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材料本身的思考,也即对物性的探索。本文中物性论述的重点不在自然科学层面上,而是来源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在《林中路》中所谈的“物之为物,究竟是什么呢?当我们这样发问时,我们是想要认识物之存在(即物性,die Dinghejt)。”)即,存在论层面上的物性。
本人所认为的物性是:物不是供人服务的媒介或工具,也不是作为精神表达的载体,物本身有它自己的世界,也即,物自身在世界中所拥有的东西。人们对物的认识,存在着自然科学的与存在论的不同。通过光照试验来检验玻璃的透明性,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行为。艺术所唤起的是人的生命感知,光照试验可以给我们以客观的知识,却无法给我们以光直观,从而也不可能自然地唤起对这种透明的感受性。缺乏这种最基本的感受性,我们便只停留在科学认知之中,透明的试验就不会成为艺术。那么,如何获知物性或者物是如何存在的?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方式把它放在不同的世界中进行试探,使物隐藏的未知面或特性在这个世界中更大限度地向我们展开(同时这也是它自身所能呈现的),最终使它通过自己的言说得以昭示。
一、透明性的显现
玻璃艺术中的物性如何得以显现?玻璃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属性,可以使光线从它的身体里穿过,同时又能反射光线,光线还可以在玻璃内部产生折射。没有光线,玻璃作品就没有明暗分布、立体感、深度感、空间形状,甚至连最细小的线条也将变得不可见。但是,玻璃的透明性不是简单地用光照就得以检验,也不是在使用中显示出自身,即,只有在被“携入”“世界”中,它的透明属性才能一五一十地展示出来。我们可以从《镶边的空间》这件作品中找到一些启示;
由24块“回”字形的半透明玻璃片搭建出了一个看似“围城”的造型,每一片玻璃与玻璃之间夹杂了一层灰白色的纤维,质地柔软而粗糙的纤维与坚硬而光滑的玻璃形成了强烈对比。幽幽的光线从上至下地穿透玻璃,使得半透明的玻璃显出难以觉察的微妙变化。这一片片彼此相连雾霭朦胧的玻璃使“真理”缓缓地浮出水面——
从半透明的玻璃中看到了一个个的方孔,这些方孔的周围散发着希望的光芒,渐渐地凝聚成了人类居住的城市,点亮了万家灯火。城市是由人类建造的,历史也是人类抒写的,历史既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杂草丛生的,每一个方孔与方孔中间生长的纤维如同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生活中城市的颠覆象征着文化的没落,仿佛历史中或者生活中的每一种选择都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这时从玻璃中却散发出一种凝粹的感觉,犹如历史的沧桑依然遮蔽不住文明的光芒,光芒从玻璃里婉婉地透出,同时也流露出了惋惜与留恋,犹如“楼兰古国”的渐渐逝去。
玻璃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的世界,玻璃的透明性现身于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使玻璃的每一分子都溶入到作品中叙述着自己欲说的话。海德格尔精辟地说到“……作品由于建立一个世界,它并没有使质料消失,倒是才使质料出现,而且使它出现在作品的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金属闪烁,颜料发光,声音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都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刚硬和光泽、颜色的明暗、声音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
两块长方形的玻璃相互透叠并依附在垂直于铁板上的两根铁条里,左右两侧的铁条犹如仆人般地低下了头,并在结构的处理上巧妙地使玻璃稳定住。透明玻璃的表面涂了一层乳白色的颜色,更显得左侧玻璃背后的铁条若隐若现,右侧铁条则清晰可见。这两种材质的不同造成了视觉空间的错位。
然而在利用结构关系创作出这样一组对应关系的形体中,展现了灰白色半透明玻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包含了真相。每一件事情背后的存在都会有真相,此时玻璃显现在这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两扇透明而冷峻的玻璃犹如真相的大门;真相往往若隐若无,不会轻易就能看透,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正直而刚硬的金属象征着真理的永存也伴随着玻璃在作品中述说着自己,它一直召唤着具有智慧的人来揭示……
由于艺术表现的不同,所以玻璃的透明属性在作品中存在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对于物性的探索也是无限的。
二、自己创作中对物性的实践
以探索物性为目的的实践过程中,把研究生学习三年中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注重造型、材料对比、从内部出发。
1、注重造型
这一阶段的作品由于过于注重造型(对于玻璃本身来言),丰富的玻璃语言在复杂的形体中退身于后台。
2、材料对比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对比是否能够凸现玻璃本身呢?本人开始尝试用金属、水泥等材质巧妙地与玻璃相结合。
在创作《隆冬的树》的过程中,把19条玻璃蒙上砂,酸洗到半透明程度的时候用AV胶有节奏地相互粘合。这时发现相互叠加的玻璃更有层次感,在金属上面的玻璃欲显纯净,能凸现玻璃晶莹透亮的特性。棱角分明长方形的玻璃仿佛张扬着阳刚之气,透明玻璃所营造的空间不再有分隔感,正可以使人联想到一片白茫茫无边际的状态,而雪的世界与冷的天空也象征着人的存在状况。
在这里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用石头,布料,泥土,石膏等其它材料来表现这件作品的话,会是怎样。即使表达,也会变得质实、笨拙、呆板,不像玻璃这样空灵。那样就不是开启物的世界,而是阻隔与排斥了。当阻碍了世界的展开,那么对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就减弱了,材料的每一个微小的局部就无法通过自己的言说得以昭示。
3、内部空间
玻璃与其它材质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上一阶段的证明是可行的,但本人感觉玻璃的本性还没有完全得到展示,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呢?本人发现玻璃特有的内部空间是其它材料所无法媲美的,挖掘玻璃的内部效果本人认为是表现玻璃最本质的方式之一。《风生水起》这件作品,本人欲想表现出玻璃内部颜色与颜色之间交融的效果。
从视觉上看,玻璃内部的气泡正带动着蓝色的颜色向上升腾,用手去触摸它,手感却如固体般的冰冷而又光滑,整体看来仿佛是瞬间凝固住的液体。然而,却从中听到一一每一个充满质感、大小不一、承载着生命气息的气泡演奏着蓝调的乐曲,乐曲中充满了生命的起伏与呼吸,每一个线条都是流畅的,没有生硬突兀的起伏,也没有在平淡中失去方向。音乐的走向就像大海中的潮水,许多细小的微波不断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浪潮,当它走到最高点之后,便掉落下来,变成许多滚动的小泡沫。
玻璃的气泡与颜色通过音乐的世界敞开了出来,通过自己的言说得以昭示。
三、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研究并非意在推翻或否定前人,另立新义。物性存在论的思考只是创作活动的形态之一,对它的研究及提出的论点,其意唯在开拓思路,启发创作,通过对玻璃艺术的物性探索,开阔创作的思维,从而照亮一个长久闭锁、却是渊深广博的艺术世界。
本人所认为的物性是:物不是供人服务的媒介或工具,也不是作为精神表达的载体,物本身有它自己的世界,也即,物自身在世界中所拥有的东西。人们对物的认识,存在着自然科学的与存在论的不同。通过光照试验来检验玻璃的透明性,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行为。艺术所唤起的是人的生命感知,光照试验可以给我们以客观的知识,却无法给我们以光直观,从而也不可能自然地唤起对这种透明的感受性。缺乏这种最基本的感受性,我们便只停留在科学认知之中,透明的试验就不会成为艺术。那么,如何获知物性或者物是如何存在的?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方式把它放在不同的世界中进行试探,使物隐藏的未知面或特性在这个世界中更大限度地向我们展开(同时这也是它自身所能呈现的),最终使它通过自己的言说得以昭示。
一、透明性的显现
玻璃艺术中的物性如何得以显现?玻璃具有透明或半透明的属性,可以使光线从它的身体里穿过,同时又能反射光线,光线还可以在玻璃内部产生折射。没有光线,玻璃作品就没有明暗分布、立体感、深度感、空间形状,甚至连最细小的线条也将变得不可见。但是,玻璃的透明性不是简单地用光照就得以检验,也不是在使用中显示出自身,即,只有在被“携入”“世界”中,它的透明属性才能一五一十地展示出来。我们可以从《镶边的空间》这件作品中找到一些启示;
由24块“回”字形的半透明玻璃片搭建出了一个看似“围城”的造型,每一片玻璃与玻璃之间夹杂了一层灰白色的纤维,质地柔软而粗糙的纤维与坚硬而光滑的玻璃形成了强烈对比。幽幽的光线从上至下地穿透玻璃,使得半透明的玻璃显出难以觉察的微妙变化。这一片片彼此相连雾霭朦胧的玻璃使“真理”缓缓地浮出水面——
从半透明的玻璃中看到了一个个的方孔,这些方孔的周围散发着希望的光芒,渐渐地凝聚成了人类居住的城市,点亮了万家灯火。城市是由人类建造的,历史也是人类抒写的,历史既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杂草丛生的,每一个方孔与方孔中间生长的纤维如同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生活中城市的颠覆象征着文化的没落,仿佛历史中或者生活中的每一种选择都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这时从玻璃中却散发出一种凝粹的感觉,犹如历史的沧桑依然遮蔽不住文明的光芒,光芒从玻璃里婉婉地透出,同时也流露出了惋惜与留恋,犹如“楼兰古国”的渐渐逝去。
玻璃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的世界,玻璃的透明性现身于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使玻璃的每一分子都溶入到作品中叙述着自己欲说的话。海德格尔精辟地说到“……作品由于建立一个世界,它并没有使质料消失,倒是才使质料出现,而且使它出现在作品的世界的敞开领域之中:岩石能够承载和持守,并因而才成其为岩石;金属闪烁,颜料发光,声音朗朗可听,词语得以言说。所有这一切得以出现,都是由于作品把自身置回到石头的硕大和沉重、木头的坚硬和韧性、金属的刚硬和光泽、颜色的明暗、声音的音调和词语的命名力量之中。”
两块长方形的玻璃相互透叠并依附在垂直于铁板上的两根铁条里,左右两侧的铁条犹如仆人般地低下了头,并在结构的处理上巧妙地使玻璃稳定住。透明玻璃的表面涂了一层乳白色的颜色,更显得左侧玻璃背后的铁条若隐若现,右侧铁条则清晰可见。这两种材质的不同造成了视觉空间的错位。
然而在利用结构关系创作出这样一组对应关系的形体中,展现了灰白色半透明玻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包含了真相。每一件事情背后的存在都会有真相,此时玻璃显现在这个世界的敞开领域中,两扇透明而冷峻的玻璃犹如真相的大门;真相往往若隐若无,不会轻易就能看透,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正直而刚硬的金属象征着真理的永存也伴随着玻璃在作品中述说着自己,它一直召唤着具有智慧的人来揭示……
由于艺术表现的不同,所以玻璃的透明属性在作品中存在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对于物性的探索也是无限的。
二、自己创作中对物性的实践
以探索物性为目的的实践过程中,把研究生学习三年中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注重造型、材料对比、从内部出发。
1、注重造型
这一阶段的作品由于过于注重造型(对于玻璃本身来言),丰富的玻璃语言在复杂的形体中退身于后台。
2、材料对比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对比是否能够凸现玻璃本身呢?本人开始尝试用金属、水泥等材质巧妙地与玻璃相结合。
在创作《隆冬的树》的过程中,把19条玻璃蒙上砂,酸洗到半透明程度的时候用AV胶有节奏地相互粘合。这时发现相互叠加的玻璃更有层次感,在金属上面的玻璃欲显纯净,能凸现玻璃晶莹透亮的特性。棱角分明长方形的玻璃仿佛张扬着阳刚之气,透明玻璃所营造的空间不再有分隔感,正可以使人联想到一片白茫茫无边际的状态,而雪的世界与冷的天空也象征着人的存在状况。
在这里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用石头,布料,泥土,石膏等其它材料来表现这件作品的话,会是怎样。即使表达,也会变得质实、笨拙、呆板,不像玻璃这样空灵。那样就不是开启物的世界,而是阻隔与排斥了。当阻碍了世界的展开,那么对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就减弱了,材料的每一个微小的局部就无法通过自己的言说得以昭示。
3、内部空间
玻璃与其它材质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上一阶段的证明是可行的,但本人感觉玻璃的本性还没有完全得到展示,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呢?本人发现玻璃特有的内部空间是其它材料所无法媲美的,挖掘玻璃的内部效果本人认为是表现玻璃最本质的方式之一。《风生水起》这件作品,本人欲想表现出玻璃内部颜色与颜色之间交融的效果。
从视觉上看,玻璃内部的气泡正带动着蓝色的颜色向上升腾,用手去触摸它,手感却如固体般的冰冷而又光滑,整体看来仿佛是瞬间凝固住的液体。然而,却从中听到一一每一个充满质感、大小不一、承载着生命气息的气泡演奏着蓝调的乐曲,乐曲中充满了生命的起伏与呼吸,每一个线条都是流畅的,没有生硬突兀的起伏,也没有在平淡中失去方向。音乐的走向就像大海中的潮水,许多细小的微波不断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浪潮,当它走到最高点之后,便掉落下来,变成许多滚动的小泡沫。
玻璃的气泡与颜色通过音乐的世界敞开了出来,通过自己的言说得以昭示。
三、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研究并非意在推翻或否定前人,另立新义。物性存在论的思考只是创作活动的形态之一,对它的研究及提出的论点,其意唯在开拓思路,启发创作,通过对玻璃艺术的物性探索,开阔创作的思维,从而照亮一个长久闭锁、却是渊深广博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