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66-01
音乐是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音乐效果,成为我们感知音乐,体会音乐,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的最直接来源,形成音乐的表现手段。由于各个乐派对于音乐要素的特点把握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各时期音乐风格的迥异。
现代音乐是对20世纪初以來形成的各种音乐流派的总称, 世界各个国家的作曲家们在20世纪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进行着改革创新。他们以突出旋律的不流畅或忽视旋律,强调节奏的自由多变,以音响感觉为依据,无调式调性以及配器的多样性为特点进行音乐创作。因此与以往我们欣赏的民乐、古典音乐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使得在课堂的欣赏中难免抓不住重点。所以当人音版15册出现《祭献之舞》片章的欣赏时,很多教师往往避重就轻,或略过不讲或一笔带过。但是既然《祭献之舞》被选入教材,就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也是有欣赏目的的,那就是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一种全新的音乐,扩宽欣赏的视野,感受不同音乐乐派的魅力。所以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避开的现实,只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喜欢现代音乐,了解现代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感想。
《祭献之舞》是芭蕾舞剧《春之祭》中的一段乐曲。这个舞剧是斯特拉文斯1913年创作并首演于巴黎的早期代表作品。《祭献之舞》是舞剧《春之祭》的第二部分“祭献”的最后一段,又被称为“被选少女的祭献舞”,它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祭献之舞》的音乐中,几乎听不到旋律,只有不规则的强烈节奏以及不时变换着的拍子。作曲家在音乐中创造性地利用了频繁交替拍子和复杂节奏,使音乐更加强烈、冲动;在和声中使用变化多端的和弦,产生模糊、嘈杂的效果;使用庞大的乐队,配器上注重开阔乐器新的音响领域,如使用乐器的最高和最低音区、颤音和滑音,以及色彩性打击乐器的使用,使整个音乐近似野蛮,产生怪诞的效果,渲染了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宗教仪式的神秘色彩。在这里作为古典音乐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的旋律被隐退到次要的地位,代之以刺激性的和声和复杂的节奏。而这一切正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一般性特征。
抓住这些特点,接下来就是如何近距离地接触感知。笔者通过聆听提问、想象、分析、再听、总结等步骤展开教学。
步骤一:斯特拉文斯基同时期作品《火鸟》导入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在课堂导入中先欣赏其作品《火鸟》,学生听过之后,提问:这段音乐起伏大么?学生得出音乐前轻后响,前弱,后强烈,从而得出音乐力度的对比。因此在第一环节中对音乐的要素——力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步骤二:毕加索《亚维尼翁少女》画作欣赏,得出这时期美术、音乐的相似风格,了解点、线、面组成了不同的画风,而单音、旋律、和声等组成了音乐作品。
各个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在与斯特拉文斯基同时期的毕加索,以一幅题为《亚维尼翁少女》的画,打破了关于绘画的传统观念,并开始了立体派时期。在音乐界类似的“突破”,则是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的首场演出。这与造型艺术的印象派相同,芭蕾舞剧《火鸟》、《春之祭》与野兽派画家的狂暴特色更接近。因此,通过欣赏《亚维尼翁少女》形象,导出音乐要素中的“点、线、面”,以及对现代乐派的第一感官。
步骤三:教师给出几个音符5 3 2 1 、2 7 6 5 (音符选自梁祝旋律)。由学生自行组成旋律。
这里就涉及到如何把“点”——单音组成旋律,如何把单线条的旋律带上不同的节奏。又因为不同的节奏特点,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在自主编写旋律中,感受到了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节奏是骨干,是影响音乐风格的骨架。以此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形成的重要性,而自编的音乐,因其节奏的不同,而编出不同风格的有如民族音乐05 32 1—︱02 76 5—︱、古典曲风53 23 12 7︱6 5 6—︱、以及现代 5 3 2 12 ︱ 7 6 5 6︱。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节奏的重要性。
以上的教学步骤,从最直观的角度,让学生对音乐要素诸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了解,为下一步欣赏《祭献之舞》,感受音乐中旋律的次要、节奏的多变复杂、节拍的多变、和声的刺激性打下一个重要的伏笔。
步骤四:授新课,完整地欣赏《祭献之舞》,让学生想象。
先给出问题:听到这段音乐,你的脑中会显出什么情景?带着问题欣赏,会对音乐的第一观感有一个最直接的感受。于是在学生的回答,诸如鬼子进村(杀人放火,很血腥很害怕);小偷偷东西(鬼鬼祟祟,神秘,小心);盗墓(很诡异,很吓人)的各类答案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神秘、诡异、忐忑惊慌和紧张的氛围等。从而对音乐有一个最直观最全面的感受。如此就可以在接下来的步骤中认真分段欣赏求证。是什么造成了音乐这样的一种氛围和感受。
步骤五:分段欣赏,把作品中较重要的乐段再重点聆听,精听。
先聆听一段由短笛、降E调单簧管和D大调高音小号演奏的急促而疯狂的动机。学生感受到此段音乐声音很响、很强烈、力度很重。从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只感受到这些声响上的感觉,而旋律又去了哪里?在这段欣赏中,让旋律线条听不到,断开的方法就是,突出节奏,断开旋律线条。因此,学生通过聆听,得到了现代音乐的第一个特点:节奏突出,而旋律忽略的特点。
接着,聆听课本上出示的一段旋律。这是最能体现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口吃”现象的部分。首先,教师示范,画口吃现象: 0 你 0∣0 你 ∣0 你 ∣你 你 你 ∣0 你 ∣ ,师生一起朗读范例,找到口吃中重音的位置。再寻书中旋律第一第二节,师生在会心的模拟口吃的笑声中表现音乐的“口吃”现象。通过模仿发现,因为重音的落点与通常的强拍在第一拍不一样。从而得出现代音乐第二个特点:重音的转移。又从书上示例的乐段发现节拍,一会3拍,一会2拍,一会5拍,发现节拍多变。 通过分段精赏,使学生们自己主动发现节奏、旋律、节拍、和声等要素,最后学生总结得出现代音乐的特点:旋律次要,节奏主要,复杂的节奏。
最后,再聆听全曲,再次感受现代音乐的巨大魅力。
整个教学过程,笔者的感受是,现代乐派的交响乐我们之前很少涉及,而通过什么切入点去赏析这个乐派的音乐,又因为碰到的机会少而没有仔细去找寻。之前也因为自己没有把握,或对学生的估计过低,认为如此枯燥难讲的音乐,学生自然不会感兴趣,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但是作为音乐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课标的要求中也给我们点出了课题的关键,因此,怎么衔接,怎么通俗易懂地讲,也就成了我们教师要探寻的关键。对此,笔者有以下的体会。
1、在教学要求上必须努力达到新课标标准。新课标的要求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在音樂基础知识能力的要求上更为具体。要求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因此,通过这节课的①体验: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作品,对音乐充分展开想象,并获得独立的见解;②模仿: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模仿音乐旋律中的“口吃”现象,并自己创造旋律感知节奏的作用;③综合:将其他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等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在教学内容上寻求突破。现代乐派不同于以往我们习惯欣赏的古典乐派,而且我们自身接触的也是比较少的。因此从什么点切入现代音乐是关键。在这里,笔者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诸如美术绘画点、线、面的导入,从而得出音乐中的点线面——音符、旋律、和声等。这样的导入,直接自然。从而直接地进入到了现代乐派中不同于古典乐派的,对旋律、和声、节奏的不同创造的特点中。学生也感到了这些要素在现代乐派中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要突出。音乐教学首先是听觉的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辨和感知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加强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本身的认识,提高音乐素养,能够分辨出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调性的色彩、音色节拍的不同变化等;体验到欢快的、悲伤的、跳跃的、激动的音乐情感;掌握一些基本音乐常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提高审美欣赏能力,从而才能更深地理解音乐,懂美,欣赏美。而在《祭献之舞》这节课中,正是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极大变化组成了不同于以往古典音乐的现代音乐。因此,让学生主动了解音乐,掌握音乐的要素对音乐性格的影响,就是这节课的关键。
4、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对比欣赏的方式。在音乐欣赏中,通过对比,才能区别各时期不同音乐流派的风格。在教学中,笔者采取给出单音,让学生自主构成旋律的方法,让学生们主动地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得出,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加上丰富的和声效果,能够构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对现代乐派与其他乐派之间的区别有最客观直接切身的体会。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寻的过程,因为有问题,所以才会去主动了解一些以前并未涉及到的东西,也因着教师的自我素质的要求,要求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教学业务素质。所以本着教师的成长和学生能学到知识的最朴素的出发点,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自己并未深入的专业领域,而得到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
音乐是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音乐效果,成为我们感知音乐,体会音乐,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的最直接来源,形成音乐的表现手段。由于各个乐派对于音乐要素的特点把握的差异性,这就造成了各时期音乐风格的迥异。
现代音乐是对20世纪初以來形成的各种音乐流派的总称, 世界各个国家的作曲家们在20世纪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进行着改革创新。他们以突出旋律的不流畅或忽视旋律,强调节奏的自由多变,以音响感觉为依据,无调式调性以及配器的多样性为特点进行音乐创作。因此与以往我们欣赏的民乐、古典音乐有着巨大的区别,这使得在课堂的欣赏中难免抓不住重点。所以当人音版15册出现《祭献之舞》片章的欣赏时,很多教师往往避重就轻,或略过不讲或一笔带过。但是既然《祭献之舞》被选入教材,就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也是有欣赏目的的,那就是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一种全新的音乐,扩宽欣赏的视野,感受不同音乐乐派的魅力。所以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避开的现实,只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喜欢现代音乐,了解现代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感想。
《祭献之舞》是芭蕾舞剧《春之祭》中的一段乐曲。这个舞剧是斯特拉文斯1913年创作并首演于巴黎的早期代表作品。《祭献之舞》是舞剧《春之祭》的第二部分“祭献”的最后一段,又被称为“被选少女的祭献舞”,它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在《祭献之舞》的音乐中,几乎听不到旋律,只有不规则的强烈节奏以及不时变换着的拍子。作曲家在音乐中创造性地利用了频繁交替拍子和复杂节奏,使音乐更加强烈、冲动;在和声中使用变化多端的和弦,产生模糊、嘈杂的效果;使用庞大的乐队,配器上注重开阔乐器新的音响领域,如使用乐器的最高和最低音区、颤音和滑音,以及色彩性打击乐器的使用,使整个音乐近似野蛮,产生怪诞的效果,渲染了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宗教仪式的神秘色彩。在这里作为古典音乐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的旋律被隐退到次要的地位,代之以刺激性的和声和复杂的节奏。而这一切正是20世纪现代音乐的一般性特征。
抓住这些特点,接下来就是如何近距离地接触感知。笔者通过聆听提问、想象、分析、再听、总结等步骤展开教学。
步骤一:斯特拉文斯基同时期作品《火鸟》导入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在课堂导入中先欣赏其作品《火鸟》,学生听过之后,提问:这段音乐起伏大么?学生得出音乐前轻后响,前弱,后强烈,从而得出音乐力度的对比。因此在第一环节中对音乐的要素——力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步骤二:毕加索《亚维尼翁少女》画作欣赏,得出这时期美术、音乐的相似风格,了解点、线、面组成了不同的画风,而单音、旋律、和声等组成了音乐作品。
各个艺术之间是相通的,在与斯特拉文斯基同时期的毕加索,以一幅题为《亚维尼翁少女》的画,打破了关于绘画的传统观念,并开始了立体派时期。在音乐界类似的“突破”,则是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的首场演出。这与造型艺术的印象派相同,芭蕾舞剧《火鸟》、《春之祭》与野兽派画家的狂暴特色更接近。因此,通过欣赏《亚维尼翁少女》形象,导出音乐要素中的“点、线、面”,以及对现代乐派的第一感官。
步骤三:教师给出几个音符5 3 2 1 、2 7 6 5 (音符选自梁祝旋律)。由学生自行组成旋律。
这里就涉及到如何把“点”——单音组成旋律,如何把单线条的旋律带上不同的节奏。又因为不同的节奏特点,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在自主编写旋律中,感受到了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节奏是骨干,是影响音乐风格的骨架。以此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形成的重要性,而自编的音乐,因其节奏的不同,而编出不同风格的有如民族音乐05 32 1—︱02 76 5—︱、古典曲风53 23 12 7︱6 5 6—︱、以及现代 5 3 2 12 ︱ 7 6 5 6︱。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节奏的重要性。
以上的教学步骤,从最直观的角度,让学生对音乐要素诸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有了了解,为下一步欣赏《祭献之舞》,感受音乐中旋律的次要、节奏的多变复杂、节拍的多变、和声的刺激性打下一个重要的伏笔。
步骤四:授新课,完整地欣赏《祭献之舞》,让学生想象。
先给出问题:听到这段音乐,你的脑中会显出什么情景?带着问题欣赏,会对音乐的第一观感有一个最直接的感受。于是在学生的回答,诸如鬼子进村(杀人放火,很血腥很害怕);小偷偷东西(鬼鬼祟祟,神秘,小心);盗墓(很诡异,很吓人)的各类答案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神秘、诡异、忐忑惊慌和紧张的氛围等。从而对音乐有一个最直观最全面的感受。如此就可以在接下来的步骤中认真分段欣赏求证。是什么造成了音乐这样的一种氛围和感受。
步骤五:分段欣赏,把作品中较重要的乐段再重点聆听,精听。
先聆听一段由短笛、降E调单簧管和D大调高音小号演奏的急促而疯狂的动机。学生感受到此段音乐声音很响、很强烈、力度很重。从而产生疑问,为什么只感受到这些声响上的感觉,而旋律又去了哪里?在这段欣赏中,让旋律线条听不到,断开的方法就是,突出节奏,断开旋律线条。因此,学生通过聆听,得到了现代音乐的第一个特点:节奏突出,而旋律忽略的特点。
接着,聆听课本上出示的一段旋律。这是最能体现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口吃”现象的部分。首先,教师示范,画口吃现象: 0 你 0∣0 你 ∣0 你 ∣你 你 你 ∣0 你 ∣ ,师生一起朗读范例,找到口吃中重音的位置。再寻书中旋律第一第二节,师生在会心的模拟口吃的笑声中表现音乐的“口吃”现象。通过模仿发现,因为重音的落点与通常的强拍在第一拍不一样。从而得出现代音乐第二个特点:重音的转移。又从书上示例的乐段发现节拍,一会3拍,一会2拍,一会5拍,发现节拍多变。 通过分段精赏,使学生们自己主动发现节奏、旋律、节拍、和声等要素,最后学生总结得出现代音乐的特点:旋律次要,节奏主要,复杂的节奏。
最后,再聆听全曲,再次感受现代音乐的巨大魅力。
整个教学过程,笔者的感受是,现代乐派的交响乐我们之前很少涉及,而通过什么切入点去赏析这个乐派的音乐,又因为碰到的机会少而没有仔细去找寻。之前也因为自己没有把握,或对学生的估计过低,认为如此枯燥难讲的音乐,学生自然不会感兴趣,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但是作为音乐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新课标的要求中也给我们点出了课题的关键,因此,怎么衔接,怎么通俗易懂地讲,也就成了我们教师要探寻的关键。对此,笔者有以下的体会。
1、在教学要求上必须努力达到新课标标准。新课标的要求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在音樂基础知识能力的要求上更为具体。要求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因此,通过这节课的①体验: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作品,对音乐充分展开想象,并获得独立的见解;②模仿: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模仿音乐旋律中的“口吃”现象,并自己创造旋律感知节奏的作用;③综合:将其他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等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在教学内容上寻求突破。现代乐派不同于以往我们习惯欣赏的古典乐派,而且我们自身接触的也是比较少的。因此从什么点切入现代音乐是关键。在这里,笔者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诸如美术绘画点、线、面的导入,从而得出音乐中的点线面——音符、旋律、和声等。这样的导入,直接自然。从而直接地进入到了现代乐派中不同于古典乐派的,对旋律、和声、节奏的不同创造的特点中。学生也感到了这些要素在现代乐派中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要突出。音乐教学首先是听觉的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辨和感知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加强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本身的认识,提高音乐素养,能够分辨出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调性的色彩、音色节拍的不同变化等;体验到欢快的、悲伤的、跳跃的、激动的音乐情感;掌握一些基本音乐常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提高审美欣赏能力,从而才能更深地理解音乐,懂美,欣赏美。而在《祭献之舞》这节课中,正是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极大变化组成了不同于以往古典音乐的现代音乐。因此,让学生主动了解音乐,掌握音乐的要素对音乐性格的影响,就是这节课的关键。
4、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对比欣赏的方式。在音乐欣赏中,通过对比,才能区别各时期不同音乐流派的风格。在教学中,笔者采取给出单音,让学生自主构成旋律的方法,让学生们主动地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得出,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加上丰富的和声效果,能够构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而对现代乐派与其他乐派之间的区别有最客观直接切身的体会。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寻的过程,因为有问题,所以才会去主动了解一些以前并未涉及到的东西,也因着教师的自我素质的要求,要求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教学业务素质。所以本着教师的成长和学生能学到知识的最朴素的出发点,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自己并未深入的专业领域,而得到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