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侯孝贤,著名的电影大师,在他的电影中总是在追求那种传统的意境,而且还会有“留白”效果,尤其是在《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这三部影片中,通过讲述亲人、恋人、朋友在青春期的路口上的成长,告诉我们人生路上的一些道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会让观众发挥想象力,共同参与观赏过程,文章以这三部作品为例,探讨侯孝贤电影的叙事手法。
关键词:侯孝贤;叙事手法;留白
侯孝贤自己总结自己的叙事手法:“我这样的结构方法很像古老的戏曲。它没有交代很清楚,只直接给你个意境,不需要像西方戏剧那样研究起承转合、伏笔、铺排等等,反而直截了当。……这就像中国人画梅花,他不用画整棵树,他不用画整棵树,只拣一只来画,未来要出来的反而像‘留白’一样,是具象及情感的延伸,要观众自己发挥想象力,共同参与观赏和诠释过程。”
侯孝贤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流动性的,就像是生命的旅程,我们从影片建构的空间环境,感受片中人物的成长、蜕变,感受时间流逝的痕迹,人们失去的,获得的,随着影片的时间游走,我们的内心方佛真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生活打磨,情境的真实,生活的质感,在无形中渗透进内心。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些完全得益于它的叙事手法,缓慢的节奏,叙事性的镜头成点缀的出现,而剩下的镜头,都属于侯孝贤所说的“留白”,他往往用长镜头纪录一个事情的完整过程,而很少有镜头的分切和蒙太奇表意,也没有目的性的省略和引导,“留白”给观众以真实的时空感,观众能在视听神经放松的条件下,仔细感受一场场戏甚至一个个镜头之间微妙的情绪。
《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这三部影片分别表现了亲人、恋人、朋友在青春期的路口上,对我们的人生和成长的影响作用。人生也不外如是,在我们从青春叛逆的孩子变为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的过程中,亲情、恋情、友情是影响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侯孝贤的电影,从这三个方面来读解成长与蜕变。
影片《童年往事》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么一段生命路程,主角阿孝在成长中,经历了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离世,阿孝也因此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青春轨迹在慢慢的改变。
本片按阿孝的成长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阿孝的童年时代,和大多数小孩一样,天真无虑,淘气贪玩,影片开场部分,就是阿孝的祖母四处寻找在外面玩耍的阿孝,镜头切到阿孝在玩弹珠的画面,隐约听见祖母在喊阿孝,阿孝却玩的十分投入,没有任何察觉,简单的几个镜头就概括了童年。
连父亲的肺病日渐严重阿孝看在眼里也没有在意,他只是任性的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影片的童年是单纯而简单的,孩子们看着从身边奔跑过去的骑兵一脸茫然,喜欢收集父亲从信封上剪下来的邮票,考上学校时一脸麻木的表情,可是当祖母奖励一个硬币时却天真的笑了,这不仅仅是阿孝的童年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
第二部分就是阿孝的中学叛逆时代,父亲的离世虽然表面上对阿孝没有影响,但是实际上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从成绩优异的小孩,变成了叛逆横行的街头混混,同时也暗恋了邻居家的乖乖女。拉帮结派,四处滋事,作弄老师与老师作对,被学校记过留校查看等,表现了阿孝对于学校的不屑和少年的不羁。
第三部分从阿孝的母亲检查出癌症开始,这是阿孝负重的青春,他开始体会到责任与生活的沉重。因为妈妈要住院治病,姐姐出嫁,阿孝担起了家里的重担,做饭、打扫、照顾弟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阿孝从一个麻木任性不懂事的少年,逐渐变成了一个有责任关注家人的男人。母亲还是去逝了,阿孝哭了,不像父亲去逝时那么茫然苍白,而是真正对生活的领悟。
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思想,本片也很真实的告诉观众这个道理,我们无需去批判哪个年龄段是不好的,每个不同状态下都是真实的所以都是美好的,很多事物在我们身边走走停停,来来去去,有的走入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带来了惊喜,也有的走出了视线,带来了忧伤,但是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种流动的状态下不断的变化丰腴。
而《恋恋风尘》讲述的是一段美丽、唯一、脆弱、无奈的乡村爱情。这是一个半工半农的小山村,村里大多数男人都通过挖矿当矿工支撑家庭,青梅竹马的恋人阿云也随着阿远一起进城打工。在人情冷暖的城市里,这对山村来的小情侣相依为命。在外出散心时,阿远被家庭的压力压得晕倒,阿云又义无反顾的照顾阿远,阿远不善于表达感情,对于敏感脆弱的阿云,他都是将爱埋在心里。阿远当兵期间,阿云耐不住寂寞,和帮他们两人送信的邮差结婚了,影片发展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阿远刚开始是极度悲伤,可是服完兵役回来后,仍然穿着阿云送他的衬衫,心情却十分平静,那段在青春最美好时绽放的爱情之花已经凋谢,但是生活仍然要继续。
纵观全片,观察阿远,我们能看到生活给他内心带来的改变,从上学时期单纯的爱情,到辗转于城市乡村之间,涉及到家庭、金钱、社会现实的爱情,到最后阿远失去了阿云,最后影片结束,一段夕阳的长镜头,更是为整部影片起到了升华意境的作用。表面上是在说爱情,而实际带给我们的是生活,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活仍然要继续,生活或许会给我们的心态带来改变,但是生活这个系统仍然在运转,只是我们站在了另外一个平台上,从另外一条起跑线继续前行。
《风柜来的人》这是一出青春的闭幕式,阿清经过了在风柜小县城里的狂躁,辗转到大城市高雄的迷茫,在城市里目睹了周遭朋友的聚散,为生活奔波忙碌,猛然醒悟,结束了他无处安放的青春。
阿清和他的朋友们在风柜每天无所事事,打架斗气、台球、恶作剧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另一面,家人对阿清这个叛逆不学无术的少年感到无望,对他总是充满歧视和指责。后来他们便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风柜,踏上了大城市的旅程,也迈开了人生的一步。在影片的三十三分钟处,导演特意用了一个跳轴镜头表现他们在城市中徘徊无助,虽然这一段表面上是在写实,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个片子时,这一段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他们三人往后在高雄的生活状态,也是这种茫然无措的。父亲的突然离世,小杏坚决的离开,将剩下的一丝轻狂都从阿清的心中抽走,送走小杏后,阿清颓废的坐在货摊边听朋友叫卖磁带,这时郭仔也将离开他们的小团体去当兵,阿清顿时亢奋,站在凳子上大声叫卖,这一瞬间是阿清将青涩、任性、浮躁完全褐去的一瞬间,没有了颓废,没有了徘徊,也没有迷茫,他顿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浮躁的青春也在此谢幕。 就像这部电影描述的一样,人生就像一条轨迹,有很多阶段,我们就顺着轨迹往前爬,偶尔会回头,会被别的东西吸引而偏离,但最后可能我们还是会顺着轨迹的指引,迎向我们的下一阶段,我们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里摸索的时候会盲目看不到希望,但是一旦摸索到了边缘而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将是豁然开朗,质的变化,而后又摸爬滚打的向下一个阶段挺进。
看完这三部影片,讲述的不是自传也不是特例,而是属于一代人的青春,每个人都有童年的烂漫,少年的反叛任性,青涩的记忆,随着时间,我们的青春谢幕。看完之后会感觉到,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活着,甚至觉得每一天都琐碎无聊,但是成长或许就在那么一瞬间,因为某些人生中必经的事情,我们改变了。
纵观三部影片,可以说是亲人、恋人、朋友影响了影片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经历的,三部影片各有所指,但是跳出影片来看,在生活中没有这么纯粹,这三部电影的视点,犹如三条麻绳交织在一起,我们的生活往往是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的,而将这三部影片所描述的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商业大片不同的是,侯孝贤的电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和真诚,不是夸张的视听盛宴,也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煽情,他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没有过多的粉饰,只有最纯粹最原始的一面,侯孝贤的电影是生活的还原与升华,人们的生活并不像大片那么绚烂,也没有现实主义电影那么残酷,这些都是断章取义般的截取了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夸张了生活的某一特点,人们可以在这些电影中感受到刺激,但是却难以捕捉到本真。侯孝贤的电影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摒弃常规的观影思维,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慢慢品味。品味生活的平常与宏大,感受生命的静止与流动,它们不会让你的神经一时麻痹,而是让你登高望远,看完过后观众会感叹生活就是这样,这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我们因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徘徊其中,被生活的本身所困扰和羁绊,抱怨生活的起落和曲折,消极的面对时间的打磨,从侯孝贤的电影里,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生活的美学,虽然平淡,也可能剥夺我们的精力、激情、天真,但是当你失去的时候只是为了获得另外一种充盈的状态,它像一位老者,向我们娓娓道来生活的真谛,让我们避免狂躁与悲观,用期待欣赏的态度与一颗平常心来应对生命的蜿蜒。
(作者简介:赵丝玲(1993.5-),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本科,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录音艺术专业,研究方向:录音艺术(音乐编辑)专业。)
关键词:侯孝贤;叙事手法;留白
侯孝贤自己总结自己的叙事手法:“我这样的结构方法很像古老的戏曲。它没有交代很清楚,只直接给你个意境,不需要像西方戏剧那样研究起承转合、伏笔、铺排等等,反而直截了当。……这就像中国人画梅花,他不用画整棵树,他不用画整棵树,只拣一只来画,未来要出来的反而像‘留白’一样,是具象及情感的延伸,要观众自己发挥想象力,共同参与观赏和诠释过程。”
侯孝贤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流动性的,就像是生命的旅程,我们从影片建构的空间环境,感受片中人物的成长、蜕变,感受时间流逝的痕迹,人们失去的,获得的,随着影片的时间游走,我们的内心方佛真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生活打磨,情境的真实,生活的质感,在无形中渗透进内心。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些完全得益于它的叙事手法,缓慢的节奏,叙事性的镜头成点缀的出现,而剩下的镜头,都属于侯孝贤所说的“留白”,他往往用长镜头纪录一个事情的完整过程,而很少有镜头的分切和蒙太奇表意,也没有目的性的省略和引导,“留白”给观众以真实的时空感,观众能在视听神经放松的条件下,仔细感受一场场戏甚至一个个镜头之间微妙的情绪。
《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风柜来的人》这三部影片分别表现了亲人、恋人、朋友在青春期的路口上,对我们的人生和成长的影响作用。人生也不外如是,在我们从青春叛逆的孩子变为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的过程中,亲情、恋情、友情是影响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侯孝贤的电影,从这三个方面来读解成长与蜕变。
影片《童年往事》呈现给观众的就是这么一段生命路程,主角阿孝在成长中,经历了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离世,阿孝也因此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青春轨迹在慢慢的改变。
本片按阿孝的成长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阿孝的童年时代,和大多数小孩一样,天真无虑,淘气贪玩,影片开场部分,就是阿孝的祖母四处寻找在外面玩耍的阿孝,镜头切到阿孝在玩弹珠的画面,隐约听见祖母在喊阿孝,阿孝却玩的十分投入,没有任何察觉,简单的几个镜头就概括了童年。
连父亲的肺病日渐严重阿孝看在眼里也没有在意,他只是任性的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影片的童年是单纯而简单的,孩子们看着从身边奔跑过去的骑兵一脸茫然,喜欢收集父亲从信封上剪下来的邮票,考上学校时一脸麻木的表情,可是当祖母奖励一个硬币时却天真的笑了,这不仅仅是阿孝的童年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
第二部分就是阿孝的中学叛逆时代,父亲的离世虽然表面上对阿孝没有影响,但是实际上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从成绩优异的小孩,变成了叛逆横行的街头混混,同时也暗恋了邻居家的乖乖女。拉帮结派,四处滋事,作弄老师与老师作对,被学校记过留校查看等,表现了阿孝对于学校的不屑和少年的不羁。
第三部分从阿孝的母亲检查出癌症开始,这是阿孝负重的青春,他开始体会到责任与生活的沉重。因为妈妈要住院治病,姐姐出嫁,阿孝担起了家里的重担,做饭、打扫、照顾弟弟,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阿孝从一个麻木任性不懂事的少年,逐渐变成了一个有责任关注家人的男人。母亲还是去逝了,阿孝哭了,不像父亲去逝时那么茫然苍白,而是真正对生活的领悟。
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思想,本片也很真实的告诉观众这个道理,我们无需去批判哪个年龄段是不好的,每个不同状态下都是真实的所以都是美好的,很多事物在我们身边走走停停,来来去去,有的走入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带来了惊喜,也有的走出了视线,带来了忧伤,但是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种流动的状态下不断的变化丰腴。
而《恋恋风尘》讲述的是一段美丽、唯一、脆弱、无奈的乡村爱情。这是一个半工半农的小山村,村里大多数男人都通过挖矿当矿工支撑家庭,青梅竹马的恋人阿云也随着阿远一起进城打工。在人情冷暖的城市里,这对山村来的小情侣相依为命。在外出散心时,阿远被家庭的压力压得晕倒,阿云又义无反顾的照顾阿远,阿远不善于表达感情,对于敏感脆弱的阿云,他都是将爱埋在心里。阿远当兵期间,阿云耐不住寂寞,和帮他们两人送信的邮差结婚了,影片发展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阿远刚开始是极度悲伤,可是服完兵役回来后,仍然穿着阿云送他的衬衫,心情却十分平静,那段在青春最美好时绽放的爱情之花已经凋谢,但是生活仍然要继续。
纵观全片,观察阿远,我们能看到生活给他内心带来的改变,从上学时期单纯的爱情,到辗转于城市乡村之间,涉及到家庭、金钱、社会现实的爱情,到最后阿远失去了阿云,最后影片结束,一段夕阳的长镜头,更是为整部影片起到了升华意境的作用。表面上是在说爱情,而实际带给我们的是生活,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活仍然要继续,生活或许会给我们的心态带来改变,但是生活这个系统仍然在运转,只是我们站在了另外一个平台上,从另外一条起跑线继续前行。
《风柜来的人》这是一出青春的闭幕式,阿清经过了在风柜小县城里的狂躁,辗转到大城市高雄的迷茫,在城市里目睹了周遭朋友的聚散,为生活奔波忙碌,猛然醒悟,结束了他无处安放的青春。
阿清和他的朋友们在风柜每天无所事事,打架斗气、台球、恶作剧就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另一面,家人对阿清这个叛逆不学无术的少年感到无望,对他总是充满歧视和指责。后来他们便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风柜,踏上了大城市的旅程,也迈开了人生的一步。在影片的三十三分钟处,导演特意用了一个跳轴镜头表现他们在城市中徘徊无助,虽然这一段表面上是在写实,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个片子时,这一段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他们三人往后在高雄的生活状态,也是这种茫然无措的。父亲的突然离世,小杏坚决的离开,将剩下的一丝轻狂都从阿清的心中抽走,送走小杏后,阿清颓废的坐在货摊边听朋友叫卖磁带,这时郭仔也将离开他们的小团体去当兵,阿清顿时亢奋,站在凳子上大声叫卖,这一瞬间是阿清将青涩、任性、浮躁完全褐去的一瞬间,没有了颓废,没有了徘徊,也没有迷茫,他顿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浮躁的青春也在此谢幕。 就像这部电影描述的一样,人生就像一条轨迹,有很多阶段,我们就顺着轨迹往前爬,偶尔会回头,会被别的东西吸引而偏离,但最后可能我们还是会顺着轨迹的指引,迎向我们的下一阶段,我们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里摸索的时候会盲目看不到希望,但是一旦摸索到了边缘而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将是豁然开朗,质的变化,而后又摸爬滚打的向下一个阶段挺进。
看完这三部影片,讲述的不是自传也不是特例,而是属于一代人的青春,每个人都有童年的烂漫,少年的反叛任性,青涩的记忆,随着时间,我们的青春谢幕。看完之后会感觉到,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活着,甚至觉得每一天都琐碎无聊,但是成长或许就在那么一瞬间,因为某些人生中必经的事情,我们改变了。
纵观三部影片,可以说是亲人、恋人、朋友影响了影片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认为这些都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经历的,三部影片各有所指,但是跳出影片来看,在生活中没有这么纯粹,这三部电影的视点,犹如三条麻绳交织在一起,我们的生活往往是这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的,而将这三部影片所描述的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商业大片不同的是,侯孝贤的电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和真诚,不是夸张的视听盛宴,也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煽情,他就像一个单纯的孩子,没有过多的粉饰,只有最纯粹最原始的一面,侯孝贤的电影是生活的还原与升华,人们的生活并不像大片那么绚烂,也没有现实主义电影那么残酷,这些都是断章取义般的截取了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夸张了生活的某一特点,人们可以在这些电影中感受到刺激,但是却难以捕捉到本真。侯孝贤的电影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摒弃常规的观影思维,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慢慢品味。品味生活的平常与宏大,感受生命的静止与流动,它们不会让你的神经一时麻痹,而是让你登高望远,看完过后观众会感叹生活就是这样,这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我们因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徘徊其中,被生活的本身所困扰和羁绊,抱怨生活的起落和曲折,消极的面对时间的打磨,从侯孝贤的电影里,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生活的美学,虽然平淡,也可能剥夺我们的精力、激情、天真,但是当你失去的时候只是为了获得另外一种充盈的状态,它像一位老者,向我们娓娓道来生活的真谛,让我们避免狂躁与悲观,用期待欣赏的态度与一颗平常心来应对生命的蜿蜒。
(作者简介:赵丝玲(1993.5-),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本科,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录音艺术专业,研究方向:录音艺术(音乐编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