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翠”还是“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使语文教材呈现“一标多本”的格局。由于不同的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课文内容选择产生差异。这种群芳竞艳的局面为课程资源开发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人教社2002年新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唐代刘禹锡的诗作《望洞庭》,其中第三句是“遥望洞庭山水翠”。而苏教社2001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也选用了这首诗,其第三句则是“遥望洞庭山水色”。这可把教师们给难住了。同样是国家审定的教材,同一首诗怎么用字不相同呢?这首古诗是要学生背诵的,到底让学生记哪种说法呢?
  有人认为这是出版社之间缺少沟通导致的不合理冲突,这样会让教师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建议把类似的分歧统一起来。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是这样看的:
  
  首先,这种分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史实。
  
  在中国的古诗文中,同一诗文,出处不同,往往有个别字词上的差别。这些不同的说法都说得通,各有各的特色。就拿“遥望洞庭山水翠”一句来说,宋朝的葛立方所编的《韵语阳秋》中引为“遥望洞庭湖水面”;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中这样表述:“遥望洞庭山水翠一作山翠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彩图唐诗三百首》中引为“遥望洞庭山水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古代文字传承的方式决定了古诗文的讹错很多。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古代诗文传承多靠手抄,笔误难免;最初的印刷靠雕版来实现,一旦雕版出错,修改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古诗文体的特点,也导致了同一诗句多种说法的出现。古诗言简意丰,多有艺术空白,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一种不同的说法,都可以看成是引用者的再创作。所以这些“说得通”,甚至“别有味道”的讹错就流传下来,以致后人很难说清谁是“原件”,谁是“赝品”。
  
  其次,这种分歧,给我们提供了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
  
  这个现象不是教师虚拟出来的,而是教材呈现出来的事实,是个回避不了的“硬问题”,能使学生对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要做大量的收集、整理信息的工作,更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可见,不同版本教材的这种内容分歧,不是消极的冲突,而是合理的冲撞,是新教学理念下宝贵的学习资源。
  根据上述理解,我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出点子”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没有立即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深有同感地说:“是啊,这个问题真叫人为难!都是专家编的,也都说得通,叫我们相信谁好呢?”学生们都笑了。我又问:“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点子?”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一下子提出许多点子:
  (1)看教材的出版时间,旧的服从新的;
  (2)看出版社,哪个出版社名气大就采用哪个的说法;
  (3)选用本省教材的说法;
  (4)根据自己的理解,觉得哪个说法更合理就用哪个;
  (5)多查查资料,哪种说法拥护者多,就选用哪种;
  (6)主张抓阄儿,听天由命。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自然还得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在教学之初,我们允许平庸,容忍错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2.把“路”引给学生,让学生“找门子”
  这些点子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但在理解、处理问题的水平上,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时,我把学生的点子都写到黑板上,问:“你们看,哪个点子是金点子?”经过一番争论,学生普遍认为,这些点子都称不上是“金点子”,但(4)(5)两个点子有些价值。最后我把这两个点子称为“银点子”,推荐给了学生,让他们课后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课后,学生有的反复吟咏,比较两种说法的不同;有的去书店,去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向家长专家请教,忙得热火朝天。
  (评: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使这种学习方式真正发挥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这个“评点子”教学环节,有效地将学生探究引上了正轨,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把“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练嘴皮子”
  经过充分准备,学生有了自己的主张,我把他们分为“翠”派和“色”派,让他们进行一场辩论赛。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拿出自己的证据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辩论场上精彩纷呈。
  这场辩论赛,“翠”派以许多权威的资料镇住了对方,“色”派也以其独到的理解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虽然最后谁也没说服谁,但大家感受到了求真的乐趣,从对手那儿学到了不少知识。
  最后我宣布,“翠”、“色”两派战成平局,双方有权保留自己的观点,全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评:辩论赛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只有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教师的总结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深得学生的心,自然会赢得学生的拥护。)
  
  4.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打底子”
  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题为“由《望洞庭》中一个字想到的”小论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经过两周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学生收获了丰硕的学习成果:有的了解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有的搜集了古代手抄本的讹误的趣谈,有的试图刨根问底,研究刘禹锡当初到底是怎么写的……小论文有理有据,在稚气中透出浓浓的书卷气息。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打下了浓浓的文化底色。
  (评:不少人认为,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可行。其实,不是不可行,关键是很难找到适合小学生的课题。本文提及的这一课题开口小,可选择性强,要求的弹性大,学生只要下工夫,就很容易尝到成功的滋味。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是有效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其他文献
在教完白居易《暮江吟》后,我设计了这们一个练习:你能用打比方的手法,尽可能多地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略微思考后,便纷纷举手:
期刊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本设计欲摆脱教材、教参与传统观念的束缚,抓住教材中的“亮点”,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激发学生想像和创造的潜能,努力实践新课标,体现新理念。
期刊
教学理念  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教学流程
期刊
《曼谷的小象》一文写得情景交融,给人以美妙、温馨的感觉。晨雾色彩斑谰、瑰丽动人;小象聪明、乖巧、善解人意;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教学中,以“美”贯穿全过程,围绕景美、象美、人美,通过读读、想想、演演、说说、背背。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探究美、表达美,并积累美的语言文字。
期刊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对同学们来说一定觉得很陌生,其实啊,大家早已会背一些文言文的句子了。比如(投影出示),这几个句子你就很熟悉,谁能把它填完整,说说是什么意思?
期刊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怕动脑筋,什么事都坐享其成,这可能是学生生活条件过于优越造成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尝试着让中高年级学生写学后感,让学生学会思考。“今天把知识教给学生,明天他们可以通过考试;教给他们怎样思考和学习,他们就能获得一生的成功。”(选自《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一开始,我笼统布置学生每天晚上必须写一天的学习感受。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泛泛而谈,只是为了完
期刊
一、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去学校的周围或郊外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喜欢的景物,仔细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二、设计理念
期刊
“秦”字的由来  秦始皇赢政统一全国后,重立国号时动了很多脑筋。有一天,他问部下:“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史书上有无记载?”有一官员答:“从开天辟地以来,功过是非都记载在《春秋》中。”赢政一听特别高兴,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占《春秋》各一半,定国号吧。”
期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探究式学习,了解“蝴蝶谷”这一名称的由来,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同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  1.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描写了台湾蝴蝶谷的迷人景象。这节课,我们来具体感受蝴蝶谷究竟是怎样的美,再探究一下蝴蝶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美景的。
期刊
一、引入课题,燃起欲望    1.揭示课题。同学们,当夜晚仰望天空时,我们看到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像七颗钻石,闪闪发光,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课件演示大熊星座)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莹闪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世界,认识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小姑娘,了解在她身上发生的一个奇特的故事。  2.齐读课题。提问:对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