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滑雪之风花雪月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名思义,本篇所谈的是滑雪登山运动所受的气候条件的影响(风向寒暑、阴晴雨雪)及相对应的器材装备的选择。
  中国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开展滑雪登山,大多数活动于气候条件不稳定或不可准确预测的西南和西北的山峰和地区。 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和山峰四季常冬。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干燥,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而且年较差、日较差很大。我国冬季雪期漫长的东北地区,也是适合开展这项运动的理想之地,同样呈现为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滑雪登山受自然气候条件制约影响度非常高,因此对滑雪登山者的保暖防寒,对所处山峰地区的气候判定,是活动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基于我国气候条件的这些特点和滑雪登山运动的特殊性,对装备的专业性和功能性,相对于其他大众运动项目要求较高,它必须使用专用的滑雪板、滑雪靴、脱离器、止滑带、雪崩信标仪、雪铲、探杆、头盔、滑雪镜、不小于20升可背负单双板雪板的背包和排汗保暖速干及防寒服装等装备。
  2007年10月份,笔者单人攀登滑行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脉启孜峰时,在C2营地海拔5400米的夜里,刮起了8~9级的狂风,飞沙走石,帐篷打了八个地钉,加了八根风绳才勉强稳定住,所有的登山装备和滑雪器材,全部放入帐篷内,才避免被风吹走,虽然没有造成额外的损失,但是给第二天的攀登和滑雪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果然,次日的滑雪过程中,地面的浮雪全部被吹跑,露出表层为硬冰壳的雪面,增加了滑行和制动的难度,使得意外滑坠的危险性大幅度提高。
  同样,2011年5月底,在祁连山东段的青海岗什卡雪山,滑雪登山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4~5级的大风,在下滑的时候,路过冰裂缝路段的时候,受风力影响,偏离了路旗所画出的路线,幸亏及时调整,避免了坠落冰裂缝的危险。如果不能在高速滑行中清晰地辨别方向和路线,或是滑行动作受风力影响太大,滑行者应该停下来,避过风头,或降低滑行速度,缓慢下滑,防止意外发生。
  当然,风力对滑雪登山也有有利的一方面,2011年五一期间笔者在四川半脊峰滑雪登山的时候,受暖湿气流影响,下滑的时候,遇到大雾天气,能见度已低于10米,根本无法辨别方向和路线,只好原地停下,等待雾散,不久风力加强,将浓雾吹散,能见度渐好后,顺利下滑回海拔4200米C1营地。
  由于风力影响,在高海拔地区低温情况下,人体体表温度流失较快,容易给裸露在外的皮肤(比如面部、鼻子、耳朵、手指等)造成冻伤,如果长时间的冷冻不能及时遮蔽保暖,部分冻伤坏死的肢体或组织,有可能会有截肢和切除的危险,风速与人体对外界温度感觉的关系,称为“风寒效应”。外界温度为1.7℃,风速为40千米/小时,那么风寒系数会使体感温度为-13℃。也就是说,您36.6℃的身体会损失热量,从而觉得外界环境的温度就像是-13℃一样。在高海拔山区,如果气温为-10℃,风速为6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风寒指数是-31.5℃,那么这种情况下,滑雪登山者裸露在外的无保暖的肌体,会在一分钟内结冻,属于中度危险情况。需要立即加强保暖并救治。如果温度更低,或是风速更快,情况更危险。但是风寒指数只针对的是人体裸露的皮肤,如果按照滑雪登山的三层(及以上)穿衣法,并适当注意保暖,完全可以避免。
  
  此篇中所要谈到的花,不是自然界的花,而是在滑雪登山中所要用到的技术动作,包括滑雪中的部分花样动作。
  在准备好所有的滑雪登山装备后,现在让我们出发吧!穿好滑雪登山靴、踩着贴合紧密的止滑带的滑雪登山雪板,如果你是单板滑雪登山者,那么要在脚上固定系好踏雪板或冰爪,用专用的可以背负滑雪单板的背包,并随身携带雪崩搜救器材,运用你学习过的所有雪上行走和攀登技巧,顶风冒雪,登上自然山峰;寻找到适合滑行的陡峭雪坡,绕开暗藏杀机的冰裂缝,冒着雪崩和意外坠落悬崖断壁的风险,风驰电掣,浴雪临风,飞驰而下。
  为防止运动中的拉伤或扭伤,在滑雪登山开始前,要做拉伸和热身的一些准备活动,一般建议热身用时不少于15~20分钟。让自己的颈部,肩部,腰部,膝盖,脚踝部,腕部充分活动。
  在开始雪上行走和爬升时,双板滑雪登山行进的技术要领是:踩踏雪板行进过程中,以大腿带动小腿,以脚部雪靴带起雪板,向前向上迈进,类似于“踢”的动作,在雪面上产生向前滑进的动作。这样做有助于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在整个爬升和行进过程中,要尽量并紧双腿,保证两只雪板向内侧靠近保持平行,避免雪板形成内八字或是外八字的形态。
  在经过坡度较陡的地段,需采取“Z”字形,折向上升,减缓陡坡造成的爬升难度,所持雪杖或登山杖,协调配合腿部运动,保持身体的平衡。在雪坡上转向时,身体前倾,把雪杖分别支撑稳固,重心放在偏向坡下的一条腿上,另外坡上一条腿要以踢转的动作,扭转膝盖和脚踝,将板头转向折返的方向。踩住后,重心转移到坡上腿,以此腿为支撑腿,将坡下腿向身体后方抬起,踢转,踏在与坡上腿平行的雪坡上,完成转向。
  由于单板滑雪登山者要背负单板滑雪装备,使用踏雪板爬升,所以负重较大,单板在背部背负会形成风阻,造成上半身重心不稳,特别是在山区风力较大的情况下,特别是通过一些陡峭路段或是冰裂缝区域,务必保持重心稳定,防止摔倒跌落和滑坠,踩着踏雪板的前进脚要高抬腿,避免与雪面的磕绊。以前脚掌为基点,身体稍微前倾,结合登山杖的使用,向上向前迈进。
  下滑前,检查滑雪板、固定器均处于正常下滑状态,除去雪板下的止滑带,并妥善保存好,系紧背包,开启雪崩信标仪为发射状态。戴好雪镜,避免雪盲。戴好手套和面罩,防止冻伤。
  刚开始滑行要控制速度,适应一下雪质。根据雪坡的角度和雪质,调整正确的转向角度、弯度或者长距离的横切下滑。对于在自然雪质下滑行,不同滑雪习惯和滑行姿态的人,动作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重心压后,板头翘起,避免雪板扎入雪中前倾摔倒,有的人采取重心前压,像在雪场雪道上滑行一样,对板头施加作用力,加强对雪板的控制力,避免由于自然雪面的凹凸不平,造成重心不稳导致摔倒。   笔者个人的自然雪滑行体验是,重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坡度、雪质、雪面情况下,前后重心和左右重心按照前进方向,纵向或横向调整,灵活控制,而不是一味地将身体重心后压或是前压。这样能确保你在各种复杂多变的雪面情况下,都能够流畅的滑行或及时制动,甚至跳跃。在回转时,要利用雪杖的点杖技术,调整重心迅速转体改变方向。甩肩,点杖,扭胯,屈膝、摆腿,一气呵成。
  单板滑雪者要选择单板硬度在6度以上,长度略长的适合滑自然雪的单板,滑雪前提前将固定器安装脚位后移,给板头留出足够的长度,这样有利于单板在自然雪质下滑行,在滑行过程中,身体重心上提,以胯骨为轴心,上身尽量保持稳定,胯下、腿部、脚部、雪板形成统一整体。
  在滑行中,随雪面的起伏,腿部收缩或蹬伸,上身重心保持稳定,流畅滑行,在较软的雪质上滑行转向时,上身压低,摆身、扭胯、带板、斜滑降,姿态有些接近于冲浪动作。
  在一些长度、坡度适中,雪层较厚的路段,可以搭建跳台,尝试飞翔跳跃的自由式花样动作,让滑雪更具有趣味性。
  一般来讲,如果起跳助滑长度在50~100米,助滑坡度在25~35度,着陆坡度在30~35度,起跳后着陆缓冲坡长度不少于50米,雪层厚度不少于50厘米,跳台起跳仰角在10~15度的没有石头和杂物的开阔平坦雪坡上,就可以搭建简易的跳台。无论单双板滑雪者,均需要有基础的跳台滑雪经验,避免摔倒受伤,造成不必要的意外事故,因为在高海拔雪山,救援是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轻则耽误救治,重则造成残疾或是生命危险。所以在享受花样滑雪和尝试跳台飞跃或转体的动作前,务必谨慎小心。
  
  雪,是滑雪登山运动中,影响作用最大,起到决定程度的因素。
  在本篇我们将从雪质、雪层、雪量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滑雪登山运动中,所涉及的雪上行进,滑行,雪崩的前兆和预防、救援。
  雪质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有人统计过,大自然中雪有粉状雪、片状雪、雨加雪、易碎雪、壳状雪、浆状雪、粒状雪、泥状雪、冰状雪等;人工造的雪主要有压实的粉状雪、雪道雪等计六十多种。空气干燥、寒冷、风大,雪的形态大多为粉状雪、壳状雪、冰状雪、浆状雪。在这里我们仅就滑雪登山运动常见的粉状雪、粒状雪、浆状雪和壳状雪等几个雪质形态来做了解。
  粉状雪:一般我们把轻而蓬松的新降雪称为粉雪。由于雪中富含空气,所以蓬松是它的最大特点。这种雪质,适合向下滑行,滑行的体验非常畅爽。但是对于雪上行走和攀爬,比较困难,因容易产生塌陷,会消耗大量体能。同时,粉状雪由于过于蓬松,密度相对较小,雪层之间结合的不够紧密,也有可能导致干性的松雪雪崩。粉状雪在我国冬季各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区都有分布。一些大型雪场的雪道在新雪降后也有出现。
  粒状雪:在气温升高、变暖,晴好的天气下,由于日照等原因,粉状雪和片状雪产生融化,而随夜晚气温降低重新冻结的现象。这种雪的特点是,由于密度增大,导致支撑性增强,便于雪上行走、攀登和滑行。但在滑雪板的转弯走刃的切割作用下,有可能引发湿润性的松雪雪崩。粒状雪最为常见,在雪场的人造雪和原已被雪覆盖的久未降雪的雪坡雪道上的雪质都属于此类,适合开展雪上行走和滑行的练习。在我国3、4月份的长白山地区,4、5月份的四川半脊峰,5、6月份的青海岗什卡雪山都有此种雪质。
  浆状雪:多产生于春季雪层各层分别开始融化,下层雪由于变湿造成应力下降,无法支撑上层雪层。它的特点是松软潮湿,严重的情况下,这种雪质支撑不了滑雪登山者的踩踏和滑行,有可能产生湿性松雪雪崩和雪块雪崩。这种雪崩冲击力强,黏度高,救援困难,对人类的生命威胁最大。给滑雪登山者的攀登和滑行,带来了危险隐患。2012年3月发生在黑龙江省大秃顶子山,造成一名滑雪登山者死亡的雪崩,即属于此类雪质形成的湿性雪块雪崩。(此类雪崩也常发生于云南梅里雪山和四川的贡嘎雪山。)
  壳状雪:雪面由于风力和日照或是降雨作用融化成水然后气温降低再度结冰并与雪结合形成的一层硬壳,我们称为壳状雪。壳状雪按成因分为阳光雪壳,风力雪壳,雨雪壳。这种雪由于融雪成水或是雨水渗透,与下面的雪层结合的比较紧密,坚固度较高,不易发生雪崩,但是由于光滑和致密,不利于行走攀登,雪壳密度较高,滑雪板的边刃也不容易切开雪面,制动困难,转向吃力,所以滑行难度也较高。这种雪质一般出现在一些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峰,比如夏秋季的西藏启孜峰,青海的玉珠峰,甘肃省的七一冰川也有分布。壳状雪虽然稳定性高,但容易产生滑坠,不适合滑雪登山运动的开展。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滑雪登山爱好者,开始尝试在不同的地区和山峰开展这项运动,对雪崩的认识、预警和防范知识,也亟待推广。
  造成雪崩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包括雪上的行走、攀登和滑行。当滑雪登山者踩着踏雪板和滑雪登山板,横向转弯、行进,滑行,即我们常说的横切,会对雪层产生切割作用,如果是新近短时间内大量降雪或是粉状雪、粒状雪、浆状雪的不稳定结构,被切割后的上层雪发生塌陷,或下方雪无法支撑,连锁影响到整个雪层的崩塌,导致了雪崩的发生。单板和双板滑雪登山者引发雪崩的几率是相同的。雪崩的种类按崩塌的方式分为:松雪雪崩和雪块雪崩。二者的危险性同样巨大,只是崩塌的起始点不同,一个是以点开始,一个是以线开始,雪块雪崩发生面积较大,雪层较深,冲击力更强,速度更快。松雪雪崩能将滑雪登山者推入陡崖,裂缝并掩埋。雪块雪崩能将经过的地表所有的人和装备以及物体通通扫走,有的长达几公里远。人一旦被雪块雪崩掩埋,雪会迅速硬化,凝冻,导致滑雪登山者因呼吸受阻而遇难。给救援也增加了难度。在雪量方面,内陆和高海拔地区,当每小时降雪量达到12毫米以上时,就极易形成雪崩。
  雪崩多发生于30~45度的坡面上,雪场的黑道坡度不会超过35度,比如亚布力雪场的9号道,北大湖雪场的9索,万龙雪场的金龙道,从这些雪道的坡度会让我们产生比较直观的感受。美国雪崩研究者表示:造成雪崩事故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坡度,雪况,风力,雪层的稳定性这些因素,而更多的引发雪崩的因素是人为原因。统计数字表明,95%以上的雪崩,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发的,特别是滑雪登山类的活动。   所以,每一个滑雪登山者,务必要对雪量,雪质,雪层,风力,坡度有清楚客观的了解和辨识,预防和躲避雪崩,将雪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小直至避免触发。
  
  滑雪登山运动由于是在户外,特别是多数在高海拔雪山进行的高难度高技术高风险的综合性运动项目,所以对于适合开展的地区和山峰的月份和季节,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以控制风险和防止意外。
  各山峰滑雪登山适合的月份和雪质:
  长白山北坡、西坡:各种雪质均有分布。每年2、3月份降雪比较集中,降雪量大,多为粉状雪,4、5月份气温升高,日照时间逐渐增多,日晒强烈,前期为粒状雪,后期为浆状雪。部分路段降雪量较大时,有干性松雪雪崩的可能,虽危害不大,但仍需注意。
  青海岗什卡雪山:海拔4200米以上,雪质多样性明显,每年3、4、5月份降雪量较大,粉状雪、粒状雪常见。6月份,天气变暖,阳光曝晒强烈,多为浆状雪,由于滑雪登山的常规线路,坡度多为30度以下,雪崩发生几率不高。但沿途分布有明暗冰裂缝,对滑雪登山者造成威胁,需严格按事先插放的路旗,上行和下滑。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甘肃七一冰川:降雪季节自每年10月份开始,到第二年5月份结束,降雪量集中的月份在冬春之交的季节,由于降雪时间不同,海拔不同,雪质也不同。海拔4300米出发处至4800米大平台,为20度以下缓坡,雪质多为粒状雪,春季白天多为浆状雪。海拔4800米以上,坡度40度,有干性松雪和湿性雪块雪崩的可能,需格外注意。
  四川半脊峰:受四川盆地暖湿气流和青藏高原干冷气流的交替影响,给半脊峰雪山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和降雪,雪期达六个月以上,适宜开展滑雪登山的季节为每年4、5月份春末夏初季节,此时天气状况较稳定,雪层厚,雪质为粒状雪和浆状雪,适合攀登和滑行。从4200米C1营地到顶峰下5100米处,都可以滑雪登山,路线长,坡度适中,全程坡度在30~45度之间,顶峰下R1线路5200米处有雪崩发生。选择路线需谨慎。
  西藏启孜峰:属于常年积雪的冰川,冰川地貌发育完善,地形多样。南坡山体浑圆,攀登难度较小,为常规攀登路线,由于朝向南向和西南向,日照充足,风力强劲,雪质为壳状雪,滑行难度偏高,爽滑感偏低。而且由于适宜攀登的季节在5月份和9月中旬~10月中旬,可适宜滑行登山的时间段只能选择在5月份(由于9月~10月是秋季,雪面经过整个夏天的日晒风吹,基本为冰面,加之秋季降雪很少,没有新雪覆盖,故不适合滑行),所以可选滑雪登山的雪期较短。
  新疆慕士塔格峰:雪质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呈多样雪质状态。降雪后,有粉状雪和粒状雪分布,天体晴朗,日照强烈,有浆状雪出现,如果久未降雪,风力强劲,有壳状雪路段。坡度以20~30度为主。雪崩发生几率偏小。滑行距离长,从顶峰至海拔4600米,垂直落差近3000米,滑行距离为各可适宜滑雪登山山峰之首。所以慕士塔格峰是世界著名的高海拔滑雪登山乐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海拔高,需要反复适应,体能消耗较大,攀登周期较长,期间有可能遇恶劣天气出现,所以需随时注意天气变化,避免意外发生。
  具体山峰名称和海拔高度如下:
  (排名顺序按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攀登难度和滑雪水平的难易程度顺序排列)
  长白山北坡和西坡 海拔2690米
  青海省岗什卡雪山 海拔5254.5米
  甘肃七一冰川 海拔5150 米
  四川半脊峰 海拔5430米
  西藏启孜峰 海拔6206米
  新疆慕士塔格峰 海拔7546米
  选择滑雪登山的山峰和地区的原则:
  目标山峰和地区接近性好,交通便利,便于装备和物资运送、补给和救援。航空铁路同行的城市距离目标山峰以300公里以内为宜。攀登起始点距离公路较近。
  坡度适中,以20~30度最适宜滑雪,坡度低于20度以下,不能连续流畅滑行,失去滑行的乐趣,特别是单板滑雪者,没有雪杖助力滑行困难。坡度大于40度以上,有雪崩和滑坠的危险。
  可滑行距离和垂直高度足够,垂直高差在600米以上,滑行距离在5~10千米之间或以上。
  线路上悬崖和冰裂缝较少,视野开阔,较少或无树木、巨石,便于连续流畅的滑行。
  雪质以粒状雪雪层为主,雪层稳定度高,深度在30厘米~60厘米为宜。雪层太薄,雪板刮蹭石头,影响滑行,雪层太厚,如超过1米以上,滑行困难,而且有雪崩隐患。
  露营地(大本营或前进营地)距离滑行雪坡较近,地形平坦、开阔,有充足的水源。避风,无雪崩和落石危险。
  天气状况稳定,较少暴雪、降雨,雷电,浓雾,冰雹、狂风等恶劣天气出现。
  登山服务较完善,可以提供运输装备所需马匹和背夫,经验丰富的向导和协作,具备基本的救援能力的地方机构,当地原住民的文明程度和服务意识较高,会增加活动完成的便利程度。
  目标山峰和地区,可开展滑雪登山的季节相对稳定。以春夏之交为宜。此季节,气温逐渐升高,降雪概率较大,能给滑雪登山者带来爽快体验。
其他文献
收到张明信片,是一位朋友在骑行川藏的途中寄来的。他在上面说:骑行在布满石头的路面,人都快要颠下来,天越来越黑,忽然又下起大雨,然后刹车失灵,内心感觉到恐惧。终于找到旅馆,惊魂未定,进进出出换洗衣裳可一瞬间,仿佛看到另一个“我”在看着那个忙碌的自己,不明白他究竟在做什么,于是忽然问困惑;我,为什么来到这里?  有多少个瞬间,你在旅途,在荒野,在海上,在雪山之巅,在深不可测的峡谷,有美景,有疲惫,有寒
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至今在上海居住十年。国家级运动健将,现役国家攀岩队队员,曾多次获得全国攀岩冠军。2008年5月,在上海成立中国首个民间攀岩培训组织机构“刘常忠攀岩培训学校”  OUTDOOR:你是哪一年来到上海的?  刘常忠:1999年。当年,只有北京和上海有较完善的室内攀岩馆。那时的我因为参加攀岩比赛,经常有机会来北京,而上海对于我却是完全陌生的、新鲜的。所以当有机会可以在上海工作,生活,我
318国道真正的终点  “扎西得勒。”  “扎西得勒。”  “你去哪里?”  “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  “尼泊尔!”  “哦!尼泊尔好地方!”  “你呢?你去哪里?”  “不知道。”  “……”  同行三人,都是在新藏线上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却又刚刚在拉萨找回点儿精气神的骑行者,办好签证,便开始了这段中尼公路的边境骑行。日喀则出发,向西一天的路程到拉孜,翻过嘉措拉山口(海拔5346米),
它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它的大小与常见的凤蝶相仿,土黄色夹杂着非常稀疏的暗红色鳞片,翅膀上除了几条斜线和很小的四个圆圈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了。然而,它却是中国最为神秘的飞蛾之一。  它究竟有哪些神秘之处?首先,在以往的由国内学者发表的各种科学记录中,找不到它的任何蛛丝马迹,就连权威的《中国动物志》也完全将它忽略!其次,此前国内没有任何一个科研机构或昆虫爱好者知道它的存在,或收藏
人类对于森林的感情,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我们最真诚朴实的依恋。  无论任何人看到莽莽群山被高大的冷杉林覆盖,或者看到秋天辽阔平原上成片的桦树林在风中沙沙作响,都会在心底油然而生一种舒畅感和安全感。实际上这是一种对我们原始家园的眷念—森林是我们诞生的摇篮,也是我们最初的居住地和时间最长的栖居之所。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原始祖先依靠森林获得食物,也依靠森林得到安全和庇护,而森林生活给人类留下的深
威尔逊(1876~1930)  1899年,  年仅23岁的英国园艺学者威尔逊受聘于英国维切园艺公司和  美国哈佛太学阿诺德树木园。  多次到中国,  足迹包括中国西部秘境和台湾地区,  在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之后,  将大批中国原生植物带回了西方。  他一共收集了四千七百多种植物的六万五千多份植物标本,  并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  极大丰富了西方各国的园林植物种类,  为西方的
给你,一抔泥土 把那些鲜艳凝聚成盏;  给你,一把锄头让你振臂挺拔结出果实;  户外运动是保持生命力所必须的,而再也没有比园艺劳动更好的户外运动了。  —美国女作家艾伦· 怀特  New farmer,都市农夫,另一种户外运动。  这个周末,又要去亲近自然。然而,不必穿上冲锋衣带上登山杖,一双球鞋一顶草帽,轻松飘逸,走进乡村、田野。  卷起裤管,弯下腰,刚冒出地皮的嫩芽对你微笑,躲在茂密枝叶下的果
因为生长在北京,所以一直特羡慕外地小朋友,能够享受“双语教学”,除了普通话外还能说口流利的家乡话。当然了,北京话也不是普通话,尤其我们这一帮小胡同串子扎堆儿聊天的时候,没在北京混个几年的人也是听不太懂的。往混了说,我就是羡慕人家能用家乡话说不文明用语以此欺负听不懂的外地人,这要是我拿家乡话问候个谁的娘,估计谁都能明白我这是给文明奥运抹了黑。  人家有钱人能每年欧洲。日本的败败家,再怎么着也得定期去
自古以来,秦岭山区以盛产中药材名闻遐迩。关中平原海拔500米左右,秦峰主梁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它不仅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南北动植物的交汇带。接近3000米的相对高差,使秦岭具备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也使秦岭的植被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谱带。高大广阔的山体,差异显著的岩石土壤类形,形成复杂多样的动植物生境,使秦岭地区成为生物多样性特征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2005年元旦期间,来自北京绿野Damon队的16名山友在攀登河北小五台山时因迷路、队员受伤、与外界联系不畅而急需救援。消息传出,北京绿野山友多人以及受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临时征召的北京传奇无线俱乐部几名会员,赶到了小五台山山脚下的金河山庄大本营,利用无线电台展开了救援行动。这是一个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利用无线电进行户外救援的案例。    通信计划及设备    1. 计划在西金河口金河山庄大本营设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