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当官的要诀,就是对上司心思的揣摩迎奉。官场中从来如此,一级揣摩一级,官越大,要办事的时候所说的话就越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让下属回味半天,并做出多种迎奉的解释。大多下属所抱的心思是:宁可揣摩错了,也不能让上级觉得自己没有揣摩。其实,我国古代对于入仕途是有很严格的选拔标准的。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总有人喜欢揣摩那些所谓的为官之道,使得官场上常常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据《清人轶事》中记载,清朝人刘玉书脑子不大好使,小时候上私塾,一天教他二三十个字,读一天也不会读,到了十四五岁还分不清之而,他老爹怕他将来会饿死,要给他找一份不干活又能领工资的差使,而这样的差使,只有做官才可以,就掏钱给刘玉书捐了一个官,在京城里等待空缺好去上任。
老实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老实。刘玉书年纪越大,脑子越少,正所谓老母猪生小猪,一年不如一年,唯一值得高兴的是越发的老实,走路办事严格遵循家人老师的教导,按部就班,一点也不会出错。在京城里等了二十年,逛遍了北京的大小街道,终于等到了一个广东巡检的空缺位置。
清朝的规矩,得到官位空缺的人,要去午门拜谢天恩。只是这个规矩老早就已经没有人遵守了,不过有这样的说法而已。刘玉书是个老实人,在京城里闲呆的二十年里,听人说起过这个规矩,所以一大早就去午门外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天正好天下大雨,刘玉书老老实实地跪在雨中,从从容容地行礼,一点也不苟且。
正好一个亲王进军机处值班,看到刘玉书在行礼,感到很好笑,就让身边的人问问是谁,刘玉书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和将要做的官职广东巡检。正好两广总督在军机处汇报工作,亲王打算把午门外遇见刘玉书的事对两广总督当笑话讲,刚说你们广东有个巡检刘玉书……话还没说完,他就被皇帝叫到里面问话去了。
两广总督回到广东后不久,正好刘玉书来上任拜见,总督以为他是亲王的人,对他是大加提拔,没几年就做到了监司。在刘玉书官任到期进京述职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对亲王的敬意,总督特地派刘玉书带着礼物去见亲王,并在给亲王的信中极力夸奖刘玉书。亲王见了信,心中疑惑,已经忘了刘玉书是谁了,正好广东一个地方出缺了一个知府,皇帝问亲王谁可以,亲王还没考虑好,仓促间就推荐了刘玉书。于是这个刘玉书的官也就在糊涂中越做越大。估计他的父母泉下有知,也会笑醒的。
无独有偶,《清人轶事》中还有个这样的故事。清朝有一中堂,为人很是谦和,别人拜见他,他都要谦恭地回礼。他的一个同乡,捐了一个知府的品阶,在等待空缺,闲着无事,来拜见中堂。中堂谦虚惯了,见同乡行礼,急忙扶起来,同乡非要下跪,一个要跪,一个不让,两人正在僵持的时候,同乡戴的帽子尖插到了中堂的朝珠里面。
同乡心里着急,越着急越解不开,同乡猛一抬头,把朝珠的线弄断了。这个中堂平时本来就有很多忌讳,而朝珠断了更是忌讳中的忌讳。中堂很是生气,同乡也羞愧得回去了,觉得这一辈子也不会补上什么空缺了。
这时候皇帝召见中堂,中堂在上朝的路上,心里还对同乡的作为愤愤不平。念叨着同乡的名字,准备要给这个同乡一双小鞋穿。见到皇帝,原来是一个地方的知府出缺了,皇帝问中堂谁合适,中堂心里盘算着谁给他送的礼多,打算推荐那个人去做知府,送礼的人太多,半天也没权衡好,时间长了点,皇帝生气了,中堂一着急,把弄断他朝珠的同乡的名字报了上去,这个同乡就喜出望外地作了知府。
编辑/姚晟
据《清人轶事》中记载,清朝人刘玉书脑子不大好使,小时候上私塾,一天教他二三十个字,读一天也不会读,到了十四五岁还分不清之而,他老爹怕他将来会饿死,要给他找一份不干活又能领工资的差使,而这样的差使,只有做官才可以,就掏钱给刘玉书捐了一个官,在京城里等待空缺好去上任。
老实人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老实。刘玉书年纪越大,脑子越少,正所谓老母猪生小猪,一年不如一年,唯一值得高兴的是越发的老实,走路办事严格遵循家人老师的教导,按部就班,一点也不会出错。在京城里等了二十年,逛遍了北京的大小街道,终于等到了一个广东巡检的空缺位置。
清朝的规矩,得到官位空缺的人,要去午门拜谢天恩。只是这个规矩老早就已经没有人遵守了,不过有这样的说法而已。刘玉书是个老实人,在京城里闲呆的二十年里,听人说起过这个规矩,所以一大早就去午门外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天正好天下大雨,刘玉书老老实实地跪在雨中,从从容容地行礼,一点也不苟且。
正好一个亲王进军机处值班,看到刘玉书在行礼,感到很好笑,就让身边的人问问是谁,刘玉书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和将要做的官职广东巡检。正好两广总督在军机处汇报工作,亲王打算把午门外遇见刘玉书的事对两广总督当笑话讲,刚说你们广东有个巡检刘玉书……话还没说完,他就被皇帝叫到里面问话去了。
两广总督回到广东后不久,正好刘玉书来上任拜见,总督以为他是亲王的人,对他是大加提拔,没几年就做到了监司。在刘玉书官任到期进京述职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对亲王的敬意,总督特地派刘玉书带着礼物去见亲王,并在给亲王的信中极力夸奖刘玉书。亲王见了信,心中疑惑,已经忘了刘玉书是谁了,正好广东一个地方出缺了一个知府,皇帝问亲王谁可以,亲王还没考虑好,仓促间就推荐了刘玉书。于是这个刘玉书的官也就在糊涂中越做越大。估计他的父母泉下有知,也会笑醒的。
无独有偶,《清人轶事》中还有个这样的故事。清朝有一中堂,为人很是谦和,别人拜见他,他都要谦恭地回礼。他的一个同乡,捐了一个知府的品阶,在等待空缺,闲着无事,来拜见中堂。中堂谦虚惯了,见同乡行礼,急忙扶起来,同乡非要下跪,一个要跪,一个不让,两人正在僵持的时候,同乡戴的帽子尖插到了中堂的朝珠里面。
同乡心里着急,越着急越解不开,同乡猛一抬头,把朝珠的线弄断了。这个中堂平时本来就有很多忌讳,而朝珠断了更是忌讳中的忌讳。中堂很是生气,同乡也羞愧得回去了,觉得这一辈子也不会补上什么空缺了。
这时候皇帝召见中堂,中堂在上朝的路上,心里还对同乡的作为愤愤不平。念叨着同乡的名字,准备要给这个同乡一双小鞋穿。见到皇帝,原来是一个地方的知府出缺了,皇帝问中堂谁合适,中堂心里盘算着谁给他送的礼多,打算推荐那个人去做知府,送礼的人太多,半天也没权衡好,时间长了点,皇帝生气了,中堂一着急,把弄断他朝珠的同乡的名字报了上去,这个同乡就喜出望外地作了知府。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