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即道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wong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工艺文献,记述了三十多个部门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过程,与造物有关或属于造物范围的有:农用工具(乃粒、精粹),衣料染织(乃服、彰施),金属铸锻(五金、冶铸、锤锻、佳兵),陶瓷砖瓦(陶埏),造纸(杀青、丹青),交通工具(舟车),珠宝琉璃(珠玉)。造物包含“技术”层面及形制层面,“技术”隐藏于形制的幕后,形制是“技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手工造物阶段,器物的制作往往表现为对原有形制的仿制及技艺的传承,手工技艺及经验可能包含比它本身更多的内涵。《天工开物》延续《考工记》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注重天、地、人、物的整体和谐的造物观。著者宋应星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注重人的造物主体地位,强调造物的人伦日用。自明代中后期以后,“阳明心学”使得社会生活观念向世俗化转变,如李贽就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宋儒高深玄远的“道”就是人伦物理,拉近了造物與日常生活的距离。明代造物突破汉唐以来造物森严的等级规范,逐渐走向世俗化,开始关注下层民众百姓生活所需。晚明时期泰州学派的代表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对社会生产实践产生很大影响,认为“符合百姓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即为道,反之,则为异端。”“道”就蕴藏在百姓日用事物中。宋应星提出“效于日用”,认为工艺造物最基本的目的是满足广大百姓日用所需。《天工开物》所蕴藏地注重日用的造物价值观是晚明文化思潮的表现,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宋应星的“经世致用”观
  当国家处于军事、政治、经济的危机之中,宋应星意识到要改革才能挽救时弊,如在《野议》一书中提出《世运》《进身》《民财》《士气》《屯田》《催科》《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和《乱萌》等共十二议。他的这种危机感,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深刻体会,进而转化为写作的重要动力,针对“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鬻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以及“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馕,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的社会情形,主张“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于是,宋应星关注与民生日用相关的实用技艺,按“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编撰《天工开物》,并在序言中坦言:“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宋应星注重农业、手工业技术的实用性,主张“效用于日用之间”的经世致用。当主流传统文人士大夫以成为“博洽者”来实现“实学”思想,而宋应星却走进田间、作坊,调查、记录有益于民生日用的实用技术,与徐光启、王徵等文人士大夫的造物价值观念相一致。
  《天工开物》中流露的“呈效于日用之间”之实用观念,与宋应星从科举转向实学的精神一脉相承。在“五金”篇中肯定黄金价值的同时强调器具的功用性:“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直高而无民耳。”;“锤锻”篇中指出:“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肯定器物的实用价值。因此,《天工开物》强调关怀底层民众生活、生产的造物致用观,超越了传统文人“经世致用”之学的见解,同时还强调普通群体的造物力量,突显人在造物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效于日用之间”的造物观
  《天工开物》的体系结构符合人类以生存为第一要义的造物观念。“乃粒”“粹精”“作咸”“甘嗜”“曲蘖”等是“食”部分,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陶埏”有与“用”相关的罂、瓮、白瓷,也有与“住”相关的砖、瓦;“乃服”“彰施”属于造物艺术体系的“衣”部分;“燔石”属于“住”部分,虽然不是非常直接体现“住”,但与“住”相关;“冶铸”“锤锻”“五金”“杀青”“丹青”“佳兵”等属于“用”部分;“舟车”属于“行”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以“食”“衣”“行”“住”“用”为主,造物艺术也是以此为基础。“食”“衣”“行”“住”“用”也就自然成为《天工开物》造物叙述的基本逻辑结构。
  宋应星提出“效于日用”,认为工艺造物最基本的目的是满足广大百姓日用所需。明代的文震亨在《长物志》开篇就总结了中国古代器物的特点:“古人制器尚用,不惜所费”;明末李渔也阐述了有关器物制作的功用思想,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提出:“凡人制物,务使人可备,家家可用”。文震亨、李渔等士大夫群体也倾心于日常生活,从日常叙事视角和模式研究文人造物,对器物的文人日用展开研究。《天工开物》流露出宋应星“经世致用”的思想,认为工艺造物要以百姓日用为参照,反对“皇家宫殿所用的琉璃瓦,而制作原料必须舟运三千里才能到达京师”的行为,肯定民用砖瓦罂瓮的制作。但不可否认,当时晚明社会呈现奢靡的生活样态,据何良俊对饮食的记载:“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菜五色,肴五品而已。惟大宾或新亲过门,则添虾、蟹、蚬、蛤三四物,亦岁中不一二次也。今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范濂在《云间据目抄》中也记载了服饰方面“嘉靖时,民间皆用镇江毡袜,近年皆用绒袜,袜皆尚白。而贫不能办者,则用旱羊绒袜,且与绒袜乱真,亦前所称薄华丽之意。”,居家器用方面“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装杂器,俱属之矣。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厨几棹,皆用花梨、瘿 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服饰、器物可谓精巧、奢靡至极。晚明尚奢之风日益蔓延,对“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的传统造物观念形成冲击。
  明中叶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物异彩纷呈。当时造物呈现上层宫廷文人与下层民间市民之别,大多数文人士大夫追求古雅、精致,崇尚文玩器物。如高濂的《遵生八笺》论及器物(包括家具、文房用具、行旅用品以及与室内陈设有关的物品)营造的环境,艺术品、绘画和青铜器、漆器、瓷器的收藏与鉴赏;还有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描绘了与明代士绅阶层相关的物质产品,分别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十二类,讲究平常日用之物的精、雅、奇、巧。而下层民间造物则注重朴素、实用,关注民生、服务大众。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下层百姓造物为视角,记述了农用工具、衣料染织、金属铸锻、陶瓷砖瓦、造纸、交通工具、珠宝琉璃等七大类,几乎涵盖除漆器之外造物的各个方面。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下层百姓造物为视角,记述了农用工具(如图1)、衣料染织、金属铸锻、陶瓷砖瓦、造纸、交通工具、珠宝琉璃等七大类,几乎涵盖除漆器之外造物的各个方面。与《考工记》相比,《天工开物》已经没有那种森严的伦理等级规范,主要记述技术、分工、生产的发展痕迹,追求“呈效于日用之间”的造物实用性。   宋应星认为“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并感叹发明此类器具的人“岂非人貌而天者哉”。“锤锻”篇中强调“世无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以及“乃服”篇中赞誉“不乱之妙,消息全在交竹”,都流露出对造物工具的重视。此外,《天工开物》关怀人们的食、衣、住、行、用方面实用器物,关注社会底层的生存现实,体现“致用”“利人”的造物价值观。
  以用為本
  《天工开物》秉承圣人创制的“备物致用”传统,追求“呈效于日用之间”的造物实用观。晚明,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平民思想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百姓日用”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疏云:“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万方百姓恒日日赖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强调百姓只是使用器物的普通众人,而对器物背后的道理或“形而上者之为道”的器之所以然的东西是无法把握的。“百姓日用”历来被儒家重视,如理学家经常引“百姓日用”之道为说教。朱熹将“百姓日用”作为道的落实对象,王阳明提出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王艮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道就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因此对道的探求也要在百姓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进行,符合百姓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即为道,反之,则为异端。王艮站在“百姓”的立场,改变以“圣道”为衡量是非标准的传统观念,而以“百姓日用”为是非标准,将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检验真理。“百姓日用”的文化思潮使得部分晚明文人研究与日用民生有密切关系的学问,如农学、地学、医学、数学以及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关注与民生日用密切相关的造物,并且对不“呈效于日用”的造物提出质疑,如认为釜、鬵、斤、斧的实用价值大于黄金,德化窑烧造的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功用是器具之所以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宋应星在文中描述的工具有一物多用、多物一用的情况。工具的一物多用增强其实用性,如水碓有“一举而三用者”,用于磨面、舂米和灌田;犁用于翻耕稻田、畦盐池、翻土拾铁锭等。多物一用的情况,如稻田的灌溉依据地理环境选择不同的水利器械,“河滨有制筒车”“湖、池不流水”用牛力转盘水车,“浅池、小浍”用拔车;刨平木料根据需求可使用推刨、起线刨、蜈蚣刨等。明代末年,机械的八股和空疏的理学,弥漫整个学术界,而宋应星却认为“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强调观察、试验的重要性,注重实践。可以说“格物”正是宋应星认知事物的方法,但其所求之理不是宋儒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修养,而是外部世界与自然规律。由此,透过《天工开物》造物之技艺层面,可以把握传统造物顺应自然、物为人用、天人和谐的观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天工开物》造物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8YS30)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关心劳模,爱护劳模,让劳模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劳模的旗帜永不倒下,青岛开发区总工会在这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弘扬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青岛开发区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对劳模的评选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先后三次修订完善了《劳模评选管理暂行规定》,每二年进行一次区级劳模评选,层层推荐,优中选优。对推荐的劳模人选都经过工委(区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并
期刊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5月7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已经出台了四项税收优惠政策,以全力支持社会各界抗击“非典”疫情。  一、在“非典”疫情期间,凡是在北京经营蔬菜的个体工商户将免征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二、对境外捐赠的防治“非典”防护用品、诊断设备、治疗和监护设备以及救护车、防疫车和消毒车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对参加“非典”防治工作一线的医
期刊
中国外运山东公司作为大型专业化外贸运输企业,经过50年的发展历史,在“务实、开拓、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鼓舞下,以客户的需求为努力方向,以客户的满意为工作目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下属公司遍布全省18个地市,总资产已达15亿元。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国外运山东公司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巨变呢?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外运常务董事、副总裁、山东公司总经理董建军。  记者:中国加入WTO已有一年的时间,
期刊
保护投资者是盎格鲁撒克逊交易所监管的最高目标,因此金融市场享有很好的声誉。几十年来,美国和英国的监管机构一直监管着投资者、银行和有价证券发行者。尤其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堪称全世界的榜样。它在重大的交易所事件中证明自己精通本行,并且能把大银行家送交法庭。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除了有民法上的合法地位之外,它还拥有一系列警察性质的权限。伯杰(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的人员可以在没有警察参与的情况下
期刊
2002年9月份,在全国“三绿工程”工作会议上,青岛市获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城市称号,标志着青岛市“菜篮子”工程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新区的青岛开发区该如何提高“菜篮子”商品的卫生安全质量水平,实施蔬菜准入制度和检测制度,笔者做以下探讨。    建立“放心菜”监管体系和预警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青岛开发区近年来由于土地的开发,目前已无土地和水源用来发展蔬菜基地,但开发区的市场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在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那么,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还有多远?  自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它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
期刊
历史的巨轮驶入新的世纪。放眼美丽的开放新城--青岛开发区,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千帆竞发。  16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开发区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光辉题词;8年前,江泽民总书记欣然命笔,为开发区题词"努力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得更好",发出了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的号召。  春风化雨,东方风来。青岛开发区工委、管委高擎创业者建设者们传递下来的开放大旗,与时俱进,加快发
期刊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10月16日记者云集,前三季度的“经济大账”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满脸笑容,他带来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好消息。    天气转凉,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温度”    邱晓华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三个月又过去了。三个月前,我在这里说天气越来越热,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火。三个月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聚集在这里,天气渐渐变凉了,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着比较高的‘温度’”。  
期刊
汪海是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家级优秀企业家之一,对于公司的发展,对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乃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他都进行过周密、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他认为一个合格的企业家,要能以政治家和科学家的思维方法研究变化着的经济现象,直到从纷杂的现象中找出了线索,碰撞出火花,摸索出规律,归纳出结论。汪海认为双星的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双星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他说我们要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乃至心理上的准备,迎战最艰巨
期刊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尤其是组织部门,都在深入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加之各级政府将面临着机构改革,人员调整,这就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管干部如何大胆使用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课题。用人之道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还是一个衡量用人的道德标准问题。大家知道,在政府机关供过职的人,大多熟知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在有的地方一些无才能者受到重用,而另一些有才能者反而久居无足轻重的位置。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