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抽象思维的学科,要学好数学,思维品质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思维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130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试教育重视传授知识,认为只把课文理论搞懂,把例题讲懂,学生能用所教的模型去解课后习题即可。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继承不能创新。素质教育倡导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生动活泼的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思维能力的艺术化。所谓艺术,即能激发积极思考的形式和问题。这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老师出了一道题:一位学生的奶奶过完了17个生日后,第二年是多少岁?同学们稍微思索了一下,想到这么简单还不好做吗?于是列出式子:17+1=18(岁)。奶奶才18岁吗?孙子多少岁?即使孙儿1岁,奶奶也不可能才18岁。虽然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但觉得只能这样做了。这时老师先不纠正,而是让学生讨论后发言。讨论了,有学生说,老师出这样一道题,一定是假想她的儿子1岁,她的孙儿是未来的孙儿而不是现在,但又有同学发言了,题中并没说是假想的孙儿呀。所以这种推想不成立。又有同学发言了,这题的出法是错误的,不管是谁,过多少个生日就活了多少岁,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这时老师又提示:假如那年没有要过的生日呢?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什么。这时一下就有5个同学举手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国历二月平年只有28天,闰年才有29天。奶奶的生日一定是每年的二月29日,要4年才能过一次生日。这时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这样就该这样列式了:4×17+1=68+1=69(岁)。老师总结:同学们还是聪明,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道题也启示我们,遇问题要多动脑子。用通常的方法算出后与实际情况不符,就要自设疑问了。此题可能不是常态化的而是特殊情况的,这样就会再调动所学知识,扩大思考范围就会找出答案了。评析:这位老师的教法就不是注入式的教法而是启发式教法。他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才指点迷津,让学生一步步接近答案。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思考中,品质得到了提高。又例:有一次,老师又出了一道题:有个村子有一片地,有十来块田,每块大小不一,又极不规则。问,用什么方法能尽可能简便地测算出这片田的总面积?老师让同学们讨论。讨论进行的十分热烈。有的说,派多些人员,分别一块一块地测量。把它们用切角补方的办法切割成规则的几何图形,一块一块地量出相关的数据,用每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有同学说那太麻烦了,干脆制作十来个1米2的木框,安上握柄,一下一下地量,量多少下,就是多少米2。有的说这也不省事。他说出一个办法。他的办法是这样的:在每块田内或田外找一个点,用作放射线的方式分别把这些田块缩绘在纸上。再在纸上算出这些田块的面积。同学们虽赞成这种方法,但大家说没学过缩绘法呀。那个主张缩绘法的同学说,我们可以去请教初中的同学他们学过。还有的说,请教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更方便。总之,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评析:如果用注入式教学,只能让同学们又学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开阔了眼界而已。但用启发引导式,不但让同学们开阔了眼界,而且训练了思维,提高了思维品质。又例:某山区林区,需要划出一块直径为1000米的圆形区域建立旅游区,同学们有什么办法画出圆的边沿。这可难坏了小学生们了。他们只在纸上用圆规画圆,在这么大的地上画圆,这是实际运用的技能培养。同学们虽觉得太难,但由于好奇与好胜,请求让它们回家在野外实际观察后再想办法。老师同意了。同学们分头做了,果然遇到了不少麻烦。如有个同学的屋后面就是一片林子。他想如果有直升机,升上去停在空中,用很大的圆规画就好了。但这是不切实际的。还是考察眼前吧。圆心好确定,半径是10002=500米。就是用绳子作半径,要是没有树木挡着就好了。可是这么多树木,怎样牵着绳子绕着圆心走呢?又有了办法了:把500米的绳子一头固定在圆心上,牵着绳从树木的空隙里穿过去,绳子的末端就是圆周上的一点。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若干个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成了一个圆了。这个方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说目前的土办法也只能这样了。当然不排除还会有更好的办法。评析:这位老师的这道实践题,是提高了难度的培养思维能力的问题。让它们在实践中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是培养思维品质的生动形式之一。又例:仍是上例的继续。有个学生不满意刚才那个同学的算法。因为确定每一个圆周上的一点,都可把绳子拉回圆心的地方,再找树中空隙。他要想出更简便准确的方法。他冥思苦想,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想出了办法。即:一个人拿着一支电筒站在圆心,打开电筒开关,让一束光线穿过树木间隙照在半径长度的终点(圆周上的一个点),这样观察电筒照在半径端点纸板上的光环大小。用同样的方法不断操作,不断确定半径端点,这不更省事了。他把这个办法在班上公布,获得了大家的赞赏。评析:此例说明,只有不断深入思考,才会提高思维品质。
总之,方法是很多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数学;思维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130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试教育重视传授知识,认为只把课文理论搞懂,把例题讲懂,学生能用所教的模型去解课后习题即可。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继承不能创新。素质教育倡导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生动活泼的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思维能力的艺术化。所谓艺术,即能激发积极思考的形式和问题。这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老师出了一道题:一位学生的奶奶过完了17个生日后,第二年是多少岁?同学们稍微思索了一下,想到这么简单还不好做吗?于是列出式子:17+1=18(岁)。奶奶才18岁吗?孙子多少岁?即使孙儿1岁,奶奶也不可能才18岁。虽然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但觉得只能这样做了。这时老师先不纠正,而是让学生讨论后发言。讨论了,有学生说,老师出这样一道题,一定是假想她的儿子1岁,她的孙儿是未来的孙儿而不是现在,但又有同学发言了,题中并没说是假想的孙儿呀。所以这种推想不成立。又有同学发言了,这题的出法是错误的,不管是谁,过多少个生日就活了多少岁,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这时老师又提示:假如那年没有要过的生日呢?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什么。这时一下就有5个同学举手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国历二月平年只有28天,闰年才有29天。奶奶的生日一定是每年的二月29日,要4年才能过一次生日。这时全班同学都明白了,我怎么就沒有想到呢?这样就该这样列式了:4×17+1=68+1=69(岁)。老师总结:同学们还是聪明,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道题也启示我们,遇问题要多动脑子。用通常的方法算出后与实际情况不符,就要自设疑问了。此题可能不是常态化的而是特殊情况的,这样就会再调动所学知识,扩大思考范围就会找出答案了。评析:这位老师的教法就不是注入式的教法而是启发式教法。他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才指点迷津,让学生一步步接近答案。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思考中,品质得到了提高。又例:有一次,老师又出了一道题:有个村子有一片地,有十来块田,每块大小不一,又极不规则。问,用什么方法能尽可能简便地测算出这片田的总面积?老师让同学们讨论。讨论进行的十分热烈。有的说,派多些人员,分别一块一块地测量。把它们用切角补方的办法切割成规则的几何图形,一块一块地量出相关的数据,用每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有同学说那太麻烦了,干脆制作十来个1米2的木框,安上握柄,一下一下地量,量多少下,就是多少米2。有的说这也不省事。他说出一个办法。他的办法是这样的:在每块田内或田外找一个点,用作放射线的方式分别把这些田块缩绘在纸上。再在纸上算出这些田块的面积。同学们虽赞成这种方法,但大家说没学过缩绘法呀。那个主张缩绘法的同学说,我们可以去请教初中的同学他们学过。还有的说,请教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更方便。总之,在热烈的讨论中,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评析:如果用注入式教学,只能让同学们又学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开阔了眼界而已。但用启发引导式,不但让同学们开阔了眼界,而且训练了思维,提高了思维品质。又例:某山区林区,需要划出一块直径为1000米的圆形区域建立旅游区,同学们有什么办法画出圆的边沿。这可难坏了小学生们了。他们只在纸上用圆规画圆,在这么大的地上画圆,这是实际运用的技能培养。同学们虽觉得太难,但由于好奇与好胜,请求让它们回家在野外实际观察后再想办法。老师同意了。同学们分头做了,果然遇到了不少麻烦。如有个同学的屋后面就是一片林子。他想如果有直升机,升上去停在空中,用很大的圆规画就好了。但这是不切实际的。还是考察眼前吧。圆心好确定,半径是10002=500米。就是用绳子作半径,要是没有树木挡着就好了。可是这么多树木,怎样牵着绳子绕着圆心走呢?又有了办法了:把500米的绳子一头固定在圆心上,牵着绳从树木的空隙里穿过去,绳子的末端就是圆周上的一点。用同样的方法确定若干个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成了一个圆了。这个方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说目前的土办法也只能这样了。当然不排除还会有更好的办法。评析:这位老师的这道实践题,是提高了难度的培养思维能力的问题。让它们在实践中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是培养思维品质的生动形式之一。又例:仍是上例的继续。有个学生不满意刚才那个同学的算法。因为确定每一个圆周上的一点,都可把绳子拉回圆心的地方,再找树中空隙。他要想出更简便准确的方法。他冥思苦想,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想出了办法。即:一个人拿着一支电筒站在圆心,打开电筒开关,让一束光线穿过树木间隙照在半径长度的终点(圆周上的一个点),这样观察电筒照在半径端点纸板上的光环大小。用同样的方法不断操作,不断确定半径端点,这不更省事了。他把这个办法在班上公布,获得了大家的赞赏。评析:此例说明,只有不断深入思考,才会提高思维品质。
总之,方法是很多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