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忆沩:文学的异数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个读者


  48岁这年,薛忆沩开始重写他24岁的长篇小说《遗弃》。
  《遗弃》出版于1989年春天,薛忆沩25岁生日前夕。薛忆沩当时已经辞职,全职在家,刚刚开始他第一轮狂热的写作。小说的主人公叫图林(对,就是计算机之父的那个Turing),和他一样,是一名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年轻人,一名无所事事、突然陷入“存在”危机的公务员。“世界正在遗弃我,而我也试图遗弃世界。”在扉页上,薛忆沩写下了这两行字,由它们来指导图林的命运。
  图林与薛忆沩本人的密切关系在这本小说的日记体形式中可窥一斑。和他一样,图林也选择了主动辞职作为“遗弃”世界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年,死亡的阴影不断地投射在图林的身边—先是他久病不愈的外公,然后是他的前领导、某处长,最后是他在前线当兵的弟弟。还有他的女友Z,他们很少见面,全靠书信联系。在唯一一次见面后,“我”得知Z已怀了“别人”的孩子,最后还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对于这一切悲剧,图林看起来无动于衷,死亡既不能让他伤怀,爱情有时甚至令他厌恶。相反,他在自己的心灵道路上似乎走得很远,并且最后,他似乎还找到了抵抗存在、暂时得以栖身的方式—写作。
  薛忆沩最初将《遗弃》命名为《业余哲学家》,最后定名为《遗弃(或者关于生活的证词)》。无可否认,书里充满了他自己的影子。他想写的太多,以至于不得不在小说里安排图林再创作小说,以把他的短篇一并收进去。
  但接踵而至的历史迫不及待地证明了《遗弃》和薛忆沩的生不逢时。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影子的告白》,也受到了莫名的牵连—甚至至今没有出版。今天,薛忆沩把后者称为“我那部多灾多难的作品”,他曾经说,它不出版,他的二十五岁就永远不会过去。“如今我快要五十岁了,却还在垂涎二十五岁的生日蛋糕。”他嘲弄着自己。而《遗弃》,在它出版后的八年里同样近乎销声匿迹,“不会超过17个读者。”
  但正是凭借这本几近“失踪”的作品,1994年,薛忆沩获得了台湾《联合报》文学奖,同届的还有王小波和他的《黄金时代》。大陆对薛忆沩的“发现”则要推迟到三年之后,何怀宏在周国平家里拿到了这本书,当即惊艳,随后便在《南方周末》上大力推荐,令薛忆沩第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遗弃》被认为提供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样本,它还是少有的严肃探讨个人存在意义的小说。何怀宏将薛忆沩的探索称为“寻求永恒的最初一段旅程”,所谓“最初”,并不仅仅因为作者与主人公的异常年轻—青春的年龄段虽然看似离引发永恒话题的死亡最远,却常常是人们捕捉到死亡黑影、并隐秘地渴望永恒的最初阶段;“最初”的另一层含义是,文中的“我”与世界之间的互弃,这种看似极端空虚的生活状态恰恰是对庸常人生的激烈反抗,而这正是“寻求永恒”的最初旅程。
  2002年,薛忆沩移居加拿大,他重新开始的写作不断被异乡的生活打断。在蒙特利尔这座法语城市,他必须学习新的语言,同时精进自己的英语,进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在撰写漫长的福克纳论文间隙保持中文写作。而在中文文坛,他成了一个短暂出没又旋即隐匿的名字。他是文学老将,却又常被当作新人;他的每一次离去都可能引发媒体的再次失忆,他的每一次回来都被命名为“重新发现”。“薛忆沩不属于文学界,他属于文学。”周国平说,而薛忆沩说:自己始终是文学的一份子,只是距离普通读者一直有一点遥远。
  “去年在深圳书城,有一个女孩捧着《遗弃》过来找我签名,她告诉我图林很像她的弟弟。”薛忆沩问,你弟弟,还好吗?女孩说,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我选择重写《遗弃》。它是比原创更不可思议的劳作。”薛忆沩说。除了词句的打磨,他抽掉了图林的很多作品,又让图林在那些抽空的页面上对自己的作品发表看法。用这样的方式,薛忆沩审视了从前的自己。
  “它是一个苛刻的写作者与时间、历史、语言的角斗,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与虚荣、身体和心智的角斗。”

关于生活的证词


  1964年,薛忆沩生于湖南。他被启蒙得过早,12岁就被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评主义》中引述的赫拉克利特击中了脑袋。他记得窗外是街道,打开窗就能听到百姓们的摩擦,偶尔还能听到革命的风暴。他聪明,易感,成绩太好,“一群老师围着我等我解出数学最后一题”,他是那种高出第二名32分的第一名。15岁,他的河流被爱因斯坦改变。他废寝忘食地读起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它与他好高骛远的天性一拍即合。爱因斯坦带来的不仅仅是相对论,还有他对艺术的热爱、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痴迷、对和平的憧憬和对压抑个性的糟糕教育的讨伐。甚至爱因斯坦学生时期的“成绩平平”,在当时的薛忆沩看来都被赋上了天才的颜色。他迅速对校园生活失去了兴趣,包括对“考大学”这样的世俗目标—在成绩一落千丈之后,他考进了北航计算机系。
  1980年春天,薛忆沩在电视上收看了萨特的葬礼。看萨特的灵枢在6万人的护送下经过爱德加·基内大街,他第一次意识到人对永恒的渴望。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株洲的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报到的当天他就要求调离。当时工厂里有许多年轻人都在要求调离,那是一些探到了时代脉搏的年轻人,他不是,他只是想回家写作。但工厂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在经过几个月毫无成效的努力之后,有一天他平静地走进他所在的研究所领导办公室,递给他们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家的电话号码,他告诉他们通知他的父母尽快来收尸,因为他马上就要开始在这间办公室里绝食了。公司在20分钟后就妥协了。当人事处长气喘吁吁地跑来劝他“想开一点”的时候,他的眼泪刷地流了出来。“我不是为自己的胜利而兴奋,而是为权力的脆弱而流泪。”当天下午他就被通知去办理调动手续。接着不久,其他那些急不可待的年轻人的调离也都被批准了。   “他们中间不少人后来大概都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吧。”薛忆沩说,许多年以后,他们还打电话向他表示他们的感激。他们误以为没有他当时的莽撞,他们就只好与国企一头走到黑了。“你看,个人主义有时候还真的是利他的呢。 ”
  但在父母马不停蹄的安排下,薛忆沩被调回了长沙,在政府部门下的一家临时机构工作。名义上那是一家扶贫机构,有一天他们去考察一家据说账面上只有200元的小工厂。“我们在那里毫无意义地转了一通,然后就坐下来吃饭了。饭菜非常丰盛,还有人在喝酒。我当时看见外面站着许多目光呆滞的工人。我觉得自己非常羞耻。我在想,我们这一顿吃喝之后,工厂的账面上不知道还会剩下什么。
  薛忆沩至今憎恶吃喝,或许与这一次的经历有关。他有苦行的倾向,娱乐不能令他快乐,信息也是多余。他遵循一些古老的生活准则,他把它们概括为对“不”的嗜好,他喜欢试探生活可以简化到什么程度,他拥有的物质可以少到什么程度,他的职称可以低到什么程度。“我的生活似乎是经过复杂的数学论证得来的,这种论证伸延了我关于生命卑微本质的认识。”

写作的长跑


  薛忆沩的长跑发源自他个人生活中的一项特殊仪式。每年元旦的清晨,薛忆沩都会用一段半程马拉松的长跑来“迎新”,即使冬季气温零下三十度的蒙特利尔,他也会在冰天雪地的皇家山上跑上一个小时,以此向新一年显露他对写作的期待。
  是卡尔维诺将这种仪式转化成了薛忆沩的日常生活,2006年,他开始写作《看不见的城市》的“观后感”《与马可·波罗同行》。“那是大脑的极限运动,因为卡尔维诺的遣词造句费尽了心机,而我也为自己的遣词造句殚精竭虑。那种极限运动几乎将人推到了理智和生命边缘,是每天下午四点钟在皇家山上剧烈的长跑稳定了我的心理,挽留了我的生命。”
  “我的写作一直都是事倍功半的劳作。”薛忆沩说,时间之谜对他写作的耐力提出了霸道的要求。不是健康的问题,剧烈的长跑对健康并没有好处,但是,他需要它。他需要它带给他的疲劳感和成就感,“那种踏实的疲劳感足以缓解写作对大脑施加的巨大压力,那种浅显的成就感可以冲淡因为对写作的苛求而引发的绝望。”
  在多年的异域生活里,薛忆沩平静下来。“我曾发誓只要那部该在24岁出版的小说(《一个影子的告别》)没有出版,我就拒绝接受25岁以后的全部生日。”他即将50岁,这本小说终于要来了。他同样有过用英文写作的野心,十一年前离开中国时,他心里装满的是那些跨越语言边境的伟大名字。“我用英文写了《白求恩的孩子》的初稿。”但最后,他把它翻译回了中文。小说中的“我”作为“白求恩的孩子”,走了一条与当年白求恩正好相反的道路:经香港抵达温哥华,最后定居蒙特利尔,他正在这座白求恩生活过八年的城市里经受着异乡的异化。
  “我接受了自己的局限。”薛忆沩说。在异乡写作,他借用的是乔伊斯的三种武器—沉默、流亡和精巧。“沉默是对浮躁的颠覆,流亡是对同化的逃避,而精巧是对粗俗的反抗。在异乡,写作的自由和完整因此反而容易保存。”
其他文献
两个世纪前,有一个叫歌德的人快死翘翘了,临终前他抓住儿媳的手,颤颤巍巍地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小女人,再让我摸一摸你这温柔的小手吧。一个“再”字,折射出扒灰至死的专业精神。与歌德一丘之貉的是英国剧作家亨利,他死前被问到是愿让保姆还是侄女来陪伴他,他说:要漂亮的。我估摸这哥们的心电图已经峰壑渐失、直奔坦途,元神涣散成了烂泥,以为自己还在夜总会里点小姐。贪恋美色总该讲点场合,咽气之前有许多事情比这重要……
村上春树想来是个馋人。  要是不好吃,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里,怎么会散布着各式各样食物名字?他又为何常不厌其烦、像敬业的侍者听客人点菜一般,把其笔下主人翁一天三顿,偶尔还外带消夜的饮食内容,统统抄录下来?  小黄瓜生菜色拉、三明治、意大利面、甜甜圈、啤酒、橙汁、咖啡……只要读过两本以上的村上春树小说,大概都不会对这些食物感到陌生,就算没吃过,起码也在书里看过。  食物之于村上春树,和他著作中早已获
年度品牌 好未来  获奖理由:  好未来坚持“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塑造品格”的教育理念,践行教育与公益同行,为同行表率。  “成为受人尊敬的教育机构”是好未来成立时定下的目标。“师者为尊”靠的是学识和修养。作为从互联网教学起家的教育企业,好未来认为仅仅获得学生家长的尊敬是远远不够的。  2010年10月,一家名为学而思的互联网教育科技企业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它
大吃大喝  对滨江花苑小区的居民来说,当场“擒获”官员张爱华豪华宴请,属于意外“战果”。张爱华,是泰州医药高新区滨江工业园(下称“滨江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滨江花苑小区就在滨江工业园的对面。  4月19日下午6时许,滨江花苑小区,音响里正播放着曾被重庆称为“红色歌曲”的《套马杆》,樊军(化名)的妻子正在广场上和一群妇女跳舞。  “有人发现对面的滨江工业园区接待中心亮着灯,车来车往,就去打探了一下。
张洁  洁成为了一个老人。这让很多人难以适应—印象里,她一直像个女战士一样,在生机勃勃,在爱憎分明,在变化,在出走。  她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两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却因为特立独行,在国内鲜见报道。  前不久,她把近些年独自远行的见闻集合成书,取名《流浪的老狗》(2013)。她喜欢“流浪的老狗”这个意象,既酷又充满戏谑。尽管年迈,她还是自有俏皮,并熟练地使用网络语言:“汗死”、“
苏童  作家。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红粉》、《妻妾成群》、《蛇为什么会飞》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2013年,推出新作《黄雀记》。  黃雀記  作者: 苏童  出版社: 【台湾】麦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5月  定价:380NT  她(白小姐)若有所思,问柳生,你做过祷告
曼谷阿玛瑞水门酒店里Breeze Spa的接待室,在享受SPA前理疗师会为客人进行情绪测试来选择适合的疗程。  堆积如山的工作,无止境的加班,疲于奔命的生活以及喋喋不休的老板,这当中的任何一条理由都足以让我愿意花两个多小时的飞行来到曼谷,做一次SPA,给焦躁不安的情绪来个放松。  穿过水泥建筑林立的曼谷市区,来到阿玛瑞水门酒店里的Breeze Spa。空气中弥漫着的芬芳香气和舒适的环境让人忘记自己
古代所谓“纳妾”,并不是今天的“包二奶”,只为淫乐,而是出于生育的需要。古时医疗落后,妇女生产,多有艰难,几至丧命者,屡见不鲜,而生育周期又与今人相同,因此,很多人家辛辛苦苦娶个媳妇,产妇却因为难产而丧生,婴儿成活率也不高。男子也常常因为伤病而丢性命,如此,家嗣断绝,非常悲惨。帝王家、达官贵胄家也不免有类似的痛苦。所以,为了繁衍、为了生生不息,才有妻妾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  从来没有文献记载说纳妾
和新认识的朋友聊天,对其所在行业盛产“高精尖”女性好奇,问了句:“她们好玩吗?”朋友唾道:“bitch!全都是bitch!”她百分百肯定,像甩了张百元大钞说,零钱不用找了。我不知如何接话,朋友马上举了个bitch的例子:  “上周我们举行家庭聚会,有个单身女友平时玩得比较好,就邀请她参加。她说是来陪我,来到把我晾在一边,和在场的男性打得火热,也不顾忌太太们的眼光。而那些男人蠢货一样围着她,包括我的
冷战后的世界被有些学者称为新戰国(Wardom)时代,各大国为应对未来可能的新老形式的安全威胁,纷纷投巨资进行军备升级,借以作为确保未来安全和扩大现实利益的工具。这种新装备研制和新军力建设的全球性热烈竞赛,很容易令人想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军事的竞争力真的可以确保那些雄心勃勃的大国实现其国家梦想吗?  韩非子在《五蠹》篇记载,“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自古到今,中国的一般人民对军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