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有一种哲学家,他们所致力的完全是那种观念的探险。这种探险的冲动并非来自日常生活或科学经验的启示,而是来自哲学家独特心灵对于观念本身深旷空间的神奇感应,及观念所面对的那个原为深旷的宇宙的神秘情感和直觉。他们一开始就被确定了形而上学家的命运,注定要在一定的历史关头,出来构造那个被认为是全面和谐的宇宙图景。历史事实证明,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但是事实也证明他们没有一个不是划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便是这样的探险者,怀特海也是。
对于这样的哲学家,最为重要的是,只有从他们独特的和完整的观念体系着眼,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应当承认,过去我们是用简单化的方法去对待他们的。或者用实用的态度,或者用常识的观念,将那些内在联系或逻辑相承的观念流程主观地加以割裂和肢解,这种做法始终妨碍着我们对于哲学史的正常研究,以及对于那些在哲学发展史上起着转折或革命作用的哲学家的深刻理解。
看得出,《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的作者陈奎德在评述怀特海的时候,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治史方法,因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揣摩到怀特海哲学的深沉内蕴。
说怀特海哲学是二十世纪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是只要读者真正了解了怀特海哲学的全貌,也许就会同意这样的说法了。
二十世纪精神演变的结果,出现了人类精神分裂的现象,科学与哲学相分裂,实际上导致了哲学与哲学的分裂。前者构成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后者则形成了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潮。
正当哲学家们纷纷择两种思潮之一而从的时候,怀特海却独自承担了这属于二十世纪的精神分裂。他从科学出发以审视哲学;又从哲学出发以反思科学。他以一生的探索,力求弥合上述两股思潮的分裂。正象陈奎德书中所述,怀特海是这样一个独特的精神现象:
作为一位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的研究者,他却始终认为“精确性是虚妄的”,他甚至宁愿援引浪漫主义文学以求得对实在的洞见。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又以现代科学的几个核心概念为主干,试图在广泛的科学基础上建筑其整体宇宙观。
作为一个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成就的学者,他又怀着极其深厚的宗教情感,并希望在此神秘体验之上发见那个价值王国的全部秘密。
通观怀特海哲学的发展,我们看到,他既是当代分析哲学的逻辑工具的锻造者之一,又是人文传统中价值哲学的一脉之宗。他既是摧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破坏者,又是复兴形而上学的建设者。他既不是科学主义的哲学家;又不是人文主义的哲学家。他的使命,是要填平科学与哲学、分析与综合、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鸿沟,创建一门完整和谐的宇宙论形而上学。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才使得怀特海哲学受到后人的青睐。
二
怀特海的哲学被称为是“过程哲学”。一切存在或事件在本质上都是一个有机的生成过程。怀特海将构成现实世界的终极单位称为“现实实有”,他说“‘一个现实实有是如何生成的’也就构成了‘那现实实有是什么’;以至于对一个现实实有的这两种描述不是独立的。它的‘存在’就由它的‘生成’构成。这就是‘过程原理’。”
上述过程原理是建筑在怀特海独特的整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
说怀特海的整体观是独特的,是指他的整体观是与一般或传统理解中的整体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所说的整体世界或世界的统一性,是以个体与相关性(关系)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黑格尔是整体宇宙观的杰出代表,但他的整体在哲学上表现为“绝对理念”对于个别现象或殊相的全面统摄,个体在整体中是无关紧要的,它们仅仅是“绝对”展现自身的材料或手段而已。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个人是无足轻重的,这就同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了。
怀特海的整体主义是克服了黑格尔哲学和西方个人主义各自的片面性的整体主义。
他认为,事件或现实实有的存在,具有(1)个体自身和(2)相关性(它在宇宙中的意义)这两个条件。他说:“没有一个实有只是由其个别特征,或者只是由它与其他实有的关系来表征的。每一个实有本质上具有一个个别特征,同时本质上也是潜在的或现实的关系的一极。”是这两极构成了实有,因而也构成了统一的或整体的世界。从这里,怀特海表明了自己与黑格尔哲学和一般个人主义的根本区别。
怀特海的整体论也有别于传统的一元论哲学。个体一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质,又通过相关性与其它个体融合为一,并成为各自完整的整体。它们的每一个,都同时体现为观念的或现实的世界整体。因此在他的整体世界里,个体表现为多样化的一,而关系成为一的多样化。他的整体论正是在此意义上,成了多元的一元论或一元的多元论。这也就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整体论(一元论)大相径庭了。
对于怀特海整体论的分析对于我们来说是富有启发性的。
中国文化恰好是在整体论的观念传统中发展而来的,乃至于一提到整体,不免令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整体是一个超验且完满的力量的象征,它可以使人在某种混沌的和谐中获得蒙昧的快乐。没有主客之分、不强调天人之分,天地人伦秩序皆已先定,恪守和遵循这样的秩序,便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最高职责和最高美德。天不变道亦不变,何须你执意去崇仰个性、发挥创造。中国文化之所以难以与现代工业文化相匹敌,很大程度上系于这一传统的整体观念。
为改造这一文化传统,常引发有关个人主义或个体精神的争论。我以为,在中国人中提倡一下个体意识、个性自由和创造精神固然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前提。但问题在于如何提倡?西方的个人主义是历史的产物,而假如我们站在自己的文化基地上将其非历史地照搬过来,最后是不是能够具有同样的力量,用以承担当代西方人面对自我的那种赤裸裸的痛苦?
应该说,怀特海整体论所蕴含的理想,是同马克思的理想十分接近的。他们都希望在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寻求一种人类关系或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至少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因此,我想对于怀特海整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会是大有教益的。
三
我十分赞同陈奎德的观点,他认为怀特海整个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论。怀特海认为,价值是事件内部的恒定部分(实在),而事件的外观则是川流不息的(过程)。这也即是说,事件——构成世界整体的基元——的本质是价值,价值在现实中的实现便是所谓生成的过程。
在怀特海看来,事件是融合(色、声、味、几何形状等)永恒客体而产生的,这些永恒客体(或要素)属于潜在的可能性领域,这种可能性是多向面的、无定规的,事件的组合实际上也就是选择可能性以生成为现实性的结果。因此事件的发生是与选择中的“评价”相联系的,是一个价值的实现或生成。现实的事件(由其构成世界)现在成了价值的实现,所谓“永恒的潜能”也就成了价值的“潜在可能性”。事实的王国由此超越为价值的王国,价值上升为宇宙论意义上的本体概念。
有人曾将怀特海将价值引入本体哲学看作一种“思想混乱”的结果,对此本人不以为然。怀特海之重视价值,是与整个哲学史发展的逻辑正相切合的。价值论的发展,是与二十世纪科学与哲学的巨大变革相伴随的,是二十世纪哲学进一步走向主体化和人文化的合理结果。
在传统哲学看来,外在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本质是可以通过感官和观念被人类所认知的。现代哲学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何以证明他所认知的就是那个客观的本质?事实上我们至今还未证明这个命题,科学发展却反而提供了相反的证明:我们所说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观察手段和认识能力干预了对象的结果,而且是我们根据理性的要求选择了观察方式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不是纯粹客观的。
有一种哲学家,他们所致力的完全是那种观念的探险。这种探险的冲动并非来自日常生活或科学经验的启示,而是来自哲学家独特心灵对于观念本身深旷空间的神奇感应,及观念所面对的那个原为深旷的宇宙的神秘情感和直觉。他们一开始就被确定了形而上学家的命运,注定要在一定的历史关头,出来构造那个被认为是全面和谐的宇宙图景。历史事实证明,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但是事实也证明他们没有一个不是划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洛克、康德便是这样的探险者,怀特海也是。
对于这样的哲学家,最为重要的是,只有从他们独特的和完整的观念体系着眼,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应当承认,过去我们是用简单化的方法去对待他们的。或者用实用的态度,或者用常识的观念,将那些内在联系或逻辑相承的观念流程主观地加以割裂和肢解,这种做法始终妨碍着我们对于哲学史的正常研究,以及对于那些在哲学发展史上起着转折或革命作用的哲学家的深刻理解。
看得出,《怀特海哲学演化概论》的作者陈奎德在评述怀特海的时候,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治史方法,因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揣摩到怀特海哲学的深沉内蕴。
说怀特海哲学是二十世纪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是只要读者真正了解了怀特海哲学的全貌,也许就会同意这样的说法了。
二十世纪精神演变的结果,出现了人类精神分裂的现象,科学与哲学相分裂,实际上导致了哲学与哲学的分裂。前者构成了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后者则形成了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潮。
正当哲学家们纷纷择两种思潮之一而从的时候,怀特海却独自承担了这属于二十世纪的精神分裂。他从科学出发以审视哲学;又从哲学出发以反思科学。他以一生的探索,力求弥合上述两股思潮的分裂。正象陈奎德书中所述,怀特海是这样一个独特的精神现象:
作为一位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的研究者,他却始终认为“精确性是虚妄的”,他甚至宁愿援引浪漫主义文学以求得对实在的洞见。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又以现代科学的几个核心概念为主干,试图在广泛的科学基础上建筑其整体宇宙观。
作为一个密切关注当代科学成就的学者,他又怀着极其深厚的宗教情感,并希望在此神秘体验之上发见那个价值王国的全部秘密。
通观怀特海哲学的发展,我们看到,他既是当代分析哲学的逻辑工具的锻造者之一,又是人文传统中价值哲学的一脉之宗。他既是摧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破坏者,又是复兴形而上学的建设者。他既不是科学主义的哲学家;又不是人文主义的哲学家。他的使命,是要填平科学与哲学、分析与综合、事实与价值之间的鸿沟,创建一门完整和谐的宇宙论形而上学。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才使得怀特海哲学受到后人的青睐。
二
怀特海的哲学被称为是“过程哲学”。一切存在或事件在本质上都是一个有机的生成过程。怀特海将构成现实世界的终极单位称为“现实实有”,他说“‘一个现实实有是如何生成的’也就构成了‘那现实实有是什么’;以至于对一个现实实有的这两种描述不是独立的。它的‘存在’就由它的‘生成’构成。这就是‘过程原理’。”
上述过程原理是建筑在怀特海独特的整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
说怀特海的整体观是独特的,是指他的整体观是与一般或传统理解中的整体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他所说的整体世界或世界的统一性,是以个体与相关性(关系)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黑格尔是整体宇宙观的杰出代表,但他的整体在哲学上表现为“绝对理念”对于个别现象或殊相的全面统摄,个体在整体中是无关紧要的,它们仅仅是“绝对”展现自身的材料或手段而已。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个人是无足轻重的,这就同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背道而驰了。
怀特海的整体主义是克服了黑格尔哲学和西方个人主义各自的片面性的整体主义。
他认为,事件或现实实有的存在,具有(1)个体自身和(2)相关性(它在宇宙中的意义)这两个条件。他说:“没有一个实有只是由其个别特征,或者只是由它与其他实有的关系来表征的。每一个实有本质上具有一个个别特征,同时本质上也是潜在的或现实的关系的一极。”是这两极构成了实有,因而也构成了统一的或整体的世界。从这里,怀特海表明了自己与黑格尔哲学和一般个人主义的根本区别。
怀特海的整体论也有别于传统的一元论哲学。个体一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质,又通过相关性与其它个体融合为一,并成为各自完整的整体。它们的每一个,都同时体现为观念的或现实的世界整体。因此在他的整体世界里,个体表现为多样化的一,而关系成为一的多样化。他的整体论正是在此意义上,成了多元的一元论或一元的多元论。这也就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整体论(一元论)大相径庭了。
对于怀特海整体论的分析对于我们来说是富有启发性的。
中国文化恰好是在整体论的观念传统中发展而来的,乃至于一提到整体,不免令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整体是一个超验且完满的力量的象征,它可以使人在某种混沌的和谐中获得蒙昧的快乐。没有主客之分、不强调天人之分,天地人伦秩序皆已先定,恪守和遵循这样的秩序,便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最高职责和最高美德。天不变道亦不变,何须你执意去崇仰个性、发挥创造。中国文化之所以难以与现代工业文化相匹敌,很大程度上系于这一传统的整体观念。
为改造这一文化传统,常引发有关个人主义或个体精神的争论。我以为,在中国人中提倡一下个体意识、个性自由和创造精神固然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前提。但问题在于如何提倡?西方的个人主义是历史的产物,而假如我们站在自己的文化基地上将其非历史地照搬过来,最后是不是能够具有同样的力量,用以承担当代西方人面对自我的那种赤裸裸的痛苦?
应该说,怀特海整体论所蕴含的理想,是同马克思的理想十分接近的。他们都希望在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寻求一种人类关系或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至少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因此,我想对于怀特海整体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会是大有教益的。
三
我十分赞同陈奎德的观点,他认为怀特海整个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论。怀特海认为,价值是事件内部的恒定部分(实在),而事件的外观则是川流不息的(过程)。这也即是说,事件——构成世界整体的基元——的本质是价值,价值在现实中的实现便是所谓生成的过程。
在怀特海看来,事件是融合(色、声、味、几何形状等)永恒客体而产生的,这些永恒客体(或要素)属于潜在的可能性领域,这种可能性是多向面的、无定规的,事件的组合实际上也就是选择可能性以生成为现实性的结果。因此事件的发生是与选择中的“评价”相联系的,是一个价值的实现或生成。现实的事件(由其构成世界)现在成了价值的实现,所谓“永恒的潜能”也就成了价值的“潜在可能性”。事实的王国由此超越为价值的王国,价值上升为宇宙论意义上的本体概念。
有人曾将怀特海将价值引入本体哲学看作一种“思想混乱”的结果,对此本人不以为然。怀特海之重视价值,是与整个哲学史发展的逻辑正相切合的。价值论的发展,是与二十世纪科学与哲学的巨大变革相伴随的,是二十世纪哲学进一步走向主体化和人文化的合理结果。
在传统哲学看来,外在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而这种本质是可以通过感官和观念被人类所认知的。现代哲学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何以证明他所认知的就是那个客观的本质?事实上我们至今还未证明这个命题,科学发展却反而提供了相反的证明:我们所说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观察手段和认识能力干预了对象的结果,而且是我们根据理性的要求选择了观察方式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不是纯粹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