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一首《雨巷》而获得“雨巷诗人”称号的戴望舒,在受到法国象征派诗的吸引和对当时国内流行的“坦白奔放”的诗心存反叛的时候,对于新诗的写法有了自己的感悟:“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因而,为了写出他那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作品,他决心“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诗论零札》)。结果是,他不仅制成了这样的鞋子,而且还穿着这双鞋子,为中国新诗走出了一条新路。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代表诗人,在星汉灿烂的中国新诗长河中,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编辑出版的《戴望舒选集》,收入了诗人的全部诗作,大部分的散文、游记,和几篇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创作成就与艺术特色。为喜爱戴望舒作品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全而可靠的版本。
戴望舒初写新诗的时候,和当时大多数新诗人一样,追求诗的音乐美,希望所写的新诗也能像旧诗一样,可以吟咏;不仅力求押韵,甚至还注意到了字词的平仄声。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即是被叶圣陶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雨巷》。该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复沓与回环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雨巷的寂寥、凄清又悠长,姑娘的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采用古典诗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象,表现了自己的寂寞,和“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心绪。诗篇具有铿锵悠长的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但是,戴望舒并不喜欢“雨巷诗人”的桂冠。在写出《雨巷》之后,他很快就摈弃了音节,创作了《我的记忆》等,完全以情绪的抑扬顿挫为节奏的、“现代”味十足的无韵体诗。待到1933年,他出版等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为了体现其对于诗要“去了音乐的成分”,要“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之观念的坚执,便删去了原先收在《我底记忆》中的十八首诗,其中也包括《雨巷》。
戴望舒从“雨巷诗人”走向现代诗,从对音乐美的追求走向对诗的“音乐的成分”的反叛,其原因在于,他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诗论零札》)。这种诗观,使他穿越了诗形,而抵达诗质,把握着情绪的律动和灵魂的隐秘,“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写出了一首首具有散文美的,像梦一样朦胧的诗篇,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影响的诗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流亡到香港,被日寇投进监狱,受伤致残。在国家、民族濒临危亡之际,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惊醒起来、振奋起来,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他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并从而把他的诗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戴望舒在创作中,一面努力再现法国象征派的“优秀”特征,一面有意识地摈弃了象征派诗的神秘与虚玄,不把对形式的重视放在内容之上,同时又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温庭筠、李商隐诗作中那种与西方象征派诗歌里所共有的含蓄与亲切,从而创立了情境具体,文句可懂,既含蓄典雅,又热情奔放的一派新诗。这种具有散文美的无韵体自由诗,固然是戴望舒为自己制造的“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然而,这款“鞋样”的推出,也为“五四”以来的新诗,提供了一种更适宜表现现代人的敏感的心灵的新形式。
《戴望舒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定价:14.80元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代表诗人,在星汉灿烂的中国新诗长河中,闪耀出夺目的光彩。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编辑出版的《戴望舒选集》,收入了诗人的全部诗作,大部分的散文、游记,和几篇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创作成就与艺术特色。为喜爱戴望舒作品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全而可靠的版本。
戴望舒初写新诗的时候,和当时大多数新诗人一样,追求诗的音乐美,希望所写的新诗也能像旧诗一样,可以吟咏;不仅力求押韵,甚至还注意到了字词的平仄声。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即是被叶圣陶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的《雨巷》。该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复沓与回环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雨巷的寂寥、凄清又悠长,姑娘的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采用古典诗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象,表现了自己的寂寞,和“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心绪。诗篇具有铿锵悠长的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但是,戴望舒并不喜欢“雨巷诗人”的桂冠。在写出《雨巷》之后,他很快就摈弃了音节,创作了《我的记忆》等,完全以情绪的抑扬顿挫为节奏的、“现代”味十足的无韵体诗。待到1933年,他出版等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为了体现其对于诗要“去了音乐的成分”,要“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之观念的坚执,便删去了原先收在《我底记忆》中的十八首诗,其中也包括《雨巷》。
戴望舒从“雨巷诗人”走向现代诗,从对音乐美的追求走向对诗的“音乐的成分”的反叛,其原因在于,他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诗论零札》)。这种诗观,使他穿越了诗形,而抵达诗质,把握着情绪的律动和灵魂的隐秘,“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写出了一首首具有散文美的,像梦一样朦胧的诗篇,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影响的诗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流亡到香港,被日寇投进监狱,受伤致残。在国家、民族濒临危亡之际,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惊醒起来、振奋起来,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他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并从而把他的诗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戴望舒在创作中,一面努力再现法国象征派的“优秀”特征,一面有意识地摈弃了象征派诗的神秘与虚玄,不把对形式的重视放在内容之上,同时又汲取了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温庭筠、李商隐诗作中那种与西方象征派诗歌里所共有的含蓄与亲切,从而创立了情境具体,文句可懂,既含蓄典雅,又热情奔放的一派新诗。这种具有散文美的无韵体自由诗,固然是戴望舒为自己制造的“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然而,这款“鞋样”的推出,也为“五四”以来的新诗,提供了一种更适宜表现现代人的敏感的心灵的新形式。
《戴望舒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定价:14.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