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经济良性良好发展。李克强总理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一方面,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也就才能提高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大众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才能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引擎。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了200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且数量逐年上升。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越来越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想创业的大学生至少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
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劳动局经常都有免费的SYB培训班,想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去报名参加学习。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建议最好先到相关行业去打工,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并且了解相关的产品是很有必要的。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
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并更好地发展。最后,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承受力差是大学毕业生的共性,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很难成功的。创业的道路很难一帆风顺,所有大学生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我国高校需为教育创新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提,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
4、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温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基于25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03)
[2] 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06)
[5] 黄扬杰,邹晓东.慕尼黑工大创业教育实践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
对于大学生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了200万大关,国家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且数量逐年上升。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越来越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想创业的大学生至少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
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劳动局经常都有免费的SYB培训班,想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去报名参加学习。其次,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建议最好先到相关行业去打工,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并且了解相关的产品是很有必要的。再次,要多方面了解政策。
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并更好地发展。最后,要有不服输的精神。
承受力差是大学毕业生的共性,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很难成功的。创业的道路很难一帆风顺,所有大学生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我国高校需为教育创新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提,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
4、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温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基于25所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03)
[2] 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创业教育在中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06)
[5] 黄扬杰,邹晓东.慕尼黑工大创业教育实践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