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牟寻,柳暗花明归去来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唐修好是阁罗凤的夙愿,可以说,临死他也没有忘记这件事。可是,愿望的达成却漫长而艰辛。
  这个过程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也充满传奇性,更充满了风险和跌宕。
  阁罗凤活着时,修好的机会并不成熟,也不现实。此时,唐朝正处于内乱中。烽烟四起,千里中原,鼙鼓交加,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如同野火,这儿灭掉,那儿燃起,腾腾一片。此时,吐蕃赞普乘着大唐内乱,带着高原健儿,奋兵直击,开疆拓土,占去大唐大片土地,用唐朝名相李泌的话说:“吐蕃幸国之灾,陷河、陇数千里之地。”阁罗凤投靠吐蕃,一方面有借得大树好乘凉的想法,倚靠其实力和唐朝叫板,一点也不用担心吃亏;另外一方面,就当时形势,他也不敢背叛吐蕃:再次,大唐明显的已经落霞漫天,如乐游原上的一轮夕阳,摇摇欲坠,自顾不暇,更顾不得大理。
  政治就是如此冷酷,貌似自私,但谁也怪不得谁。
  可是。到了德宗时期,唐朝形势,又突然一变。
  首先,经过长期战争的锻炼,唐朝的军队,再也不是安史之乱初起时的豆渣兵了,再也不是“素不习战”的军队了,多年沙场金戈铁马的锻打与锤炼,已有太宗时的兵锋无敌的态势;其次,德宗朝的将军。百战余生,无论实战经验,还是胸中谋略,都不同于玄宗时期,有一群出类拔萃者,如李晟、马燧、浑城等,就是其中的不败名将,吐蕃极为忌惮,以至于吐蕃赞普认为,“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城”。而朝廷宰相李泌,更是入可治国,出可运筹帷幄的人物,连史家也不吝溢美之词:“邺侯(李泌)经邦纬俗之谟,立言垂世之誉,独善兼济之略。”
  对大理和吐蕃来说,此时更形成咄咄逼人之势的是,时镇蜀地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已不再如过去的鲜于仲通那般无能了,是唐朝历代剑南西川节度使中最为得力的一位,即“懿文经武,保合昌运,左右德宗,格於皇天”的韦皋。
  大唐,已经昂首阔步,走向中兴。
  此时,南诏王阁罗凤已经离世,新的南诏王是他的孙子异牟寻。
  1
  阁罗凤死后,按照父死子继的制度,南诏王位应当交给他的儿子凤伽异的。凤伽异是南诏历史上很英武的人物。文采武功,堪稱一流。他十岁的时候,进入长安,因为应答清朗,语言得体,很得玄宗赏识。“授鸿胪少卿,因册袭次,又加授上卿,兼阳州刺史,都知兵马大将”。在阁罗凤和大唐三次决战中,凤伽异更是身先士卒,独领一军,取得战斗胜利。后来,阁罗凤3L"命长男凤伽异于昆川置拓东城,居二诏,佐镇抚。于是威慑步头,恩收曲靖,颁诏所及,翕然俯从”。他不只是武事出众,文采也很不错,在大败唐军后,吟诗一首道:“天径云开马蹄扬,旌风卷虹霓。角号海螺,声震古道。铎鞘金鞍少年郎,盔插山茶独一朵”写出他大胜之后,一派潇洒自如的样子。
  可是,他却英年早逝。
  于是继承者就成了凤伽异的儿子,也就是异牟寻。异牟寻也十分突出,“颇知书,有才智,善抚其众”。当然,这个“颇知书”是唐人的看法,估计让异牟寻写诗,和李白杜甫相比,远远不如,但统治者更关注的是政治才能。
  异牟寻登基时。大概并没有将唐朝放在眼里。他不再提“我自古及今,为汉不侵不叛之臣”的话了。当时的大唐和开元年间相比,远远不如,并且当时的异牟寻还有战斗力超强的吐蕃撑腰。吐蕃的战斗力。连唐人都不得不唉声叹气地承认,“西戎之地,吐蕃为强。蚕食邻国,鹰扬汉疆”。吐蕃人有快速机动部队,快马长槊,来去如闪电,一寸寸蚕食着大唐的领土,让大唐元首寝食难安。
  异牟寻依靠这样的霸主,还怕什么唐朝?
  于是,在大历十四年,也就是779年,当吐蕃赞普送来鸡毛信,约异牟寻一起去唐朝领土内转转,来一次逍遥游的时候,异牟寻毫不犹豫,很高兴地答应了,可以!“悉众二十万入寇,与吐蕃并力”,旗帜招展,金戈映日。
  吐蕃每次联兵,自己担任总司令,抱着大印,却不冲锋陷阵,而是带着自己的人马在后面看风景,“必以蛮为前锋”,以南诏军队打冲锋。这样做,在吐蕃认为,是很划算的买卖,只赔不赚。异牟寻如此痛快地答应,带着自己的子弟兵跑在前面,也有他自己的算盘。他认为,冲在前面,南诏士兵不但不吃亏,还会获得丰厚的利润:首先,唐军不堪一击,三次进军以惨败而终,以至于“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流血成川,积尸壅水”。其次,也可以趁机在吐蕃人眼前狠狠露一手。让他们看看,南诏健儿,独立至今,仍慷慨激昂,宝刀不老,筋骨仍强。
  因此。在进行战斗动员的时候,异牟寻和阁罗凤当年的战斗口号大相径庭。阁罗凤当年面对强敌压境,骑在马上,奔驰在南诏健儿军前,红着眼圈悲壮地大吼:“自可齐心戮力,致命全人,安得知难不防,坐招顿政。”意思是,我们起来反抗,是因为被逼,因为走途无路才这样的,不反抗只会等着挨刀。
  异牟寻却不是,他召集队伍,挥舞长剑,骑着马跑到队伍前面,动员道:“为我取蜀为东府,工伎悉送逻娑城,岁赋一缣。”鼓励士兵替自己攻下成都,自己已经相好那儿的地形了,想用它做自己的东都,自己要去看看,天府之国究竟如何。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得给抓回来,带回逻娑城,到时,每年赏给士兵们一匹绸缎。做为酬劳。
  说完,他一鞭马,指挥进军。
  当时南诏进军的路线,分两路而来。可是,他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一次南诏历史上最大的失败,正在悄悄地等着他。
  2
  异牟寻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麾下士兵的战斗力,已经远远低于阁罗凤时代的。阁罗凤当时出兵,是出于无奈。是一支保家卫士的正义之师,最终大败唐军,让其片甲不留。阁罗凤之兵名哀兵,古人言,哀兵必胜。可是,异牟寻这次出兵是骄兵,骄兵必败,也是兵法常识。
  异牟寻之败,在出兵时。就几乎已成定局。他这次出兵属于侵略,说白了是一次乘火打劫,而且,他想劫掠的目的,在他的动员令中,已经暴露无遗。这明显是为了他自己个人的私欲,而不是南诏受到了唐朝威胁。因此,士兵们不可能有过去那种战斗力。以及决死之心。相反,唐朝的士兵,这次是哀兵,是抗暴,是卫国。另外,他出兵前,根本没有研究唐朝的情况,换言之,他对国际形势没有做一个充分了解。就盲目进军。他想进攻蜀地,甚至连蜀地统帅的特点,以及擅长都没有弄清。他的这次出兵,反倒和当年唐朝出兵攻打南诏很有些相似了:时势相异,攻守异变,历史玩了一个大逆转。   最主要的是,为了对付异牟寻,唐朝已经派出唐中期著名大将,和郭子仪前后辉映的李晟,暗暗做好了准备。李晟,放在中国名将史中,无论和谁相比,都毫不逊色,都气冲斗牛。他冲上战场,可以亮剑厮杀,骁勇无敌,是一员前锋猛将;他做为统帅,又计谋高超,让人难以预测。年轻时,在攻打吐蕃的一座城隘时,唐军死伤累累,难以攻下。当时率领三军的,是唐朝名将王忠嗣,他非常生气。这时,一个年轻的军士冲出来,抽弓搭箭,嗖的一箭,将守城将军射死,城隘不攻而破。王忠嗣见了,满脸微笑,高兴地拍着他的背说:“此万人敌也!”这人就是李晟。他从此跟着王忠嗣,冲锋在抗击吐蕃一线战场上,屡建奇功,由战场一兵一直做到神策军都将,统帅着元首的卫戍部队,完成从士兵到将军的华丽转身。后来,他还率领士兵剿灭叛军,收复长安,为统一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谈到他,唐末诗人皮日休赞颂:“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巍巍柱天功,荡荡盖世勋。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皮日休在诗歌里,总结了李晟的功勋,安邦定国,覆灭叛军,收复国都,底定山河,将他和霍去病、曹操相提并论,说他兼具二人的长处。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异牟寻不知道这些,他带着二十万南诏健儿,点燃烽火,高举狼烟,以至于蜀地百姓“人率走山”,纷纷逃亡,躲进山里。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样的顺利,是李晟的诱敌深入的计谋。此时,李晟为统帅,已经“发禁卫及幽州军以援东川,与山南兵合”。军队不多,但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是唐军的无敌刀锋。尤其神策军,本就是从天下劲旅中选拔出来的,属于铁血健儿,用来保卫京城,保护元首安全的。这次,看来唐德宗也希望通过一战解决云南问题,因此下足了血本。极品将军,带着极品士兵,几乎带着偷袭性质。去攻打一支骄兵,不打则已,打则必胜。按照《资治通鉴》记载,李晟带着几千兵士,大败南诏军队,并且发扬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胜利之后,毫不歇息,一口气将南诏军赶到大渡河边,南诏士兵纷纷落水,或坠落山崖,伤亡人数高达十余万。司马光距李晟时代,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不可能亲闻此事。所叙事实很可能是根据《新唐书·李晟傳》而来。《新唐书·李晟传》的叙述,要比《资治通鉴》简略得多,寥寥几十字道,“诏晟将神策兵救之。逾漏天,拔飞越等三城,绝大渡,斩虏千级,虏遁去”。书中并未如《资治通鉴》那般细致,也未具体书写两军对阵厮杀的情节。而且,由《新唐书》隐约可见,此次战神出手,用的不是正规战,而是奇兵。否则,用几千人,以两军对阵的方式大败二十万南诏精锐,并损其十万,太过于传奇了,即使如李晟那般的名将,也是不可能的。
  纵观李晟用兵,善用奇兵,并非一味蛮来。根据《新唐书·李晟传》记载,笔者个人认为,这次李晟可能运用了闪电战。他带着京城卫戍部队,集结于蜀地,按兵不动。等到异牟寻攻入蜀地后,他让部分部队正面防守,以牵制南诏军。自己则带着精锐。绕过异牟寻的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过一座名为漏天的险关,马不停蹄,快速攻下南诏的三座城,直插到大渡河边。也就是说,李晟根本就没打算和异牟寻硬碰硬,他采取了迂回包抄战术。一旦兵临大渡河,就预示着这次包抄战已经成功,胜利在望了。此时,南诏军得知消息,一定会军心大乱。急速回军的。唐军以逸待劳,而南诏军因家园告急致人心惶惶,如果南诏军队不回军,也是不可能的。二十万南诏军出境,国内已无重兵防守,唐军渡过大渡河,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会攻陷其都城太和城的。
  异牟寻得知军情,长剑一挥,喊声回军,南诏大军,仓皇而归。唐军守军乘势追赶。异牟寻前有埋伏后又追兵,再加以云南山高地险,路陡崖深。当年,唐军进攻云南,三次大战都几乎只轮不返,很大程度,就是吃了山川悬崖的亏,现在,这些也成了魔鬼的咒语,降临到南诏士兵的头上,绊住他们的马蹄。南诏军队气喘吁吁,一路冲杀,一路奔逃,一路攀高走低,或落在江水里,或滚下山崖,其状惨不忍睹。最终,异牟寻艰难曲折地逃回首都。清点自己带去的南诏健儿,“悉众二十万人寇”,竟然损失一半士兵。战争中,唐军所击杀的南诏士兵并不多,《新唐书》记载,“斩首六千级,禽生捕伤甚众”。最要命的是山崖江水的杀伤力。以至于“颠踣压峭且十万”,有的书上说八九万,大致相当。后世史家认为,唐人有大吹法螺的嫌疑,为自己的脸上贴金,可是,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这个记叙是没有什么水分的。很可能是真实的,甚至还超过了唐史记载的数字。
  总之,异牟寻有些“伤不起”。这次失败,直接影响着后来南诏,甚至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3
  南诏建国至时几十年,对于唐朝的战争一直处于上风。有一种战必胜、攻必取的态势。而唐朝呢,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堂堂帝国经三次战斗死伤二十多万人马,甚至患上的“恐南诏症”,以至于这次进攻蜀地。南诏出兵一路杀来,“蜀土大震”,百姓惊慌不已,四处逃窜。
  大概也因为这个原因吧。抱着打则必胜的思想,异牟寻几乎将国内精锐全部带出,反正唐军已经被打怕了,只有抱着脑袋等着挨打的份了,不会有什么别的招数。何不去狠狠显示一把自己的强大力量?可是,异牟寻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李晟竟然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出击,玩了一招闪电出手,闪电穿越,闪电般横扫千里如卷席。南诏的精锐,一战几乎被消耗一半。
  南诏首都太和城。经过异牟寻祖孙两代经营。已经很具规模了,这儿城墙坚固,宫殿高耸,人烟辐辏,很是繁华,用阁罗凤自己的话说,“戹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池,下隰树园林之业。易贫成富,徙有之无。家饶五亩之桑,国储九年之廪。荡秽之恩,屡沾蠢动。珍帛之恩,遍及耆年”,这儿人工水库碧波荡漾,水田如镜,园林蔽野,家家植桑,户户纺织,国库充实,自给自足。国家经常拿了东西,赏赐给上了年纪的人,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且,从唐军数次大军压境片甲不归的情形推测,这儿算得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也算险要之处了。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异牟寻是不可能嘴皮子一撇,轻易放弃这样的地方的。可是,异牟寻这次却放弃了。回到南诏,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迁都。784年,迁都史城。787年,再次迁都阳苴咩城。史书记载,“异牟寻惧,更徙苴咩城,筑袤十五里”,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心甘情愿迁都的,是战争失败后,不得已做出的选择。阳苴咩城,也逐渐演变成今天著名的文化古城大理。   今天,走在古城里,街道是青青的石板。城墙上,藤萝一抹碧绿,仿佛在告诉人们,岁月是如何沿着这古城墙,一寸寸爬过的;当然,还有街巷,还有木楼,还有雕花镂空的建筑,如古塔,如寺庙。沿着街巷,一个人悄悄地走,不发一声地走。这时,一颗心也就变得清清静静的了,有一袭说不清的忧伤,竟然微微地荡漾上心头。这,大概就是怀古之情吧。想想当年,南诏大败,在此版筑,兵士工人,贩夫走卒,挑担推车。搬砖送瓦,打夯灌浆,场面一定是很宏大、很繁忙的。究竟是谁,慧眼独具,来到这儿,选中这个地方为都城,以至于大理古城背靠苍山,面临洱海,占尽天时地利,也占尽了无限风光:以至于这座古城,在长达四五百年里,成为都城,成为攻不破的堡垒。这座古城设计得几乎与中原城市别无二致,充满一种典雅,一种大气,一种韵致,一种智慧。这个设计者,因为这一座城,就足够永垂青史了。大理多云,雨也不少,招手即来,多情得很。这时,在细雨中打着一把伞,轻轻走在古城小巷中,听着隔壁女子欢快地笑着或者唱着,一颗心也跟着柔柔地飘,无尽头地飘。抬起头,墙头上或招展着一簇儿花。或笼罩着一丛绿荫,让人的心格外熨帖。也格外宁静。大理人爱养花,“家家流水,户户养花”是真实的写照。在细雨中走累了,漫步登上小楼,找一处靠窗的座位坐下,看风雨中的古城,一派迷蒙,好像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一般。轻轻在雨中晕染着,悄悄地润泽着,有着一种彻心透肺地享受。这时,会不自觉地想起,当年的异牟寻,是否坐着车子,在这古老的街上匆匆走过,他的眸光里。一定充满着忧郁,充满着焦虑,也充满着对南诏的前途的担忧吧。因为这一座城,异牟寻也足够不朽了,何况还有后来的功业。
  当时的大理城墙,长十五里,算得一座很大的城了。阳苴咩城离中原的距离,毫无疑问要远一些。相对更安全些。这大概也是从李晟的袭击中得出的经验,避免唐军再次出军,渡过大渡河,兵锋直指自己都城。让自己感到脖子后面凉飕飕的。只有怕了,手里掌握的军队不够用了,才会迁都避战。由此可见,异牟寻这次真的是被打痛了。另外,从吐蕃赞普的态度,也可看出,南诏这次吃亏不小。在阁罗凤时代,阁罗凤大败唐军,将缴获的甲仗、粮草以及俘虏的士兵,押送着让吐蕃赞普参观时,吐蕃赞普眼珠子瞪得圆圆的,表现得十分敬佩,而且马上送给阁罗凤仪仗、还有印信,“赐为兄弟之国”,称阁罗凤为赞普钟,也就是兄弟的意思;册封凤伽异为“大瑟瑟告身(官名),都知兵马大将”,亲热得拍膀子称哥们儿。现在,吐蕃赞普态度立马变了,“吐蕃封为日东王”,将其降封,再也不称兄弟之国了,而是让南诏变成属国。并且向南诏摊派赋税,“责赋重数”,数目很大,让南诏百姓不堪重负。除此之外,还借助同盟互助条约,派军队进驻南诏的险要之地,安营扎寨,“岁索兵助防”,让南诏派出军队,帮助防守,作战,后来还延伸到了外交方面。南诏的主权,正在一步步丢失。阁罗凤通过铁血取得的权利。也在一步步失去,即将化为泡影。南诏此时,已经沦为吐蕃的附庸国,离亡国也就一步之遥了。南诏和唐军作战,无论哪边胜利,对吐蕃赞普而言,都是一种收获。唐军失败,他能吃到一杯羹,如果南诏失败,可乘机将自己的力量渗透入南诏。异牟寻面对这种情况气愤地说:“吐蕃阴毒野心,辄怀搏噬。有如蝓生,实污辱先人,辜负部落。”他觉得自己对吐蕃的欺凌,含羞忍让,犹如偷生,实在对不起先人,对不起百姓,对不起苍山洱海。
  4
  史书谈及异牟寻,说他聪慧,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当年的唐玄宗,在发动南征南诏的过程中,抱着一种用肉头撞金钟的想法,撞得大唐险些万劫不复。在这方面,异牟寻显示出自己的外交灵活性,变通性,在失败之后,在军力耗损,已经不足以抵挡外来侵略的时候,他犹疑着,在选择新的出路。这时,一个汉人衣衫飘飘地走出来,手指一指,给他指出一条充满光明的路。这个人,就是他的清平官郑回。
  郑回对南诏的发展,甚至对后来大理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他对于后来几百年的云南和中原王朝的关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开启作用。史书上说,郑回是唐朝的官员,祖居相州,也就是今天的临漳。天宝年间,参加科考,运气不错,一张试卷交上去,竟然考中进士,放到西泸任县令。西泸地属巂州。如果不发生唐代南征的事,郑回也可能一直当着县令,或者回归中原,做更大的官,总之和其他官员无别,喝着小酒,听着音乐,兴趣来了,写一首绝句。可是,在唐代和南诏发生战争后。郑回的命运也随之出现一百八十度的改变。阁罗凤带着南诏军队,攻打巂州时,城破,郑回“为所虏”。阁罗凤这人十分有眼力,善于识别人才,和郑回交谈一番,觉得这人实在了不起,于是“重其悖儒”,為他取了个名字叫“蛮利”,请他教导自己的子弟。这个任务,在中原就是太子少傅,或者太子太傅,是很重要的官职,也是很光荣的官职。想想,你教的不是别人,教的是未来的国家元首。能不骄傲吗?郑回在南诏,将自己放在老师的位置。严格执行师道尊严,将凤伽异、异牟寻,还有异牟寻的儿子寻阁劝,三代太子都没当太子看,当成自己货真价实的学生,一旦学习不认真,一旦调皮捣蛋,对不起,老夫子吹胡子瞪眼。拿起戒尺,噼里啪啦就狂揍起来,以至于史书道,“俾教子弟,得棰搒,故国中无不惮”。好在当时的阁罗凤祖孙几代,也没有将这位老学究告上法庭。说他体罚学生:更没有秋后算账,开刀问斩。这三代太子都教育得很成功。捎带着,就是这几位太子成为国君后。看到老师,尊敬的同时,也很有些害怕。南诏的民风,实在淳朴得可爱,也厚道得可爱。《滇史》谈到郑回的功劳,说得很明白,“滇人自尹道真受经归教,始知有诗书,然其君长莫能崇尚,故诵读者少。及郑回宣扬儒术,文教始振”。尹道真即尹珍,汉和帝时的学者,是云贵文化开拓人和先行者,他带回诗书文化,带回翰墨文章,可当地酋长们摇着脑袋,并不重视这劳什子。郑回到来,得到阁罗凤信任后,大力宣扬诗书,才逐渐引得上层重视。从此,一群群高官贵族子弟,拿着书本,进人学校,读着平平仄仄的文章,磨穿铁砚,也变得满腹诗书,之乎者也起来。郑回的弟子凤伽异征战之余,可以提笔铺纸。龙飞凤舞地写诗。他的另一弟子——异牟寻的儿子寻阁劝,也成为一位较出色的诗人,一个星回节的午后。他避风高台,看云烟满眼,天空如洗,阳光如水,一时有感,吟诗一首名《星回节游避风台与清平官赋》道:“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今皇远,艰难仰忠烈。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此诗无论清新优美的意境。无论圆润净白的字句,无论峻朗流畅的音节,都可以和唐诗媲美的,也因此被收录于《全唐诗》。   既然是自己的老师,有文化,有道德,有才干,那么,提拔到高级领导岗位上来吧。异牟寻登基后,除了让郑回继续担当教导太子的任务外,还让他当了清平官,也就是中原的宰相。当时的南诏,清平官一共六个,大概郑回是首相吧。异牟寻一旦有什么事情。一时解决不了,总是如一个学生一样,“事皆咨之”,请教自己的老师。也因此,郑回开始“秉政用事”,走上南诏的政坛,左右风云。其他五位清平官没有羡慕嫉妒恨,反而“事回卑谨”,都很尊敬他。郑回做了清平官后,把他的体罚制度也一并带到了朝堂。带人议事厅。这些清平官一旦处理事情不合规则,郑老爷子很不爽,就吹胡子瞪眼,拿出了戒尺,在朝堂抓住这些清平官,“或有过。回辄挞之”。
  5
  郑回给异牟寻的主意,就是投靠唐朝,寻求保护。当时的南诏。如果想摆脱吐蕃的殖民统治,唯一的办法。也只有这样。因为,随着唐朝国防力量的恢复,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此消彼长,吐蕃的军力,在大唐的弯刀下,越来越有些不如过去那般无敌天下,甚至难以抵御大唐一隅了。吐蕃出兵,也屡屡乘兴而去,大败而归。这时,为了对付吐蕃和南诏,大唐选择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就是韦皋。在整个大唐,可以这样说,韦皋是最为称职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当然,后来也出现了一位,就是晚唐的李德裕,他走上舞台,再次和吐蕃,还有南诏PK,上演一次韦皋当年的历史,书写一部属于他个人的功绩。只不过此时,无论南诏,无论唐朝,都已经到了夕阳晚照的时期,给历史留下最后一撇身影最后一声叹息罢了。
  唐朝建国之后,并不重视蜀地,认为其是国家一隅,没有放在心上。可是,安史乱后,这个地方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变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唐玄宗。在安禄山即将进入长安时。冷汗直冒,撒丫子抹油溜到了蜀地,最终得以安全回归。此后,唐王朝再次注意到,将来如果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蜀地仍可成为最后躲避灾难的地方,毕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崎岖,栈道难行,冷兵器时代,躲在这儿,就等于躲进了保险柜。最主要的是,王朝躲在这儿。经过喘息,经过一番整军经武,还大有反攻回去的机会。后来,黄巢带着自己的百万大军,气势如虹,攻洛阳,下函谷关,克潼关时,唐僖宗再次将祖上唐玄宗西逃的情景剧,一丝不差地上演了一遍。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蜀地到了唐中后期的重要性。
  蜀地在唐中后期,成为大唐重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安史乱后,吐蕃成为唐王朝的又一个主要敌人,甚至成为致命威胁。吐蕃一旦进兵,第一个打击目标,绝对是毗邻的蜀地,朝发夕至,不用车辚辚马萧萧,和唐王朝决战中原。吐蕃赞普智商很高,去中原,精疲力竭,等于上门挨打,过去攻人长安后惶惶而归的情景印象太深了。自己现在去攻打蜀地,闹得沸沸扬扬,就可以引诱唐军,使他们远距离赶来支援,这样可以围点打援,给唐军以毁灭性打击。由此。过去做为大唐后方战略基地的蜀地,呼的一下就变成了前沿,成为和吐蕃人烟尘千里、铁血决胜的沙场了,成为吐蕃一心想攻克大唐铁定要守住的第一道防线。于是,唐朝不得不慎重对待蜀地的节度使了,再用鲜于仲通那样的人。无异于将蜀地送给吐蕃,将一方百姓置于吐蕃铁蹄之下了。朝廷千挑万选,于是选中了韦皋。韦皋用自己的政绩,还有军事上的巨大做为来证明,大唐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是绝对英明的。
  唐人在后来论及韦皋的功劳时,极口赞颂道:“韦太尉皋镇西川,亦二十年,降吐蕃九节度,擒论莽热以献,大招附西南夷。”尤其论莽热,是吐蕃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也就是吐蕃的国务卿兼东方军团司令,曾带着十万铁军,围攻韦皋下辖的雄州,韦皋一战败之,并将论莽热活捉,送到长安。处理这位吐蕃国务卿,唐德宗有礼有节,责备他擅自兴兵,点燃烽烟,给两国造成伤害。同时,赦免他的罪过,赐给他一套房子,给他一个官职,给他一份俸禄,让他在京城安度余年。
  至于韦皋对大唐的贡献,有的史书说得更为具体,“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整个吐蕃,能有多少胜兵,多少武器?由此可见,打败吐蕃,韦皋实在功不可没。大唐之后,吐蕃再也难如大唐时那般,铁甲如水,刀枪如林,大概也和韦皋的战绩有关。得一干吏,守土保疆,造福一方,在韦皋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难怪“蜀人服其智謀而畏其威,至今画像以为土神。家家祀之”。
  而韦皋初起时的辉煌,是以降服南诏为整个战略的第一步。
  6
  异牟寻在郑回的劝说下,尤其大败之后,不得不抛弃过去的傲慢和对唐人的轻视,开始打量起中原地区,打量起那个刚刚在战火硝烟里恢复的王朝。第一次,他感觉到,自己再也不能以天宝时代的眼光,去看那个王朝,去对待他们的战斗力了,去对待他们的将军和士兵了。那个王朝。在血与火中,已经重生了,已经成为一把斩金剁铁的钢刀了,再也不是当年那般锈迹斑斑的钝刀了。
  可是,他心里还是犹豫彷徨,自己毕竟和大唐有着血海深仇,当年三战,自己祖父可是曾覆灭了大唐二十多万人马的啊,那可不是一个小数,不知对方现在的态度如何。另外,做为大唐的附庸国,不知这个宗主国将来会如何对待自己,如像吐蕃一样,将自己做一个马仔,时时颐指气使,那岂非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这时,还是他的老师郑回赶来,看他在归附吐蕃和大唐间来回摇摆,荡秋千一样没有定准。郑老师马上建议,拿定主意,不必犹豫不决。至于原因,郑回说得很明白:“中国有礼义,少求责,非若吐蕃。淋刻无极也。今弃之复归唐,无远戍劳。利莫大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唐王朝的人都文质彬彬的,很有礼仪文化的,这点唐诗可以作证。因为有文化,举止文明,因此对待附庸国,就不会像吐蕃赞普那样,十分贪婪,十分苛刻。郑回说到这,还举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就是一旦归唐,就不需要派出陆战队,帮着唐朝去防守各地要塞:也不必负担一笔沉重的军火费,这可是一笔很划算的生意。郑回这样说,当然有着个人的偏见,他毕竟是大唐的人,对故土有着一份抹不去的深情。同样的,这话也确实点中的吐蕃的软肋,若不是吐蕃欺压太重,异牟寻也不会改弦更张。   郑回在南诏归于“正途”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天,对于这个对民族团结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物,我们所知甚少,即使史书有所记载,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好在,在剑川石窟的石雕中,我们还是能隐约想见其风采,他坐在异牟寻的旁边,长袍大袖,纱帽高耸,一脸的儒雅,一脸的书卷气荡漾,是一个典型的老帅哥。
  郑回提出建议,异牟寻有些心动,可心动不等于行动,甚至距离行动,还有长长一段路要走,这中间有荆棘,有险关,有暗滩,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时的南诏,已经受着吐蕃的监管,甚至有的要塞,也驻扎着吐蕃的军队,监管他的利罗式,“甲士六十侍卫”,对他的防范也十分严密。异牟寻想要和大唐联手,稍有不慎,就会让吐蕃赞普知道。届时,吐蕃军队来一个中心开花,在南诏国内发动兵变。将异牟寻抓起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对于郑老师的提议,“异牟寻善之,稍谋内附,然未敢发”。
  7
  几乎在异牟寻希望归附唐朝的同时,韦皋也同样认识到。要打击吐蕃,并彻底将其赶回去,就必须降服南诏。降服南诏,在韦皋看来,就是“斩虏右支”。
  这个办法,在中原王朝对外战争中,经常运用,也经常见效。当年的汉武帝,为了彻底打败匈奴,解除北方的威胁,就一度派出使者,联络大月氏以及西域三十六国,其目的也是断匈奴右臂,取得左右夹击的效果。汉匈战争的结局,证明这种办法是成功的,以至于匈奴大败,流涕而歌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卷起帐篷,漂流远方。
  韦皋从中间找到灵感,得出具体的方法,于是,开始广泛搜集南诏的信息,从中提取自己急需的。当他听说,异牟寻准备归降,尚处于左右摇摆时,马上敲定一个计划,准备从后面将异牟寻推上一把。机会。不久也就到了。
  韦皋上任后,借助朝廷中兴的威望,“招抚境上群蛮”,竭尽全力,搞好民族团结。这些部族当然高兴,纷纷归附,到了成都。去拜见韦皋,有的甚至远至长安,拜见德宗皇帝,一睹天颜,高兴得载歌载舞。有的部族酋长知道异牟寻心里的那点小秘密,就悄悄告诉了韦皋。异牟寻也想归附,可就是摇摆不定。韦皋觉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马上为此上了奏章,告诉朝廷:“今吐蕃弃好,暴乱盐、夏,宜因云南及八国生羌有归化之心招纳之,以离吐蕃之党,分其势。”建议朝廷,目前吐蕃发飙,千军万马,从高山雪原直冲下来,对大唐发动战争,血雨腥风。防不胜防,扰乱盐、夏,威胁中原,以至于大唐边疆烽烟千里,哭声震天。现在南诏各部,已经厌战。都有归附之心。应该趁着这个机会,赶快招降他们。从而分解吐蕃的兵势,打击吐蕃的气焰。唐德宗接到奏章读了,连连点头,当即颁发文件,认为韦皋的建议很对。同时授权韦皋,全权处理这事。韦皋接到命令。当即给异牟寻去了一封信,告诉他:还是回到大唐的怀抱吧,别再在吐蕃那儿当马仔了,那样对自己不利。对自己的国家和百姓也不利。异牟寻得到韦皋的信件后,暗地派出使节。跑到成都告诉韦皋:自己特想早日回到唐朝的怀抱,只是机会未到。须待以时日。
  为了促使南诏早日回归,韦皋思索再三,咬咬牙,决定偏锋出剑。贞元四年,即公元788年,吐蕃出动十万大军,再次发动对大唐的凌厉攻势,牛角号响彻长空,马蹄声犹如惊雷,取高屋建瓴之势,俯冲下來,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出兵的时候,吐蕃赞普没有忘记南诏,依然将其拖在自己好战的战车上,一块儿冲向战场。当时,“云南内虽附唐,外未敢叛吐蕃,亦发兵数万屯于泸北”,做出进攻的态势,配合吐蕃健儿作战。异牟寻的这种做法,有点骑墙行为,唐军胜了,自己暗地早已与之有联系。不至于像上次那样出现损失十万军士的大败;吐蕃胜利,自己是同盟,可以趁机分一杯羹,少不了得点好处。可是,韦皋不给他这个机会。韦皋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洋洋洒洒,将自己文采狠狠显摆一把。文章除文采斐然外,还高度赞扬了异牟寻,能抛弃和唐朝过去的仇恨,幡然醒悟,回归大唐。韦皋在信里还高度表扬,异牟寻这样的行为,实在是明智之举,是英雄行为。然后,韦皋找了个精致的银盒子,将信装在里面,签封好,没派人直接送给异牟寻,而是马蹄哒哒,送给了东蛮。东蛮此前已和韦皋联系,相互间缔结了攻守同盟条约。东蛮人“南倚阁罗凤,西接结蕃”,现在突然回归唐朝。让霸主吐蕃很不满。吐蕃为了对付东蛮人,也悄悄派出地下工作者,深入到东蛮,侦查情报,便于将来对东蛮发动进攻。吐蕃间谍毫不费力地就偷到了这个银盒子,回去交给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打开银盒子,里面是一封信,打开信一看,气得双眼直冒火花,马上发布命令,派出一支两万人的铁军。马蹄如鼓,奔驰而去,驻扎在会川这个地方。会川,是云南和蜀地交通冲道,在吐蕃赞普想来,这样以来,看你还归附不,看你和唐朝再眉来眼去不。
  吐蕃赞普不怪自己对待对方手段不妥,不怪自己好战让小弟们反感,反而希望通过占据一地,隔绝双方交往,断绝对方归附唐朝的想法。这样以主人防贼的态度自居,不但起不到丝毫作用,相反,却将南诏更进一步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推到韦皋这边来了。就这一点来说。吐蕃赞普这次交锋,已经在韦皋面前败了一招。异牟寻得到情报后,也火了,自己给吐蕃人卖命,吐蕃人竟然如此对待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一拍桌子决定,不给吐蕃人当炮灰了。当天带着自己的军队开拔,“引兵归国”,回了云南。将吐蕃兵扔在蜀地,处于孤立和被动挨打的局面。
  8
  韦皋的反问计成功,将吐蕃一臂斩断,形成吐蕃孤军深入的态势。接着,他就开始了对吐蕃骤风暴雨般的大反攻。当时的吐蕃兵,分为四路进攻蜀地,“分兵四万攻两林骠旁,三万攻东蛮,七千寇清溪关,五千寇铜山”。吐蕃人攻打东蛮,毫无疑问,是因为东蛮反叛,归附唐朝,将吐蕃的铁三角折断了一根。吐蕃的这次出兵,显然犯了兵家常识。
  十万部队。除去后勤运输,还有司令部的拱卫外,仍有八万多人。这八万多人,分成四支,四面出击,就给了唐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可能。
  韦皋派出手下大将韦晋,带着唐军和东蛮联军,一路冲锋,一路横扫,各个击破,最终,在清溪关和吐蕃展开决战,打败吐蕃。   吐蕃为了报复,也为了让所有人看看,自己还是很牛的,很有战斗力的,刚缓过一口气,就再次带着吐蕃的百战健儿,冲向前一次失败的清溪关,准备将清溪关敲掉。在他看来,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才是英雄,才能够震慑住那些准备和自己挥手拜拜的国家。可惜,希望虽好,失望却更大。在这儿,他再次败得很难堪很痛苦。《资治通鉴》上记载,“吐蕃耻前日之败,复以众二万寇清溪关,一万攻东蛮。韦皋命韦晋镇要冲城,督诸军以御之”。清溪关是唐朝中后期竭力经营的一处要隘,位于蜀地和吐蕃交界。进可攻退可守,唐军再次布置重军,派出骁勇善战的将军,偃旗息鼓地等着吐蕃。吐蕃大军到来。唐军不再像过去那样,躲在关上不出来,等到吐蕃兵锋疲软再突然出击。这次他们一反常态,冲出清溪关,和吐蕃兵锋相对,铁血交加,上演了一曲铁血大片,“巂州经略使刘朝彩等出关连战,自乙卯至癸亥”,时间几乎长达一天多,最终“大破之”。一个“大破”,和前一次的“破”字比较,可以看出,这次吐蕃赞普败得更惨,更为难堪,也更为痛苦。此后,吐蕃一变攻势为守势,彻底失去了过去横扫一切、无可抵挡的气势。
  两次作战中,异牟寻没有跟着吐蕃冲锋,而是带着自己的南诏健儿,躲在云南,悄悄隔着七彩云,悄悄关注着沙场战况,默对着双方的胜败,此时,唐朝每打败一次吐蕃,都给他减轻一份负担,一份压力。在心里,他甚至可能还在暗暗感谢韦皋,将吐蕃赞普揍了一顿,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增加一份脱离吐蕃的底气。
  9
  德宗时代,唐朝曾经谋划过和吐蕃讲和。吐蕃赞普也点着头答应了,可是,那却是吐蕃赞普的一个计谋。吐蕃赞普认为,当时唐朝的名将,最可怕的是李晟、马燧和浑瑊。他玩了一招阴的,说自己希望谈判,希望和平,希望早日结束战争,早日迎来安宁祥和的生活。他的和平观点,得到了唐朝名将马燧的高度赞同。马燧进入朝堂,积极怂恿唐德宗和吐蕃讲和,营造一个西线无战事的态势。唐德宗答应了。按照吐蕃的要求,派出浑城做谈判使者。谁知,吐蕃赞普埋伏军队,准备在谈判的时候将浑城活捉。然后大力宣扬,说自己这次出兵,是李晟暗地来信联络的,准备事成之后平分大唐的江山。如此,李晟被怀疑;马燧因为主张谈判,也一定落不了好:浑堿进了吐蕃俘虏营,自己就可以灭掉大唐了。可惜,在谈判时,浑堿发现上当,跳到帐外,抢了一匹快马逃走了。吐蕃赞普的计划,也被唐德宗识破。
  这个阴谋,让渴望和平的唐德宗醒悟,必须通过战争,彻底打败吐蕃,才能赢得和平。德宗一改过去疲软态度,放弃谈判,积极以武力对付吐蕃。除了军事打击外,大唐也在政治上竭力孤立它,建立广泛的联盟。本着这个国策,唐朝和回鹘建立关系,唐元首册封回鹘可汗为长寿天亲可汗,并将公主嫁给他。回鹘可汗既得如此封号,又得美眉,马上上了奏章,向大唐皇帝大表忠心道:“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为了表现自己言出必行,回鹘可汗马上派出一个嘴皮子十分利索的人,跑去找到吐蕃使者,喷着唾沫星子一顿破口大骂,“詈辱吐蕃使者以绝之”。这位可汗的断交办法,也未免过于不堪,过于粗鲁了。不过效果倒是不错,吐蕃使者顶着一鼻尖的唾沫星子,还有铺天盖地的咒骂,失魂落魄地跑回去,向吐蕃赞普诉说自己的耻辱去了。大唐得到回鹘的帮助,力量更为强大。
  趁着这个机会,韦皋觉得,应当用语言再敲打敲打异牟寻,让他清醒一点儿,不要再抱着侥幸心理。不要再犹豫徘徊难以决断了。因此,他思索再三。再次送去一封鸡毛信。信里道:“回鹘屡请佐天子共灭吐蕃,王不早定计,一旦为回鹘所先,则王累代功名虚弃矣。且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这封信的内容,有实有虚,有真有假,虚虚实实,雾里看花。真实的内容是,回鹘出兵,帮唐朝皇帝狠狠教训了一下吐蕃。吐蕃铁骑无双,回鹘健儿更是了得,双方刀光剑影,号角震天,“吐蕃与回鹘战,杀伤甚”,再次受到重创,鲜血淋漓。可是那位长寿天亲可汗却突然死了,回鹘内部,顿时陷入一场混乱,一时自顾不暇,更无从和吐蕃作战了。不过,韦皋说南诏受尽吐蕃欺凌,这点倒是属实,因为异牟寻就是第一个受害者,其中痛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吐蕃对南诏的欺负,除索取沉重税收,强加无尽的兵役外,还直接派出使者,遥控南诏政事,决定南诏的策略方针。当时监管南诏的,是吐蕃设在神川的都督论讷舌。这里的神川,就是金沙江,是南诏边防要害,是南诏的边防一线,可见吐蕃已几乎控制南诏,甚至按住了其命门要穴,只需一发力,南诏就会五脏受伤而亡。论讷舌整天喝着小酒。观看着歌舞,对南诏的事情也不太管。他嘴皮子一撇,将管理南诏的任务下放给自己手下一个小弟。这小弟名叫利罗式,他仗着批发到手的权力,“发兵无时”,“私取重赏,部落皆惊”。总之,他闲着没事。就爱给异牟寻制造一些痛苦和麻烦,不时在南诏征兵,而且索要贿赂,光天化日,横行无忌,整整干了十二年。他用这种办法,在时时提醒异牟寻。谁是南诏真正的王。不是你异牟寻,你看好了,是我利罗式。最让异牟寻难堪的是,这个利罗式索要财物,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抽出刀子,弹着锋刃吓唬南诏爷们儿,指着他们的鼻尖骂:“灭子之将,非我其谁?子所富当为我有。”公然叫嚣,将来灭掉南诏的不是外人,绝对是自己。
  异牟寻对自己的这位太岁,是又恨又气又无奈。可是,接到韦皋的书信,他仍然沉默着,悄悄烧了书信,将大理男儿的铁血强压在心中。他觉得,还是再等等再看看,得让机会成熟。此时的他,夹在唐朝和吐蕃之间,实在是需要谨慎,稍有不慎,南诏将化为历史上的一道烟云飘散。
  10
  异牟寻最担心的是,自己一旦投靠大唐,引来吐蕃的攻击。那时如果大唐不救助,抱着膀子作壁上观,自己就惨不可言了。
  这种可能。是很有可能存在的。政治就是如此,稍不注意,一旦上当,万劫不复。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唐对东蛮的支援,让他看到了希望。东蛮归附唐朝后,吐蕃恼恨之余,屢次进攻东蛮,大有不灭东蛮誓不罢休的样子。公元789年,吐蕃赞普喝罢奶茶,吃罢牦牛肉,再次决定对东蛮发动进攻。东蛮人受到攻击,一路退去,然后撤掉泸水上的桥梁,截断吐蕃的退路。东蛮人做完这些,深沟高垒,躲在工事里不出来,任吐蕃健儿扯着脖子谩骂,就是不理不睬。他们有自己的打算,马上写了告急文书,向自己的宗主国唐朝求助。韦皋得到消息,毫不犹豫,派出手下大将王有道,带着部下两千精兵,和东蛮军队联合,展开反攻,在台登谷和吐蕃军展开血战。吐蕃军长期征战,早已疲惫,此时面对两国新锐联军,再次大败,“斩首二千级,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   这个乞藏遮遮,是吐蕃大相尚结赞的儿子,算得官二代。可是,这个官二代并非纨绔子弟,竟然是吐蕃的一员骁将,征战沙场,冲锋陷阵,鲜有败绩,算得吐蕃健儿们心里的男神,不败的偶像。现在,男神被杀,偶像被毁,吐蕃的将军们,一谈到这事,泪颗子就吧嗒吧嗒向下落,如同雨点一样。吐蕃男神的战死,对吐蕃健儿的精神摧残极大,此后,联军趁胜一路横扫,一路凯歌高唱,各处的吐蕃将士,纷纷走出工事,表示归降。
  这次胜利,对南诏的震动也同样很大,几乎是十二级地震一般。南诏是最熟悉吐蕃军情的,过去的吐蕃,“帅羌、浑之众寇陇州,连营数十里,京城震恐”,让唐元首都惶恐不安,甚至一度逃离长安。流浪异地,成为犀利哥。随后,吐蕃又仗着军威,“寇泾、邠、宁、庆、鄜等州”,一时烟尘千里,锋刃无匹,千里路上无对手。现在看来,那些已成为明日黄花过眼烟云了,吐蕃,不再是昔日强大的吐蕃了,不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异牟寻仍然在吐蕃每次征军时,派出人马。可是“与之益少”,他不愿自己的南诏健儿,为赞普挑起的战争买单,不愿自己的健儿无辜地战死异地。成为他乡之鬼。吐蕃赞普对此十分不满,吹胡子瞪眼,屡屡派人去责备异牟寻,没有尽到一个附庸国的责任,对自己的命令采用口水战的方法消极抵抗。韦皋的间谍们也没有闲着,自然把情报一一送给韦皋。韦皋眼睛一眨,再次想出一个办法,他将一个名叫段忠义的人找来。段忠义官居讨击副使,职位不低,他过去是阁罗凤的使者,被唐朝留住。就在大唐做了官。韦皋明确告诉他,让他回到南诏,劝说异牟寻,早日回归大唐,别再跟着吐蕃一条路走到黑。这样对大唐固然有损,对南诏会更加不利。段忠义满口答应了,带着韦皋的书信,急匆匆出发回到云南,见到了异牟寻。同时,吐蕃赞普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再次发火,再次“遣使让之”。这中间就有一点儿小猫腻了,韦皋派出的使节,怎么刚到云南,就让吐蕃知道了,就跑来责备:大概韦皋又用了反间计,特意走漏了消息,故意让吐蕃人知道的。有时,政治真的很冷酷,犹如冰雪,让人深入,不寒而栗。
  异牟寻受到责备,很是惶恐,汗珠子密密麻麻钻出来,滚豆一般,他扯谎哄骗吐蕃赞普,说段忠义本来就是大理人,韦皋听任他回来。并无什么计谋,也不是为了对付吐蕃,更不是搞什么联盟。为了表白自己的忠诚,异牟寻下令,将段忠义抓起来,送给吐蕃赞普。这说明,当时的南诏,实在已在吐蕃掌控中,不然,异牟寻不会做出如此亲痛仇快的事情。
  可是,即使这样,吐蕃赞普仍不放心,为了防止南诏走东蛮的道路,归附唐朝,就下令“多取其大臣之子为质”,如此以来,南诏上下,对于吐蕃更是怨声载道。南诏的处境,也日趋危急,此时已到千钧一发之际。何去何从,异牟寻此时再不做决定,无异于坐等刀子上颈。
  11
  吐蕃赞普不只是要了南诏的人质,严密看管起来;而且,还暗暗将南诏视若敌国,进行防备。南诏如有军队行动,开拔边境驻扎,吐蕃一见,马上旗帜招展,马蹄得得,将吐蕃健儿陈列边界,进行军事演习,大有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势。
  这些,当然没有逃过韦皋的眼睛。韦皋知道,南诏人此时如坐针毡,五心不定,于是再次去信,单刀直入,不再是策动南诏归附,而是直接提出,和南诏联手,剑指吐蕃,“欲与共袭吐蕃,驱之云岭之外,悉平吐蕃城堡,独与云南筑大城于境上,置戍相保,永同一家”。这个提议,公正地说,是设身处地地替南诏考虑了。当时,只有打败吐蕃,将之赶走,才能解除其对南诏的威胁。这样,也才可有南诏归附大唐的可能。
  接到韦皋的信,异牟寻这次不再犹豫,积极行动起来,“遣使分三路入朝,使者以绵、当归、朱砂、金石以献,并言:‘绵者,以表柔服,不敢更与为生梗;有当归者,永愿为内属;有朱砂者,盖献丹心向阙;有金者,言归义之意,如金之坚。”’异牟寻用这些信物表示,从此以后对唐朝一颗红心。绝不更改;心如金铁,绝不改变。他之所以派出三批使者,大概防备其中有一路两路落人吐蕃之手,另外一路还可以将自己的诚心送到唐朝。
  在书信里,“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自称唐故云南王孙”,此前的他,以“大礼”为国号,表示自己的独立地位,称“唐故云南王孙”,则表示回归唐朝的统一领导。韦皋得到书信,欣喜若狂,多年心事,一朝变成现实,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件,在自己的手里实现。如何不高兴?当即,他派出使者,将书信带着,日夜兼程,赶往长安,交给皇帝。
  唐德宗得到书信,也非常高兴,多少年的对立,终于走向了团结,走向了友好,走向了联合。他马上发出信,告诉韦皋,好好款待使者,让他们知道大唐的诚意,早日回归,切莫徘徊,切莫观望。
  12
  为了答谢异牟寻的回归之意,贞元十年。也就是公元794年,韦皋派出一个名叫崔佐时的使者,出使南诏。这个崔佐时十分有才干,而且十分有骨气。后来的结果证明,韦皋的选择。属于知人善用。
  崔佐时去云南时,是冒死前去的。因为,异牟寻和唐朝的联合,仍是暗地里进行的,没有正式的条约,没有公开化。表面上,南诏仍是吐蕃的附庸国,仍得听从吐蕃的。吐蕃的使者团,仍在阳苴咩城,仍高高在上,犹如太上皇一般,监管着南诏,包括南诏的一举一动,包括南诏人的言论观点。
  崔佐时来时,却毫不隐蔽,大摇大摆,就像上街做生意一般。异牟寻非常担心,害怕吐蕃使者知道,怪罪于自己,寻找麻烦,于是,私下里派人勸告崔佐时,让他穿着牂柯人的服装,扮作牂柯的居民,悄悄进宫拜见自己,宣读朝廷的旨意。崔佐时摇着脑袋拒绝了,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我是大唐使者。怎么能穿着外族的衣服?”异牟寻听了无法,不敢白天迎人唐使者,只有悄悄在夜里迎入。崔佐时长袍飘飘,一派潇洒大方地走进南诏宫殿。大声宣读大唐的诏书,声音清越,丝毫不减。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噗通一声跪下,接受大唐元首的诏书。这一刻,史书记载。他“业已归唐,乃歔欷流涕”。这种流泪哭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也有一种完成祖父心愿,终于得以回归唐朝的喜悦吧?   崔佐时读完诏书,宣达完朝廷的旨意后,并没有急匆匆地离开,而是留了下来。处理一切联盟事宜,措施到位,方法得当。这些妥善的处理方法,固然和崔佐时的才能有关,也和郑回的帮助有关。在回归唐朝的过程中,郑回的一双眼睛,就时时关注着异牟寻。关注着南诏国。他如此上心,固然有对故国的留恋,对大唐的关注。更多的则是对南诏担忧,对异牟寻祖孙三代信任的报答。他已经完全把自己看成了南诏的一员,即使后来,南诏和大唐建立了统属关系,他也没有回归大唐,没有回到老家相州,而是生活在南诏,干着自己的“帝王师”的工作。
  在崔佐时来到南诏的时候,郑回“密见佐时教之,故佐时尽得其情”。崔佐时于是趁着一次见面的时候,向异牟寻提出,將吐蕃使者抓起来,尤其那个利罗式,来个斩首行动,以除后患。同时,希望南诏“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
  异牟寻连连点头,说有理有理,首先订立盟约,“贞元十年岁次甲戌正月乙亥朔,越五日己卯,云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西川节度巡官崔佐时谨诣点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这次会盟,异牟寻看得非常庄重,恭请五岳神祗,同来见证,以免日后订立盟约的双方背叛约定。至于回归目的,也就是“归附汉朝,山河两利”“兴兵动众,讨伐吐蕃,无不克捷”。盟约为此也发下誓言,南诏如对吐蕃暗送清波,藕断丝连,频频放电,“天地神祗,共降灾罚,宗嗣殄灭,部落不安,灾疾臻凑,人户流散,稼穑产畜,悉皆减耗”。至于唐朝,如果如过去玄宗时代那般,觊觎南诏领土,时时准备吞并,也是如此。异牟寻等假如有什么愿望,上表元首,韦皋和崔佐时不能如过去鲜于仲通那般,中途掩藏,如果这样做,对不起,也接受以上誓言的惩罚。
  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背离大唐,对南诏百害而无一利,他们从内心渴望,早一点修好,自己免受欺压,而且可以接受大唐的文明礼仪,接受大唐的诗歌教化,也可以和大唐产生经济来往,提高自己的GDP,改善国民生活,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这是阁罗凤的愿望,也是异牟寻的愿望。
  誓文为四本,“一本请剑南节度随表进献,一本藏于神室,一本投于西洱河,一本牟寻留诏城内府库,贻诫子孙”。这次盟约,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诏会盟”,时间,是在公元794年。它标志着,南诏在脱离大唐四十多年后。重新回归大唐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终于投人中原怀抱。
  异牟寻不做便罢,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没片刻犹疑,这点也有乃祖风格。南诏会盟的同时,他就派出自己的特种部队,“攻吐蕃使者杀之”,那个利罗式,大概也没跑掉,为他的贪财和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今天来看,历史早已远去,尘烟依然散尽。渡尽劫波,兄弟握手,相逢一笑,泯尽恩仇。历史,只是一面面对未来的镜子,以此为镜,可以使兄弟民族关系更加牢固,更加长久。历史的回顾,不是为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被崇尚的颜色。女娲以黄土造人,黄色,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黄色居五色之首,是“帝王之色”。故宫远远望去,金色的顶子、朱红
本文对局域网的路由类型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两种动态路由协议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This text has introduced the route type of the LAN,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一切都笼罩在生与死的阴影下。冲锋陷阵的士兵一批批倒下,生的希望逐渐远去……突然,一抹白色的身影出现,飞速地将伤员救上担架。枪林弹雨下,时间仿佛凝固,
2011年,对于整个中国ICT产业来说是充满变化和激情的一年。无论是电信运营商为了转型而多方探索,电信设备商为了摆脱困境所做的多种尝试,还是智能手机市场的翻天变化带来的几
小学生在课堂中不敢向老师提问、乱提问的现象时有发生,至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成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成为主流,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体制不断地改革和深入。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
俄罗斯国防部宣称,俄罗斯就购买依维柯公司10辆“猞猁”轻型多用途车(LMV)问题已经与意大利达成协议。同时俄罗斯计划将与意方合资以在俄生产的方式购买2500辆轻型多用途车。
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负载均衡技术,并以四台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为例,介绍了利用循环复用DNS实现负载均衡的方法。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ly used load balancing tech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