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时期是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三化”进程,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了“西部开发中的内蒙古现象”。这五年,是我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系统总结“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对于“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构建和谐内蒙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回顾
(一)国民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822.77亿元,年均增长16.6%,比“九五”时期快约5.3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7.6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14.4%,高出全国平均增速近5.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一个1000亿元用了近50年,第二个1000亿元用了六年,2004-2005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跨上了第三个1000亿元的台阶。2003-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2004年的1.66%,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23位,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0元左右,是“十五”计划的1.8倍,年均增长16.5%,比“九五”时期快7.5个百分点,提前6年完成了“十五”计划制定的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由200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9%提高至2004年的107%;在全国的位次由16位上升至12位。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同步超过1000美元;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列西部第一。
(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新飞跃,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8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4.2%,高于“九五”时期34.9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32.2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43.2%,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2.2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4年连续两年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十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18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额的3.96倍,比1950-2000年50年的投资总和还多3488多亿元。“十五”前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十五”前4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9.3%,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额比“九五”总和还多3倍;农村牧渔业投资年均增长22%;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3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41.8%。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性跨越,与重点项目的建设密不可分。农牧业和生态方面,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3亿元。能源方面,新开工煤炭项目20个,建设规模达到7400万吨,三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开工电源点项目74个,新增电力装机1200万千瓦,超过自治区成立以来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总和,新开工风电项目17个,投产6个。重化工方面,累计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9个,建成项目7个。交通方面,完成了京包线部分路段和集二线集宁至贲红段扩能改造以及呼和浩特火车站、包头火车站、满洲里口岸站、二连口岸站扩能改造,开工建设了集张铁路、海满复线;建成了国道110线、国道210线内蒙古段等9条高速公路和6条一级公路;建成了乌海机场、满洲里机场,扩建了通辽、锡林浩特机场飞行区,呼和浩特机场扩建、鄂尔多斯机场和海拉尔机场航站区扩建等工程已经开工。重点建设项目形成的生产能力将在“十一五”经济发展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2004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42吨标准煤,比2000年减少0.39吨。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5.9亿元,是2000年的11.3倍,年均增长64.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6,比2000年提高114.8个百分点。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36.3亿元,较2000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8%,比“九五”期间快11.7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目标快18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23.7%,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用了近50年,达到200亿元用了5年,达到300亿元仅用了2年,2005年仅用了1年时间就突破了5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2004年达到196.8亿元,是2000年的1.07倍,年均增长20%,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1%,其中工商税收的贡献率为32%。2003-2004年财政总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2005年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239元,是2000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比“九五”时期快17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34.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1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5:39.7:35.3演变为2005年的15.7:44.4:40.2。农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600.09亿元,年均增长7.2%,比“九五”时期快3.2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3.2个百分点。2005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突破1亿头(只),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至2005年的44%;农区牲畜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比重的比重由56%提高到68%。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量实现翻番。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1390.8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1.5%,比“九五”时期快9.8个百分点,快于“十五”计划11.5个百分点;2003-2005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冶金、机械、化工和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原煤产量、发电量、平板玻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前移,包钢等8户企业集团进入全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较2000年增长2.6倍,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超过全国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26位上升至22位。“十五”期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8%。服务业较快增长,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37.55亿元,“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12.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200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达到38%,比2000年提高7.3个百分点。
按照“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到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47.5%,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包头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05年,城市实有铺装道路长度比2000年增长30.9%,供热面积增长76.7%,城市供气普及率提高19.6个百分点,供水普及率提高10.1个百分点。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2004年的30.8%,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由29.8%提高到38%,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8%提高到27%。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瓶颈”制约得到很好缓解,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技术等级显著提高,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到2005年末,公路总里程达到7.9万公里,新增1.2万公里;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行车里程达到了1000公里;初步形成了西起巴彦浩特东至海拉尔横贯东西的公路运输大通道,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全区实现了全部旗县通油路,100%的乡镇(苏木)、90%的行政村(嘎查)通公路。铁路总里程达到7934公里,比“九五”末增加755公里。民用机场达到9个,有26条主要航线与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和俄罗斯、蒙古相连。 电力建设发展迅猛。2005年建成跨越“三北”、长度达3700公里的220千伏电网;2004年发电量达到815.4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加85.7%,新建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5463公里。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重点城市、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7.69%,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到200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20个,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多的省区。与此同时,生态建设的后续产业开始起步,草产业、沙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六)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城乡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7元,年均增长10.5%,比“九五”时期快5.3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目标快3.5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9元,年均增长5%,比“九五”时期快0.9个百分点,彻底扭转了2000-2001年低速增长甚至下降的局面。2003-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分别由2000年的23位和20位上升至2004年的14位和17位。2005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7056元和220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9.6%和36.2%。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4.5%和47.7%下降到2004年的32%和40.5%。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340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474.7元,比2000年增长65%。通信和交通消费成为亮点。2004年人均交通通讯支出699.87元,比2000年增长95.2%;电话用户突破千万户,比2000年增长2.4倍;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电话。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2年的0.88辆迅速增加至2004年的3.47辆。教育、旅游、住房消费持续升温。居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趋于高档化、个性化,现代化、高科技的家用电器、空调、家用电脑、家庭影院进入到城乡居民家庭。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88平方米,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8.9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34平方米和1.9平方米。
(七)科教兴区成果显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十五”前4年,科教文卫财政支出累计达316.36亿元,年均增长20.5%。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显著。截至2004年,共有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45个,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比2000年增长4.6%。“十五”前4年,共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成果奖359项;专利批准量3069件,比“九五”时期增长12.9%。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础教育不断优化,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2005年“普九”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位单位)比2000年高22.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2000年高7.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00年高20.3个百分点。到2004年末,高等院校达到31所,比2000年增加13所;各类高校在校生人数35万人,比2000年增长59%;2004年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比2000年增长2.3倍。
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建设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2003年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农村牧区卫生工作取得新发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的参保率达到73.8%。2004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21.6‰、27.16‰和52.07人/10万人,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到71.3岁,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2004年末,初步实现了盟市统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2000年增加61.2万人;200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3.9万人和222.3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38.8万人和1.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2万人。
(八)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经济改革成效显著。外贸、物资和商粮三大集团改革进入扫尾阶段,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中小企业活力增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5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部减免了农牧业税。城镇住房制度、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累计到位2655亿元,年均增长46.4%,是“九五”时期的6.4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6.7%。招商引资项目达12000多项,其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82项,引进到位资金1580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61.7%。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利用外资规模扩大,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23.3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总还多19亿美元,增长4.4倍。“十五”累计利用外资38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3亿美元,年均增长54.8%。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78.78亿美元,年均增长19.9%,增速快于“九五”时期6.4个百分点。口岸经济发展迅速,口岸基础实施建设得到加强,2005年过货量达到2700.9万吨。
二、经验和启示
内蒙古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能在“十五”时期步入持续快速的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性。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思路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证
内蒙古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如何,历来都与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密不可分。“十五”之初, 自治区党委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出“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为此,在深入调查研究区情和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区情得出了正确的判断:从发展阶段看,我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经济 将有可能实现加快发展;从发展条件看,我区存在着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地广人稀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经济建设的思路。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一条主线”、加快“两个转变”、强化“三大动力”,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成为实现“十一五”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自治区党委七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近几年内经济可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和“优势地区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七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七届五次全委会提出努力争取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和理性推进工业化。所有这些,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指出了重点。“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这些立足于我区实际的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区经济实现“长周期、快增长、高效益”发展,超额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按照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发展思路,我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动摇,坚持能快就不要慢,排除各种干扰,以工业化为中心,大力推进“三化”进程,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全区上下形成了抓经济、上项目的热潮,重点建设项目做到了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研究一批。“十五”末,我区是全国在国家主管部门待批重点项目最多的省区。通过扩张总量,优化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工业经济取得了大踏步进步,集群化发展初见成效。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乳、肉、绒等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和产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名片”。展望“十一五”,我区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既要坚持“十五”期间正确的发展思路,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内蒙古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之中,认真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化对区情的认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抢抓机遇是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的关键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可以抓住若干次发展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蒙古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意愿一直很强烈。进入“十五”以来,内蒙古成功地抓住了两次大的机遇,从而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大踏步发展。一是抓住了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的机遇,大力发展能源及相关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之一。二是抓住了国家设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经过不懈努力,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坚持非均衡发展,构筑经济增长极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我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同时,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可能同步。我区在深刻认识区情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鼓励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聚集,重点发展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特色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加快改革改造步伐,大范围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地区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呼包鄂地区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优势县域的跨越式发展。呼包鄂地区是全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39.3%提高到2004年的47.6%。准格尔、托克托、和林等旗县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和重要支撑力量。2004年财政收入超亿元的旗县达到43个,比2000年增加31个。“十一五”期间,非均衡发展战略仍将是我区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的原则,同时必须处理好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区域发展的关系,在继续鼓励优势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四)坚持大范围配置资源,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范围配置资源,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间,我区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政策推动为主向市场推动为主转变,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在推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区抓住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家重化工业重新布局和调整的有利时机,坚持大范围、高标准、宽领域、多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东三省、京津冀和俄蒙等国内外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利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并与我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巨大的生产力。2005年引进区外国内资金与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
(五)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区始终把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提高收入水平为核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为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重要的举措。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工资增长机制、发放生活补贴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通过免征农业税、实施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农牧民负担;通过实施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补贴,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鼓励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拓宽了农牧业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了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的能力
党的领导是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取得突出成就的基本保证,“十五”期间显得尤为突出。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区情、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思路,并不断加以完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创造性,上述发展思路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全区上下形成了能快就不要慢、你追我赶的经济建设氛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针对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中出现的顾虑和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把宏观调控作为我区面临的最现实的发展机遇,利用我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发展以煤、电为代表的能源工业,延长资源产业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缓解国家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使内蒙古抓住了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继续名列前茅。这一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抓经济、促发展的措施得力,思路明确。围绕自治区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重点、分步骤地加以实施。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第三产业、城镇化和重点区域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附表:“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回顾
(一)国民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822.77亿元,年均增长16.6%,比“九五”时期快约5.3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7.6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14.4%,高出全国平均增速近5.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一个1000亿元用了近50年,第二个1000亿元用了六年,2004-2005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跨上了第三个1000亿元的台阶。2003-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位,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2004年的1.66%,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23位,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0元左右,是“十五”计划的1.8倍,年均增长16.5%,比“九五”时期快7.5个百分点,提前6年完成了“十五”计划制定的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由200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9%提高至2004年的107%;在全国的位次由16位上升至12位。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同步超过1000美元;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列西部第一。
(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新飞跃,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8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4.2%,高于“九五”时期34.9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32.2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43.2%,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2.2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4年连续两年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十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18亿元,是“九五”投资总额的3.96倍,比1950-2000年50年的投资总和还多3488多亿元。“十五”前4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资结构日趋合理。“十五”前4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9.3%,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额比“九五”总和还多3倍;农村牧渔业投资年均增长22%;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3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41.8%。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性跨越,与重点项目的建设密不可分。农牧业和生态方面,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73亿元。能源方面,新开工煤炭项目20个,建设规模达到7400万吨,三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开工电源点项目74个,新增电力装机1200万千瓦,超过自治区成立以来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总和,新开工风电项目17个,投产6个。重化工方面,累计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9个,建成项目7个。交通方面,完成了京包线部分路段和集二线集宁至贲红段扩能改造以及呼和浩特火车站、包头火车站、满洲里口岸站、二连口岸站扩能改造,开工建设了集张铁路、海满复线;建成了国道110线、国道210线内蒙古段等9条高速公路和6条一级公路;建成了乌海机场、满洲里机场,扩建了通辽、锡林浩特机场飞行区,呼和浩特机场扩建、鄂尔多斯机场和海拉尔机场航站区扩建等工程已经开工。重点建设项目形成的生产能力将在“十一五”经济发展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2004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2.42吨标准煤,比2000年减少0.39吨。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5.9亿元,是2000年的11.3倍,年均增长64.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3.6,比2000年提高114.8个百分点。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36.3亿元,较2000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28%,比“九五”期间快11.7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目标快18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23.7%,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用了近50年,达到200亿元用了5年,达到300亿元仅用了2年,2005年仅用了1年时间就突破了5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2004年达到196.8亿元,是2000年的1.07倍,年均增长20%,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1%,其中工商税收的贡献率为32%。2003-2004年财政总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2005年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239元,是2000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比“九五”时期快17个百分点;“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34.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1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5:39.7:35.3演变为2005年的15.7:44.4:40.2。农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600.09亿元,年均增长7.2%,比“九五”时期快3.2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快3.2个百分点。2005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突破1亿头(只),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至2005年的44%;农区牲畜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比重的比重由56%提高到68%。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总量实现翻番。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1390.8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1.5%,比“九五”时期快9.8个百分点,快于“十五”计划11.5个百分点;2003-2005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冶金、机械、化工和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原煤产量、发电量、平板玻璃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的位次前移,包钢等8户企业集团进入全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较2000年增长2.6倍,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超过全国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26位上升至22位。“十五”期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8%。服务业较快增长,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37.55亿元,“十五”前4年年均增长12.3%,高出全国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200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达到38%,比2000年提高7.3个百分点。
按照“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加快城镇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功能,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到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47.5%,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包头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05年,城市实有铺装道路长度比2000年增长30.9%,供热面积增长76.7%,城市供气普及率提高19.6个百分点,供水普及率提高10.1个百分点。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2004年的30.8%,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由29.8%提高到38%,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8%提高到27%。
(五)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瓶颈”制约得到很好缓解,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技术等级显著提高,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到2005年末,公路总里程达到7.9万公里,新增1.2万公里;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行车里程达到了1000公里;初步形成了西起巴彦浩特东至海拉尔横贯东西的公路运输大通道,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全区实现了全部旗县通油路,100%的乡镇(苏木)、90%的行政村(嘎查)通公路。铁路总里程达到7934公里,比“九五”末增加755公里。民用机场达到9个,有26条主要航线与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和俄罗斯、蒙古相连。 电力建设发展迅猛。2005年建成跨越“三北”、长度达3700公里的220千伏电网;2004年发电量达到815.4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加85.7%,新建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5463公里。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重点城市、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7.69%,比2000年提高2.8个百分点;到200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20个,成为全国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多的省区。与此同时,生态建设的后续产业开始起步,草产业、沙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六)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城乡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7元,年均增长10.5%,比“九五”时期快5.3个百分点,比“十五”计划目标快3.5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9元,年均增长5%,比“九五”时期快0.9个百分点,彻底扭转了2000-2001年低速增长甚至下降的局面。2003-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分别由2000年的23位和20位上升至2004年的14位和17位。2005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7056元和2200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9.6%和36.2%。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4.5%和47.7%下降到2004年的32%和40.5%。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1340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474.7元,比2000年增长65%。通信和交通消费成为亮点。2004年人均交通通讯支出699.87元,比2000年增长95.2%;电话用户突破千万户,比2000年增长2.4倍;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定电话。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002年的0.88辆迅速增加至2004年的3.47辆。教育、旅游、住房消费持续升温。居民对耐用消费品消费趋于高档化、个性化,现代化、高科技的家用电器、空调、家用电脑、家庭影院进入到城乡居民家庭。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88平方米,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18.9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34平方米和1.9平方米。
(七)科教兴区成果显著,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十五”前4年,科教文卫财政支出累计达316.36亿元,年均增长20.5%。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显著。截至2004年,共有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45个,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比2000年增长4.6%。“十五”前4年,共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成果奖359项;专利批准量3069件,比“九五”时期增长12.9%。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础教育不断优化,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3%。2005年“普九”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位单位)比2000年高22.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2000年高7.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00年高20.3个百分点。到2004年末,高等院校达到31所,比2000年增加13所;各类高校在校生人数35万人,比2000年增长59%;2004年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比2000年增长2.3倍。
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建设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等公共卫生体系,2003年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农村牧区卫生工作取得新发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的参保率达到73.8%。2004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21.6‰、27.16‰和52.07人/10万人,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到71.3岁,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2004年末,初步实现了盟市统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2000年增加61.2万人;200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3.9万人和222.3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38.8万人和1.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2万人。
(八)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经济改革成效显著。外贸、物资和商粮三大集团改革进入扫尾阶段,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中小企业活力增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5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部减免了农牧业税。城镇住房制度、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累计到位2655亿元,年均增长46.4%,是“九五”时期的6.4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6.7%。招商引资项目达12000多项,其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82项,引进到位资金1580亿元,占到位资金总额的61.7%。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利用外资规模扩大,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23.3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总还多19亿美元,增长4.4倍。“十五”累计利用外资38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其中,直接利用外资23亿美元,年均增长54.8%。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78.78亿美元,年均增长19.9%,增速快于“九五”时期6.4个百分点。口岸经济发展迅速,口岸基础实施建设得到加强,2005年过货量达到2700.9万吨。
二、经验和启示
内蒙古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什么能在“十五”时期步入持续快速的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性。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思路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证
内蒙古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如何,历来都与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密不可分。“十五”之初, 自治区党委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出“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各项改革措施都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为此,在深入调查研究区情和深刻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区情得出了正确的判断:从发展阶段看,我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经济 将有可能实现加快发展;从发展条件看,我区存在着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地广人稀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经济建设的思路。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一条主线”、加快“两个转变”、强化“三大动力”,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成为实现“十一五”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自治区党委七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近几年内经济可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和“优势地区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七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七届五次全委会提出努力争取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和理性推进工业化。所有这些,为自治区经济发展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指出了重点。“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这些立足于我区实际的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区经济实现“长周期、快增长、高效益”发展,超额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按照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确定的发展思路,我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动摇,坚持能快就不要慢,排除各种干扰,以工业化为中心,大力推进“三化”进程,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全区上下形成了抓经济、上项目的热潮,重点建设项目做到了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研究一批。“十五”末,我区是全国在国家主管部门待批重点项目最多的省区。通过扩张总量,优化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工业经济取得了大踏步进步,集群化发展初见成效。围绕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乳、肉、绒等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和产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名片”。展望“十一五”,我区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既要坚持“十五”期间正确的发展思路,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内蒙古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之中,认真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化对区情的认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抢抓机遇是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的关键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可以抓住若干次发展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蒙古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意愿一直很强烈。进入“十五”以来,内蒙古成功地抓住了两次大的机遇,从而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大踏步发展。一是抓住了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的机遇,大力发展能源及相关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之一。二是抓住了国家设施西部开发战略的机遇,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经过不懈努力,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坚持非均衡发展,构筑经济增长极是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
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我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基础;同时,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可能同步。我区在深刻认识区情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鼓励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聚集,重点发展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特色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加快改革改造步伐,大范围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地区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呼包鄂地区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优势县域的跨越式发展。呼包鄂地区是全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39.3%提高到2004年的47.6%。准格尔、托克托、和林等旗县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和重要支撑力量。2004年财政收入超亿元的旗县达到43个,比2000年增加31个。“十一五”期间,非均衡发展战略仍将是我区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的原则,同时必须处理好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区域发展的关系,在继续鼓励优势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四)坚持大范围配置资源,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大范围配置资源,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间,我区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政策推动为主向市场推动为主转变,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在推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区抓住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家重化工业重新布局和调整的有利时机,坚持大范围、高标准、宽领域、多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东三省、京津冀和俄蒙等国内外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利地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并与我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巨大的生产力。2005年引进区外国内资金与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
(五)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区始终把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提高收入水平为核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形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为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重要的举措。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工资增长机制、发放生活补贴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通过免征农业税、实施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农牧民负担;通过实施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补贴,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鼓励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拓宽了农牧业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了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驾驭经济的能力
党的领导是我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取得突出成就的基本保证,“十五”期间显得尤为突出。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区情、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思路,并不断加以完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全区各级干部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创造性,上述发展思路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全区上下形成了能快就不要慢、你追我赶的经济建设氛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针对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中出现的顾虑和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把宏观调控作为我区面临的最现实的发展机遇,利用我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发展以煤、电为代表的能源工业,延长资源产业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缓解国家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使内蒙古抓住了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继续名列前茅。这一时期,自治区党委、政府抓经济、促发展的措施得力,思路明确。围绕自治区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重点、分步骤地加以实施。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第三产业、城镇化和重点区域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附表:“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