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之深,责之切。读完崔老师的小说集《山中,铃声为谁而鸣》,我们就想起这六个字。崔老师像大树一般扎根乡村教育。虽然他经历了很多人生坎坷,诸如高考落榜、家庭破碎、生活不顺,但他从来都无怨无悔,因为他深爱着乡村教育。
在这部小说集里,崔老师以批判来表达自己对乡村教育深沉的爱。最早知道崔老师,是因为他入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前一百名。这在酉阳教育界引起过轰动。后来我才知道,他还出版了作文教学专著《六瓣文德书(我的作文秘笈)》,并因此获得“全国教育类金奖”;在各类期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公开出版了《低處的树说》《逆光行走》《梦回唐朝》等诗集。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九九三年,广东一所高校向崔荣德伸出橄榄枝,决定破格高薪聘请他为学校图书管理员,出乎意料的是他拒绝了。原因是家乡酉阳县小岗乡也向他发来邀请:请他去当代课教师,每月报酬一百二十元。为了教育,崔老师付出了许许多多,这个例子只是其中之一。在他这部小说集《山中,铃声为谁而鸣》中,反映了不少乡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这正是源于崔老师对乡村深沉的爱。我们想从两个方面谈谈这部小说集。
一、文学是人学
历来伟大的作品都是赞美和歌颂好人好事,鞭挞坏人坏事。善与恶的斗争是文学的重要母题。最后,善总是战胜了恶,即使邪恶在作品中得胜,但人们依然站在善的这一面。恰如高耐依所说:“好人虽然遭到不幸,大家一定是爱他的,同情他的;坏人虽然得志,大家一定是恨他的,讨厌他的。”
崔老师对于作品中的人物爱憎分明,给他笔下的人物以生命,并通过笔下的人物感染读者。小说中,玉米老师的才华横溢、上课旁征博引、善于撰写学术论文,却饱受学校教科室主任的欺压:批评他拔高教学难度、不给他的论文加分、有意扣下他论文不让参赛。崔老师渲染了对玉米老师怀才不遇的深深惋惜,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崔老师也含蓄地批判了教科室主任压制人才、嫉妒人才的错误行为。小说中,何老师擅长作文教学,却被校长安排去教体育。崔老师在小说中发出惊叹:“我觉得好奇怪,曾经那么出名的好老师到我们学校后居然教体育。对何老师的坎坷境遇,饱含同情与惋惜。这种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石老师热爱书法,想加入省书法协会,填了申请表,找校长加盖单位公章。校长居然百般刁难直到分管教学的副县长和教委的介入,校长才不得不同意。对赵老师的备受刁难,作者也是饱含同情;对赵老师的书法才华,作者深情赞美。总的来说,崔老师在小说中热情讴歌对人才的尊重,鞭挞扼杀人才、压制人才的行为。
车尼尔雪夫斯基曾谈到文学的作用:“作家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作家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会使我们更好,更善良,更高贵。”《山中,铃声为谁而鸣》,带领读者追求真善美,追求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可以说,《山中,铃声为谁而鸣》就是一部优秀的“人学之作”,带着对乡村教育的爱,赞美乡村教育中的美好现象,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不良现象。
二、批判是爱的另一种方式
崔老师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对乡村教育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为乡村教育奉献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切。
在这部小说中,崔老师表达对乡村教育的爱与他的诗歌不同。他的诗歌关于乡村教育,是重在歌颂乡村教育美好的一面。而在这部小说里,崔老师用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来表达自己对乡村教育的爱。他用艺术的手法批判了三个关于乡村教育方面的不良现象。详述如下。
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一些评职晋级的不良现象。周老师和秦老师为了在评职晋级中取得优势,互相竞赛“买论文”。秦老师和周老师各买了十篇论文。虽然周老师因为有九篇论文能在网上查询到,赢了秦老师的八篇。但是周老师却因此花去一万多元。这可是周老师整整三个多月的工资呀。这种竞争买论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些学校愈演愈烈。崔老师通过诙谐幽默的手法,嘲讽了这种现象,引发了读者对在评职晋级中存在的“买论文竞赛”现象的憎恶。
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用人制度。赵老师虽然不会使用电脑,却极有教学艺术,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大语文”概念,把天文地理、做人常识及科普知识融入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么有才华的赵老师却不被领导认可,长期不得重用。画眉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音乐素养,组织指导学生音乐训练,并主动带领同学们去参加县上比赛并取得奖项。这么有责任心、有才华的画眉老师不仅没有受到校长的表扬与重用,相反还受到校长的批评与压制。一些乡村学校的用人制度亟待改善,尤其是要改变用人观念,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批判乡村教育中的教师竞争中的不良现象。小说中,李老师因为嫉妒孙老师的才华,采用了一些恶劣的手段。在语文组年级交叉监考老师交叉阅卷,李老师与自己关系好的三个老师竟然乱批试卷,压制孙老师学生的分数。例如“填比喻”算对,而填“打比方”的竟然全部判错。例如三十分作文,不管写得好写得差,都控制在十六分以下。通过运用这种恶劣手段,李老师在语文及格率、优生率自然就战胜了孙老师。这种恶性竞争手段,对乡村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崔老师在小说中冷嘲热讽地批判了这种现象。
在结构上,这部小说集也非常有特色,可借用评论散文的学术术语“形散而神不散”来形容。小说表面上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没有一条精细的情节链,但是有一个“核”—对乡村教育的炽热的爱。在语言上,崔老师一改他诗歌中的抒情性语言、诗性语言,以诙谐幽默语言“笑中带泪”地表达了自己对乡村教育的一片痴情。
以上,就是我们对崔老师《山中,铃声为谁而鸣》的两点浅见。我们期待崔老师在小说领域有更多的硕果。
本文系“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以酉阳县为例”课题阶段性成果,受“重庆市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
冯光,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主持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以酉阳县为例》;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重庆市农村欠发达地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策略与方法研究》,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重点课题《渝东南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等。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创新班级管理》获得市级一等奖。
田景友,高级教师,多篇论文获重庆市基教改论文大赛一等奖;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以酉阳县为例》,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中的应用研究》,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语文教学论文十余篇。
彭鑫,青年作家、诗人,高中语文教师,酉阳县骨干教师。在重庆市2017中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在《语文教学之友》《内蒙古教育》《语文报》《语文周报》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以酉阳县为例》,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中的作用》。喜好写作,在《广州日报》《重庆日报》《酉水》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十篇。
(责任编辑 徐文)
在这部小说集里,崔老师以批判来表达自己对乡村教育深沉的爱。最早知道崔老师,是因为他入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前一百名。这在酉阳教育界引起过轰动。后来我才知道,他还出版了作文教学专著《六瓣文德书(我的作文秘笈)》,并因此获得“全国教育类金奖”;在各类期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公开出版了《低處的树说》《逆光行走》《梦回唐朝》等诗集。而最让人感动的是,一九九三年,广东一所高校向崔荣德伸出橄榄枝,决定破格高薪聘请他为学校图书管理员,出乎意料的是他拒绝了。原因是家乡酉阳县小岗乡也向他发来邀请:请他去当代课教师,每月报酬一百二十元。为了教育,崔老师付出了许许多多,这个例子只是其中之一。在他这部小说集《山中,铃声为谁而鸣》中,反映了不少乡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这正是源于崔老师对乡村深沉的爱。我们想从两个方面谈谈这部小说集。
一、文学是人学
历来伟大的作品都是赞美和歌颂好人好事,鞭挞坏人坏事。善与恶的斗争是文学的重要母题。最后,善总是战胜了恶,即使邪恶在作品中得胜,但人们依然站在善的这一面。恰如高耐依所说:“好人虽然遭到不幸,大家一定是爱他的,同情他的;坏人虽然得志,大家一定是恨他的,讨厌他的。”
崔老师对于作品中的人物爱憎分明,给他笔下的人物以生命,并通过笔下的人物感染读者。小说中,玉米老师的才华横溢、上课旁征博引、善于撰写学术论文,却饱受学校教科室主任的欺压:批评他拔高教学难度、不给他的论文加分、有意扣下他论文不让参赛。崔老师渲染了对玉米老师怀才不遇的深深惋惜,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崔老师也含蓄地批判了教科室主任压制人才、嫉妒人才的错误行为。小说中,何老师擅长作文教学,却被校长安排去教体育。崔老师在小说中发出惊叹:“我觉得好奇怪,曾经那么出名的好老师到我们学校后居然教体育。对何老师的坎坷境遇,饱含同情与惋惜。这种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石老师热爱书法,想加入省书法协会,填了申请表,找校长加盖单位公章。校长居然百般刁难直到分管教学的副县长和教委的介入,校长才不得不同意。对赵老师的备受刁难,作者也是饱含同情;对赵老师的书法才华,作者深情赞美。总的来说,崔老师在小说中热情讴歌对人才的尊重,鞭挞扼杀人才、压制人才的行为。
车尼尔雪夫斯基曾谈到文学的作用:“作家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作家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会使我们更好,更善良,更高贵。”《山中,铃声为谁而鸣》,带领读者追求真善美,追求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可以说,《山中,铃声为谁而鸣》就是一部优秀的“人学之作”,带着对乡村教育的爱,赞美乡村教育中的美好现象,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不良现象。
二、批判是爱的另一种方式
崔老师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对乡村教育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为乡村教育奉献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切。
在这部小说中,崔老师表达对乡村教育的爱与他的诗歌不同。他的诗歌关于乡村教育,是重在歌颂乡村教育美好的一面。而在这部小说里,崔老师用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来表达自己对乡村教育的爱。他用艺术的手法批判了三个关于乡村教育方面的不良现象。详述如下。
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一些评职晋级的不良现象。周老师和秦老师为了在评职晋级中取得优势,互相竞赛“买论文”。秦老师和周老师各买了十篇论文。虽然周老师因为有九篇论文能在网上查询到,赢了秦老师的八篇。但是周老师却因此花去一万多元。这可是周老师整整三个多月的工资呀。这种竞争买论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些学校愈演愈烈。崔老师通过诙谐幽默的手法,嘲讽了这种现象,引发了读者对在评职晋级中存在的“买论文竞赛”现象的憎恶。
批判乡村教育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用人制度。赵老师虽然不会使用电脑,却极有教学艺术,在语文教育中贯穿“大语文”概念,把天文地理、做人常识及科普知识融入课堂,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么有才华的赵老师却不被领导认可,长期不得重用。画眉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音乐素养,组织指导学生音乐训练,并主动带领同学们去参加县上比赛并取得奖项。这么有责任心、有才华的画眉老师不仅没有受到校长的表扬与重用,相反还受到校长的批评与压制。一些乡村学校的用人制度亟待改善,尤其是要改变用人观念,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批判乡村教育中的教师竞争中的不良现象。小说中,李老师因为嫉妒孙老师的才华,采用了一些恶劣的手段。在语文组年级交叉监考老师交叉阅卷,李老师与自己关系好的三个老师竟然乱批试卷,压制孙老师学生的分数。例如“填比喻”算对,而填“打比方”的竟然全部判错。例如三十分作文,不管写得好写得差,都控制在十六分以下。通过运用这种恶劣手段,李老师在语文及格率、优生率自然就战胜了孙老师。这种恶性竞争手段,对乡村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崔老师在小说中冷嘲热讽地批判了这种现象。
在结构上,这部小说集也非常有特色,可借用评论散文的学术术语“形散而神不散”来形容。小说表面上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没有一条精细的情节链,但是有一个“核”—对乡村教育的炽热的爱。在语言上,崔老师一改他诗歌中的抒情性语言、诗性语言,以诙谐幽默语言“笑中带泪”地表达了自己对乡村教育的一片痴情。
以上,就是我们对崔老师《山中,铃声为谁而鸣》的两点浅见。我们期待崔老师在小说领域有更多的硕果。
本文系“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以酉阳县为例”课题阶段性成果,受“重庆市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
冯光,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主持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以酉阳县为例》;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重庆市农村欠发达地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策略与方法研究》,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重点课题《渝东南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自理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等。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论文《创新班级管理》获得市级一等奖。
田景友,高级教师,多篇论文获重庆市基教改论文大赛一等奖;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以酉阳县为例》,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中的应用研究》,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语文教学论文十余篇。
彭鑫,青年作家、诗人,高中语文教师,酉阳县骨干教师。在重庆市2017中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在《语文教学之友》《内蒙古教育》《语文报》《语文周报》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校本教材开发——以酉阳县为例》,主研重庆市教委规划课题《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中的作用》。喜好写作,在《广州日报》《重庆日报》《酉水》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十篇。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