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经济宣传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并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由于经济学专业性强,如何在经济宣传中既能把经济理论问题讲的通俗易懂,又能把经济现象说深说透,使读者看明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A、 善于拓展新空间
经济宣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使经济宣传受读者喜爱,宣传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经济专业知识,对经济规律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又要了解一般读者的心理,以及对各方面问题的熟悉程度。宣传工作者需要获得专门的训练和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同时又要通过传媒或其他的方式来了解大众对最新经济情况的熟悉程度,知道一般读者对当前经济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对最新动态的掌握程度等等。只有这样,宣传中才可能在不断向受众传达新信息、新概念的同时,不至于脱离受众的接受能力现状。
当今社会对经济宣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这种需求分化的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令人感到“众口难调”。因此,在经济宣传中必须有明确的定位。一方面,需要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和信息,帮助他们了解经济的发展趋向和各主要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局。另一方面,各个具体的经济部门、经济行业也需要从宣传中了解新的经济动向和情况,这对经济宣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基层群众来讲,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普通老百姓也在不断增强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和欲求,不同层次、类型的读者都需要宣传者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所以,在宣传中为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就需要更为细致的划分读者群,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裁剪”出不同的花样品种,这样才能搞好读者真正喜爱的经济宣传工作。
在经济宣传中,数字的运用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由于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不够充分,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十分有说服力的数字,到他们那里就成了空洞乏味的“天书”。经济宣传在运用数字时,应适当联系具体的、读者更为熟悉的事物来加以说明。如反映企业在今年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时,可与去年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加以对比,这样,有利于读者加深理解。
在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形势发展迅猛,经济宣传的内容应当围绕变化多端的热门话题来适时改变,这样,才能在读者中引起共鸣,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眷顾。例如,我国加入WTO后,在许多方面需要和国际惯例接轨,如何围绕WTO的方方面面情况,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这应当成为今后一个阶段经济宣传的重点。
B、 重视栏目构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宣传工作往往以条块分工,形成经济宣传的栏目构成比较僵化:农业新闻、工业新闻、财贸新闻、交通运输新闻等。这也是导致经济宣传重生产、轻消费,重经济工作、轻经济生活,重领导角度、轻社会角度,重产量、轻效益,重计划、轻市场等一系列倾向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年代,从事经济宣传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视野开阔了,经济宣传的领域也就拓展了。社会主义市场是个“大市场”概念,是经济信息的源头,而经济信息也是资源,也是财富。这个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外贸市场、金融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人才市场、信息产业市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经济宣传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特别在普遍满足人们的经济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为领导提供经济工作决策参考,为广大消费者开拓经济视野,从而更理性地消费。经济宣传的栏目构成应重新组合,不仅从形态上、更应从内涵上作如下分类:一是动态型的经济新闻,大多一事一报、简洁明快的短新闻或简讯,特别是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消费信息,为人们普遍关注。这也是经济新闻为人们进行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二是综合型的经济新闻,要求点面结合,反映某个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全局,让受众在宏观上认清经济形势或工作大局,对领导或白领阶层的工作有指导作用,对普通群众也有提高认识的启迪作用。三是“两栖型”的经济新闻,是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等的交叉。四是思辨型的经济新闻,实际上是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来报道重大的经济事件或经济问题,往往采用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的方式。这类深度报道在分析研究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与经济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警示社会,并给有关决策机构与领导阶层提供参考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C、 寻找形象视角
要使经济宣传活起来,使这类应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新闻作品富有较强的可读性、接近性和与读者的亲和力就要注意寻找恰当的形象视角,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宏观的事物微观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浅入深。经济宣传需要形象思维。这里所说的“形象”,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概括,而是具有新闻真实性品格的“这一个”,是现实生活局部画面的“定格”和“下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不仅期待读到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时代感的经济宣传作品,期待得到大量真实、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希望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而形象是美的载体,没有形象的宣传作品,其宣传、鼓动、舆论引导等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形象化,应是新闻作品努力追求的境界,重大经济宣传当然也不能例外。
同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一样,选择获取形象视角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处理好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一般来说,重大经济宣传要涉及到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往往给人以枯燥的感觉。这就要求记者的认识经历“形象—理性—形象”的过程,需要理性升华和感性的再现。二是处理好局部及细节的截取。当整个宣传工作成竹在胸之后,就要果断地放弃“竹”的总体轮廓,推近镜头,聚焦最能代表总体、反映总体的那一部分,从中找出最佳形象视角。三是要有适当的现场描写。重大主题经济宣传需要运用大量历史背景材料。怎样让这些“死”材料“复活”呢?到现场去。虽然今天的现场早已时过境迁,但只要用心观察,仍然可以发现能够洞见历史的形象视角。
寻找重大经济宣传的形象视角必须依“理”而行。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识繁,才能就简。任何没有理性深度和知识学养作后盾的形象罗列,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因此,经济宣传者必须经常研读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文件,关注经济理论界的最新思想动态,知晓国际经济领域的新事物,新问题。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有助于人们对复杂事物和事理的理解,但是形象所充任的,毕竟是认识的“向导”,它不能替代思想本身。要使读者通过形象的引导而接受我们宣传主题思想的传播,还要靠有理有据、准确精当、深邃雄辩的理性分析。如果重大经济宣传有了形象视角而缺乏经济理论的分析和思考,读者就不会感到不过瘾、不解渴,形象就会成为肤浅的代名词,再生动也会失去意义。
(作者单位:青岛日报社)
A、 善于拓展新空间
经济宣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使经济宣传受读者喜爱,宣传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经济专业知识,对经济规律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又要了解一般读者的心理,以及对各方面问题的熟悉程度。宣传工作者需要获得专门的训练和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同时又要通过传媒或其他的方式来了解大众对最新经济情况的熟悉程度,知道一般读者对当前经济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对最新动态的掌握程度等等。只有这样,宣传中才可能在不断向受众传达新信息、新概念的同时,不至于脱离受众的接受能力现状。
当今社会对经济宣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这种需求分化的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令人感到“众口难调”。因此,在经济宣传中必须有明确的定位。一方面,需要为各级决策机构提供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和信息,帮助他们了解经济的发展趋向和各主要经济发展的宏观大局。另一方面,各个具体的经济部门、经济行业也需要从宣传中了解新的经济动向和情况,这对经济宣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基层群众来讲,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普通老百姓也在不断增强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和欲求,不同层次、类型的读者都需要宣传者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所以,在宣传中为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就需要更为细致的划分读者群,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裁剪”出不同的花样品种,这样才能搞好读者真正喜爱的经济宣传工作。
在经济宣传中,数字的运用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由于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不够充分,所以在经济学家看来十分有说服力的数字,到他们那里就成了空洞乏味的“天书”。经济宣传在运用数字时,应适当联系具体的、读者更为熟悉的事物来加以说明。如反映企业在今年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时,可与去年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加以对比,这样,有利于读者加深理解。
在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形势发展迅猛,经济宣传的内容应当围绕变化多端的热门话题来适时改变,这样,才能在读者中引起共鸣,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和眷顾。例如,我国加入WTO后,在许多方面需要和国际惯例接轨,如何围绕WTO的方方面面情况,需要我们去努力探索,这应当成为今后一个阶段经济宣传的重点。
B、 重视栏目构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宣传工作往往以条块分工,形成经济宣传的栏目构成比较僵化:农业新闻、工业新闻、财贸新闻、交通运输新闻等。这也是导致经济宣传重生产、轻消费,重经济工作、轻经济生活,重领导角度、轻社会角度,重产量、轻效益,重计划、轻市场等一系列倾向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年代,从事经济宣传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视野开阔了,经济宣传的领域也就拓展了。社会主义市场是个“大市场”概念,是经济信息的源头,而经济信息也是资源,也是财富。这个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外贸市场、金融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人才市场、信息产业市场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经济宣传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特别在普遍满足人们的经济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为领导提供经济工作决策参考,为广大消费者开拓经济视野,从而更理性地消费。经济宣传的栏目构成应重新组合,不仅从形态上、更应从内涵上作如下分类:一是动态型的经济新闻,大多一事一报、简洁明快的短新闻或简讯,特别是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消费信息,为人们普遍关注。这也是经济新闻为人们进行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二是综合型的经济新闻,要求点面结合,反映某个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全局,让受众在宏观上认清经济形势或工作大局,对领导或白领阶层的工作有指导作用,对普通群众也有提高认识的启迪作用。三是“两栖型”的经济新闻,是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等的交叉。四是思辨型的经济新闻,实际上是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来报道重大的经济事件或经济问题,往往采用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的方式。这类深度报道在分析研究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与经济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警示社会,并给有关决策机构与领导阶层提供参考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C、 寻找形象视角
要使经济宣传活起来,使这类应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新闻作品富有较强的可读性、接近性和与读者的亲和力就要注意寻找恰当的形象视角,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宏观的事物微观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浅入深。经济宣传需要形象思维。这里所说的“形象”,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概括,而是具有新闻真实性品格的“这一个”,是现实生活局部画面的“定格”和“下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不仅期待读到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时代感的经济宣传作品,期待得到大量真实、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希望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而形象是美的载体,没有形象的宣传作品,其宣传、鼓动、舆论引导等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形象化,应是新闻作品努力追求的境界,重大经济宣传当然也不能例外。
同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一样,选择获取形象视角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处理好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一般来说,重大经济宣传要涉及到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往往给人以枯燥的感觉。这就要求记者的认识经历“形象—理性—形象”的过程,需要理性升华和感性的再现。二是处理好局部及细节的截取。当整个宣传工作成竹在胸之后,就要果断地放弃“竹”的总体轮廓,推近镜头,聚焦最能代表总体、反映总体的那一部分,从中找出最佳形象视角。三是要有适当的现场描写。重大主题经济宣传需要运用大量历史背景材料。怎样让这些“死”材料“复活”呢?到现场去。虽然今天的现场早已时过境迁,但只要用心观察,仍然可以发现能够洞见历史的形象视角。
寻找重大经济宣传的形象视角必须依“理”而行。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识繁,才能就简。任何没有理性深度和知识学养作后盾的形象罗列,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因此,经济宣传者必须经常研读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文件,关注经济理论界的最新思想动态,知晓国际经济领域的新事物,新问题。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有助于人们对复杂事物和事理的理解,但是形象所充任的,毕竟是认识的“向导”,它不能替代思想本身。要使读者通过形象的引导而接受我们宣传主题思想的传播,还要靠有理有据、准确精当、深邃雄辩的理性分析。如果重大经济宣传有了形象视角而缺乏经济理论的分析和思考,读者就不会感到不过瘾、不解渴,形象就会成为肤浅的代名词,再生动也会失去意义。
(作者单位:青岛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