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荫故居(中路后半部及东路)维修整治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苏州作为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历史街区内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岁月的变迁,历史建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过时,急需保护修缮更新,使之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生”。应当说这类实践在古城已经相当普遍,但目前相关的研究尚欠系统性和完整性。潘祖荫故居维修整治是针对苏州古城各保护等级的旧建筑改造进行研究。一方面实现科技的创新,在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共同促进。一方面寻求如何更好地保护旧建筑的各种方法,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干预,还包括宣传、教育、管理等一切为保存文物古迹所进行的活动;另一方面更侧重于建筑的更新实践,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同时延续其原有文脉,唤起人们心中的“城市记忆”。通过这两方面案例的总结分析,试图完善国内关于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方面的理论。 全景图:
  
  一、老宅的历史沧桑
  潘祖荫(1830—1890),光绪年间官至太子太保、军机大臣。酷爱金石,宅内所藏国之珍宝西周盂鼎、克鼎,抗战时期日寇搜索未果,1951年由潘氏后裔捐赠国家。潘祖荫故居坐落在平江河西侧幽静的南石子街,包括几个大宅院和现已废弃的苏州床单厂招待所。
  走进潘祖荫故居,庭院深深,狭长的备弄连接着一户又一户人家。三路五进的格局仍在。昔日的跑马楼下、走廊里盖起了房子,与旧宅连通,陆续住进48户居民。
      老宅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它住过显赫的大户人家,藏过国宝,经历过兵燹,又曾经成为工厂,成为宿舍,成为旅馆;老宅承载着历史的使命,在城市居民大量增加的时候,它一次又一次成为安置居民的场所。
      潘宅东路,苏州床单厂招待所已经搬离。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满地瓦砾。昔日的花园建满了房屋,依稀可以辨认出废弃的厂房、食堂……招待所的主楼上红漆斑驳,落满尘埃,还能看出老宅骑楼的模样。而中路和西路,由于被几十户人家分割,旧貌已经很难辨识。
  二、工程概况:
  潘宅设计基于老宅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片区保护规划为指导,将老宅的保护与改造目标定位于目前国内酒店业的新兴产业——精品酒店,结合老宅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区位开发优势等打造具有独特品质和吸引力的融合古典与现代的精品酒店。
  在建筑改造过程中以保护为主,去伪存真。拆除后期加建建筑,根据测绘图对本体进行修缮、复原,重现了潘祖荫故居的原貌。潘祖荫故居中特有的南北合璧的建筑风格以及其特有的收藏文化,在引入新功能的同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潘祖荫故居原为苏州床单厂招待所,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五进,此次维修整治工程范围为东路及中路后半部,修缮的内容包括中路攀古楼、走马楼、东路第四进书斋;恢复复原的内容包括东路花厅、船舫及花园水池、东路第二进、过楼、东路第五进、廊等部分;新建东路消防水池、附房。
  三、设计特点:
  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整的恢复其历史风貌。设计之初先后走访了潘祖荫的后代和故居内的老居民,组织专家挖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严格遵照1958年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对潘祖荫故居的测绘图纸和所拍照片为设计蓝本,以修旧如旧、保留其真的原则进行修缮。
  2、修缮和后期利用设计同步,后期的功能设施在修缮中一步到位。维修设计工作一展开,后期利用的内装设计就同步跟上。修缮设计在不违反古建筑保护的法律规程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后期的功能需要,提前确定相关功能空间,给排水管道及设施、强电弱电管道及设施,在图纸中予以明确。
  3、防火防雷设计与保护古建风貌权衡考虑。在古建筑修缮和现代规范产生冲突时,活用规范,积极和相关部门沟
  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4、引入新材料和新节能技术,大幅度提高古建筑的节
  能效果和舒适性。工程中除东路第一进竹山堂,在每幢建筑地下都设置了地源热泵机组,地源热泵机房设于西路二期用房中,可供整个建筑一、二层使用;屋面均采用了黑金刚(KK)无机不燃保温材料。木门窗采用了5+6+5中空玻璃、内部隔断运用保温隔音材料等等。
  四、结构专业设计主要特点
  1、结构体系
  苏州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潘宅工程为既有建筑改扩建工程,结构设计尽量考虑原有结构及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小对既有建筑的影响。由于原有建筑资料不全,因此,设计前应查明原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及材料性能,查明原有房屋的抗震缝位置及宽度,查明基础埋深,尺寸及配筋,查明现有房屋的平面布置,梁柱截面,混凝土等级,梁柱配筋等情况,并对原有房屋进行安全性鉴定及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提出房屋改造的多种可行性方案供业主选择。
  2、基础
  基础采用筏板基础,以杂填土为持力层并进行注浆处理。地基土压密注浆布孔间距为1.0mx1.0m,孔径为50mm, 成孔深度6.5m。平面施工顺序:先沿基础外围注浆,然后进行内部注浆加固,浆液的主要影响半径为 0.5m;浆液类型:浓普通425#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比(水:水泥重量比) 0.6:1。、垂向施工顺序:自下而上注入浆液;、注浆压力:外部围幕:0.1~0.3Mpa, 内部0.3~0.4Mpa,同时结合土层变化适当进行调整;注浆流量15-30L/min;注浆方法:先注外排孔,24h后再注内部孔,采用一隔一跳注、复注、间歇注相结合的方法;注浆应在垫层浇筑完成3天后进行,垫层厚度不小于200mm并应对周边进行封闭处理,且应预留注浆孔。总浆液注入率不小于总加固土体体积的15%。压密注浆顶标高为基础底面,要求加固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小于100Kpa/m2。
  3、加固改造
  加固改造工程往往历经多次改造且资料不全,加固改造设计前应对原有建筑现场踏勘并充分了解,进行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及可行性论证。加固改造设计是一个通过加固技术实现结构性能改善及构件承载力提高的整体方案,应该做到整体把握并重点突出,不应仅局限于构件承载力不足和构造不满足规范要求。加固改造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对新老规范及其原理深刻理解与把握,掌握各种加固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具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
  五、给排水专业主要设计特点
  1、生活用水
  潘宅工程利用市政压力直供项目生活用水,卫生间热水采用分散式电热水器,运行控制灵活。卫生器具和配件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的有关要求的产品。这些措施有利于节水节能。
  室内给水主管均为埋地敷设,每处给水点再设支管翻出地面供给用水,有效避免管道重量作用于文保建筑结构上,有利于保护文保建筑的结构强度。
  室内:污、废水采用合流制。室外:雨污水管网分开布置,雨水、污水分别排入市政预留检查井。雨污分流有利于保护古城区水体的环境保护。
  2、消防给水
  潘宅项目利用南北两路市政压力设置室内消防软管卷盘系统,软管卷盘箱内置灭火器;另外还利用景观水池储存水量供给室内喷淋用水,消防泵房内设置喷淋给水泵及其稳压装置;这两项措施提升了该文保建筑的火灾安全性能。
  室内消防给水主管均为埋地敷设,每处软管卷盘单独出地面接管;喷淋系统则是设置一根小管径支管从地面翻出后伸至房间顶部控制给水供给少数几个喷淋头,这样就避免了大管径的喷淋管悬吊在房间顶部;这些措施都有效避免消防管道重量作用于文保建筑结构上,有利于保护文保建筑的结构强度。
  六、电气专业设计主要特点
  1、强电
  潘宅工程的室外消防水量为25升/秒,消防设备用电按
  三级负荷供电设计,自公变引来一路低压电源经计量后配电至终端。其它用电设备如空调、排水泵及照明等均属三级负荷。
  工程电源进线采用1kV铠装电力电缆自附近公变/电缆
  分支箱穿焊接钢管保护埋地进线。按供电部门要求,计量箱设置在配电间内,配电干线采用放射式。计量表箱电源进线处设防火灾漏电保护。电表采用脉冲电表,表箱内应预留远程自动抄表装置表位。
  考虑到本工程为控保古建筑,周围都是民宅,经由当地
  供电部门协商考虑,根据供电部门以及相关规范要求,本工程建筑面积为2531.66平方米,用电量按三相190kW设计。
  户内按平面分隔预留吸顶灯座及电源插座,卫生间插座
  设单独配电回路.所有出线回路均设置有漏电保护功能。
  为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电气专用房间的增设,
  电气线路的敷设方式和走向等都需要仔细考虑,本次设计中改造原先部分走道便于公变进线处设置配电间。
  2、弱电
  潘宅工程为文物古建筑,设置区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用
  于消防聯动,为了防止电气火灾,同时设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工程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二级保护对象设防,采用集中报警系统形式。值班室内应设置集中报警控制器及联
  动盘,具体设置如下:
  按规范设置感烟,感温等探测器;同时设置手动报警按
  钮及声光报警装置,消防设备采用总线制控制模块与多线制控制(如消防喷淋泵)相结合的联动方式。
  制造厂应按消防部门要求进行现场联动编程,并对整个
  火灾报警及联动系统负责(供应,调试,验收)。
  通信进线由电信部门电信网络直埋引入,配电间预留进
  线套管,过墙处穿管保护。有限电视网络由广电部门设计施工,配电间预留进线套管,过墙处穿管保护。
  七、结语
  在苏州市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苏州设计研究院利用现有的理论、技术和良好的人员配备,为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出可行性策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苏州古城的建设,同时也拓展了业务水平,提高了公司的综合实力。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工作和维修整治,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砖雕的花纹、窗户的式样、用材,都保证了原汁原味,潘祖荫故居拂去尘埃,将其深邃的历史内涵展现在世人面前。潘祖荫故居(中路后半部及东路)维修整治项目荣获2014年7月苏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设计一等奖。
其他文献
摘要:建筑是人类历史经济文化繁荣,衰落,变迁的见证者。窑湾,这一集古今历史,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群,曾是湘江边的一颗闪耀的明珠,却斑驳在经济发展的轨道里。本文从湘潭窑湾的一栋传统民居建筑入手,从平面布局、功能分析等方面探讨其营造的全过程,旨在真实地记录和还原窑湾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方法,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再造提供设计上的依据。  关键词:湘潭窑湾 建筑生成 平面布局 梁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城镇逐渐升级建设为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入城市开始他们的生活。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中的生态问题也提到工作日程上来,为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有生态思想,才能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思想;设计;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础,区划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行政管理的效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城市化发展对行政区划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我县按照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原则,合理调整行政区划。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合理配置行政资源,提高行政能力与效率。  关键词:行政区划调整 设置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要: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是唐山市设市以来第一次举办的世界级盛会,挖掘唐山城市特色,改善城市面貌,建设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会时最直接的、最富于表现力的外在体现之一。绿地的规划从点和线两个系统进行公园建设,为改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让百姓尽快享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成果是绿地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唐山居住区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201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建筑行业得以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象征着城市容貌的高層建筑出现了。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高层建筑虽然说能够代表城市的发展水准,给城市带来好处。但是,它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内容。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国际化地位
期刊
摘要:文章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与河北省贫困山区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就传统城市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等不可避免要面对和解决的几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了现状、存在问题及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 贫困山区 新型城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这为具有中国
期刊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美化生活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打造生态城市,促进城市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和重点。所以需要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时充分的利用生态理论,实现人、建筑及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加快推进社会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城市的
期刊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GDP已经从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城市人口1.72亿增加到7.31亿。2013年,中国有城市619座,20117个小城镇,城市化水平达到53.37%。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导致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碳排放量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14.5亿吨,增长到2012年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