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沿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人一旦有了某种良好的习惯,有时不要要求,即使遇上种种困难也能克服,也能主动干好事情,可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解题正确率的高低。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三心”。
一、耐心把题目读完整
在课堂练习时,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速度快,得到老师表扬而没把题目读完整就做题,最后导致出错。
例如,在复习课上有这样三道计算题: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82÷24,504÷70,740÷58。
之前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我会直接出示题目就让学生做题,同时我会这样激励学生:“看谁做得快。”经常有学生在我话音刚落不到40秒就用坐正的姿势告诉我他做好了。可当我到他那巡视时发现他没有验算。我问他原因,他说:“我没看到要‘验算’。”
当然这里学生慌于做完的另一原因是教师的引导词不够到位,后来我把这样的激励性语言改为“在3分钟内,看谁做对的多”。这样能激励学生在计算时既追求速度又追求正确率。
又如,在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
问这个小学去年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学生往往会用“四个季度用水总量除以4”求出结果,当了解其这样列式的原因时,他会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师,看完表格后,我没往下看,以为求的是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呢?”从“我以为”可以充分看出,学生是在没有把题目读完整的情况下就开始解决问题的。遇到以上情况,教师要提醒学生耐心把题目读完再做题。
二、专心分析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或数量关系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审题。
例如在题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做脱式计算时,可以先看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可以进行简便计算。如果没有,在算式下面用线划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按正常的运算顺序计算,而不是遇到到脱式计算就直接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计算。这样不仅影响计算速度,还影响正确率。又如文字题,如256乘以2与8的和,积是多少?通过读题,发现题目的要求是求积,因此圈关键词“乘以”,画树状图,写出关系式。让学生明白:求积就是找乘以或乘,关系式是256×和=积。因为先算和,所以在列式时要加(?摇?摇)。
遇到解决问题的类型题,在分析题意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题目上圈圈点点划划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数量关系。例如,为迎接青少年游泳比赛,金陵昊在一个泳道长50米的游泳池中,一口气游了7个来回,他一共游了多少米?
在这题中,学生可以圈画出关键之处“来回”,“游一个来回”相当于“游2个泳道的长度”,进而再列出相应的算式。
若遇到很难理解题目意思的情况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或画图法或列表法等进行分析。例如,气象员在36米高的楼顶上放飞一只气球。如果气球平均每分钟上升32米,4分钟后气球距离地面多少米?就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出数量关系。
还有一些题目出错是思维定势造成的。
如有一本故事书,每页文字后都会有两页插图,如果这本书有120页,那么文字和插图各有多少页?
这个题目是学生学习了“探索周期的简单规律”后遇到的,学生看到“每页文字后都会有两页插图”,便知道三页为一个周期,从而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又如,有一本故事书,每两页文字中间有两页插图,如果这本书有120页,那么文字和插图各有多少页?
学生在读题时看到题目是“每两页文字中间有两页插图”,理所当然地认为两页加两页是四页,四页是一个周期。继而错误地解决问题。而实际上是一页文字、两页插图为一个周期。遇到这种题型,学生可在草稿本上画出简单示意图,就能很好地避免犯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使其认识到认真读题的重要性。
三、静心运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做题过程是否有违题目要求
在做完计算题后,可以让学生进行验算和计算顺序检查计算结果,在解答解决问题的类型题后,可以先让学生用代入法对数量关系及计算结果进行检查。例如,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比宽多60米,沿操场跑两圈是800米,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可以让学生在求出长宽各是多少后带入原题,用长加宽的和乘2求出一圈长,再乘2求出两圈的长度。如果结果不等于800,那么就得重新检查解题过程。
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久不懈地努力。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就会养成专心严谨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必须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全过程。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耐心把题目读完整
在课堂练习时,有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速度快,得到老师表扬而没把题目读完整就做题,最后导致出错。
例如,在复习课上有这样三道计算题: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82÷24,504÷70,740÷58。
之前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我会直接出示题目就让学生做题,同时我会这样激励学生:“看谁做得快。”经常有学生在我话音刚落不到40秒就用坐正的姿势告诉我他做好了。可当我到他那巡视时发现他没有验算。我问他原因,他说:“我没看到要‘验算’。”
当然这里学生慌于做完的另一原因是教师的引导词不够到位,后来我把这样的激励性语言改为“在3分钟内,看谁做对的多”。这样能激励学生在计算时既追求速度又追求正确率。
又如,在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
问这个小学去年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学生往往会用“四个季度用水总量除以4”求出结果,当了解其这样列式的原因时,他会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老师,看完表格后,我没往下看,以为求的是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呢?”从“我以为”可以充分看出,学生是在没有把题目读完整的情况下就开始解决问题的。遇到以上情况,教师要提醒学生耐心把题目读完再做题。
二、专心分析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或数量关系
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学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审题。
例如在题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做脱式计算时,可以先看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可以进行简便计算。如果没有,在算式下面用线划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按正常的运算顺序计算,而不是遇到到脱式计算就直接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计算。这样不仅影响计算速度,还影响正确率。又如文字题,如256乘以2与8的和,积是多少?通过读题,发现题目的要求是求积,因此圈关键词“乘以”,画树状图,写出关系式。让学生明白:求积就是找乘以或乘,关系式是256×和=积。因为先算和,所以在列式时要加(?摇?摇)。
遇到解决问题的类型题,在分析题意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题目上圈圈点点划划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数量关系。例如,为迎接青少年游泳比赛,金陵昊在一个泳道长50米的游泳池中,一口气游了7个来回,他一共游了多少米?
在这题中,学生可以圈画出关键之处“来回”,“游一个来回”相当于“游2个泳道的长度”,进而再列出相应的算式。
若遇到很难理解题目意思的情况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或画图法或列表法等进行分析。例如,气象员在36米高的楼顶上放飞一只气球。如果气球平均每分钟上升32米,4分钟后气球距离地面多少米?就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出数量关系。
还有一些题目出错是思维定势造成的。
如有一本故事书,每页文字后都会有两页插图,如果这本书有120页,那么文字和插图各有多少页?
这个题目是学生学习了“探索周期的简单规律”后遇到的,学生看到“每页文字后都会有两页插图”,便知道三页为一个周期,从而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又如,有一本故事书,每两页文字中间有两页插图,如果这本书有120页,那么文字和插图各有多少页?
学生在读题时看到题目是“每两页文字中间有两页插图”,理所当然地认为两页加两页是四页,四页是一个周期。继而错误地解决问题。而实际上是一页文字、两页插图为一个周期。遇到这种题型,学生可在草稿本上画出简单示意图,就能很好地避免犯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题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使其认识到认真读题的重要性。
三、静心运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做题过程是否有违题目要求
在做完计算题后,可以让学生进行验算和计算顺序检查计算结果,在解答解决问题的类型题后,可以先让学生用代入法对数量关系及计算结果进行检查。例如,一个长方形操场长比宽多60米,沿操场跑两圈是800米,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可以让学生在求出长宽各是多少后带入原题,用长加宽的和乘2求出一圈长,再乘2求出两圈的长度。如果结果不等于800,那么就得重新检查解题过程。
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久不懈地努力。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审题习惯,就会养成专心严谨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必须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全过程。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