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高端的思维活动,教师要适度地帮助和指导,形成科学的支架系统,帮助学生解决作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领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精准、形象、详实地表达。本文以统编四下教材中的作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运用问题支架,遴选作文内容
作文指导要从指导学生明确“写什么”入手,这是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很多学生现有的作文知识和方法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储备了相应的知识,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不会灵活运用。从储备到会用,教师要帮助学生遴选焦点,并紧扣这一焦点设置支架,鼓励学生以过去、现在的认知经验为基点,广泛收集素材。
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指导学生反思,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在现有的认知经验和需要运用的经验之间形成认知桥梁,便于找到最合适的写作素材。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的作文“我的自画像”,在动笔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外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什么,还想介绍些什么内容,可以借助哪些具体的事例呈现……这一系列的问题,完全指向于作文内容的选择,学生对于“写什么”的概念会一目了然:可以写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也可以写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那么,介绍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有这几个方面?答案是否定的,着力展现人物的品德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可以。
统编教材对“写什么”指出了一条明路,教师既要講授教材提供的内容,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地调整,帮助学生在问题支架中,找到最合适的写作素材,写出吸引人阅读的好文章。
二、运用提示支架,掌握写作技巧
明确了“写什么”,接下来该探究“怎么写”了。教师可以相机设置表达式的支架,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达经验,激活思维,运用写作技巧,将关于写作的知识、方法,融入到文本中,提高写作能力。
以统编教材“故事新编”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提示的方式,鼓励学生用实用高效的方式解决作文中的难题。为了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同时又避免学生的想象大而无当,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提示性支架,指导学生写作。比如,指导学生先设计故事的结局,龟兔进行第二次赛跑,谁赢了呢?假如选择“乌龟又赢了”或者“小兔拔得头筹”的结局,需要想象出哪些情节?以“乌龟又赢了”为例,学生纷纷激活思维,有的想到小兔路上遭遇不测,掉进陷阱或撞上大树;有的想象小兔可能跑错了方向,或者遇到了诱惑,看到了水灵灵的大萝卜……
这样的提示有效地指导学生紧扣设定的故事结局,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的主人公有了完全不同的经历,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故事类文本的一般特质,即有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三、运用解释支架,反思写作效果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教学时仅教授写作技巧,而对于后续的评价则关注甚少。殊不知,评价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仅要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设定评价式的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反思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作文的热情,让学生在修改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除了一般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表格式评价支架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解释性支架,将作文需要达成的目标,用有条理的方式逐项罗列,让学生在评价中自行对照。以统编版五年级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编者就设定了以下的评价条款:1.能否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过程有序地写清楚;2.能否关注实验前后的心理变化;3.能否将实验过程中每一步有趣的发现写明白;4.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语句表达是否流畅。
这些解释性的评价条款,分别从作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罗列,为整体评价自己的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初期,教师运用这种作文支架法,为模仿实践、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更应该在后续的实践中内化,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最后丢掉支架,形成自主作文的能力。
一、运用问题支架,遴选作文内容
作文指导要从指导学生明确“写什么”入手,这是方法和技巧的传授。很多学生现有的作文知识和方法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储备了相应的知识,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不会灵活运用。从储备到会用,教师要帮助学生遴选焦点,并紧扣这一焦点设置支架,鼓励学生以过去、现在的认知经验为基点,广泛收集素材。
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指导学生反思,不断调整思维方式,在现有的认知经验和需要运用的经验之间形成认知桥梁,便于找到最合适的写作素材。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的作文“我的自画像”,在动笔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外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什么,还想介绍些什么内容,可以借助哪些具体的事例呈现……这一系列的问题,完全指向于作文内容的选择,学生对于“写什么”的概念会一目了然:可以写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也可以写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那么,介绍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有这几个方面?答案是否定的,着力展现人物的品德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可以。
统编教材对“写什么”指出了一条明路,教师既要講授教材提供的内容,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科学地调整,帮助学生在问题支架中,找到最合适的写作素材,写出吸引人阅读的好文章。
二、运用提示支架,掌握写作技巧
明确了“写什么”,接下来该探究“怎么写”了。教师可以相机设置表达式的支架,调动学生已有的表达经验,激活思维,运用写作技巧,将关于写作的知识、方法,融入到文本中,提高写作能力。
以统编教材“故事新编”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提示的方式,鼓励学生用实用高效的方式解决作文中的难题。为了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同时又避免学生的想象大而无当,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提示性支架,指导学生写作。比如,指导学生先设计故事的结局,龟兔进行第二次赛跑,谁赢了呢?假如选择“乌龟又赢了”或者“小兔拔得头筹”的结局,需要想象出哪些情节?以“乌龟又赢了”为例,学生纷纷激活思维,有的想到小兔路上遭遇不测,掉进陷阱或撞上大树;有的想象小兔可能跑错了方向,或者遇到了诱惑,看到了水灵灵的大萝卜……
这样的提示有效地指导学生紧扣设定的故事结局,巧妙地安排故事情节,让故事的主人公有了完全不同的经历,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掌握故事类文本的一般特质,即有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三、运用解释支架,反思写作效果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教学时仅教授写作技巧,而对于后续的评价则关注甚少。殊不知,评价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仅要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设定评价式的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反思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还能激发学生参与作文的热情,让学生在修改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除了一般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表格式评价支架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解释性支架,将作文需要达成的目标,用有条理的方式逐项罗列,让学生在评价中自行对照。以统编版五年级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编者就设定了以下的评价条款:1.能否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过程有序地写清楚;2.能否关注实验前后的心理变化;3.能否将实验过程中每一步有趣的发现写明白;4.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语句表达是否流畅。
这些解释性的评价条款,分别从作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罗列,为整体评价自己的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初期,教师运用这种作文支架法,为模仿实践、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更应该在后续的实践中内化,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经验,最后丢掉支架,形成自主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