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理念”的探讨及其教育实践的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尊重
  
  “听话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和学生“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卡尔·罗杰斯在《论做人之道》一书中写道:“在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制造出顺从者、定型人之后,对个人的教育就‘结束’了,而不是首先塑造出有自由创造力的、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家。”可以说这句话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的教育现状。
  中国现行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早已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究其原因,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特别漫长,等级森严,存在着极为浓厚的上下、尊卑观念。尊卑观念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论语·季氏》载孔子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就是要以天子为核心。《荀子·礼论》载荀子语:“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所称。”这就是提倡尊卑有序。尊卑观念表现在官吏中,就是论资排辈;表现在文人中,就是行必法祖;表现在家庭中,就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表现在人事中,就是逆来顺送、谦恭礼让;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数千年的中国社会里,根本就没有“平等”二字可言,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了50多年,但是“平等、民主”的观念至今还没有深入人心,“公民”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
  尊重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这种基本的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传统美德的最基本的部分。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孩子和学生在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在受尊重之列。以往孩子和学生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他们追求自尊、自爱、自主、自强等民主平等的观念,要求实现自身价值和个性特点充分发展,他们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因此,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而这也正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根本原因。
  
  “尊重理念”的原理
  
  1、产生尊重的前提: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是产生尊重的前提,尊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应该是这样的:学生是一个平等的、发展中的人。
  2、尊重需要的产生:哲学家们和心理学家们都发现,人类个体生来具有一种自我肯定的价值倾向。正是这种自我肯定的价值倾向使个体产生自尊,也产生尊重的需要。
  3、尊重的内涵:
  (1)尊重学生的存在性,不论学生的过往表现好或不好,学生作为一个人,就有人所存在的尊严。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学生,要维护和捍卫学生的尊严。否则,我们的教育完全没有意义。
  (2)尊重学生的整体性,尊重学生,就是要认可、赏识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教师欣赏的眼光是学生肯定自我的正反馈,学生在这样的欣赏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学生自我得到了成长;学生在这样的欣赏中也发现了自己的成功,同时学生自己也就积累了成功的心理经验。
  尊重的技巧在于,学生在某件事性或某个方面的取得(相对)成功,教师就直接的表扬或者间接暗示他(整体)的成功,例如学生做对了一道数学难题,虽然只是一道数学题而已,但我们最常用的说法是“你很棒”,认可的对象是他的整体,而不是说“由于某些原因,你仅仅是此时做此题比别人做得更好一些”。而当学生失败或错误时,教师只能指出他是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起问题原因,该原因可能是各种主、客观因素,但一定不能是由于他的存在或他的性质。例如学生做错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最忌讳说法是“你真差”,因为这是对学生的整体性的否定。适当的说法是:“由于某些原因,你仅仅是此时不会做此题。”例如学生违纪犯错,即使是屡次犯错,教师也不能认定学生“死性不改”,最重要的是首先维护他作为一个公民的尊严,之后再就事论事的为他分析犯错的原因。
  (3)尊重学生的发展性,期望和鼓励,实际上是在尊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这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从自我心理学角度来看,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可以强化学生的“可达到的自我”的概念。比如我们常常这样期望一个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学生一旦把“有创造的人”作为他“可达到的自我”去加以努力,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将会是巨大而持久的。
  4、尊重的价值和意义:尊重可以使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尊重是人类基本伦理理念,是人际关系的首要准则。教育是一种人际关系,所以,尊重也是教育的首要准则;尊重的态度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因而,尊重学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尊重;尊重是人本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教育中的尊重是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将促进学生形成高自尊。
  
  学生作为主体和客体的“尊重理念”的教育实践
  
  教育者应当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人性,努力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为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我们要努力构建师生相互尊重与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尊重教育,一是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这样一个客体,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对学生的尊重,二是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这样一个主体,学生对教师、家长、学校、社会、他人等的尊重。这里引用“尊重平等教育”的实施内容。
  1、对学生的尊重,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尊重心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第二,尊重全体。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不尊敬老师的学生。
  第三,保护自尊。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第四,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男生和女生;平等对待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学生。
  第五,平等机会。给所有学生提供担任班干部的机会;在公布成绩时平等;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在安排座位、上课提问时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时平等。
  2、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永远是相互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尊重的品质
  第一,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兴趣、爱好;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个性特点;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抱负与志向;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同学、老师和父母的个人意愿。
  第二,尊重所有人。尊重每一个同学;尊重每一个教师;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人们;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们;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
  第三,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自尊。不欺负、殴打同学;不辱骂同学和老师;不与同学、老师大吵大闹;不给同学和老师起恶意的绰号;不议论同学和老师的短处;不挑拨同学间或教师间的关系。
  第四,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所有的同学;平等对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平等对待男女生和男女教师;平等对待父亲和母亲;平等对待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平等对待与自己亲疏不同的人。
  第五,平等机会。维护个人在学校和班级的权利;维护个人在家庭的平等权利;在学校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务和责任;在资源紧缺时恪守公平原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
其他文献
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意义深远,已成为必然。但是在实行大类招生改革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科性较强的专业招生方法、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的现象以及如何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等问题,是实施按大类招生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认真对待。  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所谓大类招生就是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
期刊
战争时期,美国一名军人在前线因违反军纪而被处决。当负责通报消息的人见到那名军人的寡妻孤儿时,却动了恻隐之心,竟谎称他们的亲人在战场上是如何地勇猛杀敌,屡立战功,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临走时他还特别抚摸着那年幼的孩子说:“你要永远记住,你是英雄的儿子,你有一个多么出色的爸爸!”从此,“英雄”的儿子在自豪与骄傲的心理驱动下,时时处处都表现得异常优秀,后来他确实成了一位真正令人敬仰的英雄。  这是一个多
期刊
宁夏高校招生录取接近尾声 高职生源好于往年    历时一个多月的2007年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目前已进入到高职(专科)录取阶段,预计本周全部录取工作结束。高职(专科)共录取学生15073人,其中,区外高职(专科)计划招5573人,区内高职(专科)计划招生9500人。  记者昨日从录取现场获悉,三本录取已结束,录取分数线在400多分以上。昨日正在进行的是高职400分段的录取,预计在300分段就可以完成高
期刊
教育投入不足固然是一个问题,比这个问题更严峻更紧要的问题,则是教育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称。  任何投入都应该追求产出的最大化,但教育不是经济部门,它的产出不应该是利润,而应该是社会效益。我们说教育投入和产出不对称,主要是说教育产出的社会效益没有做到最大化。教育应该产出的诸多社会效益中,第一效益是公正,这方面尤其有改进空间。由于贫富分化,无力负担教育成本的家庭增加。这就需要教育上的公共救济。教育是弱者改
期刊
前不久,衢州市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在江山市江山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亲眼目睹了来自全市各地的11位选手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此次评比一改以往“提前一个月通知限选课题,由教研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备课、通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最后由选手上台表演”的做法,而是提前一天通知选手,选定同一教学内容(同课),然后各自备课,抽签“借班”教学以比高低。由于不
期刊
本刊讯: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提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有更多的教育家办教育,呼吁学校校长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  陈小娅在题为《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的讲话中指出:“今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这里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巧设情境,激起探究之欲    布
期刊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就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话题。怕写作文成了学生的“顽疾”。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设计了种种的教学方案,如以文体为单位逐一训练的教学体系,以写作知识为序的训练体系等等。这些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作文教学,展示了作文教改的成绩,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奈地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冷漠态度依旧,作文教学在无形之中再次走上了传统的套路:仍然强调
期刊
两岸教育界倡议:进一步扩大两岸教育交流成果    由200余名两岸教育界人士参加的“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10日晚在北京闭幕。论坛发表共同倡议提出:要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两岸教育界人士就青少年社会教育进行定期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两岸教育交流的成果。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副主席叱利群,台湾省教育会理事长郭添财,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
期刊
近日,在教育部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我们见到了广西玉林市教科所蔡梓权所长(以下简称蔡),并就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对他进行了专访。    教育前沿:蔡所长,您从广西远道而来参加这次会议,请谈谈有什么感受?    蔡:这次研修班是教育部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内容十分丰富。听了比利时学者罗杰斯先生关于组合教学法和学生能力评价的讲学、香港中文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