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自己能读书、会读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更新观念,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新的教学观念应是学生主体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潜力与文章发生直接有意义的联系,生成生动活泼主动的阅读心理需求,强化了语义、语境、语感的体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联想、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如单元教学: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做到“口诵心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养成带问题阅读的习惯。再次,教会学生能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能力,就是阅读中能通过语言材料迅速感知问题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具体表现。从学生的阅读情形来看:阅读感受能力的提高,阅读量是前提,而阅读的质则是语感培养的保障。所谓质,就是对典型的名篇,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一般字面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体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义,以及掌握阅读所运用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传统的读书方法:熟读精思,熟读成诵。熟读精思是语言感受新“图示”而同化融解其他语言信息所不能缺少的过程,是获取阅读“金钥匙”的途径。没有精读这个学习阅读知识、把握阅读规律、掌握阅读方法、体会文章意蕴的过程,则语言的感受只是皮相。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只有扩大阅读量和熟读精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果。
三、注重阅读和生活相结合
学生阅读的量越大面越宽,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积累就越丰富;读得越精越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体会就越深刻。苏轼曾经将生活中的阅读过程形象地概括为“八面受敌法”:读书一次只带一个问题读,等这个问题弄通后,再带一个问题读,如此反复,就能从不同角度理解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仿佛在不同方面受到人的思维的“进攻”,这样的阅读过程需要运用发散思维,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例如:讲授《蒹葭》一文,我引导学生将课文读了四遍,每一遍都只带一个问题读。第一遍读课文,是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可否用这首乐曲作电视剧的主题曲。第二遍读课文,是研究如何将课文改编成电视剧,包括三个统一的小问题:如何根据课文第一段为两个人物设计特写表情;如何根据课文第二段设计画面,表现男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如何根据课文第三段设计画面、音响并补充情节。第三遍读课文,讨论根据《蒹葭》改编成的电视剧,其感情基调是“悲伤”还是“悲愤”。第四遍读是为了背诵课文,在一堂课内,同学们对《蒹葭》这篇课文进行了“四面夹击”,从不同方面打开了四个缺口,打了个大胜仗。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课外阅读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等,从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实践使用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他的篇章问题,“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一、更新观念,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新的教学观念应是学生主体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潜力与文章发生直接有意义的联系,生成生动活泼主动的阅读心理需求,强化了语义、语境、语感的体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联想、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真正达到不教的目的。如单元教学: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要求,确定精读、略读的内容,对于典范文章、精彩文段,须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摘抄名言警句,体会词句含义,做到“口诵心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教给学生自设阅读的目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定出每次阅读所要解决的问题,养成带问题阅读的习惯。再次,教会学生能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能力,就是阅读中能通过语言材料迅速感知问题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具体表现。从学生的阅读情形来看:阅读感受能力的提高,阅读量是前提,而阅读的质则是语感培养的保障。所谓质,就是对典型的名篇,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一般字面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体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义,以及掌握阅读所运用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传统的读书方法:熟读精思,熟读成诵。熟读精思是语言感受新“图示”而同化融解其他语言信息所不能缺少的过程,是获取阅读“金钥匙”的途径。没有精读这个学习阅读知识、把握阅读规律、掌握阅读方法、体会文章意蕴的过程,则语言的感受只是皮相。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只有扩大阅读量和熟读精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果。
三、注重阅读和生活相结合
学生阅读的量越大面越宽,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积累就越丰富;读得越精越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体会就越深刻。苏轼曾经将生活中的阅读过程形象地概括为“八面受敌法”:读书一次只带一个问题读,等这个问题弄通后,再带一个问题读,如此反复,就能从不同角度理解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仿佛在不同方面受到人的思维的“进攻”,这样的阅读过程需要运用发散思维,有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例如:讲授《蒹葭》一文,我引导学生将课文读了四遍,每一遍都只带一个问题读。第一遍读课文,是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配乐朗读课文,思考可否用这首乐曲作电视剧的主题曲。第二遍读课文,是研究如何将课文改编成电视剧,包括三个统一的小问题:如何根据课文第一段为两个人物设计特写表情;如何根据课文第二段设计画面,表现男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如何根据课文第三段设计画面、音响并补充情节。第三遍读课文,讨论根据《蒹葭》改编成的电视剧,其感情基调是“悲伤”还是“悲愤”。第四遍读是为了背诵课文,在一堂课内,同学们对《蒹葭》这篇课文进行了“四面夹击”,从不同方面打开了四个缺口,打了个大胜仗。
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课外阅读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等,从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实践使用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他的篇章问题,“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