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20世纪的巨钟最后一次敲响的时候,人类进入了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
当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首都胜利举办后不久,北京电化教育馆迎来了建馆50周年的华诞!
半个世纪前的1958年春,在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深宅大院里,在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留美博士汪通琪先生的直接倡导和积极努力下,占据着教育改革制高点的北京电化教育馆诞生了。
北京电化教育馆建馆伊始,就以“大力开展电化教育,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己任,承担起了在全市宣传、推广、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重任。
为了全面推进首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北京电化教育馆组成了多个电教工作队,骑着自行车,驮着电影、幻灯和录音设备,人拉肩扛地将电化教育送到区县和学校,成为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先锋。
1963年秋季,在中小学电化教育得到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北京电化教育馆举办了“在教学上利用电影、幻灯、录音展览会”。会上,我们对电影、幻灯、录音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秀峰、副部长刘季平参观了展览。杨秀峰部长指出:“我看了以后很高兴。我还不清楚你们做了这些工作,现在看来已经有了一个电化教学的基础。希望进一步地不断研究,精益求精。任何事物开始的时候都是很简单的,甚至为一般人所不注意或看不起,只要我们能够本着勤俭办教育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努力,一定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1965年,北京19个区县陆续成立了电化教育站。区县电化教育站的建立,使北京的电教机构由市一级变为市、区(县)两级,加强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它标志着首都的教育现代化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就在首都的教育技术现代化工作如火如荼地发展的时候,“十年浩劫”开始了。电化教育工作被当做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批判,电化教育机构被撤销,电教工作者被下放,汪通琪同志含冤而亡……蓬勃发展中的首都电化教育工作被迫中断。
1978年冬,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拨乱反正”的进军号,举国上下出现了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新气象。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制定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同年6月,北京市教育局批准恢复北京电化教育馆。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直属教育部的中央电化教育馆。
从此,首都的教育现代化工作又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恢复后的北京电化教育馆,马上从整理出借教学电影片、培训电影放映员、制作教学录音带、推广幻灯教学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首都的教育现代化。
1982年10月,北京市教育局召开了第一次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当前电化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教育部门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积极提高的方针,把电化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各级电化教育机构要“面向学校、面向教学,方便学校、方便教学”。两个文件还对各级电化教育机构的任务、体制、编制,以及电化教育队伍的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983年9月,北京电化教育馆举办了《发展中的北京电化教育馆》成果展。年逾古稀的杨秀峰同志、教育部老领导董纯才同志、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同志,以及首都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参观了展览。
1985年1月,北京市教育局召开了第二次电化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了《北京市1985~2000年电化教育发展规划》。
1984年12月,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坚持“群众性、专业性、学术性”和“在活动中发展,在研究中提高”的工作方针,组织全市专、兼职电化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应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至今,除全市所有区县都建立了分会组织外,还陆续建立了小学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影视专业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1985年2月,北京电化教育馆成立了北京普教音像出版社。1986年5月4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北京电化教育馆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开办的专栏电视节目《教育之窗》正式开播。
1989年,北京电化教育馆在全市开展了创建电化教育优类校的活动。截至2003年,全市共创建电化教育优类校385所。从这些优类校中,产生了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53所。这些电化教育优类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对各区县和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开展,发挥了示范、指导和推进作用。
1991年,北京电化教育馆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八五”重点课题《课堂电化教学整体优化的实现》的研究;1996年组织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九五”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2001年组织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五”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的研究;2006年初,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的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归纳提炼出了“电化教育必须突出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既学科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我们已进入后网络时代”的观点论断。这些观点,不仅对北京市,甚至对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的深入开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2000年10月,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随着教育技术由视听技术向数字技术方向的发展,2001年3月,北京市教委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与北京电化教育馆合并,“组建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保留北京电化教育馆牌子”。在首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以为首都的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宗旨,继承和发扬了首都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为首都的教育现代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当“非典”肆虐,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公司关闭了办公室的时候,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领导、党员和职工,勇敢地站到了第一线,承担起了既要保证中心不出现一例病例,又要保证全市150所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艰巨任务。
正是由于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党支部也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机关党委授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表现突出党支部”的光荣称号。
从2001年开始至今,仅仅7年,北京市各区县的传播中心就演变成了网络管理中心,区县电化教育馆也逐渐成为本地区的信息技术中心,所有中小学都建成了校园网,教育专用光纤将北京的大、中、小学联成教育网,全市的生机比为10:1,师机比达到2:1。所有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市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有了学生卡。首创了具有资源建设新观念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为所有中小学教师配发了资源卡,使他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选购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已迅速成为首都教育信息化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研究中心。
50年来,技术在发展,改革在深入,时代在前进。半个世纪前,北京电化教育馆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技术现代化推进工作步入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崭新阶段。半个世纪后,我们庆祝北京电化教育馆建馆50周年,预示着首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工作,将步入数字化的新时代——后网络时代。
我们将继续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为首都和全国的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当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首都胜利举办后不久,北京电化教育馆迎来了建馆50周年的华诞!
半个世纪前的1958年春,在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深宅大院里,在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留美博士汪通琪先生的直接倡导和积极努力下,占据着教育改革制高点的北京电化教育馆诞生了。
北京电化教育馆建馆伊始,就以“大力开展电化教育,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己任,承担起了在全市宣传、推广、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重任。
为了全面推进首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北京电化教育馆组成了多个电教工作队,骑着自行车,驮着电影、幻灯和录音设备,人拉肩扛地将电化教育送到区县和学校,成为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先锋。
1963年秋季,在中小学电化教育得到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北京电化教育馆举办了“在教学上利用电影、幻灯、录音展览会”。会上,我们对电影、幻灯、录音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秀峰、副部长刘季平参观了展览。杨秀峰部长指出:“我看了以后很高兴。我还不清楚你们做了这些工作,现在看来已经有了一个电化教学的基础。希望进一步地不断研究,精益求精。任何事物开始的时候都是很简单的,甚至为一般人所不注意或看不起,只要我们能够本着勤俭办教育和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努力,一定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1965年,北京19个区县陆续成立了电化教育站。区县电化教育站的建立,使北京的电教机构由市一级变为市、区(县)两级,加强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它标志着首都的教育现代化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就在首都的教育技术现代化工作如火如荼地发展的时候,“十年浩劫”开始了。电化教育工作被当做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批判,电化教育机构被撤销,电教工作者被下放,汪通琪同志含冤而亡……蓬勃发展中的首都电化教育工作被迫中断。
1978年冬,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拨乱反正”的进军号,举国上下出现了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新气象。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制定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同年6月,北京市教育局批准恢复北京电化教育馆。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直属教育部的中央电化教育馆。
从此,首都的教育现代化工作又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恢复后的北京电化教育馆,马上从整理出借教学电影片、培训电影放映员、制作教学录音带、推广幻灯教学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首都的教育现代化。
1982年10月,北京市教育局召开了第一次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电化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关于当前电化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教育部门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积极提高的方针,把电化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各级电化教育机构要“面向学校、面向教学,方便学校、方便教学”。两个文件还对各级电化教育机构的任务、体制、编制,以及电化教育队伍的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983年9月,北京电化教育馆举办了《发展中的北京电化教育馆》成果展。年逾古稀的杨秀峰同志、教育部老领导董纯才同志、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同志,以及首都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参观了展览。
1985年1月,北京市教育局召开了第二次电化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了《北京市1985~2000年电化教育发展规划》。
1984年12月,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成立。研究会坚持“群众性、专业性、学术性”和“在活动中发展,在研究中提高”的工作方针,组织全市专、兼职电化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应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至今,除全市所有区县都建立了分会组织外,还陆续建立了小学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影视专业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1985年2月,北京电化教育馆成立了北京普教音像出版社。1986年5月4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北京电化教育馆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开办的专栏电视节目《教育之窗》正式开播。
1989年,北京电化教育馆在全市开展了创建电化教育优类校的活动。截至2003年,全市共创建电化教育优类校385所。从这些优类校中,产生了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53所。这些电化教育优类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对各区县和中小学电化教育的开展,发挥了示范、指导和推进作用。
1991年,北京电化教育馆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八五”重点课题《课堂电化教学整体优化的实现》的研究;1996年组织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九五”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2001年组织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五”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的研究;2006年初,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的研究。
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归纳提炼出了“电化教育必须突出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既学科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我们已进入后网络时代”的观点论断。这些观点,不仅对北京市,甚至对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的深入开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2000年10月,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随着教育技术由视听技术向数字技术方向的发展,2001年3月,北京市教委将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与北京电化教育馆合并,“组建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保留北京电化教育馆牌子”。在首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以为首都的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宗旨,继承和发扬了首都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为首都的教育现代化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当“非典”肆虐,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公司关闭了办公室的时候,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领导、党员和职工,勇敢地站到了第一线,承担起了既要保证中心不出现一例病例,又要保证全市150所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艰巨任务。
正是由于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党支部也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机关党委授予“在抗击‘非典’斗争中表现突出党支部”的光荣称号。
从2001年开始至今,仅仅7年,北京市各区县的传播中心就演变成了网络管理中心,区县电化教育馆也逐渐成为本地区的信息技术中心,所有中小学都建成了校园网,教育专用光纤将北京的大、中、小学联成教育网,全市的生机比为10:1,师机比达到2:1。所有中小学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市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有了学生卡。首创了具有资源建设新观念的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为所有中小学教师配发了资源卡,使他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选购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已迅速成为首都教育信息化的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研究中心。
50年来,技术在发展,改革在深入,时代在前进。半个世纪前,北京电化教育馆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技术现代化推进工作步入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崭新阶段。半个世纪后,我们庆祝北京电化教育馆建馆50周年,预示着首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工作,将步入数字化的新时代——后网络时代。
我们将继续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为首都和全国的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