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元素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元素,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近年来,国内各大省、市电视台及其他主流媒体相继报道硒与人类寿命之间的微妙关系。有机硒对40余种疾病有显著缓解效果,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人们谈之色变的疾病,硒元素的健康功效深入人心。因此,硒产业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多方支持。
10月18日,山西省硒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硒产业发展报告会在太原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文婕针对“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话题,与大家分享了她多年的研究成果。
“硒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保健作用。”杨文婕说。科学研究表明硒是人体某些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杨文婕指出:“硒是GSH-PX的必需组成因子,每1mol纯酶分子中有约4mol的硒原子,它能清除人体代谢中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俗称‘氧毒素’),避免其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保护生物膜,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硒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重要影响,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水平,其作用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硒能清除人体内重金属的积累,具有解除重金属中毒的能力;硒在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健康、保护肝脏、抗肿瘤和保护视器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硒在人体内总量为14mg~20mg,广泛分布于所有组织和器官,肝、胰、肾、心、脾及指甲的硒含量浓度较高,脂肪组织最低。人体中含硒酶及至少13种含硒蛋白或亚单位,目前已有5种硒蛋白得到较为详细的研究并证实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已知的缺硒有关的人类疾病有40多种,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激素失衡、肝病……
杨文婕表示,由于我国带状分布的低硒地区生产的粮食含硒量极低,导致人体缺硒。研究中发现,缺硒者心肌中的硒含量极低,致使心脏功能发生障碍。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低硒食物喂养的动物心脏抗病能力减弱,容易诱发心肌炎类疾病,且认为,缺硒是冠心病的诱因,食物中含硒越低,癌症的发生和残疾率越高。
当前,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大气污染、农药残留污染、重金属及化工产品的有毒物质以及射线等,都会造成人体内机体代谢环境紊乱,诱发各种疾病。通过对细胞分子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硒还具备其他营养元素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例如它能解除重金属的致癌与毒害,并直接清除抑制人体有害物质“氧毒素(包括氧自由基在内的一类毒素)”的作用。硒被国内外医学家推崇为“至今发现的最强烈也最具潜力的抗癌之王”,在美国目前实施的营养剂防癌计划中,硒被首推为化学元素抗癌主角。
杨文婕呼吁:若人体硒摄入量长期低于每日50微克,容易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因此每日适量补硒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关人民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大事!虽然我国新闻媒体对人体缺硒有害健康、补硒有益健康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宣传,但仍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专家名片
杨文婕:博士后,研究员,硒营养国际专家,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任。是国内倡导分类探讨硒形态健康价值研究和开发的第一人,所倡导硒形态分组分析,及其防控人类腺体乃至癌症分类研究,已于2006年国际硒研讨会上被列入国际硒营养界重点研究领域。曾先后申请获批十余项国家级和国际科研项目,包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法国Center Region基金、国家归国人员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合同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是缺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属于缺硒地区。中国是一个缺硒大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疾病与环境因素图集》揭示,从东北三省起斜穿至云贵高原,中国国土面积72%的地区都是低硒地带,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粮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较低。华北、东北、西北等大中城市都属于缺硒地区。
“中国2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约七亿人生活在低硒地区。”杨文婕表示,大部分地区食物中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东南沿海是中国富硒地区,也只有0.10mg/kg,是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的最低限。“中国人的食物中尚达不到每天每人40微克以上的标准补硒水平,尤其是缺硒地区人群,更难从食物中达到补硒的目的。”杨文婕说。
中国科学家接连对中国1094个县市(约占全國一半)的土壤样品中硒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中国是个缺硒的国家。达到国际公布的正常临界值0.1mg/kg的县只有1/3,即中国2/3地区属缺硒地区。其中含量≤0.02mg/kg的占29%,为严重缺硒地区。
营养学专家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人体中血硒的含量标准值为0.10mg/kg,低于此值就会发生缺硒症。而中国有29%的地区人体平均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属极度缺硒,有43%的地区人体硒含量在0.03mg/kg~0.04mg/kg之间,属于缺硒。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组织建议膳食硒最大安全摄入量为400微克/天。制定了人体日常膳食中应供给400微克硒的标准,而北京市民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为60微克。东北大部分地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有10微克,是心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的高发区。
“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在50~250微克之间。中国2/3的人口严重缺硒,表现在硒摄入量严重不足。中国居民普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中国粮食主要种植地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均为低硒地区,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从而造成全国性缺硒。”杨文婕讲到。
饮食中的硒能否满足人体需要
“预防缺硒,首先要找到缺硒的原因。”杨文婕认为,“缺硒原因主要有生理需要量增加、摄入量不足、饮食不当、吸收不良、药物因素及疾病因素。缺硒地区居民如果长期从食物中摄入硒剂量不足或生理需要增加(癌症患者),就应多食些富含有机硒的食物。 “硒在机体组织中的分布随硒摄入量的不同而异,与硒的化学形式关系不大。一般说来,肾、肝、胰腺、垂体和毛发中的硒浓度较高。肌肉、骨骼和血液中的浓度相对较低,脂肪组织中浓度最低。”杨文婕表示:“性生活过频的男子,其发硒和血硒含量偏低,因为精液中的硒代氨基酸将硒随射精而排出体外。当食物供硒不足时,成年男子最易出现硒缺乏症而导致的各种疾病,所以成年男子每日勿忘补硒。”
“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硒主要来源于食物中。”杨文婕说,“根据对食物中含硒量的测定数据,食物中含硒量可得出以下排序:动物内脏>海产品>河鱼>蛋>肉>蔬菜>水果。含硒量高的动物内脏及禽蛋所含胆固醇也高,人们不宜多食;虾、蟹等海产品的硒含量高,但利用率低;蔬菜和水果的硒含量低,对人体所需硒摄入量影响不大。”
“而且食物在精制过程中会损失50%~75%的硒。”杨文婕进一步解释道,“因此,靠天然食物中的硒,一般仅能满足人体正常新陈代谢需要,保证人们不得缺硒病。而对健康人预防癌症等疾病、患者需要硒协助战胜疾病,都必须依赖于‘额外的’强化补硒。”因此杨文婕也建议:追求健康的人们,除应注重在常规饮食中摄入硒元素,还应寻找好的、安全性高的硒制品来补硒。
日常摄入标准是多少
“硒分为无机硒、有机硒两种类型。无机硒主要是亚硒酸钠,过量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有机硒是最好的硒源,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机硒最为安全有效,这种有机硒不与其他药物产生拮抗作用,利于人体吸收。”杨文婕说,“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的‘富硒酵母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营养学会1998年10月修订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药补不如食补”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认识。普通面粉、大麦、鱼、虾、海藻、动物肝、动物肾、大蒜、葱头、芦笋、胡萝卜等都含有硒。需要指出的是,食物中含硒量高,并不等于人对其吸收就高,一般而言,人类对有机硒的利用率较高,可以达到70%以上。因此正确的补硒方式是,多吃强化补充有机硒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A、C、E的食品促进硒的吸收。
“硒在人体内无法合成,所以要满足人体对硒的需求,就需要每天补充硒。”杨文婕表示。2014年6月12日,中国营养学会在上海正式发布了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根據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国内外营养学界最新科研成果,作了膳食营养结构的调整,其中把硒元素的每日最低量摄入从50微克上调到60微克。
科学考察表明,硒可以与某些重金属元素发生拮抗作用,所以食用富硒食品既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预防人体重金属元素中毒。“硒与其他矿物元素一样具有两重性,即适量有益、超量有害。补硒虽然很有必要,但是不能盲目进补,否则可能会造成副作用。”杨文婕郑重强调。
及时补硒,预防癌症,防患于未然。以较小的代价预防疾病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仍需要加强实际行动。最后,杨文婕建议:“追求健康的人们,除需注重常规饮食外,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硒维康口嚼片。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硒,比较适合亚洲人的体质,更容易被我们吸收。而美国进口的酵母硒吸收率则相对较低。”
10月18日,山西省硒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硒产业发展报告会在太原召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文婕针对“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话题,与大家分享了她多年的研究成果。
“硒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保健作用。”杨文婕说。科学研究表明硒是人体某些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杨文婕指出:“硒是GSH-PX的必需组成因子,每1mol纯酶分子中有约4mol的硒原子,它能清除人体代谢中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俗称‘氧毒素’),避免其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保护生物膜,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硒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重要影响,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水平,其作用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硒能清除人体内重金属的积累,具有解除重金属中毒的能力;硒在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健康、保护肝脏、抗肿瘤和保护视器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硒在人体内总量为14mg~20mg,广泛分布于所有组织和器官,肝、胰、肾、心、脾及指甲的硒含量浓度较高,脂肪组织最低。人体中含硒酶及至少13种含硒蛋白或亚单位,目前已有5种硒蛋白得到较为详细的研究并证实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已知的缺硒有关的人类疾病有40多种,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激素失衡、肝病……
杨文婕表示,由于我国带状分布的低硒地区生产的粮食含硒量极低,导致人体缺硒。研究中发现,缺硒者心肌中的硒含量极低,致使心脏功能发生障碍。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低硒食物喂养的动物心脏抗病能力减弱,容易诱发心肌炎类疾病,且认为,缺硒是冠心病的诱因,食物中含硒越低,癌症的发生和残疾率越高。
当前,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大气污染、农药残留污染、重金属及化工产品的有毒物质以及射线等,都会造成人体内机体代谢环境紊乱,诱发各种疾病。通过对细胞分子学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硒还具备其他营养元素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例如它能解除重金属的致癌与毒害,并直接清除抑制人体有害物质“氧毒素(包括氧自由基在内的一类毒素)”的作用。硒被国内外医学家推崇为“至今发现的最强烈也最具潜力的抗癌之王”,在美国目前实施的营养剂防癌计划中,硒被首推为化学元素抗癌主角。
杨文婕呼吁:若人体硒摄入量长期低于每日50微克,容易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因此每日适量补硒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关人民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大事!虽然我国新闻媒体对人体缺硒有害健康、补硒有益健康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宣传,但仍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专家名片
杨文婕:博士后,研究员,硒营养国际专家,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任。是国内倡导分类探讨硒形态健康价值研究和开发的第一人,所倡导硒形态分组分析,及其防控人类腺体乃至癌症分类研究,已于2006年国际硒研讨会上被列入国际硒营养界重点研究领域。曾先后申请获批十余项国家级和国际科研项目,包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法国Center Region基金、国家归国人员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合同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是缺硒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属于缺硒地区。中国是一个缺硒大国,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疾病与环境因素图集》揭示,从东北三省起斜穿至云贵高原,中国国土面积72%的地区都是低硒地带,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粮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较低。华北、东北、西北等大中城市都属于缺硒地区。
“中国22个省市的部分地区,约七亿人生活在低硒地区。”杨文婕表示,大部分地区食物中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东南沿海是中国富硒地区,也只有0.10mg/kg,是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的最低限。“中国人的食物中尚达不到每天每人40微克以上的标准补硒水平,尤其是缺硒地区人群,更难从食物中达到补硒的目的。”杨文婕说。
中国科学家接连对中国1094个县市(约占全國一半)的土壤样品中硒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中国是个缺硒的国家。达到国际公布的正常临界值0.1mg/kg的县只有1/3,即中国2/3地区属缺硒地区。其中含量≤0.02mg/kg的占29%,为严重缺硒地区。
营养学专家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人体中血硒的含量标准值为0.10mg/kg,低于此值就会发生缺硒症。而中国有29%的地区人体平均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属极度缺硒,有43%的地区人体硒含量在0.03mg/kg~0.04mg/kg之间,属于缺硒。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组织建议膳食硒最大安全摄入量为400微克/天。制定了人体日常膳食中应供给400微克硒的标准,而北京市民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为60微克。东北大部分地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仅有10微克,是心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的高发区。
“中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日硒摄入量在50~250微克之间。中国2/3的人口严重缺硒,表现在硒摄入量严重不足。中国居民普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中国粮食主要种植地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均为低硒地区,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从而造成全国性缺硒。”杨文婕讲到。
饮食中的硒能否满足人体需要
“预防缺硒,首先要找到缺硒的原因。”杨文婕认为,“缺硒原因主要有生理需要量增加、摄入量不足、饮食不当、吸收不良、药物因素及疾病因素。缺硒地区居民如果长期从食物中摄入硒剂量不足或生理需要增加(癌症患者),就应多食些富含有机硒的食物。 “硒在机体组织中的分布随硒摄入量的不同而异,与硒的化学形式关系不大。一般说来,肾、肝、胰腺、垂体和毛发中的硒浓度较高。肌肉、骨骼和血液中的浓度相对较低,脂肪组织中浓度最低。”杨文婕表示:“性生活过频的男子,其发硒和血硒含量偏低,因为精液中的硒代氨基酸将硒随射精而排出体外。当食物供硒不足时,成年男子最易出现硒缺乏症而导致的各种疾病,所以成年男子每日勿忘补硒。”
“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硒主要来源于食物中。”杨文婕说,“根据对食物中含硒量的测定数据,食物中含硒量可得出以下排序:动物内脏>海产品>河鱼>蛋>肉>蔬菜>水果。含硒量高的动物内脏及禽蛋所含胆固醇也高,人们不宜多食;虾、蟹等海产品的硒含量高,但利用率低;蔬菜和水果的硒含量低,对人体所需硒摄入量影响不大。”
“而且食物在精制过程中会损失50%~75%的硒。”杨文婕进一步解释道,“因此,靠天然食物中的硒,一般仅能满足人体正常新陈代谢需要,保证人们不得缺硒病。而对健康人预防癌症等疾病、患者需要硒协助战胜疾病,都必须依赖于‘额外的’强化补硒。”因此杨文婕也建议:追求健康的人们,除应注重在常规饮食中摄入硒元素,还应寻找好的、安全性高的硒制品来补硒。
日常摄入标准是多少
“硒分为无机硒、有机硒两种类型。无机硒主要是亚硒酸钠,过量服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有机硒是最好的硒源,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机硒最为安全有效,这种有机硒不与其他药物产生拮抗作用,利于人体吸收。”杨文婕说,“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的‘富硒酵母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营养学会1998年10月修订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药补不如食补”是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认识。普通面粉、大麦、鱼、虾、海藻、动物肝、动物肾、大蒜、葱头、芦笋、胡萝卜等都含有硒。需要指出的是,食物中含硒量高,并不等于人对其吸收就高,一般而言,人类对有机硒的利用率较高,可以达到70%以上。因此正确的补硒方式是,多吃强化补充有机硒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A、C、E的食品促进硒的吸收。
“硒在人体内无法合成,所以要满足人体对硒的需求,就需要每天补充硒。”杨文婕表示。2014年6月12日,中国营养学会在上海正式发布了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根據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国内外营养学界最新科研成果,作了膳食营养结构的调整,其中把硒元素的每日最低量摄入从50微克上调到60微克。
科学考察表明,硒可以与某些重金属元素发生拮抗作用,所以食用富硒食品既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预防人体重金属元素中毒。“硒与其他矿物元素一样具有两重性,即适量有益、超量有害。补硒虽然很有必要,但是不能盲目进补,否则可能会造成副作用。”杨文婕郑重强调。
及时补硒,预防癌症,防患于未然。以较小的代价预防疾病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仍需要加强实际行动。最后,杨文婕建议:“追求健康的人们,除需注重常规饮食外,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硒维康口嚼片。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硒,比较适合亚洲人的体质,更容易被我们吸收。而美国进口的酵母硒吸收率则相对较低。”