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始终是中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列举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及所对应的课堂情境案例。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真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规律;实际问题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抽象性强,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造成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去学习数学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渴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让学生从思想上对数学产生兴趣
真正下功夫学习数学的人,往往会感到数学具有很大的魅力,能吸引人使其愈学愈爱学,甚至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这正是由于数学本身存在着“美”,惹人喜爱。高中生并非都知道有数学美的存在。因此,需要老师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数学上许多的东西,只有感到其美,才能对它感兴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也不美观。但当我们了解它时,知道±表示有两个根,a在分母上必须a≠0,根号里的判别式,会显示根的数目以及方程的性质,就会感到它的美好。
欧拉关于多面体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间的著名公式:V-E+F=2(欧拉公式) 由于未加限制竟引来一批令人失望的反例,于是1893年庞加莱将公式修改为:对任何凸多面体,其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满足V-E+F=2,这些都是追求完美,奇异性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要做到完美无缺的一种美。
二、导入新课注意趣味性
教师从实际出发,精心安排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 。
如:(介绍等比数列求和)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你更想要哪种报酬?第一种:工作31天,每天给发报酬100000元;第二种:第一天给发报酬1分钱; 第二天给发报酬2分钱;第三天给发报酬4分钱;第四天给发报酬8分钱;直到第三十一天。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31天得到3,100,000元报酬。把第二种的钱加一起会非常麻烦,更重要的是他们凭直觉会认为第二种会少于第一种情况得到的月酬。当学习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之后,他们就会惊奇的发现第二种月酬为21 474 836.47元钱。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心。如在讲到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节时,我让同学每人事先准备一块硬纸板,两个图钉,三根定长绳(长度不同),一支铅笔。指导大家在画圆的基础上,用两个图钉固定两端点,再画图。首先我让同学们用第一绳(绳长大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图,然后再分别用第二根绳(绳长等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和第三根绳(绳长小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分别画图,看分别会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结果同学们通过具体实践发现两个图钉的间距不一样时画出来的轨迹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并归纳如下结论(把绳长定为2,两图钉距离为2):
当2c=0时,图形轨迹为圆;
当2a>2c>0时,图形轨迹是椭圆;
当2a=2c时,图形轨迹是一条线段;
当2a<2c时,无轨迹。
这样在老师的讲解下,通过大家总结出这个结论,再通过同学们的亲自操作,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对随圆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大家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学习了概率的知识,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骗子常用的伎俩:如:有一个摆地摊的骗子,他拿了8个白的围棋子和8个黑的围棋子,放在一个密闭的箱子里,他规定:凡愿意摸彩者,每人交1元钱作“手续费”,然后一次从箱子里摸出5个棋子,中彩情况如下:摸到5个白围棋子,奖金20元;摸到4个白围棋子,奖金2元;摸到3个白围棋子,奖纪念品(价值5角);其它则同乐一次(无任何奖品)。试计算:(1)摸一次能获得 元奖金的概率;(2)摸一次能获得 元奖金的概率;(3)按摸 次统计,该骗子可净赚多少钱?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即每 次摸彩该骗子可净赚262.82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个摸彩者中奖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很小的,可骗子却可以赚到一大笔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贪小便宜,要提高防骗意识,切勿因小失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地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掌握好学习方法,通过系统而严格的学习和训练,就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规律;实际问题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抽象性强,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造成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去学习数学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渴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让学生从思想上对数学产生兴趣
真正下功夫学习数学的人,往往会感到数学具有很大的魅力,能吸引人使其愈学愈爱学,甚至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这正是由于数学本身存在着“美”,惹人喜爱。高中生并非都知道有数学美的存在。因此,需要老师利用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数学上许多的东西,只有感到其美,才能对它感兴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也不美观。但当我们了解它时,知道±表示有两个根,a在分母上必须a≠0,根号里的判别式,会显示根的数目以及方程的性质,就会感到它的美好。
欧拉关于多面体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间的著名公式:V-E+F=2(欧拉公式) 由于未加限制竟引来一批令人失望的反例,于是1893年庞加莱将公式修改为:对任何凸多面体,其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满足V-E+F=2,这些都是追求完美,奇异性的典型例子。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要做到完美无缺的一种美。
二、导入新课注意趣味性
教师从实际出发,精心安排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 。
如:(介绍等比数列求和)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你更想要哪种报酬?第一种:工作31天,每天给发报酬100000元;第二种:第一天给发报酬1分钱; 第二天给发报酬2分钱;第三天给发报酬4分钱;第四天给发报酬8分钱;直到第三十一天。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第一种,因为31天得到3,100,000元报酬。把第二种的钱加一起会非常麻烦,更重要的是他们凭直觉会认为第二种会少于第一种情况得到的月酬。当学习了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之后,他们就会惊奇的发现第二种月酬为21 474 836.47元钱。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心。如在讲到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节时,我让同学每人事先准备一块硬纸板,两个图钉,三根定长绳(长度不同),一支铅笔。指导大家在画圆的基础上,用两个图钉固定两端点,再画图。首先我让同学们用第一绳(绳长大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图,然后再分别用第二根绳(绳长等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和第三根绳(绳长小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分别画图,看分别会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结果同学们通过具体实践发现两个图钉的间距不一样时画出来的轨迹不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并归纳如下结论(把绳长定为2,两图钉距离为2):
当2c=0时,图形轨迹为圆;
当2a>2c>0时,图形轨迹是椭圆;
当2a=2c时,图形轨迹是一条线段;
当2a<2c时,无轨迹。
这样在老师的讲解下,通过大家总结出这个结论,再通过同学们的亲自操作,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对随圆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大家推导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学习了概率的知识,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骗子常用的伎俩:如:有一个摆地摊的骗子,他拿了8个白的围棋子和8个黑的围棋子,放在一个密闭的箱子里,他规定:凡愿意摸彩者,每人交1元钱作“手续费”,然后一次从箱子里摸出5个棋子,中彩情况如下:摸到5个白围棋子,奖金20元;摸到4个白围棋子,奖金2元;摸到3个白围棋子,奖纪念品(价值5角);其它则同乐一次(无任何奖品)。试计算:(1)摸一次能获得 元奖金的概率;(2)摸一次能获得 元奖金的概率;(3)按摸 次统计,该骗子可净赚多少钱?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即每 次摸彩该骗子可净赚262.82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个摸彩者中奖的可能性实际上是很小的,可骗子却可以赚到一大笔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贪小便宜,要提高防骗意识,切勿因小失大。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持之以恒地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掌握好学习方法,通过系统而严格的学习和训练,就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