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一次我去他家里走访,看见他独自花2个多小时,细心地喂着他爸吃东西,我看了特别感动。”
开路“马帮”脱贫路
在前往姚再来家的车上,浪平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权和我们谈起脱贫攻坚以前浪平人谋求脱贫的艰难历程。
“赶马帮是件苦差事,哪里有活干就往哪里跑,有时半夜都在守马吃草,天刚亮又要上山干活了。浪平土话叫‘累得莫奈何’。”陈明权说。赶马帮最怕遇到下雨天,有时大风把篷布掀掉,只能蜷缩在马鞍下躲雨,常常被淋成落汤鸡。
“苦是苦得很,但收入还是可观的。2008~2011年,我和爱人在外赶马,三年时间挣了60多万元。2012年我在镇上买了一块150平方米的地皮,建起了一栋4层楼房。”
“以前大家怎么想到赶马谋生的?”张雄森好奇地问陈明权。
“浪平马帮早在1956年就有了。当时浪平还没有通公路,为调运物资成立了浪平马站。当时,各村各队都有4~6匹马搞运输,全镇200多个生产队加起来有1000多匹马,浪平马帮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陈明权说,1968年底镇里通了砂石公路,就不需要那么多马了,镇上马队就逐渐减少。1981年,开始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有钱的村民都去买车搞运输、开商店了,浪平马帮进入衰退时期。
此外,九石半水半分土的浪平人为了摆脱贫困,1985年起就有数以千计的群众上茅山,即到县内其他土山乡镇甚至百色以外的地方承包荒山种玉米,种植玉米期间,免费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植树造林并管护两三年。
浪平人看上的茅山,都是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土地肥得流油,一家人种出来的玉米上万斤甚至几万斤,劳力多的或几家联营的达到十几万斤。由于荒山野岭没有公路,玉米要运到公路边进行交易,全靠马匹驮运,浪平马帮再次兴起。
“1992年我也上过茅山,那时我到八渡瑶族乡租了60多亩地种玉米,当年收了4万多斤,收购价每斤0.28元,得了1万多元,老家的平房就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
如今,在田林县浪平镇,赶着马帮走南闯北的马帮汉子还有1000多人。不论是哪个省份的高山大川,高压输电线架到哪里,哪里就有浪平马帮的身影。
马帮是浪平历史上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马帮人的吃苦耐劳,成为浪平人身在恶劣环境条件下谋求生存出路的精神象征。
被推选为浪平村党支部书记以后,赶马人陈明权改行了。2019年政府引进姬松茸项目,陈明权率先认领4个大棚,去年他收获鲜菌3万多斤,收入12.6万元。
陈明权介绍,2019年全村55个姬松茸大棚鲜菇总产量47万斤,种植户收入163.81万元,为贫困户新增就业岗位140余个,帮助贫困户89户578人实现增收。
今非昔比感恩党
进入姚再来家,我们就被正前方满墙的奖状给震撼到了。上前细看,是他女儿姚泉宏的奖状,其中有一张是2019年参加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测试荣获的三年级组全国二等奖。
大厅另一侧,挂着一张2019年“明白卡”,卡上写着:教育补贴2人共3560元,住院报销1650元,门诊报销42元,B类低保5人共12355元,养老保险2人共3360元,耕地补贴315元,小额信贷贴息1205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报销补助5人共1100元,获赠价值1000元鸡苗50羽。
随后,姚再来领着我们上了二楼。他70多岁的父亲杨秀林坐在靠背椅上看电视。客厅摆着一台崭新的65寸电视机,原本老旧的电视机仍放置在客厅一角。
我们上前和老人攀谈起来。
“经过两年来的治疗,恢复了一些行走能力,手的残疾是没办法医好了。”聊起老人身体恢复状况时,老人不自觉地伸出手来让我们看。
谈起以前的生活时,老人感慨万千。
以前从浪平镇到田林县城主要靠步行,正常行程要一天半。家里吃水全是去离家1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由于山上水源有限,每天5点左右就得从床上爬起来,跑去排队抢水。几十年住过来的,都是那套木瓦结构、人畜共住的房子。
杨秀林是个文化人,之前曾在村里当了13年民办教师,辞职后开始上茅山,到右江区地界租地种玉米,销售玉米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
2018年因为摔倒,颈椎严重损伤,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说起浪平通向外界的路,在一旁陪同采访的党支部书记陈明权也向我们讲述當年抢救他父亲的一件往事。
那年冬天大雪纷飞,从树木到地面,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路面结了冰。陈明权50岁的父亲突发脑血栓急需送往县城抢救,但去县城的路早已被大雪冰封。当时一家子急坏了,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还是砂石路,开车前往县城需要几个小时。即使不封山,父亲身体状况也经不起一路颠簸。”陈明权说。经与医院电话沟通,医院将药品送到利周瑶族乡与浪平镇交界处,车子没法往前开的地方,由陈明权自己骑马去交界处取药,由浪平镇卫生院代为施救。
北风呼啸,冰冷的雪花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 陈明权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救命药品放进衣袋里,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到家里准备给父亲输液时,药水已经结冰。
“父亲还是倒下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陈明权说。现在水泥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往县城几小时的行程缩短至一个半小时,人口流动起来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这几年家里变化特别大,房子盖起来了,自来水到家里了,路灯也安装好了,孩子们晚上干完地里的农活,再也不用摸黑走路回家了。”老人杨秀林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姚再来尽快找一门亲事。
听到父亲的话,坐在一旁的姚再来腼腆地站起来,往三楼走了。不一会,他手上拿着三朵野生灵芝下来。
“农闲时自己就跑上山里找,今年已经采摘40多斤了,市场收购价每斤300多元。”姚再来乐呵呵地说,等种姬松茸收入更多的钱,争取明年把房子装修了,有缘的话再把自己的媳妇迎进门。
“人最怕心里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姚再来告诉我们,成为贫困户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普通老百姓更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等着干部和政府送这送那,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心里踏实。
姬松茸项目的成功,让人们再也看不到姚再来昔日的愁眉苦脸。
准备结束采访,姚再来朴素而深情地说:“感恩党、感谢政府,健康扶贫解决了我父亲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产业扶贫给我致富的机会,教育扶贫减轻我送孩子上学的压力。”
这是一个普通农民发自肺腑的聲音。
“空壳村”里新景象
离开姚再来家,沿着田林至凌云、乐业二级路,从天坑底部的浪平镇政府所在地一路爬坡到山口。越过凉风坳往凌云县方向,不到几分钟就进入塘合村。
是时的塘合村,已不是数年前严重荒漠化、让人感觉除了石头要啥没啥的穷山村。
只见一杆杆崭新的太阳能路灯从村口一直延续到村尾,道路旁姬松茸、猕猴桃、牛心李等产业基地初显规模,石窝窝里新种植的油茶树长势喜人,一些志愿者与公益性岗位的保洁员正沿着公路打扫卫生。
刚进村部,我们就被墙上挂着的红旗和牌匾吸引住了。
“那块牌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的,这四面旗是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2019年开展乡村振兴“五旗村”评比授予的。”
塘合村党支部书记姚源根指着2019年农村四星级基层党组织牌匾和“生态宜居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治理有效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四面红旗介绍道。
“支书,今天我家要卖25头猪,麻烦村里盖个章。”村民吴再礼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对着姚源根说。
“好的,你拿销售单给我,我马上帮你盖。”姚源根接过单子,就跑去一旁签字盖章去了,我们和吴再礼拉起了家常。
吴再礼是塘合村九凤屯中寨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6口人,去年领了一个姬松茸大棚种植,收获鲜菇13100斤,收入55020元。今年用这笔资金发展养猪,目前存栏25头,平均每头300斤重,这次卖每斤18元,总收入13.5万元,下半年打算再养一批。
吴再礼正在津津乐道念着他的致富经,党支书姚源根盖完章回来了。
“今年与去年姬松茸发展模式有所不同,老吴今年不种姬松茸了,他在家里发展养猪,还经常带着老伴一起来姬松茸项目基地务工”
“2019年,塘合村以‘村民合作社+企业+村民’模式,党员先锋拼足劲、带头干,发展了13个姬松茸大棚,当年产值约58.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贡献收入3.2万元。”
“2020年以‘村民合作社+企业’模式,投入400万元引进企业合作种植,姬松茸大棚已达111个,与企业签订每斤4.7元的保价回收协议。”
姚源根介绍,村民合作社负责土地整合、建设大棚、生产种植等各个环节,吸纳贫困劳动力到基地务工,带动贫困户增收,公司则负责技术指导、姬松茸收购、销售。
离开塘合村村部,我们赶往姬松茸基地。沿途不时看见停在路旁一排排的摩托车。不远处,姬松茸大棚旁,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给姬松茸大棚上料、浇水,也有人正在采摘成熟的姬松茸。
在姬松茸大棚里,36岁的田彩群正忙着采摘姬松茸。
田彩群是塘合村外纳屯贫困户,全家5口人,夫妻两个劳动力,家婆吴春秀已有70岁,16岁的女儿姚婉丽在南宁市中南中学读高一,8岁的儿子姚敦俊就读于塘合村达告小学。
“今年3月,基地一开工我们就来这里做工了,4个月的收入接近3万元。”田彩群说,往年夫妻俩都是去广东打工,扣除房租、伙食、水电等各种费用,一年下来收入只有4万元左右。今年因受疫情影响,工厂没有订单,加之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就到村里的姬松茸基地打工。
“现在在家门口打工好多了,也没有外出打工那么累。家里刚种了6亩油茶,今年还得了油茶抚育产业奖补3900元。”谈起现在的工作,田彩群十分满意。
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塘合村姬松茸基地镶嵌在绿树青山的环抱里,干净、整洁的二级路伸向远方。道路旁一个个姬松茸大棚有序排列,像好客的汉族汉子迎候山外的来客。
塘合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刘维涛说,塘合村姬松茸项目有“三种”带贫机制。
一是整合土地带贫,姬松茸基地整合土地122亩,涉及群众64户,其中贫困户21户76人,增加群众收入73.2万元;二是合作社用工带贫,每个姬松茸生产大棚从搭棚、进料、采菇等各个环节约需要120个零工,预计基地全年需要用工1.3万人次,全年可带动务工就业收入156万元;三是烤房用工带贫,在塘合村设立姬松茸加工烤房,烘干厂房务工2400人次,全年可以实现带动务工收入28万元。
“保守估算,今年我们村姬松茸预计产鲜菇110万斤,总产值可达520万元,其中核减支付群众务工费用156万元和烘干厂房务工费用28万元,仅村集体经济收入稳超100万元。”刘维涛指着姬松茸大棚介绍,塘合村的“村民合作社+企业”“村委领办”等发展模式,在摘掉经济空壳村帽子后,很快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跨越。 刘维涛用数字向我们展示了塘合村几年来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绩:
2018年塘合村集体经济收入3.98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13万元,接近翻番;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过百万元。塘合村将从空壳村碟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村集体经济产业基地成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主战场’,把一个个示范基地变成一个个露天的‘扶贫车间’,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刘维涛说。
浪平产业卷平塘
浪平镇姬松茸扶贫产业的成功试水,给同为石漠化山区的平塘乡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翌日,我们一早就赶往平塘乡。从田林行政版图上看,浪平镇在县城之东,平塘乡在县城的西边,中间隔着百乐、旧州、者苗等乡镇辖区,车程相距近200公里,但两地气候及生态环境极为相似。2019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及田林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浪平镇的姬松茸产业发展模式放在平塘乡复制。
在平塘乡同祥村姬松茸基地大棚里,来自平塘乡龙歪村的贫困户李传原正忙着削菇。他说:“去年我们去浪平镇姬松茸产业基地‘取经’,看见他们一个棚能领取2万多元的姬松茸货款时,我们都心动了。”
为扩大石漠化地区姬松茸产业扶贫规模成效,2019年,中国电信集团携产业链合作伙伴投入1420万元在浪平镇、平塘乡等两个乡镇,扩建705个姬松茸种植大棚,将田林县姬松茸产业打造成全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
李传原正好赶上了好时候。“今年我们镇建起了姬松茸大棚,我第一时间就和镇里商量承包了5个棚。”
指着姬松茸大棚,李传原告诉我们,技术有专家指导,销售有政府保障,大家认领种植的热情高。他的大棚已经产菇了,至目前产菇4000多斤,净收入9000多元。
平塘鄉同祥村党支部书记张再高介绍,平塘乡的150个姬松茸种植大棚全部放在同祥村,目前已完成101个姬松茸大棚搭建,其中32个大棚产出的姬松茸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18个棚正在采摘第一批菇,已出菇18000斤。“因疫情影响,我无法外出务工,现在好了,我在家门口就有工作了,在做完临时性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之余,我还会像其他100多名群众一样,在姬松茸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平塘乡平吉村贫困户覃尔女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工作。
姬松茸产业项目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带富效果明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
田林县一再扩大姬松茸产业规模,浪平镇弄阳村等条件相似的大石山区行政村都在规划发展范围内。目前第二期姬松茸大棚已完成搭建485个,待705个大棚建成后,可吸收170户以上贫困户入园承包种植,解决300人以上贫困人口劳动就业。今年以后力争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实现平塘乡同祥村,浪平镇弄阳村、浪平村、塘合村等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200万元以上,使姬松茸产业项目的发展成功为田林县石漠化地区开创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