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融道德素质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知行统一。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学生情感与行为的发展,即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达到以上课程目标,则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教材,而是要“用活”教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感与行为;价值观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84-001
一、从生活出发。增强情感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做到“生活化”。如三年级教材《我长大了》一课:课前,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幼儿、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先展示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一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袜子,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其中凝聚了母亲对孩子的殷殷关爱之情……这样,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再如:《我懂事了》一课,先让学生观察父母或他人忙碌的一天,并完成调查表。课堂上展开调查汇报,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调查情况。通过学生调查、讲述、讨论,从父母、老师等人的忙碌中渐渐体验感悟到劳动者的艰辛,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震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并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行为习惯。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从活动入手。提高教学实效性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其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游戏娱乐、动手制作、讨论交流、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做,玩中思,玩中学”,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和新的情感。如《诚实的花朵》一课,可以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形式,把种花、献花、国王的话等环节再现出来。然后,教师提出国王为什么会对雄日竖起大拇指的问题,学生们会从表演中看到雄日不换种子的诚实,体验到诚实的行为人人称赞,诚实的孩子更快乐。又如《用手描绘家乡》一课,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家乡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笔画出了家乡的名胜古迹,有的同学用彩纸粘贴出了田野风光,更有的同学用大小不同的纸盒组合“建造”出了家乡新区的新景象……最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不光体会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培养了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如学习《生活中的垃圾》一课,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特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教学活动:
1.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种类。
2.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讨论会,讨论“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解决办法,以及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3.开展“变废为宝、创造无限”的创意制作展。在三个活动开展不久,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学校。在展示的作品中,有用剪掉旧牛仔裤的裤腿设计的耐用购物袋;有用废弃饮料瓶做成的便携凳子;有用编织条、啤酒瓶盖做成的摇铃玩具;还有用化妆瓶做成的精美工艺品……真可谓五彩缤纷,叹为观止。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明白了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心创造这个美丽的世界。又如《叔叔阿姨辛苦了》一课。
1.让学生课前做社会调查,看我们一天的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服务。
2.请同学们相互介绍一下自己亲人所从事的劳动情况。
3.出示一组反映同学们平时只图自己方便,而给他人添乱的图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
4.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并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感与行为;价值观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84-001
一、从生活出发。增强情感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做到“生活化”。如三年级教材《我长大了》一课:课前,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幼儿、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先展示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一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袜子,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其中凝聚了母亲对孩子的殷殷关爱之情……这样,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再如:《我懂事了》一课,先让学生观察父母或他人忙碌的一天,并完成调查表。课堂上展开调查汇报,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调查情况。通过学生调查、讲述、讨论,从父母、老师等人的忙碌中渐渐体验感悟到劳动者的艰辛,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震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并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行为习惯。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从活动入手。提高教学实效性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其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游戏娱乐、动手制作、讨论交流、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做,玩中思,玩中学”,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和新的情感。如《诚实的花朵》一课,可以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的形式,把种花、献花、国王的话等环节再现出来。然后,教师提出国王为什么会对雄日竖起大拇指的问题,学生们会从表演中看到雄日不换种子的诚实,体验到诚实的行为人人称赞,诚实的孩子更快乐。又如《用手描绘家乡》一课,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家乡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笔画出了家乡的名胜古迹,有的同学用彩纸粘贴出了田野风光,更有的同学用大小不同的纸盒组合“建造”出了家乡新区的新景象……最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不光体会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培养了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如学习《生活中的垃圾》一课,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有更多的了解,特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教学活动:
1.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种类。
2.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讨论会,讨论“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解决办法,以及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3.开展“变废为宝、创造无限”的创意制作展。在三个活动开展不久,一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学校。在展示的作品中,有用剪掉旧牛仔裤的裤腿设计的耐用购物袋;有用废弃饮料瓶做成的便携凳子;有用编织条、啤酒瓶盖做成的摇铃玩具;还有用化妆瓶做成的精美工艺品……真可谓五彩缤纷,叹为观止。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明白了保护环境应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心创造这个美丽的世界。又如《叔叔阿姨辛苦了》一课。
1.让学生课前做社会调查,看我们一天的生活中有多少行业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服务。
2.请同学们相互介绍一下自己亲人所从事的劳动情况。
3.出示一组反映同学们平时只图自己方便,而给他人添乱的图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
4.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并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